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五冊 (69)
第五冊 (69)
1. 黃疸
滑石散,治女勞疸。
滑石(一兩半),白礬(一兩,枯)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用大麥粥清,食前調服。以小便出黃水為度。
按:此即前硝石方,硝與滑字形相近,未知孰是,兩存之。
腎疸湯(東垣),治腎疸目黃,渾身金色,小便赤澀。
升麻根(半兩),蒼朮(一錢),防風根,獨活根,白朮,柴胡根,羌活根,葛根(各半錢),白茯苓,豬苓,澤瀉,甘草根(各三分),黃柏(二分),人參,神麯(各六分)
分作二帖,水煎,食前稍熱服。
小菟絲子丸,治女勞疸。(見赤白濁。),胃苓飲,即平胃散、五苓散並用。(見中食並消痹。)
茯苓滲濕湯(《寶鑑》),治黃疸,寒熱嘔吐,渴欲飲水,身體面目俱黃,小便不利,全不食,不得臥。
茵陳(七分),白茯苓(六分),木豬苓,澤瀉,白朮,陳皮,蒼朮(米泔浸一宿,炒),黃連(各五分),山梔(炒),秦艽,防己,葛根(各四分)
水二盅,煎七分,食前服。
參朮健脾湯,治發黃日久,脾胃虛弱,飲食少思。
人參,白朮(各一錢五分),白茯苓,陳皮,白芍藥(煨),當歸(酒洗。各一錢),炙甘草(七分)
水二盅,棗二枚,煎八分,食前服。色疸,加黃耆、炒白扁豆各一錢。
當歸秦艽散,治五疸,口淡咽乾,倦怠,發熱微寒。
白朮,茯苓,秦艽,當歸,川芎,芍藥,熟地黃(酒蒸),陳皮(各一錢),半夏曲,炙甘草(各五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濟生》有肉桂、小草,名秦艽飲子。)
養榮湯,四君子湯,八味丸(俱見虛勞。)
麻黃醇酒湯(《金匱》),治黃疸。
用麻黃三兩,以好清酒五升,煮取二升五合,頓服盡。冬月用酒煮,春月用水煮。瓜蒂散(見傷食。)
《百一》治疸,取藜蘆置灰內,炮之少變色,搗為末,水服半錢匕。小便不利,數服。
黃連散(《寶鑑》),治黃疸,大小便秘澀壅熱,累效。
黃連(二兩),大黃(醋拌炒,二兩),黃芩,甘草(炙。各一兩)
上為極細末,食後溫水調下二錢,日三服。先用瓜蒂散搐鼻,取下黃水,卻服此藥。
㗜鼻瓜蒂散(《寶鑑》),治黃疸渾身如金色。
瓜蒂(二錢),母丁香(一錢),黍米(四十九粒),赤小豆(五分)
上為細末,每夜臨臥時先含水一口,卻於兩鼻孔㗜上半字便睡,至明日取下黃水,便服黃連散。病輕者五日效,重者半月效。
茵陳附子乾薑湯(《寶鑑》),至元丙寅六月,時雨霖霍,人多病濕疫。真定韓君祥,因勞役過度,渴飲涼茶,又食冷物,遂病頭痛,肢節亦疼,身體沉重,胸滿不食,自以為外感,用通聖散二服,後添身體困甚,方命醫治之,醫以百解散發其汗。越四日,以小柴胡湯二服,後加煩躁。又六日,以三乙承氣湯下之,躁渴尤甚。又投白虎加人參湯、柴胡飲之類,病愈增。又易醫用黃連解毒湯、硃砂膏、至寶丹,十七日後,病熱轉增傳變,身目俱黃,肢體沉重,背惡寒,皮膚冷,心下痞硬,按之則痛,眼澀不欲開,目睛不了了,懶言語,自汗,小便利,大便了而不了,命予治之。診其脈緊細,按之虛空,兩寸脈短不及本位。此證得之因時熱而多飲冷,加以寒涼藥過度,助水乘心,反來侮土,先囚其母,後薄其子。經云:薄所不勝,乘所勝也。時值霖雨,乃寒濕相合,此謂陰證發黃,以茵陳附子乾薑湯主之。經云:寒淫於內,治以甘熱,佐以苦辛。濕淫所勝,平以苦熱,以淡滲之,以苦燥之。附子、乾薑辛甘大熱,散其中寒,故以為君。半夏、草蔻辛熱,白朮、陳皮苦甘溫,健脾燥濕,故以為臣。生薑辛溫以散之,澤瀉甘平以滲之,枳實苦微寒,瀉其痞滿,茵陳微苦寒,其氣輕浮,佐以薑、附,能去膚腠間寒濕而退其黃,故為佐使也。煎服一劑,前證減半,兩服悉去;又服理中數服,氣得平復。
白話文:
黃疸
滑石散,治療女性因勞累引起的黃疸。
藥材:滑石(一兩半),枯白礬(一兩)
做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大麥粥的清湯在飯前調服。以小便排出黃色液體為有效指標。
說明:這個方子和之前的硝石方相似,滑石的「滑」字和硝石的「硝」字形狀接近,不知道哪個是對的,所以兩個都保留。
腎疸湯(李東垣的方子),治療腎臟問題引起的黃疸,表現為眼睛發黃,全身呈現金色,小便赤黃且不暢通。
藥材:升麻根(半兩),蒼朮(一錢),防風根,獨活根,白朮,柴胡根,羌活根,葛根(各半錢),白茯苓,豬苓,澤瀉,甘草根(各三分),黃柏(二分),人參,神麯(各六分)
做法:將上述藥材分成兩份,用水煎煮,飯前稍微加熱服用。
小菟絲子丸,治療女性因勞累引起的黃疸(詳情見赤白帶下的描述)。胃苓飲,就是平胃散和五苓散一起使用(詳情見治療飲食不消化引起的麻痹)。
茯苓滲濕湯(出自《寶鑑》),治療黃疸,同時伴有發冷發熱、嘔吐、口渴想喝水、身體和臉色都發黃、小便不暢通、完全吃不下東西、無法安睡等症狀。
藥材:茵陳(七分),白茯苓(六分),木豬苓,澤瀉,白朮,陳皮,蒼朮(用米泔水浸泡一個晚上後炒過),黃連(各五分),炒山梔,秦艽,防己,葛根(各四分)
做法:加水兩盅,煎煮至剩七分,在飯前服用。
參朮健脾湯,治療黃疸時間較長,導致脾胃虛弱,食慾不佳的情況。
藥材:人參,白朮(各一錢五分),白茯苓,陳皮,煨白芍藥,酒洗當歸(各一錢),炙甘草(七分)
做法:加水兩盅,紅棗兩枚,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前服用。如果黃疸顏色比較深,可以再加入黃耆和炒白扁豆各一錢。
當歸秦艽散,治療各種黃疸,同時伴有口中無味、咽喉乾燥、疲倦乏力、發熱但微微怕冷等症狀。
藥材:白朮,茯苓,秦艽,當歸,川芎,芍藥,酒蒸熟地黃,陳皮(各一錢),半夏曲,炙甘草(各五分)
做法:加水兩盅,生薑三片,煎煮至剩八分,在飯前服用。(《濟生》中有加入肉桂和小草的方子,叫做秦艽飲子。)
養榮湯、四君子湯、八味丸(詳情請參考虛勞相關內容)。
麻黃醇酒湯(出自《金匱》),治療黃疸。
做法:使用麻黃三兩,加入好米酒五升,煎煮至剩二升五合,一次性喝完。冬天用酒煮,春天用水煮。瓜蒂散(詳情請參考治療因飲食不當引起的疾病)。
《百一》中治療黃疸的方法:取藜蘆放在灰中,稍微烤一下,顏色略微改變,搗成粉末,用水送服半錢,如果小便不暢通,可以多次服用。
黃連散(出自《寶鑑》),治療黃疸,同時伴有大小便不暢通、熱毒積聚等情況,效果很好。
藥材:黃連(二兩),醋拌炒過的大黃(二兩),黃芩,炙甘草(各一兩)
做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非常細的粉末,飯後用溫水送服二錢,每天三次。先用瓜蒂散吹入鼻孔,讓黃水流出,再服用這個藥。
吹鼻瓜蒂散(出自《寶鑑》),治療全身都像金子一樣黃的黃疸。
藥材:瓜蒂(二錢),母丁香(一錢),黍米(四十九粒),赤小豆(五分)
做法: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細末,每天晚上臨睡前先含一口水,然後將藥粉吹入兩個鼻孔各一半,然後睡覺,第二天早上讓黃水流出,再服用黃連散。病情輕的五天見效,病情重的半個月見效。
茵陳附子乾薑湯(出自《寶鑑》),元朝至元丙寅年六月,當時連日下雨,很多人得了濕熱病。真定人韓君祥,因為勞累過度,口渴喝涼茶,又吃了冷食,於是得了頭痛、四肢關節疼痛、身體沉重、胸悶吃不下飯的病。他自己認為是外感,用了通聖散兩副,後來身體更加困乏,才請醫生治療。醫生用百解散讓他發汗。過了四天,用小柴胡湯兩副,之後開始煩躁。又過了六天,用三乙承氣湯讓他瀉下,結果煩躁口渴更加嚴重。又用了白虎加人參湯、柴胡飲等藥,病情更加嚴重。又換了醫生,用黃連解毒湯、硃砂膏、至寶丹等藥,十七天后,病情熱象越來越重,出現了全身和眼睛都發黃,肢體沉重,背部怕冷,皮膚冰涼,心下痞硬,按壓疼痛,眼睛乾澀不想睜開,眼珠子看起來不清亮,不想說話,自汗,小便通暢,大便想要排卻排不乾淨。這時才請我治療。我診斷他的脈象,發現脈緊而細,按下去感覺空虛,兩寸脈短且沒有力道。這種病是因為天氣炎熱喝了太多冷飲,又用了太多寒涼藥,助長了體內的水濕,反過來傷害了脾土。經文說:被自己剋制的反而會反擊,自己能剋制的反而會被欺負。當時正值雨季,是寒濕結合,這是陰證引起的黃疸。應該用茵陳附子乾薑湯治療。經文說:寒邪在內,要用甘溫的藥治療,佐以苦辛的藥。濕邪過盛,要用苦溫的藥來平衡,用淡味的藥來滲濕,用苦味的藥來燥濕。附子、乾薑是辛甘大熱的藥,能夠驅散體內的寒邪,所以作為君藥。半夏、草蔻辛熱,白朮、陳皮苦甘溫,健脾燥濕,所以作為臣藥。生薑辛溫可以發散,澤瀉甘平可以滲濕,枳實苦微寒,可以瀉除痞滿,茵陳微苦寒,藥性輕浮,加上薑、附子,可以去除皮膚表面的寒濕而退黃,所以作為佐使藥。服用一劑藥,之前的症狀減輕了一半,服用兩劑藥,症狀全部消失。又服用幾次理中湯,氣息才得以平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