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五冊 (68)
第五冊 (68)
1. 黃疸
茵陳葉(一錢),茯苓(去皮,五分),梔子仁,蒼朮(去皮,炒),白朮(各三錢),黃芩(生,六分),黃連(去須),枳殼(麩炒),豬苓(去皮),澤瀉,陳皮,漢防己(各二分),青皮(去白,一分)
上作一服,用長流水三斛,煎至一斛,去渣溫服,食前。一服減半,二服良愈。《內經》云:熱淫於內,治以鹹寒,佐以苦甘。又濕化於火,熱反勝之,治以苦寒,以苦泄之,以淡滲之。以梔子、茵陳苦寒能瀉濕熱而退其黃,故以為君。《難經》云:並主心下滿,以黃連、枳實苦寒泄心下痞滿;肺主氣,今熱傷其氣,故身體麻木,以黃芩苦寒瀉火補氣,故以為臣。
二術苦甘溫,青皮苦辛溫,能除胃中濕熱,泄其壅滯,養其正氣;漢防己苦寒,能去十二經留濕;澤瀉鹹平,茯苓、豬苓甘平,導膀胱中濕熱,利小便,而去癃閉也。
梔子大黃湯,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熱痛。
山梔(十四枚),大黃(一兩),枳實(五枚),豆豉(一升)
上四味,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分溫三服。
葛根湯(《濟生》),治酒疸。
乾葛(二錢),梔子仁,枳實(去瓤,麩炒),豆豉(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水一盅,煎至七分,不拘時,溫服。
葛花解酲湯(見傷飲。),小柴胡湯(見往來寒熱。)
藿枇飲(戴氏)
藿香葉,枇杷葉(去毛),桑白皮,陳皮,乾葛,白茯苓,雞距子(各等分)
水煎,下酒煮,黃連丸
五苓散(見消痹。)
當歸白朮湯(《三因》)
當歸,黃芩,茵陳,甘草(炙。各一錢),白朮(二錢),半夏(湯泡),杏仁(去皮尖,麩炒),枳實(麩炒),前胡(各一錢半),茯苓(二錢)
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食後服。
藿香脾飲
厚朴(去粗皮,薑汁浸,炙),甘草(炙),半夏(生,微熱湯泡,切作四塊,用薑汁浸一宿,以粟米炒黃),藿香葉(一兩),陳皮(去白,半兩)
每服二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不拘時,熱服,日進二三服。
白朮湯(《三因》),治酒疸因下後變為黑疸,目青面黑,心中如啖蒜齏狀,大便黑,皮膚不仁,其脈微而數。
白朮,桂心(各一錢),枳實(麩炒),豆豉,乾葛,杏仁,甘草(炙。各五分)
水一盅,煎至七分,食前服。
酒煮黃連丸,治酒疸。(見傷暑。)
硝石散(《金匱》)
硝石,礬石(各等分,燒)
上二味,為末,以大麥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隨大小便去,小便正黃,大便正黑,是其候也。
加味四君子湯,治色疸。
人參,白朮,白茯苓,白芍藥,黃耆(炙),白扁豆(炒。各二錢),甘草(炙,一錢)
水二盅,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煎一盅,服無時。
白話文:
茵陳葉(3.75克),茯苓(去皮,1.9克),梔子仁,蒼朮(去皮,炒過),白朮(各11.25克),黃芩(生的,2.25克),黃連(去除鬚根),枳殼(用麩皮炒過),豬苓(去皮),澤瀉,陳皮,漢防己(各0.75克),青皮(去除白色部分,0.38克)
以上藥材為一副,用大量清水(約3000毫升)煎煮至剩約300毫升,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飯前喝。一副藥減半服用,服用兩副通常可以痊癒。《內經》說:「熱邪在體內過盛,要用鹹寒藥來治療,再佐以苦味和甘味藥。」又說:「濕氣轉化為火熱,反而使熱邪更加旺盛,要用苦寒藥來治療,用苦味藥來疏洩,用淡味藥來滲濕。」梔子和茵陳的苦寒之性,能疏洩濕熱,使黃疸消退,所以作為主要藥物。 《難經》說:「都主治心下脹滿」,用黃連和枳實的苦寒之性來疏洩心下的痞塞和脹滿;肺主導氣,現在熱邪損傷了肺氣,所以身體會麻木,用黃芩的苦寒之性來瀉火並補氣,所以作為輔助藥物。
白朮和蒼朮的苦甘溫性,青皮的苦辛溫性,能夠去除胃中的濕熱,疏通氣機的壅滯,培養身體的正氣;漢防己的苦寒之性,能夠去除十二經絡中的留滯濕氣;澤瀉的鹹平之性,茯苓、豬苓的甘平之性,能引導膀胱中的濕熱,利小便,去除小便不暢。
梔子大黃湯,治療因飲酒引起的黃疸,症狀為心中煩悶或有熱痛感。
山梔子(14枚),大黃(37.5克),枳實(5枚),豆豉(約75克)
以上四味藥,用水1800毫升,煎煮至剩600毫升,分三次溫服。
葛根湯(出自《濟生》),治療因飲酒引起的黃疸。
乾葛(7.5克),梔子仁,枳實(去除果瓤,用麩皮炒過),豆豉(各3.75克),甘草(炙過,1.9克)
用水一杯(約300毫升),煎煮至剩約210毫升,不拘時間,溫服。
葛花解酲湯(見傷飲部分),小柴胡湯(見往來寒熱部分)。
藿枇飲(戴氏所創)
藿香葉,枇杷葉(去除絨毛),桑白皮,陳皮,乾葛,白茯苓,雞距子(各等分)
用水煎煮,再加入酒一起煮,黃連丸。
五苓散(見消痹部分)。
當歸白朮湯(出自《三因》)
當歸,黃芩,茵陳,甘草(炙過,各3.75克),白朮(7.5克),半夏(用熱水浸泡),杏仁(去除外皮和尖端,用麩皮炒過),枳實(用麩皮炒過),前胡(各5.6克),茯苓(7.5克)
用水兩杯(約600毫升),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剩一杯(約300毫升),飯後服用。
藿香脾飲
厚朴(去除粗糙外皮,用薑汁浸泡後炙過),甘草(炙過),半夏(生的,用微熱水浸泡,切成四塊,用薑汁浸泡一晚,再用小米炒黃),藿香葉(37.5克),陳皮(去除白色部分,18.75克)
每次服用7.5克,用水一杯(約300毫升),加入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約210毫升,不拘時間,熱服,每天服用兩三次。
白朮湯(出自《三因》),治療因飲酒引起的黃疸,在下瀉後轉為黑疸,症狀為眼睛發青、面色發黑,心中感覺像吃了蒜泥一樣,大便呈黑色,皮膚麻木,脈搏微弱且跳動快速。
白朮,桂心(各3.75克),枳實(用麩皮炒過),豆豉,乾葛,杏仁,甘草(炙過,各1.9克)
用水一杯(約300毫升),煎煮至剩約210毫升,飯前服用。
酒煮黃連丸,治療因飲酒引起的黃疸。(見傷暑部分。)
硝石散(出自《金匱》)
硝石,礬石(各等分,燒過)
以上兩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大麥粥汁調和服用約1.9克,每天服用三次。疾病會隨著大小便排出,小便呈正黃色,大便呈正黑色,這就是病情好轉的徵兆。
加味四君子湯,治療因虛弱引起的黃疸。
人參,白朮,白茯苓,白芍藥,黃耆(炙過),白扁豆(炒過。各7.5克),甘草(炙過,3.75克)
用水兩杯(約600毫升),加入生薑五片,紅棗兩枚,煎煮至剩一杯(約300毫升),不拘時間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