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六冊 (18)

回本書目錄

第六冊 (18)

1. 滯下

但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忽頭痛,忽壯熱,忽轉數行,便下赤痢,忽赤白相雜,忽止下白痢,或先下白痢,後變成赤痢,或先下赤痢,後卻變成白痢,並宜吃此方。但初下痢時,先發寒熱頭痛,即是寒邪犯心。寒氣犯心,水火相戰,故初病時,先發寒熱,水火相犯,血變於中,所以多下赤痢,如紫草水,如莧菜水,無色澤者,寒邪犯心之重也。先發寒熱,而所下之痢止白色者,寒邪犯心之未動也。

先下白痢,而後有赤痢之變者,寒邪犯心,其勢漸加也。先下赤痢,而後變成白痢者,寒邪犯心,其勢漸減也。赤白相等者,水火相犯,其氣相等,寒濕之氣相搏也。忽有赤多而白少,忽有赤少而白多,此寒邪之勢有多少,毒痢之病有重輕,以白多為輕,赤多為重。治之之法,先奪其寒,則其所下之藥一也。

以太歲分之,則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年,丙寅、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並辰戌之年,運遇丙甲及庚運所臨,其害尤甚。及丑未之年,宜有此候,又兼無問太歲,蓋天地變化,其候多端,難可窮盡。

今此但世人亦不必撞定太歲,但看一年中春夏之內,多有寒肅之化,陽光少見,忽寒熱二氣更相交爭,忽於夏月多寒濕之化,寒邪犯心所受之痢,先發寒熱,忽頭痛,忽先轉數行,後有赤痢,忽赤白相雜,忽止下痢,並宜吃此通神散,吃後取壯熱便退。若兩三盞後,壯熱不退,更不吃此方,自別有方論在下。

麻黃(去根節),官桂(去粗皮,各七錢半),大川芎,白朮(各二兩),藁本,獨活,桔梗,防風,芍藥,白芷(各半兩),牡丹皮(去心),甘草(各二錢半),細辛(三錢三分羨),牽牛(一錢七分)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非時熟湯調下,和滓熱吃。若吃兩三盞後,寒熱不退,更不請吃,自別有方論在下。

若吃此藥後,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便修合第二方、第三方藥吃,取安效。若寒熱已退,赤痢未消減,更服兩三盞,然不可多吃,一日只兩盞。後赤痢消減,忽變成白痢,旋次修合第二方吃,候出後度數減少,便修合第三方吃,取平安。但六甲之年,六庚之歲,春夏之內,時氣多寒,人得痢疾,此藥通神。

若是六甲之年,丑未之歲,濕化偏多,人得痢疾,先發寒熱,即於方內添草豆蔻一兩,同修合也。又不問太歲,但一年間,春夏之內多寒,人有痢疾,先發寒熱,並宜此方。

治毒痢初得時,先發寒熱,吃前方寒熱已退,赤痢已消減,宜進此還真散。若吃前方藥,寒熱未退,赤痢未消減,更不宜進此藥。但天地變化,其候非常,痢疾證候多端,此不得不盡其仔細。

訶子(五枚,用麵裹火煨熟,不要生,亦不要焦,去面不用,就熱咬破訶子,擎去核不用,只用皮,焙乾)

白話文:

這種毒痢剛開始發作時,通常會先出現忽冷忽熱,有時頭痛,有時高燒,有時腹瀉次數頻繁,接著就拉出紅色痢疾,有時紅、白痢相間,有時只拉白色痢疾,或者先拉白色痢疾,後來變成紅色痢疾,也可能先拉紅色痢疾,後來又變成白色痢疾,這些情況都適合服用這個藥方。

但如果剛開始拉肚子時,先出現忽冷忽熱和頭痛,這表示寒邪侵犯了心臟。寒氣侵犯心臟,導致體內的水火不調和,所以剛生病時,會先出現忽冷忽熱,水火相鬥,血液在體內產生變化,因此多數會拉出像紫草水或莧菜水一樣的紅色痢疾,如果沒有顏色,就表示寒邪侵犯心臟的情況很嚴重。如果先出現忽冷忽熱,但拉出來的痢疾是白色的,則表示寒邪侵犯心臟的情況還不嚴重。

如果先拉白色痢疾,後來變成紅色痢疾,表示寒邪侵犯心臟的情況逐漸加重。如果先拉紅色痢疾,後來變成白色痢疾,表示寒邪侵犯心臟的情況逐漸減輕。如果紅色和白色痢疾的量差不多,表示體內水火不調的情況相當,而且有寒濕之氣在體內互相搏鬥。有時紅色痢疾多於白色,有時白色痢疾多於紅色,這表示寒邪的強弱程度不同,毒痢的病情也有輕重之分,一般來說,白色痢疾多表示病情較輕,紅色痢疾多表示病情較重。治療的方法,應該先驅散體內的寒氣,這樣才能用同一個藥方來治療。

從太歲的角度來看,丙子、丙午、甲子、甲午、庚子、庚午年,以及丙寅、丙申年,甲寅、甲申年,庚寅、庚申,還有辰戌年,如果運勢遇到丙、甲或庚年,病情會更加嚴重。另外,在丑、未年也容易出現這種情況,而且不論太歲為何,因為天地的變化多端,各種情況很難完全預料。

現在,一般人不必過於執著太歲的說法,只要觀察一年中春夏兩季,如果常常出現寒冷的氣候,陽光很少出現,忽冷忽熱兩種氣候交替出現,或者在夏天卻有寒濕的氣候,因為寒邪侵犯心臟而導致的痢疾,通常會先出現忽冷忽熱,有時頭痛,有時先腹瀉數次,之後出現紅色痢疾,有時紅白痢疾相間,有時痢疾會暫時停止,這些情況都適合服用這個「通神散」,服用後如果高燒退了就表示有效。如果服用兩三碗後,高燒沒有退,就不要再服用這個藥方,應該另尋其他治療方法。

(藥方內容:麻黃(去根節)和官桂(去粗皮)各七錢半,大川芎和白朮各二兩,藁本、獨活、桔梗、防風、芍藥和白芷各半兩,牡丹皮(去心)和甘草各二錢半,細辛三錢三分多一點,牽牛一錢七分)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在非用餐時間用熱湯調服,連同藥渣一起趁熱吃下。如果服用兩三碗後,忽冷忽熱的症狀沒有退去,就不要再服用,應該另尋其他治療方法。

如果服用這個藥後,忽冷忽熱的症狀已經退去,紅色痢疾也已經減輕,就可以改服第二或第三個藥方,這樣才能達到痊癒的效果。如果忽冷忽熱的症狀退了,但紅色痢疾還沒消退,可以再服用兩三碗,但不宜多服,一天最多只能喝兩碗。之後如果紅色痢疾減輕,卻變成白色痢疾,可以接著服用第二個藥方,等到腹瀉次數減少後,再服用第三個藥方,這樣才能確保平安。但凡遇到六甲年或六庚年,在春夏兩季,天氣多寒冷,人們如果得了痢疾,服用這個藥方會有很好的效果。

如果是六甲年或丑、未年,濕氣較重,人們如果得了痢疾,先出現忽冷忽熱,就可以在這個藥方中加入草豆蔻一兩一起調配。此外,也不論太歲為何,只要一年中春夏兩季天氣寒冷,人們得了痢疾,先出現忽冷忽熱,都適合服用這個藥方。

治療剛開始發作的毒痢,如果先出現忽冷忽熱,服用之前的藥方後,忽冷忽熱的症狀退了,紅色痢疾也減輕了,就適合服用「還真散」。如果服用之前的藥方,忽冷忽熱的症狀沒有退,紅色痢疾也沒有減輕,就不適合服用這個藥方。但天地變化無常,痢疾的症狀也很多樣,不得不仔細分析各種情況。

(還真散的藥方:訶子五枚,用麵包裹後用火烤熟,不要烤生,也不要烤焦,去掉麵粉後趁熱咬破訶子,去掉核,只用皮,焙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