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一冊 (49)
第一冊 (49)
1. 潮熱
參蘇散(見發熱。),小柴胡湯(見往來寒熱。),茯苓補心湯(見鼻衄。),十全大補湯,養榮湯,八珍散,即七珍散加白扁豆。(俱見虛勞。)
四物二連湯,治血虛五心煩熱,晝則明瞭,夜則發熱。
當歸,生地黃,白芍藥(炒。各一錢),川芎(七分),黃連(炒,五分),胡黃連(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
白話文:
潮熱,可以用以下方劑處理:
參蘇散(詳細請參考發熱的說明),小柴胡湯(詳細請參考往來寒熱的說明),茯苓補心湯(詳細請參考鼻出血的說明),十全大補湯,養榮湯,八珍散,也就是七珍散加上白扁豆。(以上方劑都詳細請參考虛勞的說明。)
四物二連湯,可以用來治療因為血虛導致的手心、腳心、心胸煩熱,白天意識清楚,到了晚上就會發熱。
四物二連湯的組成藥材為:當歸,生地黃,炒過的白芍藥(各一錢),川芎(七分),炒過的黃連(五分),胡黃連(三分)。
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
2. 惡寒
三黃丸(見發熱。),小柴胡湯(見往來寒熱。)
升陽益胃湯(東垣)
黃耆(二兩),半夏(湯洗,脈澀者可用),人參(去蘆),甘草(炙。各一兩),獨活,防風(以秋旺,故以辛溫瀉之),白芍藥(何故秋旺用人參、白朮、芍藥之補旺肺,為脾胃虛則肺最受邪,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羌活(各五錢),橘皮(四錢,不去白),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澤瀉(不淋勿用),白朮(各三錢),黃連(一錢)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三盞,姜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早飯後午飯前服之。禁忌如前。漸加至五錢止。服藥後,如小便利而病加增劇,是不宜利小便,當少去茯苓、澤瀉。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飽食,恐胃再傷,以藥力尚淺,胃氣不得轉運升發也。須薄滋味,或美食助其藥力,益升浮之氣,而滋其胃氣。
慎不可淡食,以損藥力,而助邪氣之降沉也。可以小役形體,使胃與藥得轉運升發。慎勿大勞,使氣復傷,若脾胃得安靜尤佳。若胃氣稍強,少食果以助谷藥之力。經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者也。(禁忌如前者,服藥訖,忌語話一二時辰,及酒濕面大料物,及冷蒸寒涼淡滲之物。
)
茯苓丸(見臂痛。)
黃耆補胃湯(東垣)
黃耆(五錢),甘草(三錢),香白芷(二錢五分),藁本,升麻(各二錢),草豆蔻,橘皮(各一錢半),麻黃,當歸(各一錢),蓮花青皮(七分),柴胡(六錢),黃柏(少許)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桂枝加附子湯(仲景)
桂枝(去粗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切作八片),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掰)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桂枝新加湯(又名桂枝芍藥半夏生薑湯)
桂枝湯內加人參一兩,芍藥、生薑各三錢。加水四升。
巴戟丸(《發明》),治肝腎俱虛,收斂精氣,補真戢陽,充悅肌膚,進美飲食。
白朮,五味子,川巴戟(去心),茴香(炒),熟地黃,肉蓯蓉(酒浸),人參,覆盆子,菟絲子(酒浸),牡蠣,益智仁,骨碎補(洗,去毛),白龍骨(各等分)
上十三味,為末,蜜丸桐子大,焙乾。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此藥補精氣,止汗。
神珠丹(一名離珠丹),治下焦元氣虛弱,小腹疼痛,皮膚燥澀,小便自利,足胻寒而逆。
杜仲(炒去絲),萆薢,巴戟(各二兩),龍骨(一兩),破故紙(三兩,炒),訶子(五個),胡桃仁(一百二十個),砂仁(半兩),硃砂(一錢,另研)
上九味,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溫酒或鹽湯送下。(氣不化,小便不利,濕肌潤滑。熱蒸陰少,氣不化,氣走小便自利,皮膚燥澀,為迫津液不能停,離珠丹主之。弦數者,陽陷於內,從外而之內也。弦則帶數,甲終於甲也。緊則帶洪,壬終於丙也。若弦虛則無火,細則有水,此二脈從內之外也,不宜離珠丹。)
白話文:
惡寒
三黃丸(請參考發熱的相關說明),小柴胡湯(請參考往來寒熱的相關說明)。
升陽益胃湯(李東垣所創)
成分:黃耆(兩錢),半夏(用湯洗過,如果脈象澀滯可以使用),人參(去除蘆頭),甘草(炙烤過。以上各一兩),獨活,防風(秋季盛產,所以用辛溫的藥物來宣洩它),白芍藥(為什麼秋季盛產要用人參、白朮、芍藥來補益旺盛的肺氣呢?因為脾胃虛弱時肺最容易受到邪氣侵襲,所以順應時令來補益效果最好),羌活(以上各五錢),橘皮(四錢,不用去除白色部分),茯苓(如果小便順暢且不口渴就不用),柴胡,澤瀉(如果沒有小便不暢就不用),白朮(以上各三錢),黃連(一錢)。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三錢,用水三碗,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後溫服,在早飯後、午飯前服用。禁忌事項和之前說的一樣。可以逐漸增加藥量到五錢。服藥後,如果小便順暢但病情更加嚴重,表示不適合利小便,應該減少茯苓和澤瀉的用量。如果食慾增加,最初一兩天不能吃太飽,以免再次傷害脾胃,因為藥力還不夠強,胃氣還沒恢復運化升發的功能。飲食要清淡,或是吃些美味的食物來幫助藥力,增強升發的氣,滋養胃氣。
切記不可吃太過清淡的食物,以免損害藥力,反而助長邪氣下沉。可以做一些輕微的運動,幫助脾胃和藥力運化升發。切記不要過度勞累,以免氣再受損,如果脾胃能安靜休養更好。如果胃氣稍微強壯一些,可以少量吃些水果來幫助消化穀物和藥物。就像《黃帝內經》說的:五穀是用來養生的,五果是用來輔助的。(禁忌事項和之前說的一樣,服藥後,忌諱說話一到兩個時辰,以及喝酒、吃濕麵、大塊的食物、冰冷的食物、以及淡而滲濕的食物。)
茯苓丸(請參考手臂疼痛的相關說明)。
黃耆補胃湯(李東垣所創)
成分:黃耆(五錢),甘草(三錢),香白芷(二錢五分),藁本,升麻(以上各二錢),草豆蔻,橘皮(以上各一錢半),麻黃,當歸(以上各一錢),蓮花青皮(七分),柴胡(六錢),黃柏(少量)。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用水二碗,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稍微加熱後在飯前服用。
桂枝加附子湯(張仲景所創)
成分:桂枝(去除粗皮,四兩),附子(三枚,炮製過,去除外皮,切成八片),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炙烤過),大棗(十二枚,掰開)。
用法:用水六升,煎煮至剩二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服。
桂枝新加湯(又名桂枝芍藥半夏生薑湯)
在桂枝湯的基礎上加入人參一兩,芍藥、生薑各三錢。加水四升。
巴戟丸(出自《發明》),適用於肝腎都虛弱的情況,能夠收斂精氣,補益真陽,使肌肉飽滿,增進食慾。
成分:白朮,五味子,川巴戟(去除心),茴香(炒過),熟地黃,肉蓯蓉(用酒浸泡過),人參,覆盆子,菟絲子(用酒浸泡過),牡蠣,益智仁,骨碎補(洗淨,去除毛),白龍骨(以上各等分)。
用法:將以上十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烘乾。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每日三次。此藥可以補益精氣,止汗。
神珠丹(又名離珠丹),適用於下焦元氣虛弱,小腹疼痛,皮膚乾燥粗糙,小便自利,足部冰冷逆反的情況。
成分:杜仲(炒過,去除絲),萆薢,巴戟(以上各二兩),龍骨(一兩),破故紙(三兩,炒過),訶子(五個),胡桃仁(一百二十個),砂仁(半兩),硃砂(一錢,另外研磨)。
用法:將以上九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酒糊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用硃砂包衣。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酒或鹽湯送服。(如果氣機不通暢,小便不順暢,皮膚濕潤光滑。熱邪蒸騰而陰液不足,氣機不通暢,導致氣走小便,造成小便自利,皮膚乾燥粗糙,是因為津液被逼迫無法停留,離珠丹可以治療這種情況。如果脈象弦數,表示陽氣陷於內部,從外向內。弦脈常伴隨數脈,表示陽氣開始衰弱。緊脈常伴隨洪脈,表示陽氣開始旺盛。如果脈象弦而虛,表示沒有火氣,如果脈象細,表示有水濕。這兩種脈象是從內向外表現的,不適合用離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