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9)
第三冊 (9)
1. 咳嗽血
金沸草散(見嗽。)
補肺湯(《和劑》),治肺氣不足,久年咳嗽,以致皮毛焦枯,唾血腥臭,喘乏不已。
鍾乳(碎如米粒),桑白皮,麥門冬(去心。各三兩),白石英(碎如米粒),人參(去蘆),五味子(揀),款冬花(去梗),肉桂(去粗皮),紫菀(洗去土。各二兩)
白話文:
治療久咳導致肺氣不足,皮毛乾燥、吐血腥臭、喘不過氣的補肺湯,由鍾乳、桑白皮、麥門冬、白石英、人參、五味子、款冬花、肉桂、紫菀等藥材組成。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五片,大棗一枚,粳米三十餘粒,煎一盞,食後溫服。
養正丹(見氣。),靈砂丹(見嘔吐。)
三炒丹(《和劑》)
吳茱萸(去枝梗,洗淨,以破故紙一兩同炒),草果仁(以舶上茴香一兩炒),葫蘆巴(以山茱萸一兩同炒,俱候香熟,除去同炒之藥。以上各一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兩碗水,加入五片薑、一枚大棗、三十餘粒粳米,煎煮至一碗,飯後溫熱服用。
養正丹(見氣。)靈砂丹(見嘔吐。)
三炒丹(《和劑》)
吳茱萸(去除枝梗,洗淨,與破故紙一兩一同炒),草果仁(與舶上茴香一兩一同炒),葫蘆巴(與山茱萸一兩一同炒,待藥材香氣四溢,熟透後,去除同炒的藥材。以上各藥材各取一兩)
上為末,酒煮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六十丸,不拘時,鹽湯下。
百花膏(《濟生》)
款冬花,百合(蒸,焙。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丸,如龍眼大。每服一丸,臨臥嚼薑湯下。
七傷散(丹溪),治勞嗽吐血痰。
黃藥子,白藥子(各一兩半),赤芍藥(七錢半),知母,玄胡索(各半兩),鬱金(二錢半),當歸(半兩),山藥,乳香,沒藥,血竭(各二錢)
白話文:
【百花膏】(《濟生》)
款冬花,百合(先蒸後焙,各等份)
以上混合研磨成細末,煉製蜂蜜製成丸狀,大小如同龍眼。每次服用一丸,於睡前嚼食加薑湯服用。
【七傷散】(丹溪),治療勞累引發的咳嗽、吐血痰。
黃藥子,白藥子(各1.5兩),赤芍藥(0.75兩),知母,玄胡索(各0.3兩),鬱金(0.25兩),當歸(0.3兩),山藥,乳香,沒藥,血竭(各0.1兩)。
注意:這些古方可能包含某些可能對現代人有害的成分或用法,使用前請諮詢專業的中醫師。
上為末,每服二錢,茶湯下。(本草云:黃藥子、白藥子治肺熱有功。一法,紅花、當歸煎湯下。)
大阿膠丸(見吐血。)
五味子黃耆散(《寶鑑》),治因嗽咯血成勞,眼睛疼,四肢困倦,腳膝無力。
黃耆,麥門冬,熟地,桔梗(各半兩),甘草(二錢半),白芍藥,五味子(各二錢),人參(三錢)
白話文:
上方藥物每次服用兩錢,用茶水送服。 據《本草》記載,黃藥子、白藥子具有治療肺熱的功效。另一種方法是用紅花、當歸煎湯服用。
大阿膠丸用於治療吐血。
五味子黃耆散,出自《寶鑑》,用於治療因咳嗽咯血導致身體虛弱、眼睛疼痛、四肢乏力、膝蓋無力等症狀。
配方:黃耆、麥門冬、熟地、桔梗(各半兩)、甘草(二錢半)、白芍、五味子(各二錢)、人參(三錢)。
上為粗末,每服四錢,水一盅半,煎七分,日三服。
黃耆鱉甲散(《寶鑑》),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口燥咽乾,頰赤心忡,日晚潮熱,夜有盜汗,胸脅不利,食減多渴,咳嗽稠黏,時有膿血。
黃耆(一兩),黃芩,桑白皮,半夏,甘草(炙),知母,赤芍藥,紫菀(各五錢),秦艽,白茯苓(焙),生地黃,柴胡,地骨皮(各六錢六分),肉桂,人參,桔梗(各三錢二分),鱉甲(去裙,酥炙),天門冬(去心,焙。各一兩)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盅半的水煎煮,煎至剩下七分,每天服用三次。此方名為黃耆鱉甲散,出自《寶鑑》,主要用於治療虛勞、發熱、肌肉消瘦、四肢乏力、五心煩熱、口乾舌燥、面頰發紅、心悸、傍晚發熱、夜間盜汗、胸脅疼痛、食慾不振、口渴、咳嗽痰稠、偶有膿血等症狀。
上為粗末,每服二大錢,水一大盞,食後煎服。
人參黃耆散(《寶鑑》),治虛勞客熱,肌肉消瘦,四肢倦怠,五心煩熱,咽乾頰赤,心忡潮熱,盜汗減食,咳嗽膿血。
人參,桔梗(各一兩),秦艽,鱉甲(去裙,酥炙),茯苓(各二兩),知母(二錢半),半夏(湯洗),桑白皮(各一兩半),紫菀,柴胡(各二兩半),黃耆(三兩半)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煎服。
滋陰保肺湯《統旨》
黃柏(鹽水炒),知母(各七分),麥門冬(去心,三錢),天門冬(去心,一錢二分),枇杷葉(去毛炙,一錢半),當歸,芍藥(煨),生地黃,阿膠(蛤粉炒,各一錢),五味子(十五粒),橘紅,紫菀(各七分),桑白皮(一錢半),甘草(五分)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兩錢,用一大碗水,飯後煎服。
此方名為人參黃耆散,出自《寶鑑》,用於治療虛勞、咳嗽發熱、肌肉消瘦、四肢疲倦、手心煩熱、口乾咽燥、心慌潮熱、盜汗、食慾不振、咳嗽咳血等症狀。
配方如下:人參、桔梗(各一兩),秦艽、鱉甲(去裙,酥炙)、茯苓(各二兩),知母(二錢半),半夏(湯洗)、桑白皮(各一兩半),紫菀、柴胡(各二兩半),黃耆(三兩半)。
將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服。
此方名為滋陰保肺湯,出自《統旨》。
配方如下:黃柏(鹽水炒)、知母(各七分),麥門冬(去心,三錢),天門冬(去心,一錢二分),枇杷葉(去毛炙,一錢半),當歸、芍藥(煨)、生地黃、阿膠(蛤粉炒,各一錢),五味子(十五粒),橘紅、紫菀(各七分),桑白皮(一錢半),甘草(五分)。
上水煎服。
人參蛤蚧散(《寶鑑》),治三二年間肺氣上喘咳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氣,酥炙黃色),杏仁(去皮尖,炒,五兩),甘草(炙,三兩),人參,茯苓,貝母,知母,桑白皮(各二兩)
上為細末,瓷器內盛。每日如茶點服。神效。
麥門冬湯(《元戎》)
麥門冬(去心),桑白皮,生地黃(各一兩),半夏(湯洗七次),紫菀,桔梗(炒),淡竹茹,麻黃(去根節。各七錢五分),五味子,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將藥材煎水服用。
「人參蛤蚧散」出自《寶鑑》,用來治療三十二歲左右因肺氣上逆而引發的喘咳、咯血帶膿,臉上長瘡,全身發黃腫脹。
蛤蚧(使用一對完整的,浸泡在河水中五個晚上,每天換水,洗去腥味,用油酥炸至黃色),杏仁(去除皮尖,炒熟,五兩),甘草(炙烤,三兩),人參,茯苓,貝母,知母,桑白皮(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裝在瓷器裡。每天當茶點服用,效果神奇。
「麥門冬湯」出自《元戎》
麥門冬(去除心部),桑白皮,生地黃(各一兩),半夏(用熱水洗七次),紫菀,桔梗(炒熟),淡竹茹,麻黃(去除根節,各七錢五分),五味子,甘草(炙烤,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二錢半,棗三枚劈破,同煎去渣,食後溫服。
雞蘇丸(見吐血。),倒倉法(見積聚。)
人參救肺散(《奇效》),治咳吐血。
人參,黃耆,當歸尾,熟地黃(各二錢),桑白皮,升麻,白芍藥,柴胡(各一錢),蘇木陳皮,甘草(各半錢)
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杏子湯(見嗽。)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五錢,用兩碗水,加入生薑二錢半、大棗三枚劈開,一起煎煮去渣,飯後溫服。
雞蘇丸(可治吐血。) ,倒倉法(可治積聚。)
人參救肺散(出自《奇效》),主治咳嗽吐血。
藥材包括:人參、黃耆、當歸尾、熟地黃(各二錢)、桑白皮、升麻、白芍藥、柴胡(各一錢)、蘇木、陳皮、甘草(各半錢)。
用兩盅水煎煮至一盅,飯後服用。
杏子湯(可治咳嗽。)
白扁豆散(《本事》)
白扁豆,生薑(各半兩),枇杷葉(去毛),半夏,人參,白朮(各二錢半),白茅根(七錢半)
水三升,煎一升,去渣,下檳榔末一錢和勻,分作四服,不拘時候。
甘桔湯(見咽喉。)
劫勞散(《大全》),治肺痿痰嗽,痰中有紅線,盜汗發熱,熱過即冷,飲食減少。
白話文:
《本事》中記載的白扁豆散,由白扁豆、生薑、枇杷葉(去毛)、半夏、人參、白朮、白茅根等藥材組成。將藥材以水煎煮至三升減為一升,去渣後加入檳榔末,混合均勻,分成四份,不限時間服用。此外,《大全》中也記載了劫勞散,用於治療肺痿痰嗽,痰中有紅線,盜汗發熱,熱後即冷,飲食減少等症狀。甘桔湯則用於治療咽喉疾病,其配方可參考咽喉相關的藥方。
白芍藥(六兩),黃耆,甘草,人參,當歸,半夏,白茯苓,熟地黃,五味子,阿膠(炒,各二兩)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二片,棗三枚,煎九分,無時溫服,日三。
噙化丸(丹溪)
香附(童便浸),北杏仁(童便浸,去皮尖,炒),山梔仁(炒),青黛,海粉,栝蔞仁,訶子肉,馬兜鈴
上為細末,入白硼砂少許,煉蜜少加薑汁為丸。每噙化一丸,白湯下。
白話文:
白芍藥六兩,黃耆、甘草、人參、當歸、半夏、白茯苓、熟地黃、五味子、阿膠(炒過,各二兩)。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加入生薑兩片、紅棗三枚,煎煮至九分,溫熱服用,一天三次。另外,將香附(用童便浸泡)、北杏仁(用童便浸泡,去皮尖,炒過)、山梔仁(炒過)、青黛、海粉、栝蔞仁、訶子肉、馬兜鈴研磨成細末,加入少許白硼砂,用煉蜜和少許薑汁製成丸藥。每次含服一丸,用白湯送服。
天一丸(丹溪),此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劑也。與前方相兼服,治陰虛火動咳血等症,甚效。
懷地黃,牡丹皮,黃柏(童便浸,曬乾),知母(童便浸,曬乾),枸杞子,五味子,麥門冬,牛膝,白茯苓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空心湯吞下八九十丸。
白話文:
天一丸
丹溪所創的天一丸,主治滋陰壯水,以制陽火之劑。
與前方藥方相兼服,可治陰虛火旺所致的咳嗽、咳血等症,效果顯著。
配方:
- 懷地黃
- 牡丹皮
- 黃柏(以童子尿浸泡後曬乾)
- 知母(以童子尿浸泡後曬乾)
- 枸杞子
- 五味子
- 麥門冬
- 牛膝
- 白茯苓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桐子。
用法:
空腹時用湯水送服,每次八九十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