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五冊 (66)
第五冊 (66)
1. 消癉
三神湯,治證同前。
烏梅肉,遠志(去心,甘草水煮過,用薑汁拌炒。各一兩),枳實(去瓤,一兩),夏加黃連五錢,春秋冬不用。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糯禾根一握,煎七分,去滓,不拘時,溫服。若無糯禾根,白茅根亦可;如無白茅根,禾杆繩亦可。
防椒藶黃丸,治腹滿口乾舌燥,此腸間有水氣也。(見脹滿。)
牛黃丸,治心脾壅熱,口舌乾燥及煩渴。
牛黃(三分,細研),黃連(去須),大黃(銼,炒。各二兩),麥門冬(去心,焙,一兩半),硃砂(半兩,細研,水飛),麝香(少許),山梔仁,馬牙硝(細研),芎藭,黃芩,炙甘草(各一兩)
上為細末,研勻,煉蜜和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後竹葉煎湯化下。
栝蔞根散,治風熱口中乾燥,舌裂成瘡。
栝蔞根,胡黃連,黃芩(各七錢半),白殭蠶(炒),白鮮皮,大黃(銼,炒。各半兩),牛黃(研),滑石(研。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研勻,每服二錢,竹葉湯調服,無時。
甘露丸,解壅毒,退風熱,治口舌乾燥。
寒水石(二斤,燒令赤,攤地上一宿,出火毒),馬牙硝(三兩,細研),鉛霜(細研),甘草(炙赤),龍腦(細研,各七錢半)
上為細末,研勻,以糯米飯和丸,如彈子大。每服半丸,食後用新汲水磨化服。
含化丸,治上焦煩熱,口舌乾燥,心神不清,頭目不利。
石膏(細研,水飛過),寒水石(研細),白蜜(各半斤)
上以水四大盞,煎取一大盞半,綿濾過,入蜜同煎令稠,丸如雞頭實大。常含一丸,咽津。
白話文:
消癉
三神湯,治療的病症和之前說的一樣。
藥材組成:烏梅肉、遠志(去除心,用甘草水煮過,再用薑汁拌炒。各一兩)、枳實(去除內瓤,一兩),夏天時加入黃連五錢,春天、秋天、冬天則不用。
將以上藥材切碎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水兩碗,加入糯禾根一小把,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不拘時間,溫服。如果沒有糯禾根,可以用白茅根代替;如果沒有白茅根,用禾稈的繩子也可以。
防椒藶黃丸,治療腹部脹滿、口乾舌燥,這是因為腸間有水氣。(詳見脹滿篇。)
牛黃丸,治療心脾積熱、口舌乾燥以及煩渴。
藥材組成:牛黃(三分,研磨成細末)、黃連(去除鬚根)、大黃(切碎,炒過。各二兩)、麥門冬(去除心,烘乾,一兩半)、硃砂(半兩,研磨成細末,用水飛過)、麝香(少許)、山梔仁、馬牙硝(研磨成細末)、芎藭、黃芩、炙甘草(各一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煉製過的蜂蜜調和製成丸子,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丸,飯後用竹葉煎湯送服。
栝蔞根散,治療風熱引起的口中乾燥、舌頭裂開形成瘡瘍。
藥材組成:栝蔞根、胡黃連、黃芩(各七錢半)、白殭蠶(炒過)、白鮮皮、大黃(切碎,炒過。各半兩)、牛黃(研磨)、滑石(研磨。各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二錢,用竹葉湯調服,不拘時間。
甘露丸,解毒消腫,退風熱,治療口舌乾燥。
藥材組成:寒水石(二斤,燒紅後放在地上過一夜,以去除火毒)、馬牙硝(三兩,研磨成細末)、鉛霜(研磨成細末)、甘草(炙烤至赤紅色)、龍腦(研磨成細末,各七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糯米飯調和製成丸子,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半丸,飯後用新汲的水磨開服用。
含化丸,治療上焦煩熱、口舌乾燥、心神不清、頭目不利。
藥材組成:石膏(研磨成細末,用水飛過)、寒水石(研磨成細末)、白蜜(各半斤)。
將以上藥材加入四大碗水,煎煮至剩一碗半,用棉布過濾,加入蜂蜜一同煎煮至濃稠,製成丸子,大小如雞頭果。常常含服一丸,慢慢吞嚥津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