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四冊 (46)
第四冊 (46)
1. 腳氣
烏頭湯(《金匱》),治腳氣疼痛,不可屈伸。(見痛痹。)
麻黃湯(《千金》),治惡風毒氣,腳弱無力,頑痹,四肢不仁,失音不能言,毒氣衛心,有人病者,但一病相當即服。此第一服,次服第二、第三、第四方。
麻黃(一兩),大棗(二十枚),茯苓(三兩),杏仁(三十枚),防風,白朮,當歸,升麻,芎藭,芍藥,黃芩,桂心,麥門冬,甘草(各二兩)
上㕮咀,以水九升,清酒二升,合煮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覆令小汗,粉之,莫令見風。
第二服獨活湯方,獨活(四兩),熟地黃(三兩),生薑(五兩),葛根,桂心,甘草,芍藥,麻黃(各二兩)
上㕮咀,以水八升,清酒二升,合煎取二升半,分四服,日三夜一。腳弱特忌食瓠子、蕺菜,犯之一世治不愈。
第三服兼補厚朴湯,並治諸氣咳嗽,逆氣嘔吐方。
厚朴,芎藭,桂心,熟地黃,芍藥,當歸,人參(各二兩),黃耆,甘草(各三兩),吳茱萸(二升),半夏(七兩),生薑(一斤)
上㕮咀,以為二斗,煮豬蹄一具,取汁一斗二升,去上肥,納入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進服。
第四服風引獨活湯兼補方
獨活(四兩),茯苓,甘草(各三兩),升麻(一兩半),人參,桂心,防風,芍藥,當歸,黃耆乾薑,附子(各二兩),大豆(二升)
上㕮咀,以水九升,清酒三升,合煮三升半,分四服,相去如人行二十里久更進服。
酒浸牛膝丸(《本事》),治腰腳筋骨酸無力。
牛膝(三兩,炙黃),川椒(半兩,去目併合口者),附子(一個,炮,去皮臍),虎脛骨(真者半兩,醋炙黃)
上㕮咀,用生絹作袋,入藥扎口,用煮酒一斗,春秋浸十日,夏浸七日,冬浸十四日。每日空心飲一大盞。酒盡,出藥為末,醋糊為丸。每服二十丸,空心溫酒、鹽湯任下。忌動風等物。
除濕湯(見中濕。),清暑益氣湯(見傷暑。)
麻黃左經湯(《集驗》,下同),治風寒暑濕,流注足太陽經,腰足攣痹,關節重痛,行步艱難,憎寒發熱,無汗惡寒,或自汗惡風,頭疼眩暈。
麻黃(去節),乾葛,細辛(去苗),白朮(去蘆),茯苓(去皮),防己(去皮),桂心,羌活(去蘆),防風(去蘆),甘草(炙。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七錢,水二盞,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一盞,空心服。
自汗去麻黃,加肉桂、芍藥。重著加朮、陳皮。無汗減桂,加杏仁、澤瀉。
大黃左經湯,治風寒暑濕流注足陽明經,腰腳痹痛,行步艱難,涎潮昏塞,大小便秘澀,腹痛嘔吐,或復下痢,惡聞食氣,喘滿肩息,自汗譫妄,並宜服之。
大黃(煨),細辛(去苗),茯苓(去皮),防己(去皮),羌活(去蘆),黃芩,前胡(去蘆),枳殼(去瓤,麩炒),厚朴(薑製),甘草(炙),杏仁(去皮尖,麩炒)
白話文:
腳氣
-
烏頭湯: 用於治療腳氣疼痛,導致腿腳無法彎曲伸展。(詳見痛痹篇)
-
麻黃湯: 用於治療因風邪毒氣侵襲,導致腳部虛弱無力、麻木、四肢不仁、失聲無法說話、毒氣侵犯心臟等病症。如果有人患此類疾病,只要症狀相符,就可立即服用此方。這是第一服藥,之後還有第二、第三、第四服藥方。
-
藥材組成: 麻黃(一兩)、大棗(二十枚)、茯苓(三兩)、杏仁(三十枚)、防風、白朮、當歸、升麻、芎藭、芍藥、黃芩、桂心、麥門冬、甘草(各二兩)。
-
煎服方法: 將上述藥材切碎,加水九升、清酒二升,一起煮至剩二升半。分四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一次。服藥後蓋被子使身體微微出汗,然後擦乾身體,不要吹到風。
-
第二服藥:獨活湯
-
藥材組成: 獨活(四兩)、熟地黃(三兩)、生薑(五兩)、葛根、桂心、甘草、芍藥、麻黃(各二兩)。
-
煎服方法: 將上述藥材切碎,加水八升、清酒二升,一起煎煮至剩二升半。分四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一次。要注意的是,腳部虛弱的人,特別忌吃瓠子(葫蘆瓜)和蕺菜,吃了會導致疾病終生難以治癒。
-
第三服藥:兼補厚朴湯,此方還能治療各種氣喘咳嗽、氣逆嘔吐等症狀。
-
藥材組成: 厚朴、芎藭、桂心、熟地黃、芍藥、當歸、人參(各二兩)、黃耆、甘草(各三兩)、吳茱萸(二升)、半夏(七兩)、生薑(一斤)。
-
煎服方法: 將上述藥材切碎,放入兩斗的水中,加入一個豬蹄一起煮,煮至剩一斗二升的藥汁,撈去上面的肥油,再加入清酒三升,一起煮至剩三升。分四次服用,每次服藥的間隔時間,大約是正常人行走二十里路的時間。
-
第四服藥:風引獨活湯兼補方
-
藥材組成: 獨活(四兩)、茯苓、甘草(各三兩)、升麻(一兩半)、人參、桂心、防風、芍藥、當歸、黃耆、乾薑、附子(各二兩)、大豆(二升)。
-
煎服方法: 將上述藥材切碎,加水九升、清酒三升,一起煮至剩三升半。分四次服用,每次服藥的間隔時間,大約是正常人行走二十里路的時間。
-
酒浸牛膝丸: 用於治療腰部和腿部筋骨酸痛無力。
-
藥材組成: 牛膝(三兩,用黃酒炙烤)、川椒(半兩,去除椒目和開口的椒粒)、附子(一個,炮製後去皮臍)、虎脛骨(半兩,用醋炙烤)。
-
製作方法: 將上述藥材切碎,用生絹布做成藥袋,將藥材裝入袋中並紮緊袋口。然後用煮過的酒一斗浸泡藥袋,春天和秋天浸泡十天,夏天浸泡七天,冬天浸泡十四天。每天早晨空腹飲用一大杯藥酒。藥酒用完後,取出藥渣研磨成粉末,用醋調成糊狀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二十丸,空腹用溫酒或鹽水送服。忌吃會引發風邪的食物。
-
除濕湯: (詳見中濕篇)
-
清暑益氣湯: (詳見傷暑篇)
-
麻黃左經湯: 用於治療因風、寒、暑、濕等邪氣侵襲,導致足太陽經脈受阻,引起腰腿攣縮麻痹、關節沉重疼痛、行走困難、怕冷發熱、無汗惡寒,或有自汗惡風、頭痛眩暈等症狀。
-
藥材組成: 麻黃(去節)、乾葛、細辛(去苗)、白朮(去蘆)、茯苓(去皮)、防己(去皮)、桂心、羌活(去蘆)、防風(去蘆)、甘草(炙,以上藥材等量)。
-
煎服方法: 將上述藥材切碎,每次取七錢,加水兩碗,生薑五片,大棗一枚,煎至剩下一碗,空腹服用。
-
注意事項: 如果有自汗,則去除麻黃,加入肉桂和芍藥。如果病情嚴重,則加入白朮和陳皮。如果無汗,則減少桂心,加入杏仁和澤瀉。
-
大黃左經湯: 用於治療因風、寒、暑、濕等邪氣侵襲,導致足陽明經脈受阻,引起腰腿麻痹疼痛、行走困難、口涎多、意識不清、大小便不暢、腹痛嘔吐、或腹瀉、厭食、氣喘胸悶、自汗胡言亂語等症狀。
-
藥材組成: 大黃(煨)、細辛(去苗)、茯苓(去皮)、防己(去皮)、羌活(去蘆)、黃芩、前胡(去蘆)、枳殼(去瓤,用麩皮炒)、厚朴(用生薑炮製)、甘草(炙)、杏仁(去皮尖,用麩皮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