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五冊 (39)
第五冊 (39)
1. 循衣撮空
生地黃黃連湯
川芎,生地黃,當歸(各七錢),赤芍藥,梔子,黃芩,黃連(各三錢),防風(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七分,去渣,取清飲,無時,徐徐與之。若脈實者,加大黃下之。
大抵此證,非大實即大虛,當審其因,察其脈,參其證,而分若黑白矣。實而便秘,大承氣瀉之;虛而便滑,獨參湯補之;厥逆者,加附子。婁全善云:嘗治循衣摸床者數人,皆用大補氣血之劑。惟一人兼瞤振脈代,遂於補劑中略加桂二分,振亦止,脈和而愈。
白話文:
這個藥方叫做「生地黃黃連湯」。
藥材組成:川芎、生地黃、當歸(各七錢),赤芍藥、梔子、黃芩、黃連(各三錢),防風(一兩)。
做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三錢,加入一杯水,煎煮到剩七分,去除藥渣,取澄清的藥液慢慢飲用,不拘時間。如果脈象強而有力,表示實證,就加大黃來瀉下。
這個病症,大致上不是大實證就是大虛證,應該仔細辨別病因,觀察脈象,參考各種症狀,來區分是實證還是虛證。如果是實證並且有便秘,就用大承氣湯來瀉下;如果是虛證並且有腹瀉,就用獨參湯來補氣。如果出現手腳冰冷,就加附子。婁全善說:曾經治療過幾個出現「循衣摸床」症狀的病人,都使用大補氣血的藥方。只有一個人同時出現肌肉抽動、脈搏跳動不規律的現象,就在補氣血的藥方中稍微加入桂枝二分,肌肉抽動就停止了,脈搏也恢復正常,病就痊癒了。
2. 喜笑不休
黃連解毒湯(見發熱。)
治喜笑欲死者。針列缺二穴,在手大指後臂上三寸,及大陵二穴,在掌後橫紋中,針三分。
治喜死,四肢冷,氣絕色不變者。刺陽池穴,用口溫針,勿令針入三分,徐徐出針,以手捫其穴,即復甦也。
白話文:
黃連解毒湯(請參考發燒的章節。)
可以用來治療一個人高興到快要死掉的情況。可以針刺手腕上列缺穴左右各兩個,位置在大拇指後手臂向上約三寸的地方;還有手腕大陵穴左右各兩個,位置在手掌後面的橫紋中間,針刺深度約三分。
可以治療一個人高興到要死,而且出現四肢冰冷、呼吸停止但臉色沒有改變的狀況。針刺陽池穴,用嘴哈氣溫熱針,不要讓針刺入太深,約三分就好,然後慢慢地將針拔出,用手按壓針刺的穴位,這樣就可以恢復意識。
3. 善太息
半夏湯,治膽腑實熱,精神恍惚,寒濕泄瀉,或寢汗憎風,善太息。
半夏(一錢五分),黃芩,遠志(各一錢),生地黃(二錢),秫米(一合),酸棗仁(三錢,炒),宿姜(一錢五分)
上長流水煎服。
白話文:
半夏湯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膽腑有實熱的狀況,像是精神恍惚、寒濕引起的腹瀉,或是睡覺容易流汗、怕風,以及常常嘆氣。
這個藥方的組成是:半夏一錢五分、黃芩一錢、遠志一錢、生地黃二錢、秫米一合、炒過的酸棗仁三錢、宿姜一錢五分。
以上藥材用長流水煎煮後服用。
4. 驚
五飲湯(見痰飲。)
溫膽湯(《三因》),治心膽虛怯,觸事易驚,或夢寐不祥,遂致心驚膽懾,氣鬱生涎,涎與氣搏,變生諸證,或短氣悸乏,或復自汗。
半夏(湯洗),枳實,竹茹(各一兩),橘皮(一兩半,去白),甘草(炙。四錢),白茯苓(七錢)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七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熱服。
十四友丸,補諸虛不足,益血,收斂心氣。治怔忡不寧,精神昏憒,睡臥不安。
柏子仁(另研),遠志(湯浸,去心,酒灑蒸),酸棗仁(炒香),紫石英(明亮者),干熟地黃,當歸(洗),白茯苓(去皮),茯神(去木),人參(去蘆),黃耆(蜜炙),阿膠(蛤粉炒),肉桂(去粗皮,各一兩),龍齒(二兩),辰砂(別研,二錢半)
上為末,煉蜜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後棗湯送下。
平補鎮心丹(《和濟》),治心血不足,時或怔忡,夜多異夢,如墮崖谷。常服安心腎,益榮衛。
酸棗仁(去皮,炒,二錢半),車前子(去土),白茯苓(去皮),麥門冬(去心),五味子(去枝梗),茯神(去木),肉桂(去皮,不見火。各一兩二錢半),龍齒,熟地黃(酒浸,蒸),天門冬(去心),遠志(去心,甘草水煮),山藥(薑汁製。各一兩半),人參(去蘆),硃砂(細研為衣。各半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湯、溫酒任下。
又,平補鎮心丹,治證同前。
熟乾地黃,生乾地黃,乾山藥,天門冬,麥門冬(去心),柏子仁,茯神(各四兩,一方七兩),辰砂(別研,為衣),苦梗(炒。各三兩),遠志(去心,甘草煮三四沸,七兩),石菖蒲(節密者,十六兩),當歸(去蘆,六兩),龍骨(一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米飲吞下,溫酒亦得,漸加至五十丸,宜常服。
遠志丸,治因事有所大驚,夢寐不祥,登高涉險,神魂不安,心志恐怯。
遠志(去心,薑汁淹),石菖蒲(各五錢),茯神(去皮木),茯苓,人參,龍齒(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辰砂為衣。每服七十丸,食後臨臥熟水下。
妙香散(見狂。)
琥珀養心丹,治心血虛,驚悸,夜臥不寧,或怔忡心跳者。
琥珀(另研,二錢),龍齒(煅,另研,一兩),遠志(黑豆、甘草同煮,去骨),石菖蒲,茯神,人參酸棗仁(炒。各五錢),當歸,生地黃(各七錢),黃連(三錢),柏子仁(五錢),硃砂(另研,三錢),牛黃(另研,一錢)
上為細末,將牛黃、硃砂、琥珀、龍齒研極細,以豬心血丸,如黍米大,金箔為衣。每服五十丸,燈芯湯送下。
定志丸,治心氣不足,驚悸恐怯。
白話文:
驚
五飲湯:這個方子是用來治療痰飲的。(這個藥方在其他地方有詳細說明。)
溫膽湯:出自《三因方》,用來治療因為心膽虛弱,容易受到驚嚇,或是做惡夢,導致心驚膽跳,情緒不穩而產生痰液。這些痰液和氣結合,會產生各種症狀,例如呼吸急促、心悸、容易疲勞,甚至會自發性流汗。 藥材包含:半夏(洗淨)、枳實、竹茹(各5.6克)、橘皮(11.25克,去除白色部分)、甘草(炙烤過,2.25克)、白茯苓(3.9克)。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2.25克,加入約240毫升的水,生薑7片,紅棗1顆,煎煮到剩下一半的量,飯前溫熱服用。
十四友丸:用來補益身體虛弱,補血,收斂心氣。治療心神不寧、精神恍惚、睡不安穩等症狀。 藥材包含:柏子仁(另外研磨)、遠志(用湯泡過後,去除中間的芯,再用酒蒸)、酸棗仁(炒過)、紫石英(要選明亮的)、熟地黃、當歸(洗淨)、白茯苓(去皮)、茯神(去除木質部分)、人參(去除蘆頭)、黃耆(用蜂蜜炙烤過)、阿膠(用蛤粉炒過)、肉桂(去除粗皮,以上各5.6克)、龍齒(11.2克)、辰砂(另外研磨,1.4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藥丸,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30-40顆,飯後用紅棗湯送服。
平補鎮心丹:出自《和濟局方》,用來治療心血不足,偶爾會心悸,晚上容易做惡夢,夢到從高處墜落。經常服用可以安定心神,補益身體。 藥材包含:酸棗仁(去皮,炒過,1.4克)、車前子(去除雜質)、白茯苓(去皮)、麥門冬(去芯)、五味子(去除枝梗)、茯神(去除木質部分)、肉桂(去皮,不經火,各6.75克)、龍齒、熟地黃(用酒浸泡後蒸熟)、天門冬(去芯)、遠志(去芯,用甘草水煮過)、山藥(用薑汁製作,各8.4克)、人參(去除蘆頭)、朱砂(研磨成粉,作為外衣,各2.8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藥丸,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30顆,空腹時用米湯或溫酒送服。
另外,平補鎮心丹還有另一個配方,同樣治療上述症狀。 藥材包含:熟地黃、生地黃、乾山藥、天門冬、麥門冬(去芯)、柏子仁、茯神(各22.5克,有的方子寫39克)、辰砂(另外研磨,作為外衣)、苦梗(炒過,各17克)、遠志(去芯,用甘草煮過三次或四次,39克)、石菖蒲(要選擇節密者,90克)、當歸(去除蘆頭,33.75克)、龍骨(5.6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藥丸,大小像梧桐子一樣。每次服用30顆,空腹時用米湯送服,也可以用溫酒送服,可以逐漸增加到50顆,適合長期服用。
遠志丸:用來治療因為受到巨大驚嚇,或是做惡夢,或是有登山涉水等經歷,導致神魂不安、內心恐懼。 藥材包含:遠志(去芯,用薑汁浸泡)、石菖蒲(各2.8克)、茯神(去皮木)、茯苓、人參、龍齒(各5.6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加入蜂蜜製成藥丸,大小像桐子一樣,再用辰砂作為外衣。每次服用70顆,飯後睡前用溫開水送服。
妙香散:這個藥方在其他地方有詳細說明。(這個藥方在其他地方有詳細說明,是治療精神錯亂的。)
琥珀養心丹:用來治療心血虛弱、容易心悸、晚上睡不安穩,或是心神不寧等症狀。 藥材包含:琥珀(另外研磨,1.1克)、龍齒(煅燒後另外研磨,5.6克)、遠志(用黑豆、甘草一起煮過後,去除豆子和甘草)、石菖蒲、茯神、人參、酸棗仁(炒過,各2.8克)、當歸、生地黃(各3.9克)、黃連(1.7克)、柏子仁(2.8克)、朱砂(另外研磨,1.7克)、牛黃(另外研磨,0.6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再將牛黃、朱砂、琥珀、龍齒研磨到非常細,用豬心血製成藥丸,大小像黍米一樣,再用金箔包覆。每次服用50顆,用燈心草煎的湯送服。
定志丸:用來治療心氣不足,容易心悸、恐懼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