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四冊 (10)

回本書目錄

第四冊 (10)

1. 著痹(即麻木)

神效黃耆湯(東垣)

黃耆(二錢),人參(去蘆),白芍藥,炙甘草(各一錢),蔓荊子(銼,二分),陳皮(去白,五分)

水一盞八分,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稍熱服。如小便淋澀,加澤瀉五分;如有大熱證,加黃柏酒炒四次三分;麻木不仁,雖有熱不用黃柏,再加黃柏一錢;如眼縮小,去芍藥。忌酒、醋、濕面、大料物、蔥、韭、蒜及淡滲、生冷、硬物。如麻木重甚者,加芍藥、木通各一錢。

白話文:

這方子是東垣所創的「神效黃耆湯」,主治虛損乏力、脾胃不健、氣血不足等症狀。藥方包括黃耆兩錢、人參(去蘆)一錢、白芍一錢、炙甘草一錢、蔓荊子(銼)二分、陳皮(去白)五分。用水煎煮,先用一盞八分水,煎至一盞,去渣,臨睡前溫服。若小便淋澀,可加澤瀉五分;如有大熱證,可加黃柏酒炒四次三分;麻木不仁,即使有熱也不要加黃柏,可再加黃柏一錢;若眼縮小,則去芍藥。忌酒、醋、濕面、大料物、蔥、韭、蒜及淡滲、生冷、硬物。如果麻木症狀嚴重,可加芍藥、木通各一錢。

芍藥補氣湯(東垣)

黃耆(一兩),白芍藥(一兩半),陳皮(一兩),澤瀉(半兩),甘草(一兩炙)

上每服一兩,用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人參益氣湯,治五六月間,兩手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乃濕熱傷元氣也。

黃耆(八錢),人參,生甘草(各五錢),炙甘草(二錢),五味子(一百二十粒),升麻(二錢),柴胡(二錢半),芍藥(三錢)

白話文:

東垣的芍藥補氣湯,用黃耆一兩、白芍藥一兩半、陳皮一兩、澤瀉半兩、甘草一兩炙製,每服取一兩,用水煎煮,從兩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人參益氣湯則用於五六月間,兩手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的症狀,認為是濕熱傷元氣所致。藥方用黃耆八錢、人參、生甘草各五錢、炙甘草二錢、五味子一百二十粒、升麻二錢、柴胡二錢半、芍藥三錢。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空心服。服後少臥,於麻痹處按摩屈伸少時,午飯前又一服,日二服。

第二次藥煎服如前。

黃耆(八錢),紅花(五分),陳皮(一錢),澤瀉(五分)

第三次服藥。

黃耆(六錢),黃柏(一錢二分),陳皮(三錢),澤瀉,升麻(各二錢),白芍藥(五錢),生甘草(四錢),五味子(一百粒),生黃芩(八錢),炙甘草(一分)

分作四服,煎服如前法,稍熱服。秋涼去五味子,冬月去黃芩,服之大效。

除濕補氣湯(東垣)

白話文:

上方的藥方,每次服用半兩,用兩杯水煎成一杯,去渣,空腹服用。服藥後稍微躺一會兒,在麻痺的地方按摩伸縮一小會,午飯前再服用一次,一天服用兩次。

第二次煎藥服用方法同上。

藥方如下:黃耆八錢、紅花五分、陳皮一錢、澤瀉五分。

第三次服用藥方:

黃耆六錢、黃柏一錢二分、陳皮三錢、澤瀉二錢、升麻二錢、白芍藥五錢、生甘草四錢、五味子一百粒、生黃芩八錢、炙甘草一分。

將藥方分成四份,按照之前的方法煎服,藥稍微熱一點再服用。秋季涼爽時去掉五味子,冬季去掉黃芩,服用此藥療效顯著。

這是東垣的「除濕補氣湯」。

黃耆(八錢),甘草梢(六錢),五味子(一百二十粒),升麻梢(六錢),當歸,柴胡梢,澤瀉(各二錢),紅花(二錢半),陳皮(一錢),青皮(四錢)

分作四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

黃耆桂枝五物湯(仲景)

黃耆,芍藥,桂枝(各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參。

白話文:

這方子是黃耆桂枝五物湯,由張仲景所創。藥方包括黃耆、甘草梢、五味子、升麻梢、當歸、柴胡梢、澤瀉、紅花、陳皮、青皮,共分四劑。每劑用清水三大盞煎煮,至剩下一盞時,去渣,稍溫後飯前服用。另一方是黃耆、芍藥、桂枝、生薑、大棗,共用清水六升煮至剩二升,溫服七合,每日服用三次。有些版本會在藥方中加入人參。

補氣升陽和中湯(東垣)

黃耆(五錢),人參(三錢),甘草(炙,四錢),陳皮,當歸身(各二錢),甘草根(生,一錢,去腎熱),佛耳草(四錢),白芍藥(三錢),草豆蔻(一錢半,益陽退寒),黃柏(一錢,酒洗,除濕瀉火),白朮(二錢),蒼朮(一錢半,除濕調中),白茯苓(一錢,除濕導火),澤瀉(一錢,用同上),升麻(一錢,行陽明經),柴胡(一錢)

每服三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早飯後、午飯前服之。

白話文:

補氣升陽和中湯(東垣)

藥材:

  • 黃耆:五錢
  • 人參:三錢
  • 甘草(炙):四錢
  • 陳皮:二錢
  • 當歸身:二錢
  • 甘草根(生,去腎熱):一錢
  • 佛耳草:四錢
  • 白芍藥:三錢
  • 草豆蔻(益陽退寒):一錢半
  • 黃柏(酒洗,除濕瀉火):一錢
  • 白朮:二錢
  • 蒼朮(除濕調中):一錢半
  • 白茯苓(除濕導火):一錢
  • 澤瀉(用同上):一錢
  • 升麻(行陽明經):一錢
  • 柴胡:一錢

用法:

每服三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早飯後、午飯前服用。

溫經除濕湯(東垣),治肢節沉重,疼痛無力之聖藥也。

羌活(七分),獨活,黃柏,麻黃(去節),當歸(各三分),柴胡,黃耆,黃連,木香,草豆蔻,神麯(各二分),人參,甘草(炙),澤瀉,豬苓,白朮(各一錢),陳皮,蒼朮(各二錢),白芍藥(三錢),升麻(五分)

上作二服,用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

白話文:

溫經除濕湯(東垣)

溫經除濕湯是東垣所創,專治四肢沉重、疼痛無力,可謂是治療此症的聖藥。

藥方組成:

  • 羌活 (七分)
  • 獨活
  • 黃柏
  • 麻黃 (去節)
  • 當歸 (各三分)
  • 柴胡
  • 黃耆
  • 黃連
  • 木香
  • 草豆蔻
  • 神麯 (各二分)
  • 人參
  • 甘草 (炙)
  • 澤瀉
  • 豬苓
  • 白朮 (各一錢)
  • 陳皮
  • 蒼朮 (各二錢)
  • 白芍藥 (三錢)
  • 升麻 (五分)

用法用量:

將以上藥材分成兩劑,每次取一劑,用水兩大碗煎煮,直至剩下約一大碗,去除藥渣,稍熱後服用,飯後服用效果更佳。

除風濕羌活湯(東垣)

羌活,防風(各一兩),柴胡(五分),藁本(三分),獨活(五分),蒼朮(米泔制,一錢),茯苓(二錢),澤瀉(二分),豬苓(去皮,二分),甘草(炙,五分),黃耆(一錢),陳皮(三分),黃柏(三分),黃連(去須,一分),升麻(七分),川芎(三分,去頭痛),

每服三錢或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量虛實施用,如不盡證候,依加減法用之。

茯苓湯(《濟生》)

白話文:

東垣的除風濕羌活湯,用羌活、防風各一兩,柴胡五分,藁本三分,獨活五分,米泔制蒼朮一錢,茯苓二錢,澤瀉二分,去皮豬苓二分,炙甘草五分,黃耆一錢,陳皮三分,黃柏三分,去須黃連一分,升麻七分,去頭痛川芎三分。每服三錢或五錢,用兩碗水煎成一碗,去渣,稍熱服用。根據患者虛實狀況調整藥量,若症狀不全,可依加減法使用。濟生的茯苓湯,……

半夏(湯泡),赤茯苓(去皮),陳皮(各一兩),枳實(去瓤,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各半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七片,煎服,不拘時。

前胡散(河間)

前胡,白芷,細辛,官桂,白朮,川芎(各三兩),附子(炮),吳茱萸(湯泡,炒),當歸(各二兩),川椒(去目並閉口者,生用,二兩)

白話文:

將半夏用湯泡過,赤茯苓去皮,陳皮、枳實(去瓤,用麩炒)、桔梗(去蘆)、甘草(炙)各一兩,每服四錢,用一盞水、七片薑煎服,不拘時辰。

另取前胡、白芷、細辛、官桂、白朮、川芎各三兩,附子(炮製)、吳茱萸(用湯泡過後再炒)、當歸各二兩,川椒(去除有眼的和閉口的,生用)二兩,製成前胡散。

上銼,以茶、酒三升拌勻,同窨一宿,以煉成豬脂膏五斤入藥煎,候白芷黃紫色,漉去渣成膏,在病處摩之。大凡癥瘕瘡痍皆治,並去諸風痛癢,傷折墜損。

苦參丸

苦參(二兩,取粉),丹參(去土,炙),沙參(去土),人參,防風(去杈),五加皮,蒺藜(炒,去刺),烏蛇(酒浸,用肉),蔓荊子,敗龜板(酥炙黃),虎骨(酥炙黃),玄參(堅者。各一兩)

白話文:

將上銼的藥材,用茶和酒各三升拌勻,一起密封放置一晚,然後用豬脂膏五斤一起煎煮,等到白芷變成黃紫色時,濾去渣滓,留下膏狀物,塗抹在患處。這方法可以治療各種腫塊、積塊、瘡痍,並且可以消除各種風寒、疼痛、瘙癢,以及傷折、墜損。

苦參丸的製作方法是:取苦參二兩,研磨成粉;丹參去土,炙烤;沙參去土;人參、防風去杈;五加皮、蒺藜炒制去刺;烏蛇浸泡在酒中,取肉;蔓荊子、敗龜板酥炙至黃色;虎骨酥炙至黃色;玄參選堅實的,各一兩。

上為細末,用不蛀皂角一斤銼碎,以水三升挪取汁,去滓,於無油鐵器內熬成膏,用煉蜜四兩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至二十丸,食後良久夜臥共三服,荊芥、薄荷酒下。

補中益氣湯(見勞倦。),四君子湯(見虛勞。)

大棗(見痰飲。),四物湯(見鼻衄。)

清陽補氣湯(東垣),戊申春,節使趙君,年七旬,病體熱麻,股膝無力,飲食有汗,妄喜笑,善飢,痰涎不利,舌強難言,聲嘎不鳴,身重如山。求治於先師,診得左手脈洪大而有力,是邪熱客於經絡中也。兩臂外有數瘢,遂問其故,對以燃香所致。先師曰:君之病皆此也。夫人之十二經,灌溉周身,終而復始。蓋手之三陽,從手表上行於頭,加之以火邪,陽並於陽,勢甚熾焉,故邪熱毒行流散於周身而熱麻。《針經》云:胃中有熱則蟲動,蟲動則胃緩,胃緩則廉泉開,故涎下。熱傷元氣而沉重無力,飲食入胃,剽悍之氣,不循常度,故多汗。心火盛則妄喜笑,脾胃熱則消穀善飢,肺金衰則聲嘎不鳴。仲景云:微數之脈,慎不可灸,焦骨傷筋,血難復也。君奉養以膏粱之味,無故加以大毒,熱傷於經絡而為此病明矣。《內經》曰:熱淫所勝,治以苦寒,佐以苦甘,以甘瀉之,以酸收之。當以黃柏、知母之苦寒為君,以瀉火邪,壯筋骨,又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黃耆、生甘草之甘寒,瀉熱補表;五味子酸止汗,補肺氣之不足,以為臣。炙甘草、當歸之甘辛,和血潤燥;柴胡升麻之苦平,行少陽、陽明二經,自地昇天,以苦發之者也,以為佐。㕮咀同煎,取清汁服之,更繆刺四肢,以瀉諸陽之本,使十二經絡相接,而泄火邪,不旬日而良愈。

白話文:

將細末、不蛀皂角一斤磨成粉末,加入三升水,取汁去渣,在無油鐵器中熬成膏狀,加入四兩煉蜜,製成梧桐子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十五至二十丸,飯後良久及睡前各服一次,共服三次,用荊芥、薄荷酒送服。

補中益氣湯(適用於勞倦。)四君子湯(適用於虛勞。)

大棗(適用於痰飲。)四物湯(適用於鼻衄。)

清陽補氣湯(東垣),戊申年春天,節使趙君,七旬老人,患病體熱麻木,股膝無力,飲食時出汗,妄自喜笑,容易飢餓,痰涎不利,舌頭僵硬難以說話,聲音嘶啞,身體沉重如山。求診於先師,診斷出左手脈洪大有力,這是邪熱侵入經絡所致。兩臂外側有數個疤痕,於是詢問緣由,得知是燃香造成的。先師說:您的病症都是由於此原因造成的。人體的十二經絡,灌溉全身,循環不息。手三陽經脈,從手腕上行至頭部,由於受到火邪的侵襲,陽氣與陽氣相合,勢頭非常強盛,因此邪熱毒素在全身流散,導致熱麻。 《針經》中說:胃中積熱就會蟲動,蟲動就會胃脹,胃脹就會廉泉穴張開,因此涎液下流。熱傷元氣,就會感到身體沉重無力,飲食入胃,剽悍之氣不按常規運行,所以容易出汗。心火旺盛就會妄自喜笑,脾胃熱就會消化食物容易飢餓,肺金衰弱就會聲音嘶啞。 仲景說:脈象微細,切不可灸,會燒傷骨骼,損傷筋脈,血液難以恢復。您經常食用膏粱厚味,無端地又受到火毒的侵襲,熱傷經絡,才會導致此病。 《內經》中說:熱邪侵襲,要用苦寒藥物治療,佐以苦甘藥物,用甘味瀉熱,用酸味收斂。應該用黃柏、知母的苦寒性為君藥,以瀉火邪,壯筋骨,腎臟需要堅固,急需食用苦味藥物來堅固腎臟。黃耆、生甘草的甘寒性,瀉熱補表;五味子酸性止汗,補益肺氣不足,作為臣藥。炙甘草、當歸的甘辛性,和血潤燥;柴胡升麻的苦平性,行少陽、陽明二經,從地昇天,以苦味發散邪氣,作為佐藥。將藥物一起研磨成末,煎煮取清汁服用,配合針刺四肢,瀉掉陽氣之本,使十二經絡相互聯繫,排泄火邪,不出十天就會痊癒。

蒼朮(四錢),藁本(二錢),升麻(六錢),柴胡(三錢),五味子(一錢半),黃柏(酒製,三錢),知母(酒,二錢),陳皮(二錢半),甘草(生二錢),當歸(二錢),黃耆(三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空心服。待少時,復以美膳壓之。

續斷丸(《奇效》,下同),治風濕流注,四肢浮腫,肌肉麻痹。

川續斷,當歸(炒),萆薢,附子,防風,天麻(各一兩),乳香,沒藥(各半兩),川芎(七錢半)

白話文:

蒼朮四錢、藁本二錢、升麻六錢、柴胡三錢、五味子一錢半、黃柏(酒製)三錢、知母(酒)二錢、陳皮二錢半、甘草(生)二錢、當歸二錢、黃耆三錢

將以上藥物切碎,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又半杯水煎煮至一杯,過濾掉藥渣,於空腹時服用。稍等片刻後,再以美味的食物來輔助消化。

「續斷丸」(以下相同,《奇效》),用於治療風濕病,四肢浮腫,肌肉僵硬不靈活。

川續斷、當歸(炒)、萆薢、附子、防風、天麻(各一兩)、乳香、沒藥(各半兩)、川芎(七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四十丸,空心用溫酒或米飲送下。

防風湯,治血痹,皮膚不仁。

防風(二錢),赤茯苓(去皮),川獨活,桂心,秦艽(去蘆),赤芍藥,杏仁(去皮尖),黃芩,甘草(炙。各一錢),川當歸(去蘆,洗,一錢半)

上作一服,用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候服。一方,有葛根、麻黃,無獨活、赤芍。

羌活散,治風痹,手足不仁。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四十丸,空腹時用溫酒或米湯送服。

防風湯用於治療血痹,皮膚麻木。

藥材包括:防風(二錢)、赤茯苓(去皮)、川獨活、桂心、秦艽(去蘆)、赤芍、杏仁(去皮尖)、黃芩、甘草(炙,各一錢)、川當歸(去蘆,洗,一錢半)。

以上藥材共為一劑,用水二盅,生薑五片,煎煮至一盅,不拘時間服用。另一種配方,含有葛根、麻黃,但沒有獨活、赤芍。

羌活散用於治療風痹,手足麻木。

羌活,漢防己,防風,酸棗仁,道人頭,川芎(各一兩),附子(炮,去皮臍),麻黃(去根節),天麻(各一兩半),黃松節,薏苡仁(各二兩),荊芥(一握),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用溫酒調下。

烏頭粥,治風寒濕痹,麻木不仁。

川烏頭(生研為細末)

上用熟白米半碗,入藥末四錢,同米以慢火熬熟作稀薄粥,不可稠,下生薑汁一茶腳許,白蜜三大匙,攪勻,空心溫啜之為佳。如是中濕,更入薏苡仁末二錢,增米作一中碗,煮服。此粥大治手足四肢不隨,及重痛不能舉者,有此證者,預服防之。左氏云:風淫末疾。謂四肢為四末也。

白話文:

羌活、防己、防風、酸棗仁、道人頭、川芎各一兩,附子(炮製,去皮臍)與麻黃(去根節)各一兩半,黃松節和薏苡仁各二兩,荊芥一握,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不限時間,用溫酒送服。

用烏頭粥來治療風寒濕痺、麻木不仁的病症。將生川烏頭研磨成細末。用半碗熟白米,加入四錢藥末,以小火慢慢熬煮成稀薄粥,不可太稠。加入一茶匙生薑汁和三湯匙白蜜,攪拌均勻,空腹溫熱食用最佳。如果病情偏於濕症,可以再加入二錢薏苡仁末,並增加米量至一中碗,煮服。此粥對手足四肢不聽使喚、劇痛難以抬舉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有此症狀者,可以預先服用此粥來預防。左氏云:“風淫末疾。”指的是四肢末端的病症。

脾主四肢,風邪客於肝則淫脾,脾為肝克,故疾在末。穀氣引風溫之藥徑入脾經,故四肢得安。此湯劑極有功,余嘗制此方以授人,服者良驗。

蔓荊實丸,治皮痹不仁。

蔓荊實(去浮皮,七錢五分),枳殼(麩炒),蒺藜子(炒,去刺),白附子(炮),桔梗(炒),羌活(去蘆),防風(去杈,以上各半兩),皂莢(不蛀者半斤,銼碎,用新汲水浸一宿,以熟絹濾去滓,入面少許,同煎成膏和藥)

上為細末,以皂莢膏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用熟水送下。

白話文:

脾臟主管四肢,如果風寒侵入肝臟,就會影響脾臟,因為肝臟克制脾臟,所以疾病就會表現在四肢末端。 穀氣可以引導溫性的藥物直接進入脾經,因此四肢就能得到舒緩。這個藥方非常有效,我曾經用它來治療病人,效果都很好。

蔓荊實丸可以治療皮膚麻痺無知覺。

藥方:蔓荊實(去掉外皮,七錢五分)、枳殼(麩炒)、蒺藜子(炒過,去掉刺)、白附子(炮製)、桔梗(炒)、羌活(去掉蘆頭)、防風(去掉枝杈,以上各半兩)、皂莢(沒有蟲蛀的半斤,切碎,用新汲取的清水浸泡一夜,用熟布過濾掉渣,加入少量麵粉,一起煎成膏狀,再加入藥材)。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皂莢膏和成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後用溫水送服。

黃耆酒(一名小黃耆酒),治血痹及諸痹,甚者四肢不遂,風濕寒痹,舉體腫滿,疼痛不仁。下有伏水,脅下有積飲,夜夢悲愁不樂,恍惚善忘,由風虛五臟受邪所致。或久坐腰痛耳聾,卒起眼眩頭重,或舉體腫疼,飲食惡冷,嗇嗇惡寒,胸中痰滿,心下寒疝。及治婦人產後余疾,風虛積冷之不除者。

黃耆,獨活,防風(去叉),細辛(去苗),牛膝,川芎,附子(炮,去皮臍),甘草(炙),蜀椒(去目併合口者,炒出汗,以上各三兩),川烏(炮,去皮臍),山茱萸(去核),秦艽(去苗土),葛根(各二兩),官桂(去粗皮),當歸(切,焙。各二兩半),大黃(生銼,一兩),白朮,乾薑(炮。各一兩半)

白話文:

黃耆酒(一名小黃耆酒)

此方用於治療血痹及各種痺症,嚴重者四肢癱瘓,以及風濕寒痺、全身浮腫、疼痛麻木等症狀。若患者伴有體內積水、脅肋積聚水飲、夜間夢境悲傷憂愁、精神恍惚健忘等症狀,多由風邪入侵導致五臟虛弱所致。

此外,此方也適用於久坐腰痛耳聾、突然發作頭暈眼花、全身腫痛、飲食不振、畏寒、胸悶痰多、心下寒疝等症狀,以及婦女產後餘疾,因風虛積冷未消導致的各種不適。

方藥組成:

  • 黃耆、獨活、防風(去叉)、細辛(去苗)、牛膝、川芎、附子(炮製,去皮臍)、甘草(炙)、蜀椒(去目併合口者,炒至出汗,以上各三兩)
  • 川烏(炮製,去皮臍)、山茱萸(去核)、秦艽(去苗土)、葛根(各二兩)
  • 官桂(去粗皮)、當歸(切片,焙乾。各二兩半)
  • 大黃(生品,銼成細末,一兩)
  • 白朮、乾薑(炮製。各一兩半)

說明:

  • 以上方藥組成以繁體中文呈現,並依現代醫學知識標註了一些藥材的處理方法。
  • 方劑中的用量單位「兩」指的是傳統的中藥重量單位,約等於 37.3 克。
  • 此方僅供參考,實際用藥需由專業醫師根據患者具體情況進行判斷,切勿自行配藥服用。

上銼如麻豆大,用夾絹囊盛貯,以清酒一斗浸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初服一合,日二夜一,漸增之,以知為度。虛弱者,加蓯蓉二兩;下痢者,加女萎三兩;多忘,加石斛、菖蒲、紫石英各二兩;心下多水,加茯苓、人參各二兩,山藥三兩。酒盡,可更以酒二斗重漬服之;不爾,可曝滓搗下篩,酒服方寸匕,不知,稍增之。

服一劑得力,令人耐寒冷,補虛,治諸風冷,神妙。少壯人服勿熬煉,老弱人微熬之。

萆薢丸,治血痹,手足𤸷麻不仁,遊走無定,及風痹等證。

白話文:

將萆薢切成麻豆大小,用夾絹袋盛裝,浸泡在清酒中,春夏五天,秋冬七天。第一次服用一合,每天兩次,晚上一次,逐漸增加劑量,直到感到適當为止。體虛者,加入蓯蓉二兩;腹瀉者,加入女萎三兩;健忘者,加入石斛、菖蒲、紫石英各二兩;心腹积水者,加入茯苓、人參各二兩,山藥三兩。酒喝完後,可以再用兩斗酒浸泡服用;如果沒有再浸泡,可以將酒渣曬乾,搗碎過篩,用酒送服方寸匕,如果沒有效果,就稍微增加劑量。

服用一劑見效,可以增强耐寒能力,補虛,治療各種風寒,效果神奇。年輕人服用不要熬煮,老年體弱者可以稍微熬煮一下。

萆薢丸可以治療血痹,手足麻木不仁,遊走不定,以及風痹等症狀。

萆薢(炒),山芋,牛膝(酒浸),山茱萸(去核,炒),熟地黃(焙),澤瀉(各一兩),狗脊(去毛),地膚子(炒),白朮(各半兩),乾漆(炒令煙盡),天雄(炮,去皮臍),車前子(炒),蠐螬(研。各七錢五分),茵芋(去皮莖,兩錢五分)

上除蠐螬生研外,搗為細末,和令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空心用溫酒送下,日二夜一。

白話文:

萆薢(炒)、山芋、牛膝(酒浸)、山茱萸(去核、炒)、熟地黃(焙)、澤瀉(各一兩)、狗脊(去毛)、地膚子(炒)、白朮(各半兩)、乾漆(炒至煙盡)、天雄(炮製、去皮及臍)、車前子(炒)、蠐螬(研磨。各七錢五分)、茵芋(去皮莖,兩錢五分)。

以上除了蠐螬需研磨外,其他藥材皆需打成細粉,混合均勻,再加入煉製的蜂蜜做成丸狀,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十到十五顆,空腹時使用溫熱的酒送下,一天兩次,晚上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