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五冊 (13)

回本書目錄

第五冊 (13)

1.

柴胡加防風湯,治汗後不解,乍靜乍躁,目直視,口噤,往來寒熱,脈弦,此少陽風痙。

柴胡,防風(各一兩),半夏(制,六錢),人參,黃芩(各五錢),生薑,甘草(各六錢半),大棗(三枚)

上煎服法一與前同。

防風當歸湯,治發汗過多,發熱,頭面搖,卒口噤,背反張者,太陽兼陽明也。宜去風養血。

防風,當歸,川芎,地黃(各一兩。)

每服一兩,水三錢,煎至二盞,溫服。

瀉青丸(見中風。),異功散(見不能食。),六味丸(見虛勞。),加味小柴胡湯(見往來寒熱。),加味四物湯(即四物湯加柴胡、牡丹皮、山梔。見虛勞。),加味逍遙散(見虛勞。),補中益氣湯(見勞倦。),加味歸脾湯(見健忘。),三一承氣湯(見中風。),十全大補湯(見虛勞。),參附湯(見自汗。)

八物白朮散,治傷寒陰痙一二日,面腫,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不出,恐陰氣內傷。

白朮,茯苓,五味子(各半兩),桂心(三分),麻黃(半兩),良薑(一分),羌活(半兩),附子(三分)

每服四錢,水一大盞,姜五片,同煎至五分,去渣溫服,無時。

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治發熱,脈沉而細者,附太陰也,必腹痛。

桂枝(一兩半),防風,防己(各一兩),芍藥(二兩),生薑(一兩半),大棗(六枚)

每服一兩,水三盞,煎至一盞半,去渣溫服。亦宜小續命湯。

附子散,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頭項強直,頭搖口噤。

桂心(三錢),附子(一兩,炮),白朮(一兩),川芎(三錢),獨活(半兩)

每服三錢,水一盞,棗一枚,煎至五分,去滓溫服。

桂心白朮湯,治傷寒陰痙,手足厥冷,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朮,防風,甘草,桂心,川芎,附子(各等分)

每服五錢,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二枚,同煎至七分,去渣溫服。

附子防風散,治傷寒陰痙,閉目合面,手足厥逆,筋脈拘急,汗出不止。

白朮(一兩),防風,甘草,茯苓,附子,乾薑(各七錢五分),柴胡(一兩半),五味子(一兩),桂心(半兩)

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四片,同煎,去渣溫服。

小續命湯(見中風。)

附方

羚羊角散,治傷寒陽痙,身熱無汗,惡寒,頭項強直,四肢疼痛,煩躁心悸,睡臥不得。

羚羊角(屑),犀角(屑),防風(去蘆),茯神(去木),柴胡(去蘆),麥門冬(去心),人參(去蘆),葛根,枳殼(去瓤,麩炒),甘草(炙,各二錢半),石膏,龍齒(各各半兩,另研)

上為㕮咀,每服五錢,水一中盞,煎至五分,去渣溫服,不拘時。

麥門冬散,治傷寒陽痙,身體壯熱,項背強直,心膈煩躁,發熱惡寒,頭面赤色,四肢疼痛。

白話文:

柴胡加防風湯:治療發汗後病症沒有解除,時而安靜時而躁動,眼睛直視,牙關緊閉,忽冷忽熱,脈象呈現弦象,這是少陽經脈受風引起的痙攣。

藥方組成:柴胡、防風(各約37.5克),半夏(製過的,約22.5克),人參、黃芩(各約18.75克),生薑、甘草(各約24克),大棗(三枚)。

煎煮服用方法與前面相同。

防風當歸湯:治療因發汗過度,導致發熱、頭部和面部搖晃,突然牙關緊閉,背部僵硬反張等症狀,這是太陽經和陽明經同時出現問題。應該祛風並滋養血液。

藥方組成:防風、當歸、川芎、地黃(各約37.5克)。

每次服用約37.5克,用水約110毫升,煎煮至剩餘約75毫升,溫服。

其他相關藥方:瀉青丸(參見中風篇),異功散(參見不能食篇),六味丸(參見虛勞篇),加味小柴胡湯(參見往來寒熱篇),加味四物湯(即四物湯加上柴胡、牡丹皮、山梔,參見虛勞篇),加味逍遙散(參見虛勞篇),補中益氣湯(參見勞倦篇),加味歸脾湯(參見健忘篇),三一承氣湯(參見中風篇),十全大補湯(參見虛勞篇),參附湯(參見自汗篇)。

八物白朮散:治療因傷寒引起的陰痙,發病一兩天,出現面部腫脹、手腳冰冷、筋脈拘攣僵硬、沒有汗液等症狀,可能是陰氣受到內部損傷。

藥方組成:白朮、茯苓、五味子(各約18.75克),桂心(約11克),麻黃(約18.75克),良薑(約3.75克),羌活(約18.75克),附子(約11克)。

每次服用約15克,用水約220毫升,加入生薑五片一同煎煮至剩餘約110毫升,去除藥渣後溫服,不拘時間。

桂枝加芍藥防風防己湯:治療發熱、脈象沉細的患者,這是太陰經受邪的表現,通常伴有腹痛。

藥方組成:桂枝(約56克),防風、防己(各約37.5克),芍藥(約75克),生薑(約56克),大棗(六枚)。

每次服用約37.5克,用水約330毫升,煎煮至剩餘約220毫升,去除藥渣後溫服。也可以考慮使用小續命湯。

附子散:治療因傷寒引起的陰痙,出現手腳冰冷、筋脈拘攣僵硬、汗出不止、頭頸僵硬、頭部搖晃、牙關緊閉等症狀。

藥方組成:桂心(約11克),附子(炮製過的,約37.5克),白朮(約37.5克),川芎(約11克),獨活(約18.75克)。

每次服用約11克,用水約220毫升,加入大棗一枚一同煎煮至剩餘約110毫升,去除藥渣後溫服。

桂心白朮湯:治療因傷寒引起的陰痙,出現手腳冰冷、筋脈拘攣僵硬、汗出不止等症狀。

藥方組成:白朮、防風、甘草、桂心、川芎、附子(各等份)。

每次服用約18.75克,用水約500毫升,加入生薑五片,大棗兩枚,一同煎煮至剩餘約350毫升,去除藥渣後溫服。

附子防風散:治療因傷寒引起的陰痙,出現閉眼合面、手腳冰冷、筋脈拘攣僵硬、汗出不止等症狀。

藥方組成:白朮(約37.5克),防風、甘草、茯苓、附子、乾薑(各約28克),柴胡(約56克),五味子(約37.5克),桂心(約18.75克)。

每次服用約11克,用水約440毫升,加入生薑四片一同煎煮,去除藥渣後溫服。

小續命湯(參見中風篇)。

附方

羚羊角散:治療因傷寒引起的陽痙,出現身體發熱無汗、怕冷、頭頸僵硬、四肢疼痛、煩躁不安、心悸、難以入睡等症狀。

藥方組成:羚羊角(磨成粉)、犀角(磨成粉)、防風(去除蘆)、茯神(去除木)、柴胡(去除蘆)、麥門冬(去除心)、人參(去除蘆)、葛根、枳殼(去除內瓤,用麩皮炒過)、甘草(炙烤過,各約9.3克),石膏、龍齒(各約18.75克,另外研磨成粉)。

將以上藥材切碎後,每次服用約18.75克,用水約220毫升煎煮至剩餘約110毫升,去除藥渣後溫服,不拘時間。

麥門冬散:治療因傷寒引起的陽痙,出現身體發熱、項背僵硬、胸膈煩躁、發熱怕冷、頭面部發紅、四肢疼痛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