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五冊 (34)

回本書目錄

第五冊 (34)

1. 虛煩

梔子豉湯(仲景)

梔子(十四枚,擘),香豉(四合)

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梔子,得二升半,納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溫進一服,得吐者,止後服。

竹葉石膏湯,治大病後,表裡俱虛,內無津液,煩渴心躁,及諸虛煩熱。(方見消癉。)

人參竹葉湯(《三因》),治汗下後,表裡虛煩,不可攻者。

淡竹葉(一握),人參,炙甘草(各二兩),製半夏(二兩半),石膏,麥門冬(去心。各五兩)

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五片,粳米一撮,煎熟去滓,空心服。《劑生方》除石膏,加茯苓、小麥。

陳皮湯(《三因》),治動氣在下,不可發汗,發之反無汗,心中大煩,骨節疼痛,目眩惡寒,食反嘔逆,谷不得入。

陳皮(一兩半,去白),甘草(炙,五錢),人參(二錢五分),竹茹(五錢)

上銼如麻豆大,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一枚,煎七分,食前服。

淡竹茹湯(《三因》),治心虛煩悶,頭疼氣短,內熱不解,心中悶亂。及婦人產後心虛驚悸,煩悶欲絕。

麥門冬(去心),小麥(各二兩半),甘草(炙,一兩),人參,白茯苓(各一兩半),半夏(湯洗七次,二兩)

上銼散,每服四錢,水二盞,姜七片,棗三枚,淡竹茹一塊如指大,煎至七分,食前服。

硃砂安神丸(東垣),治心亂煩熱怔忡,心神顛倒,兀兀欲吐,胸中氣亂而熱,有似懊憹之狀。皆膈上血中伏熱,蒸蒸不安,宜用權法,以鎮陰火之浮行,以養上焦之元氣。用甘草之甘溫補之,當歸、生地又為長生陰血之聖藥。黃連去心煩,除濕熱。硃砂納浮游之火,而安神明。

硃砂(一錢,研,水飛),黃連(淨酒炒,一錢半),甘草(炙,五分),生地黃,當歸頭(各一錢)

上為極細末,蒸餅為丸,如黃米大。每服十丸,津下。

麥門冬湯(見喘。),妙香丸(見癇。),溫膽湯(見驚。),酸棗湯(見不得臥。),八珍湯,人參養榮湯(俱見虛勞。),滋腎丸(見小便不通。)

遠志湯,治心虛煩熱,夜臥不寧,及病後虛煩。

遠志(黑豆、甘草同煮,去骨),黃耆,當歸(酒洗),麥門冬(去心),酸棗仁(炒,研),石斛(各一錢半),人參(去蘆),茯神(去皮木。各七分),甘草(五分)

煩甚者,加竹葉、知母

水二盅,煎八分,食遠服。

五苓散(見消癉。),清心蓮子飲(見赤白濁。)

《劑生》小草湯,治虛勞憂思過度,遺精白濁,虛煩不安。

小草,黃耆(去蘆),當歸(去蘆,酒浸),麥門冬(去心),石斛(去根),酸棗仁(炒,研),人參(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銼散,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服,不拘時。

白話文:

梔子豉湯(出自張仲景)

將梔子(14枚,敲破)和豆豉(4合)這兩味藥材,加入4升水,先煮梔子,煮到剩2升半,再加入豆豉,煮到剩1升半,去除藥渣,分成兩次服用。溫熱服用一次,如果服用後有嘔吐,就停止服用剩下的那次。

竹葉石膏湯,治療大病痊癒後,身體內外都虛弱,體內沒有津液,感到煩躁口渴,心神不寧,以及各種虛弱引起的煩熱。 (方劑內容在消癉篇中可見。)

人參竹葉湯(出自《三因方》),治療發汗或瀉下後,身體內外虛弱煩躁,不適合再用攻伐藥物的情況。

藥材包含:淡竹葉(一把)、人參、炙甘草(各二兩)、製半夏(二兩半)、石膏、麥門冬(去心,各五兩)。

將上述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四錢,加入一盞半水,放五片生薑和一小撮粳米一起煎煮,煮好後去除藥渣,空腹服用。《劑生方》的方子將石膏去除,增加了茯苓和小麥。

陳皮湯(出自《三因方》),治療體內氣機下動,不適合發汗的情況。如果勉強發汗,反而不出汗,心中會感到極度煩躁,全身關節疼痛,頭暈目眩,怕冷,吃東西反而會想嘔吐,無法進食。

藥材包含:陳皮(一兩半,去白)、炙甘草(五錢)、人參(二錢五分)、竹茹(五錢)。

將上述藥材切成如麻豆般大小,每次取五錢,加入一盞半水,放三片生薑和一枚紅棗一起煎煮,煎到剩七分,飯前服用。

淡竹茹湯(出自《三因方》),治療心虛引起的煩悶、頭痛氣短、體內熱氣無法消除、心中煩悶。也用於婦女產後心虛導致驚悸、煩悶欲絕。

藥材包含:麥門冬(去心)、小麥(各二兩半)、炙甘草(一兩)、人參、白茯苓(各一兩半)、半夏(用湯洗七次,二兩)。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散劑,每次取四錢,加入兩盞水,放七片生薑、三枚紅棗和一塊指頭大小的淡竹茹一起煎煮,煎到剩七分,飯前服用。

硃砂安神丸(出自東垣),治療心神煩亂、煩躁發熱、心悸不安、心神恍惚、想吐、胸中氣亂發熱,類似煩悶不安的情況。這些都是因為膈上血液中有潛伏的熱邪,導致身體不安。應該用權衡之法,鎮定浮動的虛火,滋養上焦的元氣。用甘草的甘溫來補益,當歸、生地是滋養陰血的良藥。黃連可以去除心煩和濕熱。硃砂可以使浮動的虛火下降,安定心神。

藥材包含:硃砂(一錢,磨成粉,用水飛過)、黃連(用淨酒炒過,一錢半)、炙甘草(五分)、生地黃、當歸頭(各一錢)。

將上述藥材磨成極細的粉末,用蒸熟的餅做成丸子,如小米大小。每次服用十丸,用口中的津液送服。

麥門冬湯(方劑內容在喘證篇可見。)妙香丸(方劑內容在癇證篇可見。)溫膽湯(方劑內容在驚證篇可見。)酸棗湯(方劑內容在不得臥篇可見。)八珍湯、人參養榮湯(方劑內容都在虛勞篇可見。)滋腎丸(方劑內容在小便不通篇可見。)

遠志湯,治療心虛煩熱、夜晚睡不安穩,以及病後虛弱引起的煩躁。

藥材包含:遠志(用黑豆和甘草一起煮過,去骨)、黃耆、當歸(用酒洗過)、麥門冬(去心)、炒酸棗仁(磨成粉)、石斛(各一錢半)、人參(去蘆)、茯神(去皮木,各七分)、甘草(五分)。

如果煩躁嚴重,可以加入竹葉和知母。

加入兩盅水煎煮到剩八分,飯後服用。

五苓散(方劑內容在消癉篇可見。)清心蓮子飲(方劑內容在赤白濁篇可見。)

《劑生方》小草湯,治療因過度憂慮導致的虛勞、遺精、白濁,以及虛弱煩躁不安。

藥材包含:小草、黃耆(去蘆)、當歸(去蘆,用酒浸過)、麥門冬(去心)、石斛(去根)、炒酸棗仁(磨成粉)、人參(各一兩)、炙甘草(半兩)。

將上述藥材搗碎成散劑,每次取三錢,加入一盞水,放五片生薑一起煎煮,煎好後服用,不拘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