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六冊 (10)
第六冊 (10)
1. 滯下
黃連(去須,三兩),阿膠(碎,炒,一兩),茯苓(去皮,二兩)
上以連、苓為細末,水熬阿膠膏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溫米飲下。
茶梅丸,用臘茶為細末,不以多少,用白梅肉和丸,赤痢甘草湯下,白痢烏梅湯下,泄瀉不止陳米飲下,每服二十丸,團茶尤佳。
大凡痢疾,不以赤白分冷熱,若手足和暖則為陽,宜先服五苓散,粟米飲調下,次服感應丸二十粒即愈。若手足厥冷則為陰,宜已寒丸附子之類,如此治痢無不效。有人夏月患痢,一日六七十行,用五苓散立止。
白頭翁湯(《金匱》)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升,不愈更服。
阿膠梅連丸,治下痢,無問久新赤白青黑疼痛諸證。
阿膠(淨草灰炒透明白,研不細者再炒,研細盡),烏梅肉(炒),黃連,黃柏(炒),赤芍藥,當歸(炒),赤茯苓(去皮),乾薑(炮。各等分)
上八味,為末,入阿膠末和勻,水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溫米飲送下,食前。
敗毒散(傷濕。),理中湯(霍亂。),四君子湯(虛勞。)
加減平胃散(潔古),經云:四時皆以胃氣為本。久下血則脾胃虛損,血水流於四肢,卻入於胃而為血痢,宜服此滋養脾胃。
白朮,厚朴,陳皮(各一兩),木香,檳榔(各三錢),甘草(七錢),桃仁,人參,黃連,阿膠(炒),茯苓(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姜三片,棗一枚,水煎,溫服,無時。
血多加桃仁,熱泄加黃連,小便澀加茯苓、澤瀉,氣不下後重加檳榔、木香,腹痛加官桂、芍藥、甘草,膿多加阿膠,濕多加白朮。脈洪大加大黃。
青六丸(丹溪),去三焦濕熱。治泄瀉多與清化丸同服,並不單服。兼治產後腹痛或自利者,能補脾補血,亦治血痢效。
六一散(三兩),紅曲(炒,半兩,活血)
上飯為丸。一方,酒糊丸。
胃風湯(下血。),膠艾湯(溲血。)
蒼朮地榆湯(潔古),治脾經受濕,下血痢。
蒼朮(三兩),地榆(一兩)
每一兩,水二盞,煎一盞,溫服。
槐花丸(潔古)
青皮,槐花,荊芥穗(各等分)
上為末,水煎,空心溫服。
地榆散(見中暑。)
茜根丸,治一切毒痢,及蠱注下血如雞肝,心煩腹痛。
茜根(洗),川升麻,犀角(鎊),地榆(洗),當歸(去蘆,酒洗),黃連(去須),枳殼(去瓤,麩炒),白芍藥(各等分)
上為末,醋煮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用米飲湯下。
地榆丸,治瀉痢或血痢。
地榆(微炒),當歸(微炒),阿膠(糯米炒),黃連(去須),訶子(取肉,炒),木香(曬乾),烏梅(去核,取肉秤。各半兩)
白話文:
[滯下]
黃連阿膠丸:
取黃連(去掉鬚根,三兩)、阿膠(打碎,炒過,一兩)、茯苓(去掉外皮,二兩)。將黃連和茯苓磨成細末,用水將阿膠熬成膏狀,再把藥末和阿膠膏混勻,搓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時用溫熱的米湯送服。
茶梅丸:
用臘茶磨成細末,用量不拘,加入白梅肉揉和成丸。治療赤痢用甘草湯送服,白痢用烏梅湯送服,如果腹瀉不止,用陳米湯送服。每次服用二十丸,用團茶效果更好。
一般來說,痢疾不論是赤痢還是白痢,不能單純以寒熱來區分。如果手腳溫暖,就屬於陽證,應該先服用五苓散,用小米湯調服。接著再服用感應丸二十粒,病就會好轉。如果手腳冰涼,就屬於陰證,應該服用已寒丸,或是附子等藥物。這樣治療痢疾,沒有不見效的。有人在夏天得了痢疾,一天腹瀉六七十次,用了五苓散,立刻就止住了。
白頭翁湯(出自《金匱要略》):
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柏、秦皮(各三兩),以上四味藥,用水七升煎煮,取藥汁二升,去掉藥渣,溫服一升,如果沒好,可以再服。
阿膠梅連丸:
可以治療各種痢疾,不論病程長短、是赤痢、白痢、青痢、黑痢、有沒有疼痛等症狀。 取阿膠(用乾淨的草灰炒到透明發白,磨成粉,磨不細的再炒,直到完全磨細)、烏梅肉(炒過)、黃連、黃柏(炒過)、赤芍藥、當歸(炒過)、赤茯苓(去皮)、乾薑(炮製過),以上各等分。將以上八味藥磨成粉末,加入阿膠粉拌勻,用水搓成如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十丸,用溫米湯在飯前送服。
其他方劑:
敗毒散(治療感受濕邪);理中湯(治療霍亂);四君子湯(治療虛勞)。
加減平胃散(出自《潔古》):
醫書說:一年四季都要以胃氣為根本。長期下血會導致脾胃虛損,血水會流到四肢,反而跑到胃裡形成血痢。應該服用這個方子來滋養脾胃。
白朮、厚朴、陳皮(各一兩)、木香、檳榔(各三錢)、甘草(七錢)、桃仁、人參、黃連、阿膠(炒過)、茯苓(各五錢)。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用水煎煮,溫服,不拘時間。
如果出血多,可以加桃仁;如果腹瀉很熱,可以加黃連;小便不順暢,可以加茯苓和澤瀉;如果感覺氣不往下走,有裡急後重感,可以加檳榔和木香;如果腹痛,可以加肉桂、芍藥、甘草;如果膿多,可以加阿膠;如果濕邪重,可以加白朮。脈象洪大,可以加大黃。
青六丸(出自《丹溪》):
可以去除三焦濕熱。治療腹瀉常常和清化丸一起服用,不單獨服用。也可以治療產後腹痛或者腹瀉,能夠補脾補血,治療血痢也有效果。
六一散(三兩)、紅曲(炒過,半兩,活血)。以上磨成粉末,用飯做成丸。也有用酒糊做丸的。
其他方劑:
胃風湯(治療下血);膠艾湯(治療小便出血)。
蒼朮地榆湯(出自《潔古》):
治療脾經受濕導致的下血痢。
蒼朮(三兩)、地榆(一兩)。每取藥材一兩,用水二盞煎煮成一盞,溫服。
槐花丸(出自《潔古》):
青皮、槐花、荊芥穗(各等分)。以上磨成粉末,用水煎煮,空腹時溫服。
地榆散(見中暑的相關記載)。
茜根丸:
治療各種毒痢,以及蠱毒引起的下血,就像雞肝一樣,伴隨心煩腹痛。
茜根(洗淨)、川升麻、犀角(磨粉)、地榆(洗淨)、當歸(去掉蘆頭,用酒洗)、黃連(去掉鬚根)、枳殼(去掉瓤,用麩炒)、白芍藥,以上各等分。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醋煮麵糊做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七十丸,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地榆丸:
治療腹瀉痢疾或血痢。 地榆(稍微炒過)、當歸(稍微炒過)、阿膠(用糯米炒過)、黃連(去掉鬚根)、訶子(取肉,炒過)、木香(曬乾)、烏梅(去掉核,取肉秤量),以上各半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