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七冊 (29)
第七冊 (29)
1. 內障
為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溫酒、鹽湯任下。
上方羨補藥也。補上治下,利以緩,利以久,不利以速也。故君以天門冬、人參、菟絲子之通腎安神,強陰填精也。臣以五味子、麥門冬、杏仁、茯苓、枸杞子、牛膝、生熟地黃之斂氣除濕,涼血補血也。佐以甘菊花、蒺藜、石斛、肉蓯蓉、川芎、甘草、枳殼、山藥、青葙子之治風療虛,益氣祛毒也。使以防風、黃連、草決明、羚羊角、生烏犀之散滯泄熱,解結明目也。
陰弱不能配陽之病,並宜服之,此後則順之治法也。
益陰腎氣丸,治證上同。
熟地黃(酒,三兩),生地黃(酒製炒,四兩),當歸尾(酒製),牡丹皮,五味子,乾山藥,山茱萸,柴胡(各半兩),茯苓,澤瀉(各二錢半)
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水飛辰砂為衣。每服五七十丸,空心淡鹽湯下。
上方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氣為怒傷,散而不聚也,氣病血亦病也。肝得血而後能視,又目為心之竅,心主血,故以熟地黃補血衰,當歸尾行血,牡丹皮治積血為君。茯苓和中益真氣,澤瀉除濕瀉邪氣,生地黃補腎水真陰為臣。五味子補五臟,乾山藥平氣和胃為佐。山茱萸強陰益精,通九竅,柴胡引入厥陰經為使。
蜜劑者,欲泥膈難下也。辰砂為衣者,為通於心也。然必兼千金磁朱丸服之,庶易效。
滋陰地黃丸,治證同上,眵多眊矂,者並治。
黃芩,當歸身(酒製),熟地黃(各半兩),天門冬(焙),甘草(炙),枳殼,柴胡,五味子(各三錢),人參,地骨皮(各二錢),黃連(一兩),生地黃(酒製,一兩半)
為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百丸,食後茶湯下,日三服。
上方治主以緩,緩則治其本也。以黃連、黃芩苦寒,除邪氣之盛為君。當歸身辛溫,生熟地黃苦甘寒,養血涼血為臣。五味子酸寒,體輕浮上,收神水之散大,人參、甘草、地骨皮、天門冬、枳殼、苦甘寒,瀉熱補氣為佐。柴胡引用,為使也。亡血過多之病,有熱者,亦宜服。
羚羊角湯,治青風內障,勞倦加昏重,頭旋腦痛,眼內痛澀者。
羚羊角,人參,玄參,地骨皮,羌活(各一兩),車前子(一兩半。)
上為末,以水一盞,散一錢,煎至五分,食後去滓溫服。
婁全善云:此方並後羚羊角散、補肝散、羚羊角引子,皆以羚羊角、玄參、細辛、羌活、防風、車前子為君。蓋羚羊角行厥陰經藥也。丹溪云,羚羊角入厥陰經甚捷,是也。玄參、細辛,行少陰經藥也。海藏云:玄參治空中氤氳之氣,無根之火,為聖藥也。羌活、防風、車前子行太陽經藥也。
如筋脈枯澀者,諸方中更加夏枯草,能散結氣,有補養厥陰血脈之功,嘗試之有驗。然此諸方,又當悟邪之所在,若氣脫者,必與參膏相半服之;氣虛者,必與東垣補胃人參湯、益氣聰明湯之類相半服之;血虛者,必與熟地黃丸之類相兼服之。更能內觀靜守,不幹塵累,使陰氣平伏,方許作效。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梧桐子)一般。每次服用三五十顆,可以用溫酒或淡鹽水送服。
以上這些藥方都屬於滋補的藥物。滋補上部是為了治療下部,作用要溫和緩慢,才能長久有效,不宜求速效。所以藥方中用天門冬、人參、菟絲子作為主藥,它們可以疏通腎經,安定心神,強壯陰氣,填補精髓。用五味子、麥門冬、杏仁、茯苓、枸杞子、牛膝、生地黃和熟地黃作為輔助藥,它們可以收斂氣機,去除濕氣,涼血補血。再用甘菊花、蒺藜、石斛、肉蓯蓉、川芎、甘草、枳殼、山藥、青葙子作為佐藥,它們可以治療風邪,療養虛弱,益氣祛毒。最後用防風、黃連、草決明、羚羊角、生烏犀作為使藥,它們可以疏散氣機的停滯,清除熱邪,解開鬱結,使眼睛明亮。
對於陰氣虛弱不能與陽氣相配的疾病,也適合服用這些藥,這樣才能順應身體的情況進行治療。
「益陰腎氣丸」的治療效果與上面的藥方相同。
配方:熟地黃(用酒浸泡,三兩)、生地黃(用酒浸泡後炒過,四兩)、當歸尾(用酒浸泡)、牡丹皮、五味子、乾山藥、山茱萸、柴胡(各半兩)、茯苓、澤瀉(各二錢半)。
將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藥丸,大小如桐子一般,用水飛過的辰砂作為藥丸的外衣。每次服用五七十顆,空腹用淡鹽水送服。
這個藥方主要是為了滋養腎水,以鎮靜過旺的陽氣。怒氣會導致氣機散亂而不凝聚,氣機生病,血液也會跟著生病。肝臟得到血液才能正常視物,而且眼睛是心臟的竅孔,心臟主導血液,所以用熟地黃來補養衰弱的血液,用當歸尾來活血,用牡丹皮來治療積血,作為主藥。用茯苓來調和脾胃,增強真氣,用澤瀉來去除濕邪,用生地黃來滋補腎水真陰,作為輔助藥。用五味子來補養五臟,用乾山藥來平和氣機,調和脾胃,作為佐藥。用山茱萸來強壯陰氣,益補精髓,疏通九竅,用柴胡來引導藥力進入厥陰經,作為使藥。
用蜂蜜來製藥,是為了使藥丸黏膩不易下咽。用辰砂做藥丸的外衣,是為了使藥力通達心臟。但是,必須同時服用千金磁朱丸,才能更容易見效。
「滋陰地黃丸」的治療效果與上面的藥方相同,對於眼睛分泌物多、視力模糊等情況也有治療效果。
配方:黃芩、當歸身(用酒浸泡)、熟地黃(各半兩)、天門冬(烘焙)、甘草(炙烤)、枳殼、柴胡、五味子(各三錢)、人參、地骨皮(各二錢)、黃連(一兩)、生地黃(用酒浸泡,一兩半)。
將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藥丸,大小如桐子一般。每次服用一百顆,飯後用茶水送服,每天服用三次。
這個藥方的主要作用是溫和地調理,溫和調理才能治本。用黃連、黃芩的苦寒之性,清除過盛的邪熱,作為主藥。用當歸身的辛溫之性,以及生地黃、熟地黃的苦甘寒之性,來養血涼血,作為輔助藥。用五味子的酸寒之性,藥性輕浮上升,來收斂神水散失,用人參、甘草、地骨皮、天門冬、枳殼的苦甘寒之性,來瀉熱補氣,作為佐藥。用柴胡來引導藥力,作為使藥。對於失血過多、有熱邪的疾病,也適合服用。
「羚羊角湯」用於治療青風內障,勞累後加重,出現昏重、頭暈頭痛、眼內疼痛澀等症狀。
配方:羚羊角、人參、玄參、地骨皮、羌活(各一兩)、車前子(一兩半)。
將藥材磨成細末,用水一小杯,加入藥末一錢,煎煮至剩下五分,飯後去渣溫服。
婁全善說:這個藥方以及後面的羚羊角散、補肝散、羚羊角引子,都以羚羊角、玄參、細辛、羌活、防風、車前子為主要藥物。因為羚羊角是行走厥陰經的藥物。丹溪說,羚羊角進入厥陰經非常迅速。玄參、細辛是行走少陰經的藥物。海藏說:玄參能治療空中的氤氳之氣,以及無根之火,是聖藥。羌活、防風、車前子是行走太陽經的藥物。
如果出現筋脈乾澀的情況,可以在這些藥方中加入夏枯草,它可以疏散結氣,有補養厥陰經血脈的功效,嘗試後會有效果。但是,使用這些藥方時,還應該了解病邪所在的位置。如果出現氣脫的情況,必須與參膏一同服用;如果出現氣虛的情況,必須與東垣補胃人參湯、益氣聰明湯等藥方一同服用;如果出現血虛的情況,必須與熟地黃丸等藥方一同服用。同時,還需要內心清靜,不被世俗煩擾,使陰氣平和潛伏,才能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