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六冊 (14)

回本書目錄

第六冊 (14)

1. 滯下

上㕮咀,分作二帖,用水二盞,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堅中丸,白膠香散(俱泄瀉。)

純陽真人養臟湯(《和劑》),治大人小兒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便膿血,有如魚腦,裡急後重,臍腹㽲痛。及脫肛墜下,酒毒、溫毒便血,並宜服之。

人參,白朮,當歸(各六錢),白芍藥,木香(各一兩六錢),甘草,肉桂(各八錢),肉豆蔻(麵裹煨,半兩),御米殼(蜜炙,三兩六錢),訶子肉(一兩二錢)

上為㕮咀,每服四錢,用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忌酒、面、生冷、魚腥、油膩之物。臟腑滑泄,夜起久不瘥者,可加附子四片煎服。

七宣丸(見大便不通。)

芍藥柏皮丸

芍藥,黃柏(各等分)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前溫湯下。固腸丸(見泄瀉。)

桃花湯(《金匱》),治下痢膿血。

赤石脂(一升,一半銼,一半篩末),乾薑(一兩),梗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溫七合,納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易簡》斷下湯,治下痢赤白,無問新久長幼。

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草果(連皮一枚)

上㕮咀,用罌粟殼十四枚,去筋膜並萼蒂,剪碎,用醋淹,為粗末,用作一服,水一大碗,姜七片,棗子、烏梅各七枚,煎至一大盞,分二服服之。赤痢者加烏豆二粒,白痢者加乾薑五錢。

罌粟殼治痢,服之如神,但性緊澀,多令人嘔逆,既以醋製,加以烏梅,不致為害。然嘔吐人,則不可服。大率痢疾,古方謂之滯下,多因腸胃素有積滯而成。此疾始得之時,不可遽止,先以巴豆感應丸十餘粒,白梅湯下,令大便微利,仍以前藥服之,無不應手作效。若脾胃素弱,用豆蔻、橘紅、罌粟殼各等分,為末,醋煮麵糊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烏梅湯下。兼治泄瀉暴下不止,一服既愈,更令藥力相倍為佳。

如覺噁心,卻以理中湯、四物湯加豆蔻、木香輩調其胃氣,仍以二陳湯煮木香丸以定其嘔逆。大凡痢疾,乃腹心之患,尊年人尤非所宜。若果首尾用平和之劑,決難作效,必致危篤,雖欲服此,則已晚矣。其秦艽、地榆、黃柏、木通之類,其性苦寒,卻難輕服。血痢當服胃風湯並膠艾湯之類。

白者宜服附子理中湯、震靈丹之屬,更宜審而用之。若五色雜下,泄瀉無時,當用熟烏頭一兩,厚朴、乾薑、甘草各一分,生薑煎服。今之治痢,多用駐車丸、黃連阿膠丸之類,其中止有黃連肥腸,其性本冷,若所感積輕,及余痢休息不已,則服之取效,若病稍重,則非此可療。

訶子皮散(東垣)

御米殼(五分,去花萼,蜜炒),乾薑(六分,炮),陳皮(五分),訶子皮(七分,煨,去核)

白話文:

將藥材磨碎,分成兩帖,用水兩碗煎至剩八分,去除藥渣,飯前溫服。堅中丸、白膠香散(這兩種藥都用於治療腹瀉)。

純陽真人養臟湯(出自《和劑局方》),可以治療大人小孩因冷熱失調引起的下痢,大便呈現紅白色,或者有膿血,像魚腦一樣,伴隨裡急後重(想大便卻拉不出來的感覺)、肚臍周圍或腹部疼痛。也適用於脫肛、酒毒或溫毒引起的便血。

藥材包含:人參、白朮、當歸(各六錢),白芍藥、木香(各一兩六錢),甘草、肉桂(各八錢),肉豆蔻(用麵包裹後煨熟,半兩),罌粟殼(用蜂蜜炙烤過,三兩六錢),訶子肉(一兩二錢)。

將上述藥材磨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碗半煎至剩八分,去除藥渣,飯前溫服。忌飲酒、食用麵食、生冷食物、魚腥食物和油膩食物。如果腸胃虛滑導致腹瀉,晚上起來多次無法痊癒,可以加入附子四片煎服。

七宣丸(詳見治療大便不通的說明)。

芍藥柏皮丸

藥材包含:芍藥、黃柏(各等份)。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用醋調和做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七十丸,飯前用溫水送服。固腸丸(詳見治療腹瀉的說明)。

桃花湯(出自《金匱要略》),可以治療下痢膿血。

藥材包含:赤石脂(一升,一半磨碎,一半篩成粉末),乾薑(一兩),粳米(一升)。

將上述三味藥材,用水七升煮米至熟,去除米渣,溫熱服用七合,加入赤石脂粉末一小勺,每天服用三次。如果服用一次就痊癒,剩餘的藥就不要再服用。

《易簡》斷下湯,可以治療不論新舊、長幼的各種赤白痢疾。

藥材包含:白朮、茯苓(各一錢),甘草(五分),草果(連皮一枚)。

將上述藥材磨碎,使用罌粟殼十四枚,去除筋膜、萼蒂,剪碎,用醋浸泡,磨成粗末,作為一次服用量。用水一大碗,加入生薑七片,紅棗、烏梅各七枚,煎至剩下一大杯,分兩次服用。如果是紅痢,加入黑豆兩粒;如果是白痢,加入乾薑五錢。

罌粟殼治療痢疾,效果神奇,但藥性緊澀,容易導致噁心嘔吐,經過醋製和加入烏梅後,可以減少副作用。但是如果容易嘔吐的人,就不適合服用。通常來說,痢疾這種疾病,古方稱之為「滯下」,多數是因為腸胃本身有積滯造成的。這種病剛開始時,不應該立刻止瀉,應該先服用巴豆感應丸十幾粒,用白梅湯送服,使大便稍微通暢,然後再服用之前的藥方,就能產生效果。如果脾胃虛弱,可以用豆蔻、橘紅、罌粟殼等量磨成粉末,用醋煮麵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烏梅湯送服。同時還可以治療腹瀉不止,服用一次見效後,再服用一次效果會更好。

如果感到噁心,可以用理中湯、四物湯加入豆蔻、木香等藥材來調理腸胃,再用二陳湯煮木香丸來止住嘔吐。總的來說,痢疾是腹部的疾病,特別不適合老年人。如果從頭到尾都使用平和的藥劑,肯定不會有效,甚至會導致病情危急,到那時想服用此藥,就已經太晚了。像秦艽、地榆、黃柏、木通之類的藥材,藥性苦寒,不可輕易服用。血痢應該服用胃風湯或膠艾湯之類的藥方。

白痢應該服用附子理中湯、震靈丹之類的藥方,更要仔細考慮後再使用。如果大便混合五色,腹瀉不止,應該使用製過的烏頭一兩,厚朴、乾薑、甘草各一份,加生薑煎服。現在治療痢疾,多使用駐車丸、黃連阿膠丸之類的藥,其中只有黃連能夠清熱止瀉,藥性寒涼,如果只是輕微的腸道積滯,或者痢疾後期的持續不癒,服用這些藥可以有效,但是如果病情稍重,這些藥就無法治療。

訶子皮散(出自東垣)

藥材包含:罌粟殼(五分,去掉花萼,用蜜炒過),乾薑(六分,炮製過),陳皮(五分),訶子皮(七分,煨熟,去掉果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