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五冊 (61)
第五冊 (61)
1. 消癉
爛金丸,治熱中消渴止後,補精血,益諸虛,解勞倦,去骨節間熱,寧心強志,安神定魄,固臟腑,進飲食,免生瘡瘍。
大豬肚(一具),黃連(三兩),生薑(研),白蜜(各二兩),先將豬肚淨洗控干,復以蔥、椒、醋、面等同藥以水、酒入銀石器內,煮半日漉出黃連,洗去蜜、酒令盡,銼研為細末,再用水調為膏;入豬肚內,以線縫定,仍入銀石器內,水煮爛,研如泥,搜和下項藥:
人參,五味子,杜仲(去皮,切,薑汁炒去絲),山藥,石斛,山茱萸(去核),車前子,新蓮肉(去皮心),鱉甲(醋炙),熟地黃,當歸(各二兩),磁石(鍛),白茯苓,槐角子(炒),川芎(各一兩),黃耆(四兩),菟絲子(酒浸,蒸,研,五兩),沉香(半兩),麝香(一錢,別研入)
上為細末,用豬肚膏搜和得所如膏,少添熟蜜,搗數千杵,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溫酒或糯米飲送下。一方,有白朮二兩,陽起石一兩。
天門冬丸,治初得消中,食已如飢,手足煩熱,背膊疼悶,小便白濁。
天門冬(去心),土瓜根(乾者),栝蔞根,熟地黃,知母(焙),肉蓯蓉(酒浸一宿,切,焙),鹿茸(酒炙),五味子,赤石脂,澤瀉(以上各一兩半),雞內金(三具,微炙),桑螵蛸(十枚,炙),牡蠣(煅,二兩),苦參(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用粟米飲送下,食前。
豬腎薺苨湯,治消中,日夜尿八九升者。
豬腎(一具),大豆(一升),薺苨,石膏(以上各三兩),人參,茯苓(一作茯神),知母,葛根,黃芩,磁石(綿裹),栝蔞根,甘草(以上各二兩)
上㕮咀,用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大豆,取一斗,去滓下藥,煮取三升,分作三服,渴急飲之。下焦熱者,夜輒服一劑,渴止勿服。
小菟絲子丸,(見赤白濁。),鹿茸丸(見溲血。),安腎丸(見喘。),薺苨湯(即前豬腎薺苨湯。)
蓯蓉丸
蓯蓉(酒浸),磁石(煅碎),熟地黃,山茱萸,桂心,山藥(炒),牛膝(酒浸),茯苓,黃耆(鹽湯浸),澤瀉,鹿茸(去毛,切,醋炙),遠志(去心,炒),石斛,覆盆子,五味子,萆薢,破故紙(炒),巴戟(酒浸),龍骨,菟絲子(酒浸),杜仲(去皮,銼,薑汁製炒絲斷。各半兩),附子(一個,重六錢者,炮,去皮臍)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米飲送下。
天王補心丹(《得效》),寧心保神,益血固精;壯力強志,令人不忘。清三焦,化痰涎,祛煩熱,除驚悸,療咽乾口燥,育養心氣。
熟地黃(洗),人參(去蘆),白茯苓(去皮),遠志(去心),石菖蒲(去毛),玄參,柏子仁,桔梗(去蘆),天門冬(去心),丹參(洗),酸棗仁(去殼,炒),甘草(炙),麥門冬(去心),百部(洗),杜仲(薑汁炒,斷絲),茯神(去木),當歸(去蘆尾),五味子(去枝梗。各等分)
白話文:
爛金丸: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因熱病引起的口渴、飲水不止,並在病後用來補充精血,增強體質,消除疲勞,去除關節間的熱感,使心神安定,增強意志力,安神定魄,鞏固臟腑功能,增進食慾,預防瘡瘍的產生。
做法是:取一個大豬肚,黃連三兩,生薑磨成泥,白蜜各二兩。先把豬肚洗淨瀝乾,然後用蔥、花椒、醋、麵粉等和藥材一起放入銀或石製的器皿中,加入水和酒煮半天,撈出黃連,洗去蜜和酒,徹底弄乾淨後,將黃連搗成細末,再用水調成糊狀。將糊狀的黃連放入豬肚內,用線縫好,再放入銀或石製的器皿中,加水煮爛,搗成泥狀。然後加入以下藥材的粉末:人參、五味子、杜仲(去皮切片,用薑汁炒去絲)、山藥、石斛、山茱萸(去核)、車前子、新鮮蓮子肉(去皮心)、鱉甲(用醋炙)、熟地黃、當歸(各二兩),磁石(煅燒)、白茯苓、槐角子(炒)、川芎(各一兩),黃耆(四兩),菟絲子(酒浸後蒸熟研磨,五兩),沉香(半兩),麝香(一錢,另研磨後加入)。
將所有藥材磨成細末,與豬肚泥混合均勻,製成膏狀。可酌加少許熟蜜,搗數千下,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溫酒或糯米湯送服。另一個版本,會加入白朮二兩,陽起石一兩。
天門冬丸:這個藥方主要治療剛發作的消渴病,表現為食後仍感飢餓,手足煩熱,背部和肩膀疼痛悶脹,小便混濁。
藥材包括:天門冬(去心)、土瓜根(乾燥的)、栝蔞根、熟地黃、知母(烘烤)、肉蓯蓉(用酒浸泡一晚,切片烘烤)、鹿茸(用酒炙烤)、五味子、赤石脂、澤瀉(以上各一兩半),雞內金(三個,稍微烤過)、桑螵蛸(十枚,炙烤)、牡蠣(煅燒,二兩),苦參(一兩)。
將所有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前用小米湯送服。
豬腎薺苨湯:這個藥方主要治療消渴病,特點是白天晚上排尿量很大,每天能達到八九升。
藥材包括:豬腎(一個)、大豆(一升),薺苨、石膏(以上各三兩),人參、茯苓(有的版本用茯神)、知母、葛根、黃芩、磁石(用棉布包起來)、栝蔞根、甘草(以上各二兩)。
將以上藥材稍微切碎,用水一斗五升,先煮豬腎和大豆,取出一斗湯汁,去除殘渣後放入剩餘藥材,煮至三升,分三次服用,口渴嚴重時可以服用。如果是下焦有熱,可以在晚上服用一劑,口渴止住就不要再服用。
小菟絲子丸,用於治療赤白帶下(見赤白濁);鹿茸丸,用於治療小便出血(見溲血);安腎丸,用於治療喘息(見喘);薺苨湯,即前述的豬腎薺苨湯。
蓯蓉丸:
藥材包括:肉蓯蓉(用酒浸泡)、磁石(煅燒後打碎)、熟地黃、山茱萸、桂心、山藥(炒)、牛膝(用酒浸泡)、茯苓、黃耆(用鹽水浸泡)、澤瀉、鹿茸(去除毛,切片用醋炙烤)、遠志(去心炒)、石斛、覆盆子、五味子、萆薢、破故紙(炒)、巴戟(酒浸)、龍骨、菟絲子(酒浸)、杜仲(去皮切碎,用薑汁炒至斷絲。各半兩),附子(一個,約六錢重,炮製後去皮臍)。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製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五十丸,空腹用米湯送服。
天王補心丹:這個藥方主要用於安定心神,保護精氣,益血固精;增強體力,強健意志,使人不容易忘事。還能清除三焦的熱邪,化解痰涎,消除煩躁發熱,消除驚悸,治療咽喉乾燥、口乾,滋養心氣。
藥材包括:熟地黃(洗淨)、人參(去蘆頭)、白茯苓(去皮)、遠志(去心)、石菖蒲(去毛)、玄參、柏子仁、桔梗(去蘆頭)、天門冬(去心)、丹參(洗淨)、酸棗仁(去殼炒)、甘草(炙)、麥門冬(去心)、百部(洗淨)、杜仲(用薑汁炒至斷絲)、茯神(去木)、當歸(去蘆尾)、五味子(去枝梗。各藥材等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