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五冊 (54)

回本書目錄

第五冊 (54)

1. 不得臥

酸棗湯(仲景),治虛勞虛煩不得眠。

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茯苓,芎藭(各二兩,深師有生薑二兩。)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棗仁,得六升,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鱉甲丸(《本事》),治膽虛不得眠,四肢無力。

鱉甲,酸棗仁,羌活,牛膝,黃耆,人參,五味子(各等分)

上為細末,煉蜜杵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溫酒送下。

溫膽湯(見驚。),六一散(見傷暑。),六君子湯(見虛勞。),青靈丹(缺。),益榮湯(見悸。),導痰湯(見痰飲。),真珠母丸,獨活湯(俱見驚。),羌活勝濕湯,治臥而多驚,邪在少陽厥陰也。(方見腰痛。)

白話文:

酸棗仁湯(張仲景的方子),用來治療因虛勞導致的虛煩而無法入睡的情況。

藥材組成:酸棗仁(二升),甘草(一兩),知母,茯苓,芎藭(各二兩,深師的方子裡有加入生薑二兩。)

做法:將以上五味藥材,用水八升煮酸棗仁,煮到剩六升時,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三升時,分三次溫服。

鱉甲丸(《本事方》的方子),用來治療因膽虛而無法入睡,並且四肢無力的情況。

藥材組成:鱉甲、酸棗仁、羌活、牛膝、黃耆、人參、五味子(各等分)

做法: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過的蜂蜜搗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四十丸,用溫酒送服。

溫膽湯(見「驚恐」篇),六一散(見「中暑」篇),六君子湯(見「虛勞」篇),青靈丹(缺方),益榮湯(見「心悸」篇),導痰湯(見「痰飲」篇),真珠母丸獨活湯(均見「驚恐」篇)。羌活勝濕湯,用來治療睡覺時容易驚醒,是因為病邪在少陽、厥陰經絡的緣故。(此方見「腰痛」篇。)

2. 怠惰嗜臥

平胃散(見中食。),六君子湯(見虛勞。)

人參補氣湯,治四肢懶倦。

黃耆(一錢半),人參,防風,升麻,黃柏,知母(各七分),白芍藥,生地黃(各五分),熟地黃(六分),生甘草(一分),炙甘草(三分),五味子(二十粒),肉桂(二分)

上為粗末,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空心熱服。

升陽益胃湯,治脾胃虛乏,怠惰嗜臥,四肢不收,時值秋燥令行,濕熱少退,體重節痛,口苦舌乾,飲食無味,大便不調,小便頻數,不嗜食,食不消,兼見肺病灑淅惡寒,慘慘不樂,面色惡而不和,乃陽氣不伸故也。(方見惡寒門。)

白話文:

怠惰嗜臥

可以使用平胃散(參見中食篇)和六君子湯(參見虛勞篇)來治療。

人參補氣湯,可以治療四肢疲軟無力。

藥方組成:黃耆(一錢半),人參、防風、升麻、黃柏、知母(各七分),白芍藥、生地黃(各五分),熟地黃(六分),生甘草(一分),炙甘草(三分),五味子(二十粒),肉桂(二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加入兩碗水,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在空腹時熱服。

升陽益胃湯,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導致身體懶散嗜睡、四肢無力、時值秋季乾燥時節,濕熱之氣稍退,身體沉重、關節疼痛、口苦舌乾、食慾不振、大便不順、小便頻繁、不喜歡進食、吃東西難以消化,同時可能伴隨肺部疾病,出現畏寒顫抖、心情鬱悶、面色不好,這是因為陽氣無法舒展所導致。(藥方參見惡寒篇。)

3. 身重

補中益氣湯(見勞倦。),五苓散(見消癉。),小柴胡湯(見往來寒熱。),黃耆芍藥湯(見鼻衄。)

防己黃耆湯(仲景),治身重,汗出惡風。

防己(一兩),黃耆(一兩二錢半),白朮(七錢半),甘草(炙,半兩)

上銼,每服五錢匕,生薑四片,棗一枚,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良久再服。腹痛加芍藥。

甘姜苓朮湯(仲景)

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

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二服,腰中自溫。

參朮湯(東垣)

黃耆(二錢),人參,陳皮,青皮(各五分),升麻,柴胡,酒黃柏(各三分),神麯(七分),當歸(二分),蒼朮(一錢),甘草(炙,四分)

水二盞,煎至一盞,帶熱服,食前。

白話文:

身體沉重:

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適用於勞累)、五苓散(適用於消渴病)、小柴胡湯(適用於忽冷忽熱)、黃耆芍藥湯(適用於流鼻血)。

防己黃耆湯(出自《傷寒論》),可以治療身體沉重、容易出汗且怕風的症狀。

藥方組成:防己一兩、黃耆一兩二錢半、白朮七錢半、炙甘草半兩。

服用方法: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入生薑四片、紅棗一顆,用水一杯半煎煮至剩八分,去藥渣溫服,過一會兒再服一次。如果腹痛,可以加入芍藥。

甘姜苓朮湯(出自《傷寒論》)

藥方組成:甘草、白朮各二兩,乾薑、茯苓各四兩。

服用方法:用水五升,煮至剩三升,分兩次溫服,腰部就會感到溫暖。

參朮湯(出自李東垣)

藥方組成:黃耆二錢,人參、陳皮、青皮各五分,升麻、柴胡、酒黃柏各三分,神麯七分,當歸二分,蒼朮一錢,炙甘草四分。

服用方法:用水兩杯煎煮至剩一杯,趁熱於飯前服用。

4. 不能食

平胃散(見中食。),黃耆建中湯(見自汗。),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俱見虛勞。),二陳湯(見痰飲。),人參半夏丸(見咳嗽。)

和中丸(東垣),開胃進食。

乾薑(一錢),甘草(炙),陳皮(各一錢),木瓜(一枚),人參,白朮(各三錢)

上為末,蒸餅為丸。食前白湯下三五十丸。

又和中丸,治久病厭厭不能食,而臟腑或秘、或結、或溏,此皆胃虛之所致也。常服和中理氣,消痰去濕,厚腸胃,進飲食。

白朮(二兩四錢),厚朴(薑製,二兩),陳皮(去白,一兩六錢),半夏(湯泡,一兩),檳榔(五錢),枳實(五錢),甘草(炙,四錢),木香(二錢)

上八味,為末,生薑自然汁浸蒸餅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食遠服。

七珍散(《本事》),開胃養氣,溫脾進食。《續易簡》十珍散,即此加扁豆、砂仁、桔梗、五味子。

人參,白朮,黃耆(蜜炙),山藥,白茯苓,粟米(微炒),甘草(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薑、棗煎服。如故不思飲食,加扁豆一兩,名八珍散。

六神湯(海藏),治傷寒虛羸,不思飲食。

人參,白朮,黃耆(各一兩),枳殼,白茯苓(各半兩),甘草(二錢)

上為末,每服五錢,薑、棗同粳米合許煎,食前服。

錢氏異功散,治脾胃虛弱,難任飲食。

人參,白茯苓,白朮,甘草,橘紅,木香(各等分)

上薑、棗水煎服。

寬中進食丸,滋形氣,喜飲食。

草豆蔻仁(五錢),半夏曲(七錢),大麥芽面(炒,一兩),神麯(炒,半兩),砂仁,甘草(炙。各一錢半),陳皮(三錢),木香(五分),白朮,白茯苓(各三錢),乾薑,豬苓(去黑皮),澤瀉,人參,青皮(各一錢),枳實(炒,四錢)

上為末,湯浸蒸餅為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按:此方輕重懸絕,理不可曉,疑有舛誤,以重改古本,姑仍之。)

木香枳朮丸,木香乾姜枳朮丸(俱見傷食。)

二神丸(《本事》),治脾胃虛弱,全不進食,及泄瀉不止。

破故紙(炒,四兩),肉豆蔻(生,二兩)

上為末,用肥棗四十九枚,生薑四兩切片,同煮爛,去姜,取棗剝去皮核,肉研為膏,入藥末和杵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鹽湯下。

八味丸(見虛勞。)

啟脾丸(《楊氏》),治脾胃不和,氣不升降,中滿痞塞,心腹膨脹,腸鳴泄瀉,不思飲食。

人參,白朮,青皮(湯洗,去瓤),陳皮(湯洗,去白),神麯(炒),麥糵(炒),縮砂仁,乾薑(炮),厚朴(去粗皮,銼,生薑汁製各一兩),甘草(炙,一兩半)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每服一丸,食前細嚼,用米飲送下。

白話文:

不能吃

平胃散(詳見「中食」的章節),黃耆建中湯(詳見「自汗」的章節),四君子湯,六君子湯(以上皆詳見「虛勞」的章節),二陳湯(詳見「痰飲」的章節),人參半夏丸(詳見「咳嗽」的章節)。

和中丸(李東垣的方子),可以開胃促進食慾。

成分包含:乾薑(一錢)、炙甘草(一錢)、陳皮(一錢)、木瓜(一枚)、人參(三錢)、白朮(三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蒸熟的餅搗爛做成藥丸。飯前用白開水送服三十到五十丸。

又和中丸,可以治療久病導致厭食,且腸胃時而便秘,時而大便結塊,時而腹瀉等狀況,這些都是胃虛造成的。常服此藥可以調和腸胃,理順氣機,化痰去濕,增強腸胃功能,促進食慾。

成分包含:白朮(二兩四錢)、厚朴(用薑製,二兩)、陳皮(去白,一兩六錢)、半夏(用熱水浸泡過,一兩)、檳榔(五錢)、枳實(五錢)、炙甘草(四錢)、木香(二錢)。

將以上八味藥材磨成粉末,用生薑汁浸泡過的蒸餅搗爛做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水送服,在飯後較久的時間服用。

七珍散(出自《本事方》),可以開胃養氣,溫補脾胃,促進食慾。《續易簡方》中的十珍散,是在這個方子的基礎上,增加了扁豆、砂仁、桔梗和五味子。

成分包含:人參、白朮、蜜炙黃耆、山藥、白茯苓、微炒粟米、甘草(各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生薑和紅棗煎的湯送服。如果仍然沒有食慾,可以加入一兩扁豆,此時就稱為八珍散。

六神湯(出自《海藏方》),可以治療傷寒後身體虛弱,沒有食慾的狀況。

成分包含:人參、白朮、黃耆(各一兩)、枳殼、白茯苓(各半兩)、甘草(二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生薑、紅棗和少許粳米一起煎湯,飯前服用。

錢氏異功散,可以治療脾胃虛弱,難以消化食物的狀況。

成分包含:人參、白茯苓、白朮、甘草、橘紅、木香(各等分)。

用生薑、紅棗煎水送服。

寬中進食丸,可以滋養身體,使人有食慾。

成分包含:草豆蔻仁(五錢)、半夏曲(七錢)、炒大麥芽麵(一兩)、炒神麴(半兩)、砂仁、炙甘草(各一錢半)、陳皮(三錢)、木香(五分)、白朮、白茯苓(各三錢)、乾薑、豬苓(去黑皮)、澤瀉、人參、青皮(各一錢)、炒枳實(四錢)。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湯浸泡過的蒸餅搗爛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三五十丸,用白開水送服。(按:這個方子的藥量比例差距懸殊,道理難以理解,懷疑有抄寫錯誤,暫且保留古書上的記載。)

木香枳朮丸、木香乾姜枳朮丸(皆詳見「傷食」的章節)。

二神丸(出自《本事方》),可以治療脾胃虛弱,完全沒有食慾,以及腹瀉不止的狀況。

成分包含:炒破故紙(四兩)、生肉豆蔻(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四十九枚肥棗和四兩生薑切片一起煮爛,去掉生薑,取棗肉剝皮去核,搗成棗泥,加入藥粉搗勻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四十丸,用鹽水送服。

八味丸(詳見「虛勞」的章節)。

啟脾丸(出自《楊氏方》),可以治療脾胃不和,氣機升降失常,胸腹脹滿,腹部有堵塞感,腸鳴腹瀉,沒有食慾的狀況。

成分包含:人參、白朮、青皮(用熱水洗過,去內瓤)、陳皮(用熱水洗過,去白)、炒神麴、炒麥芽、縮砂仁、炮乾薑、厚朴(去掉粗皮,切碎,用生薑汁製,各一兩)、炙甘草(一兩半)。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粉,用煉蜜做成藥丸,大小如彈丸。每次服用一丸,在飯前細嚼,用米湯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