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五冊 (60)
第五冊 (60)
1. 消癉
此治制之緩也,不惟不成中滿,亦不傳瘡瘍下消矣。火府丹(見淋。)
和血益氣湯,治口舌乾,小便數,舌上赤脈。生津液,除乾燥,長肌肉。
生地黃(酒浸),黃柏(酒浸),升麻(各二錢),防己(酒浸),知母(酒浸),羌活(各一錢),石膏(一錢半),黃連(酒浸,一錢六分),杏仁(去皮尖,炒,十二枚),當歸(酒浸,八分),紅花(三分),桃仁(去皮尖,炒,十二枚),麻黃,柴胡(各六分),甘草(生五分,炙六分)
水三盅,煎至一盅半,分二服,無時。
黃連膏,治證同前。
黃連(一斤,碾成末(,牛乳汁,白蓮藕汁,生地黃汁(各一斤)
上將汁熬膏,搓黃連末為丸,如小豆大。每服二十丸,少呷湯下,日進十服。
生地黃膏,治證同前。
生地黃(碗大一握),冬蜜(一碗),人參(半兩),白茯苓(去皮,一兩。)
上先將地黃洗搗爛,以新汲水調開,同蜜煎至一半,人參,苓末拌和,以瓷器密收,匙挑服。
蓮茗飲(缺。)
烏金散(《三因》),治熱中,多因外傷燥熱,內用意傷脾,飲啖肥膩,熱積胸中,致多食數溲,小便過於所飲,亦有不渴而飲食自消為小便者。
黃丹(炒),細墨(燒。各一兩)
上為末,研勻,每服參錢,食後。先用水漱口,待心中熱渴欲水,便以冷水調下。
順利散(潔古),治中熱在胃而能食,小便赤黃,微利至不欲食為效,不可多利。
厚朴,枳實(各一兩),大黃(煨,四兩)
每服五錢,水煎,食遠服。
參蒲丸,治食㑊,胃中結熱,消穀善食,不生肌肉。
人參,赤茯苓,菖蒲,遠志,地骨皮,牛膝(酒浸。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每服二十丸,米飲下。
加味錢氏白朮散,治消中,消穀善飢。
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白朮(各二錢),枳殼(去瓤,膚炒),柴胡,藿香,乾葛,北五味子,木香,甘草(炙。各一錢)
水煎,食遠服。
清涼飲子,治消中,能食而瘦,口舌乾,自汗,大便結,小便數。
羌活梢,柴胡梢,黃耆根,甘草梢(生),黃芩(酒製),知母(酒製),甘草(炙。以上各一錢),酒生地黃,防風梢,防己(各五分),桃仁,杏仁(各五粒),當歸(六分),紅花(少許),升麻梢(四分),黃柏(酒),龍膽草,石膏(各一錢半)
上水二盞,酒一小盞,煎服。
甘露膏,治消渴飲水極多,善食而瘦,自汗,大便結燥,小便頻數。又名蘭香飲子。
石膏(二錢),知母(一錢半),甘草(生一錢,炙五分),防風根(一錢),人參,製半夏,蘭香白豆蔻,連翹,桔梗,升麻(各五分)
上為末,水浸蒸餅丸,或捏劑作薄餅子,曬乾,碎如米大。每用淡薑湯調下二錢。
白話文:
這種治療方法是屬於緩和的,不僅不會造成腹部脹滿,也不會使病情轉變成瘡瘍或下消。可以使用火府丹(參見淋病)。
和血益氣湯:治療口舌乾燥、小便頻繁、舌頭上有紅色血絲。能滋生津液,消除乾燥,增長肌肉。
藥方組成:生地黃(用酒浸泡)、黃柏(用酒浸泡)、升麻(各二錢)、防己(用酒浸泡)、知母(用酒浸泡)、羌活(各一錢)、石膏(一錢半)、黃連(用酒浸泡,一錢六分)、杏仁(去皮尖,炒,十二枚)、當歸(用酒浸泡,八分)、紅花(三分)、桃仁(去皮尖,炒,十二枚)、麻黃、柴胡(各六分)、甘草(生用五分,炙用六分)。
用水三碗煎至一碗半,分兩次服用,不拘時間。
黃連膏:治療與和血益氣湯相同的症狀。
藥方組成:黃連(一斤,碾成末)、牛奶汁、白蓮藕汁、生地黃汁(各一斤)。
將上述汁液熬成膏狀,再將黃連末搓成丸子,如小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稍微喝點湯送服,每日服用十次。
生地黃膏:治療與和血益氣湯相同的症狀。
藥方組成:生地黃(碗口大小的一把)、冬蜜(一碗)、人參(半兩)、白茯苓(去皮,一兩)。
先將生地黃洗淨搗爛,用新汲水調開,與蜂蜜一同煎煮至一半,再拌入人參和茯苓末,用瓷器密封保存,用湯匙挑取服用。
蓮茗飲(此處缺少內容)。
烏金散(出自《三因方》):治療因熱邪內侵所導致的病症,多因外感燥熱,內因情志傷脾,加上飲食肥膩,熱邪積聚在胸中,導致多食多尿,小便量多於飲水量,也有不口渴但飲食直接化為小便的情況。
藥方組成:黃丹(炒)、細墨(燒,各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錢,飯後服用。先用水漱口,待心中發熱口渴想喝水時,用冷水調服。
順利散(出自張元素):治療熱邪在胃,能吃但小便赤黃,稍微腹瀉,到不想吃飯時就有效了,不宜過度腹瀉。
藥方組成:厚朴、枳實(各一兩)、大黃(煨,四兩)。
每次服用五錢,用水煎煮,飯後較遠時服用。
參蒲丸:治療飲食不消化,胃中有熱結,雖然能吃但不能長肌肉。
藥方組成:人參、赤茯苓、菖蒲、遠志、地骨皮、牛膝(用酒浸泡,各一兩)。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煉製成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
加味錢氏白朮散:治療消渴病,吃得多但容易飢餓。
藥方組成: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白朮(各二錢)、枳殼(去瓤,麩炒)、柴胡、藿香、乾葛、北五味子、木香、甘草(炙,各一錢)。
用水煎煮,飯後較遠時服用。
清涼飲子:治療消渴病,能吃卻消瘦,口舌乾燥,自汗,大便乾結,小便頻繁。
藥方組成:羌活梢、柴胡梢、黃耆根、甘草梢(生)、黃芩(用酒製)、知母(用酒製)、甘草(炙,以上各一錢)、酒生地黃、防風梢、防己(各五分)、桃仁、杏仁(各五粒)、當歸(六分)、紅花(少許)、升麻梢(四分)、黃柏(用酒製)、龍膽草、石膏(各一錢半)。
用水兩碗,加酒一小碗,煎煮後服用。
甘露膏:治療消渴病,飲水極多,能吃卻消瘦,自汗,大便乾結,小便頻繁。又名蘭香飲子。
藥方組成:石膏(二錢)、知母(一錢半)、甘草(生用一錢,炙用五分)、防風根(一錢)、人參、製半夏、蘭香白豆蔻、連翹、桔梗、升麻(各五分)。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水浸泡蒸熟的餅,製成丸子,或捏成薄餅狀,曬乾後搗碎如米粒大小。每次用淡薑湯調服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