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8)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8)

1. 耳衄

柴胡清肝散(薛氏),治肝膽三焦風熱瘡瘍,或怒火憎寒發熱,或瘡毒結於兩耳前後,或身外側至足,或胸乳小腹下,或兩股內側至足等證。

柴胡,黃芩(炒),人參(各三分),山梔(炒),川芎(各五分),連翹,桔梗(各四分),甘草(三分)

上水煎服。

六味地黃丸(見虛勞。)

白話文:

薛氏的柴胡清肝散,用於治療肝膽三焦風熱引發的瘡瘍,或因怒火上衝而導致的憎寒發熱,或瘡毒蔓延至兩耳前後、身體外側至足部、胸部乳房和小腹下方、兩股內側至足部等部位。配方包括柴胡、黃芩(炒)、人參(各三分)、山梔(炒)、川芎(各五分)、連翹、桔梗(各四分)、甘草(三分),用水煎服。另可配合六味地黃丸,用於治療虛勞。

麝香佛手散(《奇效》),治五般耳出血水者。

麝香(少許),人牙(煅過存性,出火毒)

上為細末,每用少許,吹耳內即干。及治小兒痘瘡出現而靨者,酒調一字服之,即出。

芍藥散,治熱壅生風,耳內痛與頭相連,血水流出。(見耳。)

白話文:

《奇效》中記載的「麝香佛手散」,用來治療五種不同原因造成的耳出血。

將麝香(少許)和人牙(煅燒至火毒去除)研磨成細粉,每次取少許吹入耳內即可止血。此方也能治療小兒出痘時,痘瘡出現但沒有潰破的情況,用酒調和藥粉服下一字量,即可讓痘瘡潰破。

「芍藥散」用來治療因熱邪壅塞導致風邪侵入,造成耳內疼痛並連接到頭部,以及耳出血的症狀。詳細內容請參考耳科部分。

2. 吐血

蘇子降氣湯,養正丹(俱見氣。)

人參飲子(《奇效》),治脾胃虛弱,氣促氣虛,精神短少,衄血、吐血。

人參(去蘆,二錢),五味子(二十粒),黃耆(去蘆),麥門冬(去心),白芍藥,當歸身(各一錢半),甘草(炙,一錢)

白話文:

蘇子降氣湯和養正丹都具有理氣功效。奇效方中的「人參飲子」則專門用來治療脾胃虛弱、氣促氣虛、精神不濟、鼻出血和吐血等症狀。藥方包含人參(去蘆,二錢)、五味子(二十粒)、黃耆(去蘆)、麥門冬(去心)、白芍、當歸身(各一錢半)、甘草(炙,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團參丸(《奇效》),治吐血咳嗽,服涼藥不得者。

人參,黃耆,飛羅面(各一兩),百合(五錢)

上為細末,滴水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五十丸,用茅根湯下,食遠服。

石膏散(《奇效》)

石膏,麥門冬(各二兩),黃芩,生地黃,升麻,青竹茹,葛根,栝蔞根(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白話文:

上製成一劑,用水兩杯,煎煮至一杯,於飯後服用。

「團參丸」(出自《奇效》),用於治療吐血咳嗽,若服用了涼藥仍無效者。

人參、黃耆、飛羅面(各一兩)、百合(五錢)

以上材料研磨成細粉,以水調和成丸狀,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到五十粒,用茅根湯送服,於飯後服用。

「石膏散」(出自《奇效》)

石膏、麥門冬(各二兩)、黃芩、生地黃、升麻、青竹茹、葛根、栝蔞根(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每三錢,水一中盞,煎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腎著湯(見傷溫。),五苓散(見消癉。)

雞蘇丸(《奇效》),治虛熱,昏冒倦怠,下虛上壅,嗽血、衄血。

雞蘇葉(八兩),黃耆,防風(去蘆),荊芥(各一兩),菊花(三四錢),片腦(半錢),川芎,生地黃桔梗,甘草(各半兩)

白話文:

每次服用藥材三錢,用一杯水煎煮,煎至剩下六分,去渣,不限時間溫服。

此方名為「腎著湯」,出自《傷寒論》,以及「五苓散」,出自《金匱要略》。

雞蘇丸,載於《奇效良方》,主治虛熱、昏眩倦怠、下虛上壅、咳血、鼻出血。

方劑組成:雞蘇葉八兩、黃耆、防風(去蘆頭)、荊芥(各一兩)、菊花(三四錢)、片腦(半錢)、川芎、生地黃、桔梗、甘草(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細嚼,麥門冬去心煎湯下,不拘小便赤澀,加車前子三錢,用桑枝銼炒香煎湯嚼下。

龍腦雞蘇丸(《和劑》),治胸中鬱熱,肺熱咳嗽,吐血,鼻衄,血崩,下血,血淋,涼上膈虛勞煩熱。

柴胡(二兩,銼,同木通以沸湯大半升浸一二宿,絞汁後入膏),木通(二兩,銼,同柴胡浸),阿膠,蒲黃,人參(各二兩),麥門冬(去心,四兩),黃耆(一兩),雞蘇淨葉(一斤,即龍腦薄荷),甘草(一兩半),生乾地黃末(六兩,後入膏)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混合製成丸子,大小像彈珠一樣。每次服用一丸,細嚼後,用麥門冬去心煎湯送服。如果小便赤澀,可以再加車前子三錢,用桑枝切片炒香後煎湯嚼服。此方名為龍腦雞蘇丸,出自《和劑》,用於治療胸中鬱熱、肺熱咳嗽、吐血、鼻衄、血崩、下血、血淋、涼上膈虛勞煩熱等症狀。藥材包括柴胡(二兩,切碎,與木通一起用沸水浸泡一至兩夜,榨汁後加入藥膏)、木通(二兩,切碎,與柴胡一起浸泡)、阿膠、蒲黃、人參(各二兩)、麥門冬(去心,四兩)、黃耆(一兩)、雞蘇淨葉(一斤,即龍腦薄荷)、甘草(一兩半)、生乾地黃末(六兩,最後加入藥膏)。

上為細末,以蜜二斤,先煉一二沸,然後下生地黃末,不住手攪,時時入絞下柴胡、木通汁,慢慢熬成膏,勿令焦,然後將其餘藥末同和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二十丸,熟水下。

十四友丸(見驚。),蘇合香丸(見中風。),黑神散,小烏沉湯(俱見鼻衄。)

天門冬湯(《奇效》),治思慮傷心,吐血、衄血。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兩斤蜜先煮沸兩三次,再加入生地黃粉,不停攪拌,同時不斷加入絞出的柴胡、木通汁,慢慢熬成膏狀,注意不要焦糊。然後將剩下的藥粉混合成丸,大小如豌豆。每次服用二十丸,用溫水送服。

十四友丸(見驚)、蘇合香丸(見中風)、黑神散、小烏沉湯(俱見鼻衄)。

天門冬湯(《奇效》),用於治療思慮過度傷心,吐血、鼻出血。

天門冬(去心),遠志(去心,甘草煮),黃耆(去蘆),白芍藥,麥門冬(去心),藕節,阿膠(蛤粉炒),生地黃,當歸(去蘆),人參,沒藥,甘草(炙。各一錢)

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松花散(《奇效》),治吐血久不止。

松花(一兩半),生地黃,鹿角膠(炒黃),薯蕷(以上各一兩),艾葉(二錢半),茜草根,白茯苓,紫菀(去苗),人參,百合,刺薊,甘草(炙赤。各半兩)

白話文:

天門冬(去掉心),遠志(去掉心,用甘草煮過),黃耆(去掉蘆頭),白芍藥,麥門冬(去掉心),藕節,阿膠(用蛤粉炒過),生地黃,當歸(去掉蘆頭),人參,沒藥,甘草(炙過。每味藥各一錢)。

用兩盅水,生薑五片,煎煮到剩下一盅,不分時間服用。

松花散(出自《奇效》),治療久吐血不止。

松花(一兩半),生地黃,鹿角膠(炒至黃色),薯蕷(以上各一兩),艾葉(二錢半),茜草根,白茯苓,紫菀(去掉苗),人參,百合,刺薊,甘草(炙至赤色。每味藥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米飲調下。

百花煎(《奇效》),治吐血不止,咳嗽,補肺。

生地黃汁,藕汁(各一升),黃牛乳(一升半),胡桃仁(十枚,研如糊),生薑汁(半升),乾柿(五枚,細銼,研如糊),大棗(二十一枚,煮,去皮核,研如糊),清酒(一升,將上七味同酒入銀鍋煎沸,方下後藥),黃明膠(炙燥,為末),秦艽(各半兩,為末),杏仁(湯浸,去皮尖雙仁,炒,研如糊,三兩,同入煎中)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兩錢,不限時間,用米湯調服。百花煎方劑,出自《奇效》,主治吐血不止、咳嗽,並有補肺功效。取生地黃汁、藕汁各一升,黃牛乳一升半,胡桃仁十枚研成糊狀,生薑汁半升,乾柿五枚切碎研成糊狀,大棗二十一枚去皮核煮熟後研成糊狀,清酒一升。將以上七味藥材與酒一同放入銀鍋中煎煮沸騰,再加入黃明膠(炙烤乾燥後研磨成粉)、秦艽(各半兩,研磨成粉)、杏仁(湯浸泡後去皮尖雙仁,炒熟研成糊狀,三兩)一同煎煮。

上相次下煎,減一半,卻入好蜜四兩,徐徐著火,養成煎,後入瓷盒中盛。每日三度,每服一匙,糯米飲調下,酒亦可。

大阿膠丸(《和劑》),治肺虛客熱,咳嗽咽乾,多唾涎沫,或有鮮血,並勞傷肺胃,吐血、嘔血。

麥門冬(去心),丹參,貝母(炒),防風(各半兩),山藥,五味子,熟地,阿膠(炒),茯苓(各一兩),茯神,柏子仁,百部根,制杜仲(各半兩),遠志肉,人參(各二錢半)

白話文:

先將藥材按照順序煎煮,煎好後減少一半藥汁,加入四兩蜂蜜,慢慢加熱,熬煮成膏狀,然後裝入瓷盒中保存。每天服用三次,每次服用一匙,用糯米湯或酒送服。 這個方子可以治療肺虛熱盛,咳嗽咽干、多流口水、甚至吐血等症狀,也能治癒勞傷肺胃所致的吐血、嘔血。
方子中含有麥門冬、丹參、貝母、防風、山藥、五味子、熟地、阿膠、茯苓、茯神、柏子仁、百部根、制杜仲、遠志肉、人參等藥材。

上為細末,蜜丸,彈子大。每一丸,用水一盞,煎至六分,和滓服。

大阿膠丸(《寶鑑》),治嗽血、唾血。

阿膠(微炒),卷柏,生地黃,熟地黃,大薊(獨根者,曬乾),雞蘇葉,五味子(各一兩),柏子仁(另研),茯苓,百部,遠志,人參,麥門冬,防風(各半兩),乾山藥(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煎小麥、麥門冬湯,嚼下一丸,食後。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丸子,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用一杯水煎至六分之五,連渣服用。這個藥方出自《本草綱目》,可以治療咳血和吐血。

藥方中包括阿膠(微炒)、卷柏、生地黃、熟地黃、大薊(取獨根者,晒乾)、雞蘇葉、五味子(各一兩)、柏子仁(另研磨)、茯苓、百部、遠志、人參、麥門冬、防風(各半兩)、乾山藥(一兩)。

將藥丸嚼碎,然後在飯後服用小麥麥門冬湯。

大薊散(《得效》),治食啖辛熱,傷於肺經,嘔吐出血,名曰肺疽。

大薊根(洗),犀角(鎊),升麻,桑白皮(去皮,炙),蒲黃(炒),杏仁(去皮尖。各二錢),甘草(炙),桔梗(炒。各一錢。)

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理中湯(見霍亂。),十全大補湯,(見虛損。),茯苓補心湯(見鼻衄。)

白話文:

《得效》中記載的大薊散,主治因食用辛辣燥熱食物,傷及肺經,導致嘔吐出血,稱為肺疽的症狀。

方劑組成:大薊根(洗淨)、犀角(鎊碎)、升麻、桑白皮(去皮,炙)、蒲黃(炒)、杏仁(去皮尖,各二錢)、甘草(炙)、桔梗(炒,各一錢)。

用法:水二盅,生薑五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用。

另外,理中湯(見霍亂條)、十全大補湯(見虛損條)、茯苓補心湯(見鼻衄條)等方劑,亦可參考應用。

四生丸,治吐衄,血熱妄行。

生荷葉,生艾葉,側柏葉,生地黃(各等分)

上搗爛為丸,如雞子大。每服一丸,用水二盅,煎一盅,去渣服。

白話文:

四生丸用於治療吐血、鼻出血,因血熱而導致失控出血。藥方由荷葉、艾葉、側柏葉、生地黃等分組成,將藥材搗碎製成丸藥,每個丸藥大小如雞蛋。每次服用一丸,用兩碗水煎煮成一碗,去渣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