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五冊 (67)

回本書目錄

第五冊 (67)

1. 黃疸

耆芍桂苦酒湯(《金匱》)

黃耆(五兩),白芍藥,桂枝(各三兩)

上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溫服一升,當心煩,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煩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桂枝加黃耆湯(《金匱》),治黃疸脈浮而腹中和者,宜汗之。若腹滿欲嘔吐,懊憹而不和者,宜吐之,不宜汗。

桂枝,白芍藥,生薑(各三兩),黃耆,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須臾飲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黃耆湯(《濟生》),治黃汗身體腫,發熱不渴,汗出染衣黃色。

黃耆(去蘆。蜜炙),赤芍藥,茵陳蒿(各二兩),石膏(四兩),麥門冬(去心),淡豆豉(各一兩),甘草(炙,半兩),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滓,食前服。一方,入竹葉十四片,不用姜。一方,無甘草。

大黃硝石湯(《金匱》)

大黃,黃柏,硝石(各四兩,一作滑石),梔子(十五枚)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納硝石,更煮取一升,頓服。

小半夏湯(見嘔吐。)

茵陳五苓散,用茵陳末十分,五苓散五分。二物和,先食飲方寸匕,日二服。

茵陳五苓散,治傷寒、溫濕熱病感冒後發為黃疸,小便黑赤,煩渴發熱,不得安寧。此蓋汗下太早,服藥不對證,因感濕熱病,以致遍身發黃,嘗用茵陳五苓散治之,甚效。

上用生料五苓散一兩,加入茵陳半兩,車前子一錢,木通、柴胡各一錢半,酒後得證,加乾葛二錢,並前藥和勻,分二服,每服水一碗,燈草五十莖,同煎八分,去滓,食前服。滓再煎,連進數服。小便清利為愈。

加減五苓散,治飲食伏暑,郁發為疸,煩渴引飲,小便不利。

茵陳,豬苓(去皮),白朮,赤茯苓(去皮),澤瀉(各二錢)

水二盅,煎一盅,不拘時服。一方,有桂心。

茵陳湯(《金匱》),治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名為谷疸。

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陳減六升,納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溫三服。小便當利尿如皂角汁狀,色正赤,一宿腹減,黃從小便去也。

谷疸丸(《濟生》)

苦參(三兩),龍膽草(一兩),牛膽(一枚,取汁)

上為細末,用牛膽汁入少煉蜜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熱水或生薑、甘草煎湯送下。兼紅丸子服亦可。(方見傷食。)

茯苓茵陳梔子湯(《寶鑑》),完顏正卿,丙寅二月間,因官事勞役,飲食不節,心火乘脾,脾氣虛弱。又以恚怒氣逆傷肝,心下痞滿,四肢困倦,身體麻木,次傳身目俱黃,微見青色,顏黑,心神煩亂,怔忡不安,兀兀欲吐,口生惡沫,飲食遲化,時下完穀,小便癃閉而赤黑,辰巳間發熱,日暮則止,至四月尤盛,其子以危急求請治之,具說其事。診其脈浮而緩。《金匱要略》云:寸口脈浮為風,緩為痹,痹非中風,四肢苦煩,脾色必黃,瘀熱已行。趺陽脈緊為傷脾,風寒相搏,食谷則眩,穀氣不消,胃中苦濁,濁氣下流,小便不通,陰被其寒,熱流膀胱,身體盡黃,名曰谷疸,此方主之。

白話文:

黃耆芍桂苦酒湯(出自《金匱要略》)

用黃耆五兩、白芍藥和桂枝各三兩,將這三味藥材,加入苦酒一升和水七升,一起煮成三升,溫熱服用一升。如果服用後感到心煩,服用到六七天就會好轉。如果心煩持續不止,那是因為苦酒的緣故。

桂枝加黃耆湯(出自《金匱要略》)

治療黃疸,如果脈象浮在表面,而且腹部沒有不適,適合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腹部脹滿想吐,感覺煩躁不安,不舒服,適合用催吐的方式治療,不適合用發汗的方式。

藥方:桂枝、白芍藥和生薑各三兩,黃耆和甘草各二兩,大棗十二枚。將這六味藥材,加入水八升,煮成三升,溫熱服用一升。服用後不久,喝一碗熱稀粥,來幫助藥力發揮,以達到微微出汗的效果。如果沒有出汗,可以再服用一次。

黃耆湯(出自《濟生方》)

治療黃汗病,身體腫脹,發熱但不口渴,汗液將衣服染成黃色。

藥方:黃耆(去除蘆頭,用蜂蜜炙過)、赤芍藥、茵陳蒿各二兩,石膏四兩,麥門冬(去除心)、淡豆豉各一兩,甘草(炙過)半兩。將這些藥材切碎,每次取四錢,加入水一杯,放入生薑五片,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後在飯前服用。另外一個藥方,加入竹葉十四片,不用生薑。還有一個藥方,沒有甘草。

大黃硝石湯(出自《金匱要略》)

藥方:大黃、黃柏、硝石(或者用滑石)各四兩,梔子十五枚。將這四味藥材,加入水六升,煮成二升,去除藥渣,加入硝石,再煮成一升,一次全部服用。

小半夏湯(見嘔吐條文)

茵陳五苓散

將茵陳粉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混合在一起,飯前服用一小匙,每天服用兩次。

茵陳五苓散

治療因傷寒、溫濕熱病感冒後引起的黃疸,小便顏色黑紅,感到煩躁口渴,發熱,坐立不安。這是因為太早發汗或使用了不對症的藥物,導致感染濕熱病,全身發黃。使用茵陳五苓散治療,效果很好。

以上是用五苓散生藥一兩,加入茵陳半兩,車前子一錢,木通和柴胡各一錢半,如果發病前喝過酒,可以加入乾葛二錢,將所有藥材混合均勻,分成兩次服用。每次用一碗水,加入燈草五十根,一起煎煮至剩八分,去除藥渣,飯前服用。藥渣可以再煎一次,連續服用數次。當小便清澈順暢時,病就好了。

加減五苓散

治療因飲食積滯,受暑氣郁結引起的黃疸,感到煩躁口渴,想喝水,小便不順暢。

藥方:茵陳、豬苓(去皮)、白朮、赤茯苓(去皮)、澤瀉各二錢。將這些藥材,加入兩盅水煎煮至剩一盅,不拘時間服用。另外一個藥方,有加入桂心。

茵陳湯(出自《金匱要略》)

治療寒熱交替,沒有食慾,吃東西就頭暈,心胸不舒服。久而久之就會發黃,這種黃疸叫做谷疸。

藥方:茵陳蒿六兩,梔子十四枚,大黃二兩。將這三味藥材,加入一斗水,先煮茵陳至剩下六升,再加入梔子和大黃,煮至剩下三升,去除藥渣,分三次溫熱服用。服用後小便會像皂角汁一樣,顏色是鮮紅色,過一夜腹脹就會減輕,黃色會隨著小便排出。

谷疸丸(出自《濟生方》)

藥方:苦參三兩,龍膽草一兩,牛膽汁(取一枚牛膽的汁液)。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牛膽汁加入少量煉製過的蜂蜜調和成藥丸,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熱水或生薑、甘草煮的湯送服。也可以同時服用紅丸子(藥方在治療傷食的條文裡)。

茯苓茵陳梔子湯(出自《寶鑑》)

完顏正卿在丙寅年二月間,因處理公務勞累,飲食不節制,導致心火過旺,損傷脾臟,脾氣虛弱。又因生氣導致肝氣逆亂,造成心下痞滿,四肢困倦,身體麻木。後來又發展成全身和眼睛都發黃,並帶有輕微的青色,臉色發黑,心神煩亂,心悸不安,想吐,口中產生惡心的泡沫,飲食消化緩慢,有時會拉出沒有消化的食物,小便不順暢且顏色赤黑,早上到中午發熱,傍晚就會停止。到了四月病情更加嚴重,他的兒子因為病情危急而請求治療,詳細敘述了病情。診斷他的脈象是浮而緩。《金匱要略》中說:寸口脈浮是風邪,脈緩是痹症,這種痹症不是中風,而是四肢感覺困倦煩躁,脾臟顏色必然是黃色的,這是瘀熱在體內運行的表現。趺陽脈脈象緊是傷了脾臟,風寒侵襲,吃了食物就會頭暈,食物無法消化,胃中積累濁氣,濁氣向下流動,小便不通暢,陰氣被寒邪所侵,熱邪流入膀胱,導致全身發黃,這就叫做谷疸。此方可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