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五冊 (52)

回本書目錄

第五冊 (52)

1. 盜汗

當歸六黃湯

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一錢),黃耆(二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臨臥服。

正氣湯

黃柏(炒,一錢),知母(炒,一錢半),甘草(炙,五分)

上為粗末,作一服,水二盞,煎一盞,臥時服。

防風散

防風(五錢),川芎(二錢半),人參(一錢二分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臨臥米飲調下。

白朮散

白朮(不拘多少,銼作小塊或稍大),浮麥(一升)

上用水煮乾,如術尚硬,又加水一二升,煮軟取出,去麥不用,切作片,焙乾,研為細末,每服二三錢,不拘時,另用浮麥煎湯調服。

麥煎散,治榮衛不調,夜多盜汗,四肢煩疼,飲食進退,而黃肌瘦,並皆治之。

柴胡(去苗),秦艽(各二兩),鱉甲(二兩,醋煮三五十沸去裙襴,再用醋炙黃),乾漆(炒煙盡),人參,茯苓,乾葛,川烏(炮,去皮尖),玄參(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先用小麥三七粒,煎湯一盞,去麥,入藥再煎三五沸,食後服。

大建中湯,治虛熱盜汗,百節痠疼,腰痛,肢體倦怠,日漸羸弱,口苦舌澀,心怔短氣。

綿黃耆(炙),遠志(燈芯煮,去心),當歸(酒洗),澤瀉(各二錢),白芍藥,龍骨(煅),人參(各一錢半),炙甘草(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五片,煎一盅,食前服。

氣弱加炮附子二錢,腰痛筋急加官桂去皮一錢。

四白散,治男婦血虛發熱,夜多盜汗,羸瘦,腳痛不能行。

白朮,白扁豆,藿香,益智,厚朴,黃耆,陳皮(各一兩),白茯苓,人參,半夏,烏藥,白豆蔻,甘草(各半兩),芍藥(一兩半),檀香,沉香(各二錢半)

上銼碎,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又方,治盜汗,夜臥床蓆衣被盡濕。

麻黃根,牡蠣(煅為粉,各三兩),黃耆,人參(各二兩),龍骨(打碎),枸杞根(用白皮。各四兩),大棗(七枚,擘破)

上切,以水六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滓,分溫六服。如人行八九里久中任食,一日令盡。忌蒜、熱面等物。

青蒿散,治虛勞盜汗骨蒸,咳嗽胸滿,皮毛乾枯,四肢懈惰,骨節疼痛,心腹驚悸,咽燥唇焦,頰赤煩躁,涕唾腥臭,困倦少力,肌體潮熱,飲食減少,日漸瘦弱。

天仙藤,鱉甲(醋炙),香附子(炒,去毛),桔梗(去蘆),柴胡(去苗),秦艽,青蒿(各一兩),烏藥(半兩),炙甘草(一兩半),川芎(二兩半)

上銼散,每服姜三片煎,不拘時溫服。小兒骨蒸勞熱,肌瘦減食者,每一錢,水盞半,小麥三十粒煎服。

補中益氣湯,治內傷氣虛自汗。(方見內傷勞倦。),如脈洪大,心火炎上者,加五味子、麥門冬、黃連各一錢。如左關脈浮弦,自汗挾風邪也,加桂枝五分,白芍藥一錢。如一切虛損之證,自汗不休者,加麻黃根、浮小麥。陽虛甚者,加附子,但升麻、柴胡俱用蜜水炒。尺脈虛大者,加炒黃柏、知母、熟地黃。

白話文:

盜汗

當歸六黃湯

將當歸、生地黃、熟地黃、黃柏、黃芩、黃連各取一錢,黃耆取二錢。

將上述藥材混合為一份,加水兩碗,煎煮至剩下一碗,在睡前服用。

正氣湯

將炒過的黃柏取一錢,炒過的知母取一錢半,炙甘草取五分。

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作為一份,加水兩碗,煎煮至剩下一碗,在睡前服用。

防風散

將防風取五錢,川芎取二錢半,人參取一錢二分半。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在睡前用米湯調服。

白朮散

取白朮不限多少,切成小塊或稍大的塊狀,與浮麥一升一起。

加水煮至水乾,如果白朮仍然堅硬,再加入一到兩升的水煮軟後取出,去除麥子不用,將白朮切成薄片,烘乾,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到三錢,不拘時間,另外用浮麥煎湯調服。

麥煎散,治療營衛失調,夜間盜汗多,四肢煩躁疼痛,食慾不振或過食,導致面黃肌瘦,都可用此方治療。

將柴胡(去除莖葉)、秦艽各取二兩,鱉甲取二兩(用醋煮三五十次去除邊緣,再用醋炙黃),乾漆(炒至無煙),人參、茯苓、葛根、川烏(炮製後去皮尖)、玄參各取一兩。

將上述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先用小麥三七粒煎煮一碗湯,去除麥子,再將藥粉放入湯中煎煮三五次,飯後服用。

大建中湯,治療虛熱盜汗,全身關節痠痛,腰痛,肢體疲倦,身體日漸消瘦,口苦舌燥,心悸氣短。

將炙綿黃耆、遠志(用燈芯草煮過後去除心)、酒洗過的當歸、澤瀉各取二錢,白芍藥、煅龍骨、人參各取一錢半,炙甘草取一錢。

將上述藥材混合為一份,加水兩碗,生薑五片,煎煮至剩下一碗,飯前服用。

若氣虛嚴重,可加炮附子二錢;若腰痛筋急,可加去皮的官桂一錢。

四白散,治療男女因血虛引起發熱,夜間盜汗多,身體消瘦,腳痛不能行走。

將白朮、白扁豆、藿香、益智、厚朴、黃耆、陳皮各取一兩,白茯苓、人參、半夏、烏藥、白豆蔻、甘草各取半兩,芍藥取一兩半,檀香、沉香各取二錢半。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服用三錢,加水兩碗,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飯前溫服。

另一個方子,治療盜汗,夜間臥床時床單、衣服都被汗濕透。

將麻黃根、煅牡蠣粉各取三兩,黃耆、人參各取二兩,打碎的龍骨、枸杞根(用白皮)各取四兩,大棗七枚(掰開)。

將上述藥材切開,加水六升,煮至剩下二升五合,去除藥渣,分溫六次服用。服藥期間可如平常行走八九里路,一天內服完。忌食蒜、熱麵等食物。

青蒿散,治療虛勞盜汗、骨蒸潮熱,咳嗽胸悶,皮膚乾燥,四肢無力,關節疼痛,心悸,咽喉乾燥、嘴唇乾裂,臉頰發紅,煩躁,鼻涕、唾液有腥臭味,身體困倦無力,肌肉發熱,食慾減退,身體日漸消瘦。

將天仙藤、醋炙鱉甲、炒香附子(去毛)、桔梗(去蘆)、柴胡(去苗)、秦艽、青蒿各取一兩,烏藥取半兩,炙甘草取一兩半,川芎取二兩半。

將上述藥材切碎混合,每次服用時加生薑三片煎煮,不拘時間溫服。若小兒骨蒸勞熱,肌肉消瘦,食慾減退,每次用一錢,加水一碗半,小麥三十粒煎煮服用。

補中益氣湯,治療因內傷氣虛引起的自汗(具體方子可參考內傷勞倦篇)。如果脈象洪大,心火上炎,可加入五味子、麥門冬、黃連各一錢。如果左關脈浮弦,自汗兼有風邪,可加入桂枝五分,白芍藥一錢。如果一切虛損證,自汗不止,可加麻黃根、浮小麥。陽虛嚴重,可加附子,但升麻、柴胡都要用蜜水炒過。如果尺脈虛大,可加炒黃柏、知母、熟地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