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一冊 (50)

回本書目錄

第一冊 (50)

1. 惡寒

胡椒理中丸(見痰飲。)

鐵刷湯,治積寒痰飲,嘔吐不止,胸膈不快,不下飲食。

半夏(四錢,湯泡),草豆蔻,丁香,乾薑(炮),訶子皮(各三錢),生薑(一兩)

上六味,㕮咀,水五盞,煎至二盞半,去滓,分三服無時。大吐不止,加附子(三錢),生薑(半兩)。

桂附丸(《寶鑑》),療風邪冷氣入乘心絡,臟腑暴感風寒,上乘於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乍間乍甚,經久不瘥。

川烏(炮,去皮臍),黑附(炮,去皮臍,各三兩),乾薑(炮),赤石脂,川椒(去目,微炒),桂(去粗皮。各二兩)

上六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覺至痛處即止;若不止,加至五十丸,以知為度。若早服無所覺,至午時再服二十丸。若久心痛服盡一料,終身不發。

大建中湯,治內虛里急少氣,手足厥冷,小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唇口乾,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冤痠疼,不能久立,多夢寐。

黃耆,當歸,桂心,芍藥(各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半夏(泡,焙),黑附子(炮,去皮。各二錢半)

上八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二氣丹,助陽退陰,正氣和中。治內虛里寒,冷氣攻擊,心脅腹滿刺痛,泄痢無度,嘔吐不止,自汗時出,小便不禁,陽氣漸微,手足厥冷。及傷寒陰證,霍亂轉筋,久下冷痢,少氣羸困,一切虛寒痼冷。

硫黃(細研),肉桂(去粗皮。各二錢半。),乾薑(炮),硃砂(別研為衣。各二錢),黑附子(大者一枚,去皮臍,炮製,半兩)

上為細末,研勻,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煎艾鹽湯下。

附子理中丸,治脾胃冷弱,心腹㽲疼,嘔吐瀉痢,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冷,心下逆冷滿悶,腹中雷鳴,飲食不進,及一切沉寒痼冷,並皆治之。

人參(去蘆),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每一兩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稍熱服,食前。

八味丸,還少丹,天真丹,雙和湯(俱見虛勞。),定志丸(見驚。)

益黃散(錢氏)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甘草(各半兩),丁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或三錢,水煎服。(海藏云:此劑瀉脾以燥濕。)

小青龍湯(見咳嗽。),四逆湯(見厥。)

大已寒丸(《和劑》),治臟腑虛寒,心腹㽲痛,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穀不化,手足厥冷。

蓽茇,肉桂(各四兩),乾薑(炮),良薑(各六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食前服。

白話文:

惡寒

胡椒理中丸:(參考痰飲相關內容)

鐵刷湯: 治療因積寒導致的痰飲,出現持續嘔吐、胸膈不適、無法進食等症狀。 藥材組成:半夏(四錢,用熱水泡過)、草豆蔻、丁香、乾薑(炮製過)、訶子皮(各三錢)、生薑(一兩)。 服用方法:將以上六味藥材切碎,加水五碗煎煮至剩兩碗半,去除藥渣後分三次服用,不限時間。若嘔吐不止,可加入附子(三錢)、生薑(半兩)。

桂附丸: (出自《寶鑑》)治療風邪、寒氣侵入心絡,導致臟腑突然感受風寒,上行至心臟,引起突然心痛,或牽引背部、脊椎疼痛,時輕時重,久治不癒。 藥材組成:川烏(炮製過,去除皮臍)、黑附子(炮製過,去除皮臍,各三兩)、乾薑(炮製過)、赤石脂、川椒(去除籽,稍微炒過)、桂枝(去除粗皮,各二兩)。 服用方法:將以上六味藥材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水送服,當感到疼痛部位停止疼痛時就停止服用;如果疼痛沒有停止,可增加至五十丸,以疼痛停止為度。若早上服用沒有感覺,可於中午再服二十丸。若長期心痛者,服完一劑藥,可終身不再復發。

大建中湯: 治療體內虛弱、腹部急迫、少氣、手腳冰冷、小腹抽痛,或腹脹、腹部肌肉繃緊、食慾不佳,稍微活動就出汗、陰囊萎縮,或腹中寒痛、無法勞動、嘴唇乾燥、精液自行流出,或手腳時而發冷時而發熱且煩躁痠痛,無法久站,多夢等症狀。 藥材組成:黃耆、當歸、桂心、芍藥(各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半夏(泡製過,烘乾)、黑附子(炮製過,去除皮,各二錢半)。 服用方法:將以上八味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水兩碗,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煎煮至剩一碗,去除藥渣,於飯前溫服。

二氣丹: 輔助陽氣、驅散陰寒,調和體內正氣。治療體內虛寒、寒氣侵襲、心胸腹部脹滿刺痛、腹瀉不止、嘔吐不止、時常自汗、小便失禁、陽氣逐漸衰弱、手腳冰冷。以及傷寒陰證、霍亂導致抽筋、長期腹瀉、虛弱無力等一切虛寒頑固性疾病。 藥材組成:硫黃(細磨)、肉桂(去除粗皮,各二錢半)、乾薑(炮製過)、硃砂(另外研磨做為外衣,各二錢)、黑附子(較大的一枚,去除皮臍,炮製過,半兩)。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混合均勻,用麵糊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於空腹時用艾草鹽湯送服。

附子理中丸: 治療脾胃虛寒、心腹冷痛、嘔吐腹瀉、霍亂抽筋、身體冰冷稍微出汗、手腳冰冷、心下有冷感脹滿、腹中雷鳴、食慾不佳,以及一切沉疴宿疾,皆可治療。 藥材組成:人參(去除蘆頭)、附子(炮製過,去除皮臍)、乾薑(炮製過)、甘草(炙烤過)、白朮(各等分)。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和成藥丸,每兩做成十丸。每次服用一丸,用水一碗化開,煎煮至剩七分,稍熱時飯前服用。

八味丸、還少丹、天真丹、雙和湯:(皆參見虛勞相關內容) 定志丸:(參見驚悸相關內容)

益黃散:(出自錢氏) 藥材組成: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甘草(各半兩)、丁香(二錢)。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或三錢,用水煎服。(海藏說:此方劑能瀉脾以燥濕。)

小青龍湯:(參見咳嗽相關內容) 四逆湯:(參見厥證相關內容)

大已寒丸:(出自《和劑》)治療臟腑虛寒、心腹絞痛、腹瀉腸鳴、腹瀉且自汗、消化不良、手腳冰冷等症狀。 藥材組成:蓽茇、肉桂(各四兩)、乾薑(炮製過)、良薑(各六兩)。 服用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水煮麵糊做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