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六冊 (11)

回本書目錄

第六冊 (11)

1. 滯下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三十丸,空心陳米飲吞下。

先公頃在括蒼,病痢逾月,得此方而愈。頃在霅上,士人蘇子病此危甚,其婦翁孫億來告,急此方以與之,旋即痊安。

玉粉散,治血痢,解臟腑積熱毒。

上以海蛤為細末,每服二錢,蜜水調服。

犀角散,治熱痢下赤黃膿血,腹痛,心煩困悶。

犀角屑,黃連(去須,微炒),地榆,黃耆(各一兩),當歸(半兩,炒),木香(二錢半)

上為散,每服三錢,以水一盞,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黃連丸(一名羚羊角丸),治一切熱痢及休息痢,日夜頻並,兼治下血,黑如雞肝色。

黃連(去須,二兩半),羚羊角(鎊),黃柏(去粗皮。各一兩半),赤茯苓(去黑皮,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薑、蜜湯下,暑月下痢,用之尤驗。一方,用白茯苓、臘茶送下。

生地黃湯,治熱痢不止。

生地黃(半兩),地榆(七錢半),甘草(炙,二錢半)

上㕮咀,如麻豆大,用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分溫二服,空心日晚再服。

鬱金散,治一切熱毒痢,下血不止。

川鬱金,槐花(炒。各半兩),甘草(炙,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一二錢,食前用豆豉湯調下。

蒲黃散,治血痢。

蒲黃(三合),乾地黃,桑耳,甘草,芒硝,茯苓,人參,柏葉,阿膠,艾葉,生薑(各二兩),禹餘糧,黃連(各一兩),赤石脂(一兩二錢半)

上㕮咀,以水一斗,煮取四升,分作五服。

茜根散,治血痢,心神煩熱,腹中痛,不納飲食。

茜根,地榆,生乾地黃,當歸(微炒),犀角(屑),黃芩(各一兩),梔子仁(半兩),黃連(二兩,去須微炒)

上㕮咀,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至六分,去滓,不拘時,溫服。

聚珍丸,治血痢,酒痢尤效。

川百藥煎,陳槐花(炒,各半兩),感應丸(一帖),薄荷煎(兩帖),麝香(少許)

上件為末,拌勻,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前服,男子用龍牙草煎湯下,女人用生地黃煎湯下。

除濕湯(見中濕。)

十寶湯,治冷痢如魚腦者,三服見效,甚疾。

黃耆(四兩),熟地黃(酒浸),白茯苓,人參,當歸(酒浸),白朮,半夏,白芍藥,五味子官桂(各一兩),甘草(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二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烏梅一個,煎至七分,食前溫服。

豆蔻丸,治白滯痢,腹臟撮痛。

肉豆蔻(麵裹煨熟),草豆蔻(麵裹煨熟),枇杷葉(去毛,炙),縮砂仁,母丁香(各一兩),木香沉香(各半兩),地榆(二兩),墨(燒紅,為末,半兩)

上為細末,燒粟米飯為丸,如櫻桃大。每服二丸,食前用米飲化下。

白話文:

[滯下]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三十丸,空腹時用陳米湯吞服。

先前我(作者)在括蒼地區,患痢疾一個多月,用了這個方子才痊癒。後來我在霅上,一位士人蘇先生患此病危急,他的岳父孫億來告訴我,我趕緊將此方給他,很快就痊癒了。

玉粉散,治療血痢,能解除臟腑積熱毒。

將海蛤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蜂蜜水調服。

犀角散,治療熱痢,症狀為下赤黃膿血,腹痛,心煩困悶。

藥材包括:犀角屑、黃連(去除鬚根,稍微炒過)、地榆、黃耆(各一兩)、當歸(半兩,炒過)、木香(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杯煎至六分,去除藥渣後溫服,不限時間。

黃連丸(又名羚羊角丸),治療各種熱痢及休息痢,症狀為日夜頻繁發作,兼治下血,血色黑如雞肝。

藥材包括:黃連(去除鬚根,二兩半)、羚羊角(磨碎)、黃柏(去除粗皮,各一兩半)、赤茯苓(去除黑皮,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蜂蜜和勻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蜜湯送服。暑熱季節腹瀉用此方效果更佳。有個方子還用白茯苓、臘茶送服。

生地黃湯,治療熱痢不止。

藥材包括:生地黃(半兩)、地榆(七錢半)、甘草(炙,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切成如麻豆大小的碎片,用水兩杯煎至一杯,去除藥渣,分溫兩次服用,空腹早晚再服一次。

鬱金散,治療各種熱毒痢,下血不止。

藥材包括:川鬱金、槐花(炒,各半兩)、甘草(炙,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二錢,飯前用豆豉湯調服。

蒲黃散,治療血痢。

藥材包括:蒲黃(三合)、乾地黃、桑耳、甘草、芒硝、茯苓、人參、柏葉、阿膠、艾葉、生薑(各二兩)、禹餘糧、黃連(各一兩)、赤石脂(一兩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一斗煮取四升,分成五次服用。

茜根散,治療血痢,症狀為心神煩熱,腹中疼痛,不思飲食。

藥材包括:茜根、地榆、生乾地黃、當歸(稍微炒過)、犀角(屑)、黃芩(各一兩)、梔子仁(半兩)、黃連(二兩,去除鬚根,稍微炒過)。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中杯,加入豆豉五十粒,薤白七寸,煎至六分,去除藥渣,不拘時溫服。

聚珍丸,治療血痢,對酒後痢疾效果尤其好。

藥材包括:川百藥煎、陳槐花(炒,各半兩)、感應丸(一帖)、薄荷煎(兩帖)、麝香(少許)。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末,混合均勻,用蜂蜜煉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服用,男子用龍牙草煎湯送服,女子用生地黃煎湯送服。

除濕湯(見中濕篇)。

十寶湯,治療冷痢,症狀如魚腦樣,服用三次即可見效,效果顯著。

藥材包括:黃耆(四兩)、熟地黃(酒浸)、白茯苓、人參、當歸(酒浸)、白朮、半夏、白芍藥、五味子、官桂(各一兩)、甘草(半兩)。

將以上藥材製成粗末,每次服用二錢,用水一杯,加入生薑三片、烏梅一個,煎至七分,飯前溫服。

豆蔻丸,治療白滯痢,腹部絞痛。

藥材包括:肉豆蔻(用麵包裹煨熟)、草豆蔻(用麵包裹煨熟)、枇杷葉(去除毛,炙過)、縮砂仁、母丁香(各一兩)、木香、沉香(各半兩)、地榆(二兩)、墨(燒紅,磨成末,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燒熟的粟米飯製成藥丸,大小如櫻桃。每次服用二丸,飯前用米湯化開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