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四冊 (2)

回本書目錄

第四冊 (2)

1. 頸項強痛

驅邪湯(《會編》)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防風,羌活,獨活,川芎,藁本,柴胡,家葛,白芷,升麻

上生薑、薄荷水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白話文:

驅邪湯由麻黃、桂枝、杏仁、甘草、防風、羌活、獨活、川芎、藁本、柴胡、家葛、白芷、升麻組成,加入生薑和薄荷,水煎服。另有一方,可在原方基礎上增加紫金藤。

消風豁痰湯

黃芩(酒炒),羌活,紅花,半夏(薑製),陳皮,白茯苓,甘草,獨活,防風,白芷,家葛,柴胡,升麻

上生薑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疏風滋血湯

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羌活,獨活,紅花,牛膝,防風,白芷,家葛,升麻,甘草,柴胡,桃仁

白話文:

消風豁痰湯

黃芩(酒炒),羌活,紅花,半夏(薑製),陳皮,白茯苓,甘草,獨活,防風,白芷,家葛,柴胡,升麻。

以上藥材以生薑煎服。(另有一方,可多加紫金藤。)

疏風滋血湯

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羌活,獨活,紅花,牛膝,防風,白芷,家葛,升麻,甘草,柴胡,桃仁。

上生薑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升麻防荊湯

柴胡,黃芩,半夏(薑製),甘草,防風,荊芥,羌活,獨活,家葛,升麻,赤芍藥,川芎,白芷

上生薑、薄荷煎服。無汗加麻黃,有汗加桂枝。

加味勝濕湯

羌活,獨活,藁本,防風,蔓荊子,川芎,蒼朮(泔浸,炒),黃柏(酒炒),荊芥,甘草(炙)

白話文:

服用時加入生薑煎煮。另外,也可以加一些紫金藤。

柴胡、黃芩、半夏(用薑汁製)、甘草、防風、荊芥、羌活、獨活、家葛、升麻、赤芍、川芎、白芷,這些藥材一起用生薑和薄荷煎煮服用。如果沒有汗,可以加麻黃;如果有汗,可以加桂枝。

羌活、獨活、藁本、防風、蔓荊子、川芎、蒼朮(用水浸泡後炒)、黃柏(用酒炒)、荊芥、甘草(炙),這些藥材一起煎煮服用。

上生薑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發熱惡寒有外邪者,加麻黃、桂枝;腰痛沉沉者,加熟附、防己;虛極者,去黃柏,加人參。

養神湯(東垣)

黃耆(一錢),人參(三分),甘草(七分),蒼朮(五分),白朮(三分),柴胡(四錢),升麻(四錢),歸身(五分),麥芽(五分),木香(一分),川芎(三分),半夏(七分),橘皮(一錢),黃連(五分),黃芩(酒浸,二分),黃柏(一分)

白話文:

養神湯(東垣)

用法:

  • 生薑煎服。(另一個方法,可以多加紫金藤。)

加減:

  • 發熱惡寒有外邪者,加麻黃、桂枝。
  • 腰痛沉沉者,加熟附子、防己。
  • 虛極者,去黃柏,加人參。

藥材:

  • 黃耆(一錢)
  • 人參(三分)
  • 甘草(七分)
  • 蒼朮(五分)
  • 白朮(三分)
  • 柴胡(四錢)
  • 升麻(四錢)
  • 歸身(五分)
  • 麥芽(五分)
  • 木香(一分)
  • 川芎(三分)
  • 半夏(七分)
  • 橘皮(一錢)
  • 黃連(五分)
  • 黃芩(酒浸,二分)
  • 黃柏(一分)

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去渣,稍熱服,無時。

椒附散(《本事》),治項筋痛連背髀,不可轉移。

大附子(一枚,六錢以上者,炮,去皮臍,末之)

上末每二大錢,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麵填滿,水一盞半,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鹽,空心服。予一親患此,服諸藥無效,嘗憶《千金髓》有腎氣攻背強一證,處此方與之,一服瘥。

木瓜煎(《本事》)

本瓜(兩個,取蓋去瓤),沒藥(研,二兩),乳香(研,二錢半)

白話文:

這個方子叫做「椒附散」,用於治療脖子筋疼痛,痛感連到背部和大腿,患者無法轉動身體。藥方需要附子(炮製後去皮臍,研磨成粉)兩錢,川椒二十粒,白麵填滿,加入生薑七片,水一盞半,煎煮至七分,去椒後加入鹽,空腹服用。曾經有親人患有此症,服用其他藥物無效,後來想起《千金髓》中記載的腎氣攻背強證,便用此方治療,一服藥後就痊癒了。

另一個方子叫做「木瓜煎」,需要木瓜兩個(去皮去籽),沒藥研磨成粉兩兩,乳香研磨成粉二錢半。

二味內木瓜中,蓋合,竹籤簽定,飯上蒸三四次,研成膏。每服三五匙,地黃酒化下。生地黃汁半盞,和無灰酒二盞,用八分一盞,暖化服。

和氣飲(見水腫。),六味地黃丸(見虛損。)

白話文:

取木瓜兩味,混合在一起,用竹籤固定,放在飯上蒸三次,研磨成膏狀。每次服用三到五匙,用地黃酒送服。生地黃汁半盞,加入無灰酒兩盞,取八分之一盞,溫熱後服用。

另外,水腫患者可服用和氣飲,虛損患者可服用六味地黃丸。

2. 心痛胃脘痛

金鈴子散(《保命》),治熱厥心痛,或作或止,久不愈者。

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痛止,與枳朮丸。枳朮丸(見傷食。)

煮黃丸(《潔古》),治飲食過多,心腹脹滿,脅肋走氣,痃癖刺痛,如神。

雄黃(研,一兩),巴豆(五錢,去皮心,研如泥)

上入白麵二兩,同研勻,滴水丸,如桐子大。滾漿水煮十二丸,濾入冷漿水內,令沉冷,每用時用浸藥冷漿下一丸,一日十二時盡十二丸,以微利為度,不必盡劑。

白話文:

金鈴子散,出自《保命》,用於治療熱厥心痛,疼痛時有時無,久治不愈的患者。

金鈴子與玄胡索各取一兩,研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酒調服。疼痛停止後,服用枳朮丸。枳朮丸的配方見傷食篇。

煮黃丸,出自《潔古》,用於治療飲食過多,心腹脹滿,脅肋疼痛,痃癖刺痛,療效神奇。

雄黃研磨成粉,取一兩;巴豆去皮心,研磨成泥,取五錢。將以上藥物與白麵二兩混合研磨均勻,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放入滾燙的漿水中煮十二丸,然後將丸劑濾出,放入冷漿水中,使其沉降冷卻。每次服用一丸,每天十二時辰服用十二丸,以微微腹瀉為度,不必服完所有藥丸。

藁本湯(潔古),治大實心痛,大便己利,宜以此撤其痛也。

藁本(半兩),蒼朮(一兩)

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半盞,溫服。

朮附湯(《活人》),治寒厥暴心痛,脈微氣弱。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白朮(四兩),甘草(炙,一兩)

上粗末,每三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白話文:

潔古方中的「藁本湯」用於治療實證心痛,患者已經大便通暢,可以藉此方藥來緩解疼痛。方劑由半兩藁本和一兩蒼朮組成,每次服用一兩,用兩盞水煎煮至半盞,溫服。

《活人》書中的「朮附湯」則用於治療寒厥導致的突然心痛,患者脈象微弱,氣息虛弱。方劑由炮製去皮臍的一兩附子、四兩白朮和一兩炙甘草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五片薑、一枚棗,煎煮至一盞,去渣溫服,飯前服用。

麻黃桂枝湯(《三因》),治外因心痛,惡寒發熱,內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去節,湯浸,焙),桂心,芍藥,細辛(去苗),乾薑,甘草(炙。各七錢半),半夏,香附(各五錢)

每服五錢,水盞半,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渣,食前服。大便秘,入大黃,量虛實加減。

九痛丸(《金匱》),治九種心痛。

白話文:

《三因》中的麻黃桂枝湯,用於治療外感引起的心痛,症狀包括惡寒發熱,內傷五臟,身體拘急難以翻身。藥方包含麻黃(去節,湯浸,焙)、桂心、芍藥、細辛(去苗)、乾薑、甘草(炙,各七錢半)、半夏、香附(各五錢)。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至七分,去渣,飯前服用。如果大便秘結,可以加入大黃,根據病人虛實情況調整藥量。另外,《金匱》中的九痛丸,則用於治療九種心痛。

附子(炮,二兩),生狼牙(炙香),巴豆(去皮心,炒,研如脂。各半兩),人參,乾薑,吳茱萸(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腫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烏頭赤石脂丸(《金匱》)

蜀椒(一兩),烏頭(炮,二錢五分),附子(炮,半兩),乾薑(炮,一兩),赤石脂(二兩)

白話文:

將附子、生狼牙、巴豆、人參、乾薑、吳茱萸等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酒送服。體壯者每次服三丸,一日三次;體弱者每次服二丸。此藥可治療中風、腹脹、口不能言等症狀,以及因長期體寒而導致的心胸疼痛、寒腫上氣、跌打損傷等疾病。忌口方面請遵照常規。

另外,還有一種名叫烏頭赤石脂丸的方子,由蜀椒、炮製的烏頭、炮製的附子、炮製的乾薑和赤石脂組成。

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疾未已,稍加服。

栝蔞薤白半夏湯(《金匱》)

栝蔞實(一枚),薤白(三兩),白酒(一斗),半夏(半升)

上同煮至四升,服一升,日三服。

大建中湯(《金匱》)

蜀椒(二合,去汗),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白話文:

藥丸要製成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一丸,一天三次。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逐漸增加用量。

栝蔞薤白半夏湯的製作方法是:將栝蔞實一枚、薤白三兩、白酒一斗、半夏半升,一同煮至四升,每次服用一升,一天三次。

大建中湯的製作方法是:將蜀椒二合(去汗)、乾薑四兩、人參二兩,用四升水煮至二升,去渣,加入膠飴一升,用微火煎至一升半,分溫服食。服用後一會兒,可以喝兩升粥,之後再服用藥物。當天要吃稀飯,注意保暖。

桂枝生薑枳實湯(《金匱》)

桂枝,生薑(各一兩),枳實(五個)

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藿香正氣散(見中風。),五積散(見中寒。)

扶陽助胃湯,羅謙甫治漕運使崔君長男云卿,年二十五,體本豐肥,奉養高粱,時有熱證,友人勸食寒涼物,因服寒藥。至元庚辰秋瘧發,醫以砒霜等藥治之,新汲水下,禁食熱物。瘧病未除,反添吐瀉,脾胃復傷,中氣愈虛,腹痛腸鳴,時復胃脘當心而痛,不任其苦,屢醫未效,至冬不瘥。延至四月間,勞役煩惱過度,前證大作,請予治之。診視脈得弦細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黃不澤,情思不樂,惡人煩冗,飲食減少,微飽則心下痞悶,嘔吐酸水,每發作冷汗時出,氣促悶亂不安,須人額相抵而坐。少時易之,予思《內經》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冤。又曰:寒氣客於腸胃之間,則卒然而痛,得熱則已。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愈,遂制此方。

白話文:

桂枝生薑枳實湯出自《金匱要略》,由桂枝、生薑、枳實三味藥組成。將藥材水煎,取三分之一的藥液,分三次溫服。

此湯方常與藿香正氣散(治中風)、五積散(治中寒)搭配使用。

扶陽助胃湯則是羅謙甫治療漕運使崔君長男云卿的方劑。云卿年二十五,體格豐腴,平常喜好食用高粱,曾因發熱服用寒涼藥物,導致體虛。元庚辰年秋天,云卿患上瘧疾,服用砒霜等藥治療,但病情未見好轉,反而出現嘔吐、腹瀉等症狀,脾胃受損,中氣虛弱。他經常腹痛、腸鳴,心口疼痛難忍,多番求醫無效,一直到冬天都未能痊癒。到了四月,因勞累煩惱過度,病情加重,於是請羅謙甫診治。羅謙甫診脈發現云卿脈象弦細微弱,手足略微冰冷,面色青黃無光,精神不振,厭惡人群和喧鬧,食慾減退,稍飽即心下痞悶,嘔吐酸水,每次發作時伴有冷汗,呼吸急促,心煩意亂,需要依偎在人懷裡才能安穩。羅謙甫考慮到《內經》中所說的中氣不足、下氣不足導致的病症,以及寒氣客於腸胃引起疼痛的理論,認為需要用溫熱藥物治療,於是創製了扶陽助胃湯。

附子(炮,去皮臍,二錢),乾薑(炮,一錢半),草豆蔻,益智仁,揀參,甘草(炙),官桂,白芍藥(各一錢),吳茱萸,陳皮,白朮(各五分)

《內經》曰:寒淫於內,治以辛熱,佐以苦溫。附子、乾薑大辛熱,溫中散寒,故以為君。草豆蔻、益智仁辛甘大熱,治客寒犯胃,為佐。脾不足者,以甘補之。炙甘草甘溫,白朮、陳皮苦溫,補脾養氣;水挾木氣,亦來侮土,故作急痛,桂辛熱以退寒水,芍藥味酸以瀉木來剋土,吳茱萸苦熱泄厥氣上逆於胸中,為使。上銼如麻豆大,都作一服,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同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白話文:

這方子裡,用炮製過的附子兩錢,去皮臍,以及炮製過的乾薑一錢半,草豆蔻、益智仁、揀參、炙甘草、官桂、白芍各一錢,吳茱萸、陳皮、白朮各五分。

《內經》裡說,寒邪侵入體內,要用辛熱藥物來治療,並輔以苦溫藥物。附子、乾薑辛熱性強,能溫中散寒,所以是君藥。草豆蔻、益智仁辛甘大熱,能治療寒邪入侵胃部,是佐藥。脾虛弱的話,要用甘味藥物來補益。炙甘草甘溫,白朮、陳皮苦溫,可以補脾益氣。由於水氣挾著木氣,也容易侵犯脾土,導致急痛,因此用辛熱的桂枝來退寒水,用酸味的芍藥來瀉掉木氣,防止它剋制脾土。吳茱萸苦熱,能泄掉逆上胸中的厥氣,是使藥。將藥材切成麻豆大小,做成一劑,用兩盞水,加入三片薑、兩個棗,一起煎煮至一盞,去渣溫服,飯前服用。

三服大勢去,痛減半。至秋先灸中脘三七壯,以助胃氣。次灸氣海百餘壯,生髮元氣,滋榮百脈。以遠少丹服之,喜飲食,添肌肉,皮膚潤澤。明年春,灸三里二七壯,乃胃之合穴,亦助胃氣,引氣下行。又以芳香助脾,服育氣湯加白檀香平治之。戒以懲忿窒欲,慎言語,節飲食,一年而平復。

草豆蔻丸(東垣),治客寒犯胃,熱亦宜用,止可一二服。

草豆蔻(一錢四分,麵裹煨熱,去皮),吳茱萸(湯泡去苦),益智仁,殭蠶(炒。各八分),當歸身青皮(各六分),神麯,薑黃(各四分),生甘草(六分),桃仁(去皮,七個),半夏(湯泡七次,一錢),澤瀉(一錢,小便利減半,一作一分,疑誤),麥糵(炒黃,一錢半),炙甘草(六分),柴胡(四分,詳脅下痛多少與之),人參,黃耆,陳皮(各八分)

白話文:

服完三劑藥,疼痛減輕一半。秋天到來前,先灸中脘穴百餘壯,以助胃氣。接著灸氣海穴百餘壯,生髮元氣,滋養全身血脈。服用遠少丹,胃口變好,肌肉增長,皮膚光潤。明年春天,灸三里穴二七壯,這是胃經的合穴,也助胃氣,引導氣往下行。再以芳香之物助脾,服用育氣湯加入白檀香調治。戒怒戒慾,謹言慎行,節制飲食,一年後可完全康復。

草豆蔻丸,是東垣先生所創,用於治療外寒侵犯胃部,即使有熱症也可服用,但只可服用一兩劑。

草豆蔻一錢四分,用麵包裹烤熱,去皮;吳茱萸用湯泡去苦味;益智仁、殭蠶(炒)、當歸身、青皮(各六分)、神麴、薑黃(各四分)、生甘草(六分)、桃仁(去皮,七個)、半夏(用湯泡七次,一錢)、澤瀉(一錢,小便利減半,一作一分,疑誤)、麥糵(炒黃,一錢半)、炙甘草(六分)、柴胡(四分,根據脅下疼痛程度調整用量)、人參、黃耆、陳皮(各八分)。

上除桃仁另研如泥外,為極細末,同研勻,湯浸炊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熟白湯送下,食遠,旋斟酌多少用之。

大柴胡湯(見傷寒往來寒熱。),大承氣湯(見傷寒潮熱。),小胃丹(見痰飲。),厚朴丸(見積聚。),紫菀丸(見積聚。)

星半安中湯(《統旨》),治痰積作痛。

南星,半夏(各一錢半,俱薑湯泡),滑石,香附,枳殼(麩炒),青皮(醋炒),木香,蒼朮(米泔浸一宿,炒),砂仁,山梔(炒黑),茯苓,橘紅(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白話文:

除了桃仁要研磨成泥狀之外,將其他藥材研磨成極細粉末,混合均勻,用湯浸泡炊餅,搓成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開水送服,飯後服用,根據病情調整用量。

這方劑叫做「星半安中湯」,出自《統旨》,主治痰積作痛。藥材包括南星、半夏(各一錢半,用薑湯浸泡),滑石,香附,枳殼(麩炒),青皮(醋炒),木香,蒼朮(米泔浸泡一夜,炒),砂仁,山梔(炒黑),茯苓,橘紅(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氣攻痛者,去南星、滑石,加厚朴、玄胡索各一錢;痰甚,加白螺獅殼燒灰一錢,臨服入。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海蛤丸(丹溪),治痰飲心痛。

海蛤(燒為灰,研極細,過數日火毒散用之),栝蔞仁(帶瓤同研)

上以海蛤入栝蔞內,乾溼得所,為丸。每服五十丸。

清中湯(《統旨》),治火痛。

黃連,山梔(炒。各二錢),陳皮,茯苓(各一錢半),半夏(一錢,薑湯泡七次),草豆蔻仁(捶碎),甘草(炙,各七分)

白話文:

如果疼痛是因為氣引起的,就去除南星和滑石,加入厚朴和玄胡索各一錢;如果痰很多,就再加白螺獅殼燒灰一錢,臨服用之前加入。用兩盅水,三片薑,煎煮八分,飯前服用。

海蛤丸,由丹溪所創,用來治療痰飲導致的心痛。將海蛤燒成灰,研磨得極細,放置數日讓火毒散去後使用。栝蔞仁帶着果瓤一同研磨。將海蛤粉加入栝蔞仁中,調整乾濕程度,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五十丸。

清中湯,出自《統旨》,用來治療火熱引起的疼痛。黃連和山梔(炒過)各二錢,陳皮和茯苓各一錢半,半夏(一錢,用薑湯泡七次),草豆蔻仁(搗碎),甘草(炙過)各七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妙香散(《良方》),治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虛煩少睡,夜多盜汗。常服補益氣血,安鎮心神。

山藥(薑汁炙),茯苓(去皮),茯神(去皮木),遠志(去心,妙),黃耆(各一兩),人參,桔梗(去蘆),甘草(炙。各半兩),木香(煨,二錢半),辰砂(三錢,另研),麝香(一錢,另研)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溫酒調下。

白話文:

將兩盅水加入三片薑,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這個方子叫妙香散,可以治療心氣不足、精神恍惚、虛煩少睡、夜間盜汗等症狀。經常服用可以補益氣血,安神定心。

配方包含薑汁炙山藥、去皮茯苓、去皮木茯神、去心遠志、黃耆、人參、去蘆桔梗、炙甘草、煨木香、研磨辰砂和研磨麝香。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不限時間,用溫酒調服。

加味七氣湯(《統旨》),治七情鬱結,心腹痛,或因氣而攻痛。

蓬朮,青皮,香附(俱米醋炒,各一錢半),玄胡索(一錢),薑黃(一錢),草豆蔻仁(八分),三稜(炮七分),桂心(五分),益智仁(七分),陳皮(八分),藿香(七分),炙甘草(四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死血胃脘痛,加桃仁、紅花、各一錢。

沉香降氣散,正氣天香散(並見氣。),桃仁承氣湯(見傷寒蓄血。)

白話文:

加味七氣湯,出自《統旨》,用於治療七情鬱結導致的心腹疼痛,或因氣機不暢而引起的疼痛。方劑包括蓬朮、青皮、香附(皆用米醋炒,各一錢半)、玄胡索(一錢)、薑黃(一錢)、草豆蔻仁(八分)、三稜(炮七分)、桂心(五分)、益智仁(七分)、陳皮(八分)、藿香(七分)、炙甘草(四分),水煎服。若因瘀血導致胃脘疼痛,則可加桃仁、紅花,各一錢。此外,沉香降氣散、正氣天香散(用於氣機不暢)、桃仁承氣湯(用於傷寒蓄血)等方劑亦可參考。

失笑散(《經驗》),治婦人心痛氣刺不可忍。

五靈脂(淨好者),蒲黃(等分)上為末,每二錢,用黃醋一杓熬成膏,再入水一盞,煎至七分,熱服。

手拈散(《奇效》),治心脾氣痛。

延胡索,五靈脂,草果,沒藥(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溫熱酒調下。

白話文:

失笑散,是治療婦人心痛、氣刺難忍的方劑,取五靈脂、蒲黃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黃醋熬成膏狀,再加入水煎至七分,熱服。手拈散,則是治療心脾氣痛的方劑,將延胡索、五靈脂、草果、沒藥等分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不拘時間,溫熱酒調服。

集效丸,萬應丸,煎紅丸(三方並見蟲。),烏梅丸(見傷寒蛔厥。)

甘草粉蜜湯(《金匱》)

甘草(二兩),粉(一兩),蜜(四兩)

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渣,納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

五苓散(見傷寒渴。),參蘇飲(見發熱。),二陳湯(見痰飲。),越鞠丸(見郁。)

白話文:

集效丸、萬應丸、煎紅丸(三方都可能見蟲)、烏梅丸(見傷寒蛔厥)等方劑,以及金匱要略中的甘草粉蜜湯,可以治療各種疾病。甘草粉蜜湯用甘草、粉、蜜等藥材熬煮,可以溫服。另外,五苓散治渴,參蘇飲治發熱,二陳湯治痰飲,越鞠丸治郁。

溫胃湯(東垣),治服寒藥多,致脾胃虛弱,胃脘痛。

白豆蔻(三分),益智,砂仁,厚朴,甘草,乾薑,薑黃(各二分),黃耆,陳皮(各七分),人參,澤瀉(各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術桂湯(東垣),治寒熱所客,身體沉重,胃脘痛,面色痿黃。

麻黃(一錢),桂枝(五分),杏仁(十粒),草豆蔻仁,半夏,澤瀉,炒曲(各五分),蒼朮(三錢),陳皮,白茯苓(各一錢),豬苓,黃耆(各五分),炙甘草(二分)

白話文:

溫胃湯,由李東垣所創,用於治療因服用寒涼藥物過多,導致脾胃虛弱、胃脘疼痛的症狀。配方包括白豆蔻、益智、砂仁、厚朴、甘草、乾薑、薑黃、黃耆、陳皮、人參、澤瀉等藥材。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水煎煮至半碗,飯前溫服。

術桂湯,也是李東垣所創,主要用於治療因寒熱交雜所致的身體沉重、胃脘疼痛、面色萎黃等症狀。配方包括麻黃、桂枝、杏仁、草豆蔻仁、半夏、澤瀉、炒曲、蒼朮、陳皮、白茯苓、豬苓、黃耆、炙甘草等藥材。

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

桂黃散,大承氣湯,小建中湯,大柴胡湯(三方,並見《傷寒》。),胃苓湯(見泄瀉。),理中湯(見傷寒。),補中益氣湯(見勞倦。),溫中丸(見黃疸。),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朮二兩,見傷食。),木香檳榔丸(見傷食。),紫雪(見發熱。),小胃丹(見痰飲。

白話文:

將兩大碗水煎煮至剩下一個碗的量,濾掉藥渣,稍微溫熱後服用,飯前服用。

桂黃散、大承氣湯、小建中湯、大柴胡湯(三方,都可以在《傷寒論》中找到)、胃苓湯(見泄瀉)、理中湯(見傷寒)、補中益氣湯(見勞倦)、溫中丸(見黃疸)、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朮二兩,見傷食)、木香檳榔丸(見傷食)、紫雪(見發熱)、小胃丹(見痰飲)。

),左金丸(見發熱。),十全大補湯(見虛勞。),五膈寬中散(見反胃。),四七湯(見中氣。),撾脾湯(見嘔吐。),蘇子降氣湯(見痰飲。),小半夏茯苓湯(同上。),半硫丸(見大便秘。)

附方

拈痛丸(《奇效》,下同),治九種心痛。

白話文:

左金丸用於發熱,十全大補湯用於虛勞,五膈寬中散用於反胃,四七湯用於中氣虛弱,撾脾湯用於嘔吐,蘇子降氣湯用於痰飲,小半夏茯苓湯也用於痰飲,半硫丸用於大便秘結。

附方:拈痛丸,出自《奇效》,用於治療九種心痛。

五靈脂,蓬莪朮(煨),木香,當歸(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用橘皮煎湯送下。

大沉香丸,治冷氣攻衝,心腹刺痛,亦治卒暴心痛。

沉香,乾薑(炮),薑黃,辣桂,檀香(以上各四錢),甘松(洗,焙),白芷,天台烏藥,甘草(以上各八兩),香附(一斤),白豆蔻仁(二兩)

白話文:

取五靈脂、蓬莪朮(煨)、木香、當歸(各等份),研磨成細粉,用煉蜜混合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用橘皮煎湯送服。此方名為大沉香丸,用於治療寒氣上衝、心腹刺痛,也能治療突然發作的心痛。

方劑中包含沉香、乾薑(炮製)、薑黃、辣桂、檀香(以上各四錢)、甘松(洗淨,烘乾)、白芷、天台烏藥、甘草(以上各八兩)、香附(一斤)、白豆蔻仁(二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細嚼,用生薑湯下。

沉香降氣湯加乳香,治陰陽不和,心腹刺痛。(方見氣門。)

靈脂酒,治熱氣乘心作痛。

五靈脂(去砂石,炒),玄胡索,沒藥(炒。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下。

蕪荑散,治大人小兒蛔咬心痛。經云:蟲貫心則殺人。欲驗之,大痛不可忍,或吐青黃綠水涎沫,或吐蟲出,發有休止,此是蛔心痛也,宜速療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加入蜂蜜製成彈珠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一丸,飯前細嚼,用生薑湯送服。

沉香降氣湯加入乳香,可以治療陰陽失調導致的心腹刺痛。詳細配方請參閱氣門篇。

靈脂酒可以治療熱氣上衝導致的心痛。

將五靈脂(去除砂石,炒制)、玄胡索、沒藥(炒制,各取等量)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溫酒送服。

蕪荑散可以治療大人小孩因蛔蟲咬噬心臟引起的疼痛。古籍記載:蟲貫心則殺人。判斷方法是:劇烈疼痛難忍,或吐出青黃綠色的水涎沫,或吐出蟲體,疼痛發作有規律,這就是蛔蟲咬噬心臟引起的疼痛,需立即治療。

蕪荑,雷丸(各半兩),乾漆(捶碎,炒大煙盡,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水七分盞,調和服,不拘時。甚者不過三服。小兒每服半錢。

蠶砂散,治男子婦人心氣痛不可忍者。

上用晚蠶砂為末,滾湯泡過,濾清汁服之,不拘時候。

治男婦急心氣疼,禁了牙關欲死者,可急救。

上將隔年老蔥白三五根,去皮須葉,搗為膏,將病人口斡開,用銀銅匙送蔥膏入咽喉中,用香油四兩灌送蔥膏,油不可少用,但得蔥膏下喉中,其人即蘇,少時將腹內所停蟲病等物化為黃水,微利為佳,除根永不再發。

白話文:

蕪荑和雷丸各取半兩,乾漆捶碎後炒去煙,取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溫水七分盞調和服用,不限時間。病情嚴重者,最多服用三次。小孩每次服用半錢。

蠶砂散可以治療男女因心氣疼痛難忍的症狀。

將晚蠶砂研磨成粉,用滾水泡過,濾去渣滓,服用藥汁,不限時間。

針對男女因心氣疼痛急迫,牙關緊閉,瀕臨死亡的緊急情況,可以採用以下方法急救:

將隔年的老蔥白三到五根去皮、須、葉,搗成膏狀。將病人口打開,用銀或銅製的匙子將蔥膏送入病人口腔內,再用香油四兩灌送蔥膏,香油不可用量過少。只要蔥膏順利進入病人口腔,病人就會甦醒。過一會兒,腹內積聚的蟲病等物會化為黃水,稍微腹瀉為佳,即可根除病症,永不再發。

《海上方》治一切心痛,不問新久,並宜服之。

上用生地黃,隨人所食多少,搗絞取汁,溲麵作𩚼飥或冷淘食。良久當利出蟲,長一尺許,頭似守宮,後不復患矣。(食冷淘不用鹽。)

白螺殼丸(丹溪),治痰積胃脘作痛。

白螺殼(火煨),滑石(炒),蒼朮,山梔子,紅曲(炒),香附(童便浸),南星(煨裂,各一兩),枳殼(麩炒黃),青皮,木香,半夏,砂仁(各半兩),桃仁(炒,去皮尖,三十枚),上為末,春加川芎,夏加黃連,秋冬加吳茱萸,用生薑汁浸蒸併為丸,綠豆大。每服五十丸。

白話文:

《海上方》治一切心痛,不問新久,並宜服之。

治療各種心痛,不論病程長短,都適合服用此方。

上方使用生地黃,根據個人食量取適量,搗碎絞汁,和麵做成湯餅或冷淘食用。過一段時間就會排出蟲子,長約一尺,頭部像壁虎,之後就不會再患病了。(吃冷淘不用加鹽。)

白螺殼丸(丹溪),治療痰積胃脘作痛。

白螺殼(用火煨過),滑石(炒過),蒼朮,山梔子,紅曲(炒過),香附(用童子尿浸泡過),南星(煨熟裂開,各一兩),枳殼(用麩皮炒至黃色),青皮,木香,半夏,砂仁(各半兩),桃仁(炒過,去皮尖,三十枚),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春季加川芎,夏季加黃連,秋季和冬季加吳茱萸,用生薑汁浸泡蒸熟,搓成綠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十丸。

麻黃豆蔻丸(東垣),治客寒犯胃,心頭大痛不可忍。(見腹痛。)

加味枳朮丸(《正傳》),治清痰、食積、酒積、茶積、肉積在胃脘,當心而痛,及痞滿噁心,嘈雜噯氣,吞酸吐嘔,脾疼等證。

白朮(三兩),枳實(麩炒黃色),蒼朮(米泔浸三宿,焙),豬苓(去黑皮),麥糵面(炒黃),神麯(炒微黃),半夏(湯泡透,各一兩),澤瀉(去毛),赤茯苓(去皮),川芎,黃連(陳壁土炒,去土),白螺殼(煅。

各七錢),縮砂仁,草豆蔻,黃芩(陳壁土同炒),青皮(去白),萊菔子(炒),乾生薑(各五錢),陳皮(去白),香附米(童便浸),栝蔞仁,厚朴(薑製炒),檳榔(各三錢),木香,甘草(各二錢)

白話文:

麻黃豆蔻丸是東垣所創,用於治療寒邪入侵胃部,導致胸口劇烈疼痛難忍的症状。

加味枳朮丸則出自《正傳》,用於治療因清痰、食物積聚、酒積、茶積、肉積滯留在胃脘,而引發的胸口疼痛、腹部脹滿、噁心、胃中嘈雜、噯氣、反酸嘔吐、脾胃疼痛等症状。

方劑中包括白朮、枳實、蒼朮、豬苓、麥糵面、神麯、半夏、澤瀉、赤茯苓、川芎、黃連、白螺殼、縮砂仁、草豆蔻、黃芩、青皮、萊菔子、乾薑、陳皮、香附米、栝蔞仁、厚朴、檳榔、木香和甘草等藥材,按比例配伍使用。

吞酸,加吳茱萸湯泡,寒月五錢,熱月二錢半。久病挾虛,加人參、白扁豆、石蓮肉各五錢。時常口吐清水,加炒滑石一兩,牡蠣五錢。

上為細末,用青荷葉泡湯,浸晚粳米研粉作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多至百丸,清米飲送下。

白話文:

如果出現吞酸的情況,可以將吳茱萸湯泡水喝,寒月(冬天)用五錢,熱月(夏天)用二錢半。若是久病導致體虛,可以加入人參、白扁豆、石蓮肉各五錢。如果經常吐清水,則需加入炒滑石一兩、牡蠣五錢。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青荷葉泡湯,浸泡晚粳米研磨成粉並製成糊狀,搓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七十至一百丸,用清米水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