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五冊 (35)
第五冊 (35)
1. 虛煩
地仙散,治大病後煩熱不安,一切虛煩熱。
地骨皮(去木,二兩),防風(去蘆,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銼散,煎同上,
竹葉湯,治妊娠苦煩悶,名曰子煩。
防風,黃芩,麥門冬(各二兩),白茯苓(四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竹葉十數片,煎七分,溫服。
竹茹湯,治妊娠煩躁,或胎不安。
淡竹茹(一兩)
水煎服。
益母丸
知母(不以多少,炒)
上為末,棗肉為丸,彈子大。每服一丸,人參煎湯化下。
紫蘇飲,治子懸腹痛,或臨產驚恐氣結,連日不下,或大小便不利。
當歸,甘草(炒),大腹皮(黑豆浸水泡),人參,川芎,橘皮,白芍藥(炒。各五分),紫蘇(一錢)
上薑、蔥,水煎服。
分氣飲,治脾胃虛弱,氣血不和,胸膈不利,或痰氣喘嗽,飲食少思。
陳皮,茯苓,半夏(薑汁炒黃色),桔梗(炒),大腹皮,紫蘇梗,枳殼(麩炒),白朮(炒),山梔(炒。各一錢),甘草(炙,五分)
上薑、棗,水煎服。
三物黃芩湯(仲景)
黃芩(一兩),苦參(二兩),乾地黃(四兩)
上以水八升,煮取二升,溫服一升。多吐下蟲。
竹皮大丸
生竹茹,石膏(各五錢),桂枝(二錢半),甘草(一兩七錢半),白薇(二錢半)
上五味,末之,棗肉和丸,彈子大。以飲服一丸,日三夜二服。有熱者,倍白薇;煩喘者,加柏實二錢半。
人參當歸散
生乾地黃,人參,當歸,肉桂,麥門冬(去心。各一兩),白芍藥(二兩)
㕮咀,每服四錢,水二盞,先以粳米一合,淡竹葉十片煎,去米、葉,入藥並棗三枚煎,溫服。血熱甚者,加生地黃。
甘竹湯,治產後內虛,煩熱短氣。
甘竹茹(一升),人參,茯苓,甘草(各一兩),黃芩(三兩)
上㕮咀,水六升,煮一升,分三服。
芍藥梔豉湯,治婦人產後虛煩,不得眠者。
芍藥,當歸,梔子(各五錢),香豉(半合)
上如前梔子豉湯修服。產後傷寒,便同下後變證。(按:此方雖云岐法,不若仲景酸棗湯穩當。)
白話文:
虛煩
地仙散: 用於治療大病之後感到煩躁、發熱、坐立不安,以及各種虛弱引起的煩熱。 藥材包含:地骨皮(去掉木質部分,二兩)、防風(去掉蘆頭,一兩)、甘草(炙烤過,半兩)。 將藥材切碎混合成散劑,煎煮方法同上。
竹葉湯: 用於治療孕婦感到煩悶,這種情況被稱為「子煩」。 藥材包含:防風、黃芩、麥門冬(各二兩)、白茯苓(四兩)。 將藥材切碎混合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加兩碗水和十幾片竹葉一起煎煮,煮至剩七分時,溫服。
竹茹湯: 用於治療孕婦感到煩躁不安,或胎動不穩。 藥材包含:淡竹茹(一兩)。 用水煎服。
益母丸: 藥材包含:知母(用量不限,炒過)。 將知母磨成粉末,用棗肉做成丸子,大小如彈珠。每次服用一顆,用人參煎湯送服。
紫蘇飲: 用於治療孕婦子懸腹痛,或臨產時因驚恐導致氣結、連日難產,或大小便不暢。 藥材包含:當歸、甘草(炒過)、大腹皮(用黑豆水浸泡)、人參、川芎、橘皮、白芍藥(炒過,各五分)、紫蘇(一錢)。 加生薑、蔥一起用水煎服。
分氣飲: 用於治療脾胃虛弱、氣血不和、胸膈不適,或痰多氣喘、食慾不振。 藥材包含:陳皮、茯苓、半夏(用薑汁炒至黃色)、桔梗(炒過)、大腹皮、紫蘇梗、枳殼(麩炒過)、白朮(炒過)、山梔(炒過,各一錢)、甘草(炙烤過,五分)。 加生薑、紅棗一起用水煎服。
三物黃芩湯:(出自《傷寒論》) 藥材包含:黃芩(一兩)、苦參(二兩)、乾地黃(四兩)。 用水八升煮至剩兩升,溫服一升。多服能吐出或排出體內寄生蟲。
竹皮大丸: 藥材包含:生竹茹、石膏(各五錢)、桂枝(二錢半)、甘草(一兩七錢半)、白薇(二錢半)。 將以上五味藥材磨成粉末,用棗肉調和製成丸子,大小如彈珠。用溫水服用一顆,每日三次,晚上服用兩次。如果發熱嚴重,白薇的用量加倍;如果感到煩躁喘息,加入柏實二錢半。
人參當歸散: 藥材包含:生乾地黃、人參、當歸、肉桂、麥門冬(去掉心,各一兩)、白芍藥(二兩)。 將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四錢,加兩碗水,先用一合粳米和十片淡竹葉煎煮,去掉米和竹葉,再加入藥材和三枚紅棗一起煎煮,溫服。如果血熱嚴重,加入生地黃。
甘竹湯: 用於治療產後體內虛弱、煩熱、氣短。 藥材包含:甘竹茹(一升)、人參、茯苓、甘草(各一兩)、黃芩(三兩)。 將藥材切碎,加六升水煎煮至剩一升,分三次服用。
芍藥梔豉湯: 用於治療婦女產後虛弱煩躁、失眠。 藥材包含:芍藥、當歸、梔子(各五錢)、香豉(半合)。 服用方法與梔子豉湯相同。產後若有類似傷寒的症狀,便秘和腹瀉等情況應另作考慮。(此方雖說出自醫家岐伯,但效果不如張仲景的酸棗仁湯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