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五冊 (3)

回本書目錄

第五冊 (3)

1.

麻黃加獨活防風湯(仲景),治剛痙。

麻黃(去節),桂枝(各一兩),芍藥(三兩),甘草(半兩),獨活,防風(各一兩)

上銼細,每服一兩,用水二盅,煎至一盅半,溫服。

栝蔞桂枝(仲景),治柔痙。

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仲景的麻黃加獨活防風湯,用來治療剛痙。藥方包括去節的麻黃、桂枝各一兩,芍藥三兩,甘草半兩,獨活、防風各一兩。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一兩,用水煎煮,從兩盅煎至一盅半,溫服。

仲景的栝蔞桂枝湯,則用來治療柔痙。藥方包括栝蔞根二兩,桂枝三兩,芍藥三兩,甘草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頃啜粥發之。

葛根湯(《金匱》)

葛根(四兩),麻黃(三兩,去節),桂(二兩,去皮),芍藥,炙甘草(各二兩),生薑(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㕮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覆取微汗,不須啜粥,余如桂枝湯法將息及禁忌。

大承氣湯

大黃(四兩,酒洗),厚朴(去皮,炙,八兩),枳實(五枚,炙),芒硝(三合)

白話文:

六味藥材用水九升煮至三升,分成三份,溫熱服用,直到微微出汗。如果不出汗,稍等片刻喝粥發汗。七味藥材先將麻黃、葛根用水一斗煮,煮至減二升,去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三升,去渣,溫服一升,蓋好被子,直到微微出汗,不需喝粥,其他注意事項與桂枝湯相同。大黃四兩,酒洗淨;厚朴去皮,炙烤八兩;枳實五枚,炙烤;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納大黃,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溫再服。得下,止服。

海藏神術湯,治內傷冷飲,外感寒邪而無汗者。

蒼朮(制),防風(各二兩),甘草(一兩,炒)

上㕮咀,加蔥白、生薑同煎服。如太陽證,發熱惡寒,脈浮而緊者,加羌活二錢。如太陽證,脈浮緊中帶弦數者,是兼少陽也,加柴胡二錢。如太陽證,脈浮緊帶洪者,是兼陽明也,加黃芩二錢。婦人服者,加當歸或木香湯或加藁本湯各二錢。如治吹乳,煎成調六一散三五錢,神效。

白話文:

將蒼朮、防風、甘草三味藥材,各取兩錢、一錢,炒過後研磨成粉末,再加入蔥白和生薑一起煎煮飲用。如果患者出現太陽病症,發熱怕冷,脈象浮而緊,可以加兩錢羌活。如果患者脈象浮緊,且帶有弦數,則兼有少陽病症,可加兩錢柴胡。如果患者脈象浮緊帶洪,則兼有陽明病症,可加兩錢黃芩。女性患者可以加入當歸、木香湯或藁本湯各兩錢。若用於治療吹乳,可將藥煎好後,調入三到五錢六一散,效果顯著。

海藏白朮湯,治內傷冷物,外感風寒有汗者。

白朮(三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炙)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煎至七分,溫服,一日止一二服。待二三日,漸漸汗少為解。

又,白朮湯,上解三陽,下安太陰。

白朮(如汗之,改用蒼朮),防風(各一兩。)

上㕮咀,水煎至七分,溫服。用後方加減。若發熱引飲者,加黃芩、甘草。頭疼惡風者,加羌活散三錢。羌活一兩半,川芎七錢,細辛去苗,二錢半。若身熱目痛者,加石膏湯四錢。石膏二錢,知母半兩,白芷七錢。腹中痛者,加芍藥湯三錢。芍藥一兩,桂枝半兩。往來寒熱而嘔者,加柴胡散三錢。

白話文:

「海藏白朮湯」主治內傷寒涼、外感風寒有汗症狀。用白朮三兩、防風二兩、甘草一兩(炙)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加水一盞、薑三片,煎至七分,溫服,一天服用一到兩次。持續服用兩到三天,待汗量逐漸減少即可痊癒。

另外,「白朮湯」還具有上解三陽、下安太陰的功效。可用白朮(若出汗,改用蒼朮)和防風各一兩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粉末,加水煎至七分,溫服。可根據症狀加減藥材。若發熱引渴,加黃芩、甘草;頭疼惡風,加羌活散三錢(羌活一兩半、川芎七錢、細辛去苗二錢半);身熱目痛,加石膏湯四錢(石膏二錢、知母半兩、白芷七錢);腹痛,加芍藥湯三錢(芍藥一兩、桂枝半兩);往來寒熱伴隨嘔吐,加柴胡散三錢。

柴胡一兩,半夏半兩。心下痞者,加枳實一錢。若有里證,加大黃一錢。量虛實加減之,邪去止服。

桂枝葛根湯,治傷風項背強,及有汗不惡風柔痙。(制服法。一與前葛根湯同,止無麻黃三兩。)

桂枝加川芎防風湯,治發熱自汗,而不惡寒者,名曰柔痙。

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半),甘草,防風,川芎(各一兩),大棗(六枚。)

每服一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溫服。

柴胡加防風湯,治汗後不解,乍靜乍躁,目直視,口噤,往來寒熱,脈弦,此少陽風痙。

白話文:

柴胡一兩,半夏半兩,如果患者胸悶,可以加枳實一錢;如果患者有腹脹等裡證,可以加 大黃一錢。根據患者的虛實情況,可以加減藥量,等到病邪去除就停止服藥。

桂枝葛根湯,用於治療傷風,頸項僵硬,以及出汗但不惡風,身體柔軟抽搐的症狀。這個方子與之前的葛根湯相同,只是去掉了麻黃三兩。

桂枝加川芎防風湯,用於治療發熱出汗,但不惡寒的症狀,稱為柔痙。

藥方包括桂枝、芍藥、生薑各一兩半,甘草、防風、川芎各一兩,大棗六枚。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三杯煎煮至一杯半,去渣溫服。

柴胡加防風湯,用於治療汗後不退,時而安靜時而躁動,眼睛直視,口緊閉,反覆寒熱,脈弦的症狀,這是少陽風痙。

柴胡,防風(各一兩),半夏(制,六錢),人參,黃芩(各五錢),生薑,甘草(各六錢半),大棗(三枚)

上煎服法一與前同。

防風當歸湯,治發汗過多,發熱,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太陽兼陽明也。宜去風養血。

防風,當歸,川芎,地黃(各一兩。)

每服一兩,水三錢,煎至二盞,溫服。

瀉青丸(見中風。),異功散(見不能食。),六味丸(見虛勞。),加味小柴胡湯(見往來寒熱。),加味四物湯(即四物湯加柴胡、牡丹皮、山梔。見虛勞。),加味逍遙散(見虛勞。),補中益氣湯(見勞倦。),加味歸脾湯(見健忘。),三一承氣湯(見中風。),十全大補湯(見虛勞。),參附湯(見自汗。)

白話文:

柴胡、防風各一兩,半夏(制過的,六錢),人參、黃芩各五錢,生薑、甘草各六錢半,大棗三枚,一起煎煮服用,方法跟之前一樣。

這個方子叫做防風當歸湯,用於治療發汗過多、發熱、頭面搖晃、突然口噤、背部反弓的人,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受邪的症狀。這個方子適合祛風養血。

防風、當歸、川芎、地黃各一兩。

每次服用一兩,用水三錢煎煮至兩盞,溫熱服用。

除了這個方子,還有瀉青丸(治中風)、異功散(治不能食)、六味丸(治虛勞)、加味小柴胡湯(治往來寒熱)、加味四物湯(即四物湯加柴胡、牡丹皮、山梔,治虛勞)、加味逍遙散(治虛勞)、補中益氣湯(治勞倦)、加味歸脾湯(治健忘)、三一承氣湯(治中風)、十全大補湯(治虛勞)、參附湯(治自汗)等方子可以根據不同的病症選擇使用。

八物白朮散,治傷寒陰痙一二日,面腫,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不出,恐陰氣內傷。

白朮,茯苓,五味子(各半兩),桂心(三分),麻黃(半兩),良薑(一分),羌活(半兩),附子(三分)

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五片,同煎至五分,去渣溫服,無時。

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治發熱,脈沉而細者,附太陰也,必腹痛。

桂枝(一兩半),防風,防己(各一兩),芍藥(二兩),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

白話文:

八物白朮散

治法: 此方用於治療傷寒陰痙發病一、二日,出現面部腫脹,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液不出的情況,多為陰氣內傷所致。

藥材:

  • 白朮:半兩
  • 茯苓:半兩
  • 五味子:半兩
  • 桂心:三分
  • 麻黃:半兩
  • 良薑:一分
  • 羌活:半兩
  • 附子:三分

用法: 每次取藥四錢,用水一大盞(約200毫升),加入生薑五片,一起煎煮至藥液剩五分(約100毫升),去渣溫服,無時限。

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

治法: 此方用於治療發熱,脈象沉細者,屬太陰經病變,必伴有腹痛。

藥材:

  • 桂枝:一兩半
  • 防風:一兩
  • 防己:一兩
  • 芍藥:二兩
  • 生薑:一兩半
  • 大棗:六枚

注釋:

  • 以上藥材劑量以傳統中藥計量單位為準,現代常用克或毫克計算,需參考專業醫師建議。

每服一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溫服。亦宜小續命湯。

附子散,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項強直,頭搖口噤。

桂心(三錢),附子(一兩,炮),白朮(一兩),川芎(三錢),獨活(半兩)

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桂心白朮湯,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朮,防風,甘草,桂心,川芎,附子(各等分)

每服五錢,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白話文:

每服藥一兩,用三碗水煎煮,煎至一碗半時,去除藥渣,趁溫熱服用。也可以服用小續命湯。

附子散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陰痙,症狀包括手足冰冷、筋脈緊縮、汗出不止、頭頸僵硬、頭部搖晃、口不能言。

藥方:桂心三錢,附子一兩(炮製),白朮一兩,川芎三錢,獨活半兩。

每服三錢,用一碗水,加一枚大棗,煎煮至五分之時,去除藥渣,趁溫熱服用。

桂心白朮湯用於治療傷寒引起的陰痙,症狀包括手足冰冷、筋脈緊縮、汗出不止。

藥方:白朮、防風、甘草、桂心、川芎、附子(各等分)

每服五錢,用二盅水,加生薑五片,大棗二枚,一起煎煮至七分之時,去除藥渣,趁溫熱服用。

附子防風散,治傷寒陰痙,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朮(一兩),防風,甘草,茯苓,附子,乾薑(各七錢五分),柴胡(一兩半),五味子(一兩),桂心(半兩)

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四片,同煎,去渣溫服。

小續命湯(見中風。)

附方

羚羊角散,治傷寒陽痙,身熱無汗,惡寒,頭項強直,四肢疼痛,煩躁心悸,睡臥不得。

羚羊角(屑),犀角(屑),防風(去蘆),茯神(去木),柴胡(去蘆),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葛根,枳殼(去瓤,麩炒),甘草(炙,各二錢半),石膏,龍齒(各各半兩,另研)

白話文:

「附子防風散」治療傷寒陰痙,症狀包括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藥方包括白朮一兩、防風、甘草、茯苓、附子、乾薑各七錢五分、柴胡一兩半、五味子一兩、桂心半兩。每次服用三錢,用兩盞水,加入四片生薑,一起煎煮,去渣溫服。另外,可參考「續命湯」(詳見中風章節)。

「羚羊角散」治療傷寒陽痙,症狀包括身熱無汗、惡寒、頭項強直、四肢疼痛、煩躁心悸、睡臥不得。藥方包括羚羊角屑、犀角屑、防風(去蘆)、茯神(去木)、柴胡(去蘆)、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葛根、枳殼(去瓤,麩炒)、甘草(炙,各二錢半)、石膏、龍齒(各各半兩,另研)。

上為㕮咀,每服五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麥門冬散,治傷寒陽痙,身體壯熱,項背強直,心膈煩躁,發熱惡寒,頭面赤色,四肢疼痛。

麥門冬(去心),地骨皮,麻黃(去節),赤茯苓(去皮),知母,黃芩,赤芍藥,白鮮皮,杏仁(麩炒,去皮尖),甘草(炙),犀角屑(各七錢半)

上為㕮咀,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白話文:

麥門冬散

功用: 治療傷寒陽痙,症狀包括身體發熱、脖子和後背僵硬、心胸煩躁、發熱畏寒、頭面紅赤、四肢疼痛。

組成:

  • 麥門冬(去心):七錢半
  • 地骨皮:七錢半
  • 麻黃(去節):七錢半
  • 赤茯苓(去皮):七錢半
  • 知母:七錢半
  • 黃芩:七錢半
  • 赤芍藥:七錢半
  • 白鮮皮:七錢半
  • 杏仁(麩炒,去皮尖):七錢半
  • 甘草(炙):七錢半
  • 犀角屑:七錢半

用法:

  1.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混合在一起。
  2. 每次取五錢藥粉,用一大盞水煎煮。
  3. 煎煮至藥液剩下五分之一時,濾去藥渣。
  4. 待藥液溫熱後服用,不拘時間。

石膏散,治傷寒陽痙,通身壯熱,目眩頭痛。

石膏(二兩),秦艽(去土),龍齒(各一兩,另研),犀角屑,前胡(去蘆。各半兩)

上為㕮咀,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入豆豉五十粒,蔥白七莖,同煎至五分,去渣,入牛黃末一字,攪令勻,溫服,不拘時候。

防風散,治傷寒陽痙,壯熱不解,筋脈拘急,牙關緊痛。

防風(去蘆),木通,麥門冬(去心),川升麻,虎杖,葛根(各一兩),甘草(炙,七錢半),石膏(二兩)

白話文:

石膏散是用來治療傷寒陽痙,全身發熱,頭暈頭痛的藥方。藥材包括石膏、秦艽、龍齒、犀角屑、前胡。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加入豆豉和蔥白,煎至五分,去渣,加入牛黃末攪拌均勻,溫服,不拘時間。

防風散是用來治療傷寒陽痙,發熱不退,筋脈緊繃,牙關緊閉的藥方。藥材包括防風、木通、麥門冬、川升麻、虎杖、葛根、甘草和石膏。

上為㕮咀,每服五錢,水一大盞,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候。

牛黃散,治傷寒陽痙,發熱惡寒,頭項強直,四肢拘急,心神煩躁。

牛黃(另研),麝香(另研),犀角屑,硃砂(水飛),人參(去蘆),赤茯苓(去皮),防風(去蘆),芎藭,甘草(炙),麥門冬(去心),桂心,地骨皮,天麻(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同研勻,每服二錢,竹瀝調下,不拘時候。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服五錢,用水一大碗煎煮至五分之ㄧ,去渣溫服,不限時間。

牛黃散,用於治療傷寒陽痙,症狀包括發熱惡寒、頭項強直、四肢拘急、心神煩躁。

藥材包括牛黃、麝香、犀角屑、硃砂、人參、赤茯苓、防風、芎藭、甘草、麥門冬、桂心、地骨皮、天麻(各二錢半)。

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每服二錢,用竹瀝調服,不限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