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一冊 (44)
第一冊 (44)
1. 發熱
三黃丸(東垣),治丈夫婦人三焦積熱。上焦有熱,攻衝眼目赤腫,頭項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心膈煩躁,飲食不美;下焦有熱,小便赤澀,大便秘結。五臟俱熱,即生癰癤瘡痍。及治五般痔疾,肛門腫痛,或下鮮血。
黃連(淨),黃芩(淨),大黃(各十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食後熟水吞下。視臟腑虛實加減。小兒積熱亦宜服。(一方,用腦、麝為衣,丸如豆大,夜間噙化一二丸,亦好。)
瀉白散(錢氏)
桑白皮(炒黃),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炒,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粳米百粒煎,食後服。易老加黃連。(海藏云:治肺熱傳骨蒸熱,自宜用此以直瀉之。用山梔、黃芩方能瀉肺,但當以氣血分之。)
涼膈散,治大人小兒積熱,煩躁多渴,面熱唇焦,咽燥舌腫喉閉,目赤鼻衄,頷頰結硬,口舌生瘡,譫語狂妄,腸胃燥澀,便溺閉結,睡臥不安,一切風壅。
梔子仁,連翹,薄荷,黃芩,甘草(各一兩半),大黃,芒硝(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一兩,水二盞,竹葉七片,煎至一盞,去滓,入蜜少許,食後服,加姜煎亦得。去六經熱,減大黃、芒硝,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治肺經邪熱,咳嗽有痰,加半夏。涼膈與四物各半服,能益血泄熱,名雙和散。錢氏去連翹,加藿香、石膏,為瀉黃散。(《寶鑑》連翹四兩,硝、黃各二兩,余各一兩。)
《本事方》治大人小兒五臟積熱,煩躁多渴,唇裂喉閉,目赤,鼻頷結硬,口舌生瘡。陽明證傷寒,發狂見鬼譫語,大小便閉。一切風壅,並皆治之。
山梔仁,甘草,赤芍藥(各一兩),大黃,朴硝,連翹,薄荷葉,乾葛(各二兩)
上為散,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蜜三匙,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服。唯陽明證傷寒忌下。(此藥《局方》亦載。緣味數與用藥大段不同,予侄婦忽患熱病欲死,付之一服立效,後來累服驗,幸毋忽。)
白虎湯(仲景)
知母(六兩),石膏(一斤,碎),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地骨皮散(錢氏),治壯熱作渴。
地骨皮,茯苓,甘草,柴胡,半夏,人參,知母(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一二錢,水煎。
瀉心湯(錢氏)
黃連一兩,去須,為極細末,每服一字至半錢、一錢,臨臥溫水調下。(海藏云:易老單方瀉心湯出於此,乃實邪也,實則瀉其子。)
導赤散(錢氏,丹溪云:導赤散正小腸藥也。)
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分)
上同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入竹葉七片,同煎至五分,食後溫服。(一本用黃芩,不用甘草。)
白話文:
三黃丸(出自李東垣的醫方): 這個藥方治療男女因三焦積熱引起的疾病。如果上焦有熱,會導致眼睛紅腫、頭頸腫痛、口舌生瘡;中焦有熱,會感到心胸煩躁、食慾不振;下焦有熱,會出現小便赤黃澀痛、大便乾結。如果五臟都有熱,就會長癰、癤、瘡等皮膚疾病。這個藥方還能治療五種痔瘡,例如肛門腫痛、或是大便帶鮮血。
藥材組成:黃連(淨)、黃芩(淨)、大黃(各十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溫開水吞服。用藥劑量要根據病人身體的虛實情況來調整。小孩積熱也適合服用這個藥方。(另一個版本,將藥丸外層裹上冰片和麝香,做成綠豆大小,晚上含化一到兩丸,效果也很好。)
瀉白散(出自錢乙的醫方): 藥材組成:桑白皮(炒黃)、地骨皮(各一兩)、甘草(炒,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加入一百粒粳米一起煮,飯後服用。年紀大的人可以加黃連。名醫張元素說:這個藥方治療肺熱引起的骨蒸發熱,用這個藥方直接瀉熱很合適。使用山梔子、黃芩也能瀉肺熱,但要根據氣血的情況來區分用藥。
涼膈散: 這個藥方治療大人小孩因積熱引起的疾病,例如煩躁口渴、臉發熱嘴唇焦乾、咽喉乾燥腫痛、眼睛紅腫、流鼻血、下巴兩頰腫硬、口舌生瘡、胡言亂語、腸胃乾燥、大小便不暢、睡不安穩,以及一切風邪壅塞的情況。
藥材組成:梔子仁、連翹、薄荷、黃芩、甘草(各一兩半)、大黃、芒硝(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一兩,用水兩碗,加入七片竹葉一起煎,煎到剩下一碗,去掉藥渣,加入少量蜂蜜,飯後服用,加生薑一起煎也可以。這個藥方可以去除六經的熱邪。如果要減輕大黃、芒硝的瀉力,可以加桔梗、甘草、人參、防風。如果治療肺經邪熱引起的咳嗽有痰,可以加半夏。將涼膈散和四物湯各一半服用,可以補血兼洩熱,叫做雙和散。錢乙將藥方中的連翹去除,加入藿香、石膏,改為瀉黃散。(《寶鑑》中的涼膈散配方是:連翹四兩,芒硝、大黃各二兩,其他藥材各一兩。)
《本事方》記載的涼膈散: 這個藥方治療大人小孩五臟積熱引起的疾病,例如煩躁口渴、嘴唇乾裂、咽喉腫痛、眼睛紅腫、下巴兩頰腫硬、口舌生瘡。也可以治療陽明經的傷寒,例如發狂看到鬼、胡言亂語、大小便不通。一切風邪壅塞的情況,都可以用這個藥方治療。
藥材組成:山梔仁、甘草、赤芍藥(各一兩),大黃、朴硝、連翹、薄荷葉、乾葛(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碗,加入七片竹葉、三匙蜂蜜,一起煎到剩下七分,去掉藥渣,飯後服用。只有陽明經的傷寒症狀不適合使用瀉下藥。(這個藥方《局方》也有記載,但是藥材種類和用量差異很大。有個病人的妻子突然得了熱病快要死了,服用這個藥方一劑就見效,後來多次服用都有效,希望大家不要輕忽這個藥方。)
白虎湯(出自張仲景的醫方): 藥材組成:知母(六兩)、石膏(一斤,搗碎)、甘草(二兩)、粳米(六合)。
將以上四味藥材,用水一斗一起煮,煮到米熟,去掉藥渣,溫服一升,每天服用三次。
地骨皮散(出自錢乙的醫方): 這個藥方治療身體壯熱口渴。
藥材組成:地骨皮、茯苓、甘草、柴胡、半夏、人參、知母(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末,每次服用一到二錢,用水煎服。
瀉心湯(出自錢乙的醫方): 藥材組成:黃連一兩,去除鬚根,磨成極細的粉末,每次服用一字到半錢或一錢,睡前用溫水調服。名醫張元素說:錢乙的單方瀉心湯就是從這裡來的,這個藥方是針對實邪的,實證就要瀉其子。
導赤散(出自錢乙的醫方,名醫朱丹溪說:導赤散是治療小腸的藥方): 藥材組成:生地黃、木通、甘草(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一起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加入七片竹葉,一起煎到剩下五分,飯後溫服。(另一個版本用黃芩,不用甘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