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五冊 (58)

回本書目錄

第五冊 (58)

1.

訶子湯(河間),治失音,不能言語。

訶子(四個,半生半炮),桔梗(一兩,半生半炙),甘草(二寸,半炙半生)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童便一盞,水一盞,煎五七沸,溫服,甚者不過三服愈。(桔梗通利肺氣,訶子泄肺導氣,童便降火甚速。)

又方

桔梗(三兩),大訶子(四個),甘草(二兩,制度同上)

每服一錢匕,入砂糖一小塊,不用童便,獨用水五盞,煎至三盞,時時細呷,一日服盡,其效甚速。

發聲散(海藏),治咽喉語聲不出。

栝蔞皮(銼),白殭蠶(去頭),甘草(各等分,各炒黃)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溫酒或生薑自然汁調下,用五分,綿裹噙化,咽津亦得,日兩三服。

玉粉丸(《寶鑑》),治冬月寒痰結,咽喉不利,語聲不出。

半夏(洗,五錢),草烏(一字,炒),桂(一字)

上為末,生薑汁浸蒸餅為丸,如芡實大。每服一丸,至夜含化。

蛤蚧丸(丹溪),治肺間邪氣,胸中積血作痛失音,並治久咳失音。

蛤蚧(一對,去嘴足,溫水浸去膜,颳了血脈,用好米醋炙),訶子(煨,去核),阿膠(炒),生地黃麥門冬(去心),北細辛(去苗),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棗大。每服一丸,食後含化。

治暴嗽失音語不出方(《千金》)

杏仁(研如泥),薑汁,砂糖,白蜜(各一升),五味子,紫菀(各三兩),通草,貝母(各四兩),桑白皮(五兩)

上以水九升,煮五味子、紫菀、通草、貝母、桑白皮,取三升,去滓,入杏仁泥、薑汁、白蜜和勻,微火煎取四升,初服四合,日再夜一,後稍加。

通聲膏方

五味子,款冬花,通草(各三兩),人參,細辛,桂心,青竹皮,菖蒲(各二兩),杏仁泥(一升),白蜜(二斤),棗膏,薑汁(各一升),酥(五升)

上以水五升,微火煎,三上三下,去渣,納薑汁、棗膏、酥、蜜,煎令調和,酒服如棗二大丸。

七珍散,治產後不語。

人參,石菖蒲,生地黃,川芎(各一兩),細辛,防風,辰砂(另研。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薄荷湯下。

地黃飲子(見中風。),加味逍遙散(見癘風。),加味歸脾湯(見健忘。),八珍湯(見虛勞。),秦艽升麻湯(見中風。),柴胡清肝散(見耳衄。),小柴胡湯(見往來寒熱。),六君子湯,四君子湯(俱見虛勞。),佛手散即芎歸散(見喘。)

白話文:

[喑]

訶子湯(河間),治療失音,無法說話。

藥材:訶子(四個,一半生用,一半炮製過)、桔梗(一兩,一半生用,一半炙過)、甘草(二寸,一半炙過,一半生用)。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童子小便和一杯水,煎煮至沸騰五七次,溫熱服用。病情嚴重的,服用不超過三次即可痊癒。(桔梗可以疏通肺氣,訶子可以洩肺氣並引導其下行,童子小便降火效果迅速。)

又一方

藥材:桔梗(三兩)、大訶子(四個)、甘草(二兩,處理方式同上)。

做法:每次服用一錢匕,加入一小塊砂糖,不用童子小便,單獨用水五杯,煎煮至三杯,時時慢慢啜飲,一天內喝完,效果很快。

發聲散(海藏),治療咽喉發不出聲音。

藥材:栝蔞皮(切碎)、白殭蠶(去除頭部)、甘草(各等份,分別炒黃)。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溫酒或生薑自然汁調服,也可用五分藥末用棉布包住含在口中慢慢融化,吞嚥津液也可以,一天服用兩三次。

玉粉丸(《寶鑑》),治療冬天寒痰凝結,導致咽喉不適,無法發出聲音。

藥材:半夏(洗淨,五錢)、草烏(一字,炒過)、桂枝(一字)。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末,用生薑汁浸泡蒸熟的餅,搓成丸子,像芡實般大小。每次服用一丸,晚上含化。

蛤蚧丸(丹溪),治療肺部邪氣,胸中積血作痛導致失音,同時也治療久咳失音。

藥材:蛤蚧(一對,去除嘴和腳,用溫水浸泡去除薄膜,刮去血脈,用好的米醋炙過)、訶子(煨過,去除核)、阿膠(炒過)、生地黃、麥門冬(去除心)、北細辛(去除苗)、甘草(炙過。各半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末,用煉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像棗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一丸,飯後含化。

治療突然咳嗽失音,無法說話的方子(《千金》)

藥材:杏仁(研磨成泥)、薑汁、砂糖、白蜜(各一升)、五味子、紫菀(各三兩)、通草、貝母(各四兩)、桑白皮(五兩)。

做法:用水九升煮五味子、紫菀、通草、貝母、桑白皮,取三升,去除藥渣,加入杏仁泥、薑汁、白蜜攪拌均勻,用小火煎煮至四升,初次服用四合,每日早晚各一次,之後可逐漸增加用量。

通聲膏方

藥材:五味子、款冬花、通草(各三兩)、人參、細辛、桂心、青竹皮、菖蒲(各二兩)、杏仁泥(一升)、白蜜(二斤)、棗膏、薑汁(各一升)、酥油(五升)。

做法:用水五升,用小火煎煮,來回煮三次,去除藥渣,加入薑汁、棗膏、酥油、蜂蜜,煎煮至調和,用酒送服,每次服用像兩個棗子大小的藥丸。

七珍散,治療產後失語。

藥材:人參、石菖蒲、生地黃、川芎(各一兩)、細辛、防風、辰砂(另外研磨。各半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薄荷湯送服。

其他方劑與說明

地黃飲子(參考中風篇)、加味逍遙散(參考癘風篇)、加味歸脾湯(參考健忘篇)、八珍湯(參考虛勞篇)、秦艽升麻湯(參考中風篇)、柴胡清肝散(參考耳衄篇)、小柴胡湯(參考往來寒熱篇)、六君子湯、四君子湯(均參考虛勞篇)、佛手散即芎歸散(參考喘篇)。

2. 消癉

腎氣丸,即八味丸(見虛勞。)

五苓散(《金匱》),治小便不利而渴。

豬苓(去皮,七錢半),澤瀉(一兩二錢七分),茯苓(七錢半),桂(去皮,半兩),白朮(七錢半)

上五味,為末,以白飲和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飲暖水,汗出愈。

豬苓湯(《金匱》),治發熱脈浮。渴欲飲水,小便不利。

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一兩)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內膠烊消,溫服七合,日三服。

白虎加人參湯(見傷暑。)

文蛤散(《金匱》),治渴欲飲水不止。

用文蛤四兩,杵為散,以沸湯五合,和服方寸匕。

人參石膏湯(《保命》),治膈消,上焦煩渴,不欲多食。

人參(五錢),石膏(一兩),知母(七錢),甘草(四錢)

每服五錢,水煎,食後溫服。

加減地骨皮散(錢氏),治上消。

知母,柴胡,甘草(炙),半夏,地骨皮,赤茯苓,白芍藥,黃耆,石膏,黃芩,桔梗(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姜五片,水煎,食遠溫服。

竹葉石膏湯(仲景)

石膏(一斤),竹葉(二把),半夏(半升,湯洗),粳米(半升),麥門冬(去心,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納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竹葉黃耆湯,治氣血虛,胃火盛而作渴。

淡竹葉,生地黃(各二錢),黃耆,麥門冬,當歸,川芎,黃芩(炒),甘草,芍藥,人參半夏,石膏(煅。各一錢)

上水煎服。

《宣明》黃耆湯,治心移寒於肺,為肺消,飲少溲多,當被肺平心。

黃耆(三兩),五味子,人參,麥門冬,桑白皮(銼。各二兩),枸杞子,熟地黃(各一兩半)

上為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無時。

錢氏白朮散,治虛熱而渴。

人參,白朮,白茯苓,藿香(去土),木香,甘草(各一兩),乾葛(二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煎,溫服。如飲水多,多與服之。(海藏云:四君子加減法,治濕勝氣脫,泄痢太過。)

《宣明》麥門冬飲子,治心移熱於肺,傳為膈消,胸滿心煩,精神短少。

人參,茯神,麥門冬,五味子,生地黃,炙甘草,知母,葛根,栝蔞根(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五錢,加竹葉十四片,煎至七分,溫服,無時。

易老門冬飲子,治老弱虛人大渴。

人參,枸杞子,白茯苓,甘草(各七錢半),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各半兩)

上姜水煎服。

白虎湯,涼膈散(並見發熱。),小柴胡湯(見往來寒熱。),四君子理中湯(見虛勞霍亂。)

加減三黃丸(子和),治丹石毒及熱渴,以意測度,須大實者方用。

白話文:

消癉

腎氣丸(又名八味丸,相關內容請參考「虛勞」部分)

五苓散(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小便不利且口渴的症狀。

藥材組成:豬苓(去皮,約28克)、澤瀉(約45克)、茯苓(約28克)、桂枝(去皮,約14克)、白朮(約28克)。

用法:將以上五種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1.5克,用溫開水送服,每日三次,多喝溫水,出汗後症狀就會好轉。

豬苓湯(出自《金匱要略》):治療發熱、脈浮、口渴想喝水、小便不利的症狀。

藥材組成:豬苓(去皮)、茯苓、阿膠、滑石、澤瀉(各約45克)

用法:將以上五種藥材,加水約4升,先煮四種藥材,煮到剩約2升,濾去藥渣,再加入阿膠融化,溫服約160毫升,每日三次。

白虎加人參湯(相關內容請參考「傷暑」部分)

文蛤散(出自《金匱要略》):治療口渴想喝水不止的症狀。

藥材組成:文蛤(約180克)。

用法:將文蛤搗成粉末,每次服用約1.5克,用沸水約120毫升沖服。

人參石膏湯(出自《保命集》):治療上消(指消渴病的一種),上焦(胸部以上)煩躁口渴,不想多吃東西的症狀。

藥材組成:人參(約19克)、石膏(約37克)、知母(約26克)、甘草(約15克)。

用法:每次服用約19克,加水煎煮,飯後溫服。

加減地骨皮散(錢乙方):治療上消(指消渴病的一種)的症狀。

藥材組成:知母、柴胡、炙甘草、半夏、地骨皮、赤茯苓、白芍藥、黃耆、石膏、黃芩、桔梗(各等份)。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約11克,加生薑五片,加水煎煮,飯後稍遠溫服。

竹葉石膏湯(出自張仲景):

藥材組成:石膏(約600克)、竹葉(兩把)、半夏(約90毫升,用熱水洗過)、粳米(約90毫升)、麥門冬(去心,約180毫升)、人參(約110克)、炙甘草(約75克)。

用法:將以上七種藥材,加水約2000毫升,煮到剩約1200毫升,濾去藥渣,加入粳米煮熟,再將米濾去,溫服約200毫升,每日三次。

竹葉黃耆湯:治療氣血虛弱、胃火旺盛導致的口渴。

藥材組成:淡竹葉、生地黃(各約7克)、黃耆、麥門冬、當歸、川芎、炒黃芩、甘草、芍藥、人參、半夏、煅石膏(各約3.5克)。

用法:加水煎煮服用。

《宣明論方》黃耆湯:治療心臟的寒氣傳到肺臟,導致肺消(指消渴病的一種),喝水少但小便多,用來調和肺臟的寒氣,平和心臟。

藥材組成:黃耆(約110克)、五味子、人參、麥門冬、桑白皮(切碎,各約75克)、枸杞子、熟地黃(各約55克)。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19克,加水約400毫升,煎煮到剩約200毫升,濾去藥渣溫服,不限時間。

錢氏白朮散:治療虛熱引起的口渴。

藥材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藿香(去土)、木香、甘草(各約37克)、葛根(約75克)。

用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約11克,加水煎煮,溫服。如果飲水過多,可以多服幾次。(李杲說:此方為四君子湯的加減法,治療濕氣過盛,氣虛脫,腹瀉過多的情況。)

《宣明論方》麥門冬飲子:治療心臟的熱氣傳到肺臟,導致膈消(指消渴病的一種),胸悶心煩、精神不佳的症狀。

藥材組成:人參、茯神、麥門冬、五味子、生地黃、炙甘草、知母、葛根、栝蔞根(各等份)。

用法: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約19克,加入竹葉十四片,加水煎煮到剩約三分之二,溫服,不限時間。

易老門冬飲子:治療年老體弱、虛弱引起的口渴。

藥材組成:人參、枸杞子、白茯苓、甘草(各約26克)、五味子、麥門冬(去心,各約19克)。

用法:加生薑水煎煮服用。

白虎湯、涼膈散(相關內容請參考「發熱」部分)、小柴胡湯(相關內容請參考「往來寒熱」部分)、四君子理中湯(相關內容請參考「虛勞霍亂」部分)。

加減三黃丸(出自朱丹溪):治療丹石中毒引起的熱渴,需要根據病情判斷,必須是實熱證才可以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