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四冊 (45)
第四冊 (45)
1. 痿厥
補益腎肝丸(東垣)
柴胡,羌活,生地黃,苦參(炒),防己(炒。各五分),附子(炮),肉桂(各一錢),當歸(二錢)
上細末,熟水丸,如雞頭大。每服五十丸,溫水送下。
此藥如在冬天中寒,或心肺表寒,目中溜火,嚏噴,鼻流清涕,咳嗽痰涎者,止可服一丸,須與姜附御汗湯等藥相兼服之,不可單服此表藥也。
健步丸(東垣)
羌活,柴胡(各五錢),防風(三錢),川烏(一錢),滑石(炒,半兩),澤瀉(三錢),防己(酒洗,一兩),苦參(酒洗,一錢),肉桂(五分),甘草(炙),栝蔞根(酒製,各半兩)
上為細末,酒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丸,煎愈風湯,空心送下。
愈風湯(見中風。),羌活勝濕湯(見腰痛。),虎潛丸(見痿。),滋腎丸(見小便不通。)
神龜滋陰丸,治足痿。
龜板(四兩,酒炙),黃柏(炒),知母(炒。各二兩),枸杞子,五味子,瑣陽(各一兩),乾薑(半兩)
末之,豬脊髓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十丸。
越婢加朮湯
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甘草(各二兩),白朮(四兩),大棗(十五枚)
水六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如惡風,加附子一枚。
左經丸(《本事》),治筋骨諸疾,手足不遂,行動不得,遍身風瘡。
草烏(白大者,去皮臍),木鱉(去殼),白膠香,五靈脂(各三兩半),斑蝥(五個,去頭足翅,醋炙)
上為末,用黑豆去皮,生杵取粉一升,醋糊共搜杵為丸,如雞頭大。每服一丸,溫酒磨下。治筋骨疾,但未曾針傷損者,三五服立效。此藥曾醫一人軟風不能行,不十日立效。專治心腎肝三經,通小便,除淋瀝,通榮衛,滑經絡,大有奇功。
續骨丹(《本事》),治兩腳軟弱,虛羸無力,及小兒不能行。
天麻(明淨者,酒浸),白附子,牛膝,木鱉子(各半兩),烏頭(一錢,炮),川羌活(半兩),地龍(去土,一分),乳香,沒藥(各二錢),硃砂(一錢)
上以生南星末一兩,無灰酒煮糊為丸,如雞頭大,硃砂為衣。薄荷湯磨一丸,食前服。
白話文:
補益腎肝丸
這藥方是由柴胡、羌活、生地黃、炒過的苦參、炒過的防己各二分,炮製過的附子、肉桂各一錢,以及當歸二錢組成。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用溫開水做成藥丸,大小如雞頭。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開水送服。
這個藥方如果是在冬天因為受寒,或心肺表面有寒氣,出現眼睛冒火、打噴嚏、流清鼻涕、咳嗽有痰等情況,只能服用一丸,而且必須搭配薑附御寒等藥方一起服用,不可以單獨服用這個主要針對表寒的藥。
健步丸
這藥方是由羌活、柴胡各五錢,防風三錢,川烏一錢,炒過的滑石半兩,澤瀉三錢,用酒洗過的防己一兩,用酒洗過的苦參一錢,肉桂五分,炙甘草、用酒製過的栝蔞根各半兩組成。
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用酒調製的麵糊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十丸,用煎好的愈風湯,在空腹時送服。
(愈風湯的配方請參考中風篇,羌活勝濕湯的配方請參考腰痛篇,虎潛丸的配方請參考痿症篇,滋腎丸的配方請參考小便不通篇。)
神龜滋陰丸,是治療腳部痿軟的藥方。
這藥方由用酒炙過的龜板四兩,炒過的黃柏、炒過的知母各二兩,枸杞子、五味子、鎖陽各一兩,以及乾薑半兩組成。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再用豬脊髓做成藥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七十丸。
越婢加朮湯
這藥方由麻黃六兩,石膏半斤,生薑、甘草各二兩,白朮四兩,以及大棗十五枚組成。
用水六升,先煮麻黃,去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下三升,分三次溫服。如果怕冷,可以加一枚附子。
左經丸(出自《本事》),是治療筋骨疾病、手腳無力、行動困難、全身皮膚生瘡的藥方。
這藥方由草烏(選擇白色且大的,去除皮和臍)、木鱉(去殼)、白膠香、五靈脂各三兩半,以及斑蝥(五個,去除頭、腳、翅膀,用醋炙過)組成。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黑豆去除豆皮,生搗取粉一升,用醋調成糊狀,與藥粉一起搗成丸,大小如雞頭。每次服用一丸,用溫酒研磨送服。這藥方治療筋骨疾病,只要沒有被針刺傷過,服用三到五次就能見效。此藥曾治好一人因為軟風而不能走路的情況,不到十天就見效了。它專門治療心、腎、肝三經的疾病,能通利小便,消除淋漓不盡,疏通榮衛,滑利經絡,功效顯著。
續骨丹(出自《本事》),是治療雙腳軟弱無力,身體虛弱,以及小孩不能走路的藥方。
這藥方由天麻(選擇明淨的,用酒浸泡過)、白附子、牛膝、木鱉子各半兩,烏頭(一錢,炮製過),川羌活半兩,地龍(去除泥土)一分,乳香、沒藥各二錢,以及硃砂一錢組成。
將以上藥材用生南星粉一兩,用無灰酒煮成的糊做成藥丸,大小如雞頭,外層裹上硃砂。每次服用一丸,用薄荷湯研磨送服,在飯前服用。
2. 腳氣
除濕湯(見傷濕),
芎芷香蘇散(《得效》)
川芎(七錢),甘草(二錢),紫蘇葉,乾葛,白茯苓,柴胡(各半兩),半夏(六錢),枳殼(炒,三錢),桔梗(生,二錢半),陳皮(三錢半)
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木瓜丸(見水腫。),五積散(見中寒。),續命湯(見中風。),越婢加朮湯(見痿厥。)
第一竹瀝湯(《千金》,下同),治兩腳痹弱,或轉筋皮肉不仁,腹脹起如腫,按之不陷,心中惡不欲食,或患冷方。
竹瀝(五升),甘草,秦艽,葛根,黃芩,麻黃,防己,細辛,桂心,乾薑(各一兩),防風,升麻(各一兩半),茯苓(三兩),附子(二枚),杏仁(五十枚)
水七升,合竹瀝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千金翼方》無茯苓、杏仁,有白朮一兩。)
第二大竹瀝湯,治卒中風,口噤不能言,四肢縱緩,偏痹攣急,風經五臟,恍惚恚怒無常,手足不隨方。
竹瀝(一斗四升),獨活,芍藥,防風,茵芋,甘草,白朮,葛根,細辛,黃芩,芎藭(各二兩),桂心,防己,人參,石膏,麻黃(各一兩),生薑,茯苓(各三兩),烏頭(一枚)
以竹瀝煮取四升,分六服。先未汗者取汗,一服相當即服止。
第三竹瀝湯,治風毒入人五內,短氣,心下煩熱,手足煩疼,四肢不舉,皮肉不仁,口噤不能語方。
竹瀝(一斗九升),防風,茯苓,秦艽(各三兩),當歸,黃芩(《千金翼》作芍藥),人參,芎藭(《千金翼方》作防己),細辛,桂心,甘草,升麻(《千金翼》作通草),麻黃,白朮(各二兩),附子(二枚),蜀椒(一兩),葛根(五兩),生薑(八兩)
以竹瀝煮取四升,分五服。初得病時,即須摩膏,日再,痹定止。(《千金翼》無麻黃、蜀椒、生薑。)
風引湯,治兩腳疼痹腫,或不仁拘急,不得行方。
麻黃,石膏,獨活,茯苓(各二兩),吳茱萸,附子,秦艽,細辛,桂心,人參,防風芎藭,防己,甘草(各一兩),乾薑(一兩半),白朮(三兩),杏仁(六十枚)
以水一斗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服,取汗。
大鱉甲湯,治腳弱風毒,攣痹氣上,及傷寒惡風,溫毒,山水瘴氣熱毒,四肢痹弱方。
鱉甲(二兩),防風,麻黃,白朮,石膏,知母,升麻,茯苓,橘皮,芎藭,杏仁(去皮尖),人參,半夏,當歸,芍藥,葳蕤,甘草,麥門冬(各一兩),羚羊角(屑,六銖),大黃(一兩半),犀角,雄黃,青木香(各半兩),大棗(十枚),貝齒,烏頭(七枚),生薑(三兩),薤白(十四枚),麝香(三銖),赤小豆(三合),吳茱萸(五合)
以水二斗,煮取四升,分六服,去渣,食前溫服。如人行十里久,得下止。一方,用大黃半兩(煨),畏下可止用六銖。一方,用羚羊角半兩,毒盛可用十八銖。(胡洽有山茱萸半升,為三十二銖。《千金翼方》無知母、升麻、橘皮、芎藭、人參、當歸、葳蕤。)
白話文:
腳氣
除濕湯(這個藥方在治療傷濕的章節裡有提到)
芎芷香蘇散(出自《得效方》這本書)
藥材:川芎七錢,甘草二錢,紫蘇葉、乾葛、白茯苓、柴胡各半兩,半夏六錢,炒過的枳殼三錢,生桔梗二錢半,陳皮三錢半。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杯,加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剩八分,不拘時間溫服。
其他相關藥方:木瓜丸(在治療水腫的章節有提到)、五積散(在治療中寒的章節有提到)、續命湯(在治療中風的章節有提到)、越婢加朮湯(在治療痿厥的章節有提到)。
第一竹瀝湯(出自《千金方》,以下同),可以治療雙腳麻木無力、或者抽筋、皮膚麻木不仁,腹脹如腫,按壓卻沒有凹陷,心中不舒服不想吃東西,或者怕冷的病症。
藥材:竹瀝五升,甘草、秦艽、葛根、黃芩、麻黃、防己、細辛、桂心、乾薑各一兩,防風、升麻各一兩半,茯苓三兩,附子二枚,杏仁五十枚。
用法:用水七升,加入竹瀝一起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服用,要吃到出汗。 (《千金翼方》這個版本沒有茯苓、杏仁,有白朮一兩。)
第二大竹瀝湯,可以治療突然中風,口不能說話,四肢癱軟無力,半身麻痹抽筋,風邪侵入五臟,精神恍惚,容易發怒,手腳不聽使喚的病症。
藥材:竹瀝一斗四升,獨活、芍藥、防風、茵芋、甘草、白朮、葛根、細辛、黃芩、川芎各二兩,桂心、防己、人參、石膏、麻黃各一兩,生薑、茯苓各三兩,烏頭一枚。
用法:用竹瀝煮至剩四升,分六次服用。如果還沒有出汗,就吃到出汗為止,如果吃一次藥就見效,就停止服藥。
第三竹瀝湯,可以治療風邪毒素侵入五臟,導致呼吸短促,心下煩躁發熱,手腳煩躁疼痛,四肢無力,皮膚麻木不仁,口不能說話的病症。
藥材:竹瀝一斗九升,防風、茯苓、秦艽各三兩,當歸、黃芩(《千金翼方》版本用芍藥)、人參、川芎(《千金翼方》版本用防己)、細辛、桂心、甘草、升麻(《千金翼方》版本用通草)、麻黃、白朮各二兩,附子二枚,蜀椒一兩,葛根五兩,生薑八兩。
用法:用竹瀝煮至剩四升,分五次服用。剛發病時,就要用藥膏塗抹,一天兩次,等麻痹的狀況穩定後就停止。(《千金翼方》這個版本沒有麻黃、蜀椒、生薑。)
風引湯,可以治療雙腳疼痛麻木腫脹,或者麻木僵硬,無法走路的病症。
藥材:麻黃、石膏、獨活、茯苓各二兩,吳茱萸、附子、秦艽、細辛、桂心、人參、防風、川芎、防己、甘草各一兩,乾薑一兩半,白朮三兩,杏仁六十枚。
用法:用水一斗六升,煮至剩三升,分三次服用,要吃到出汗。
大鱉甲湯,可以治療腳部無力,風毒引起的抽筋麻痹,氣往上衝,以及傷寒怕冷,溫熱毒,山區水土瘴氣引起的熱毒,四肢麻木無力的病症。
藥材:鱉甲二兩,防風、麻黃、白朮、石膏、知母、升麻、茯苓、橘皮、川芎、杏仁(去皮尖)、人參、半夏、當歸、芍藥、葳蕤、甘草、麥門冬各一兩,羚羊角(磨成粉)六銖,大黃一兩半,犀角、雄黃、青木香各半兩,大棗十枚,貝齒、烏頭七枚,生薑三兩,薤白十四枚,麝香三銖,赤小豆三合,吳茱萸五合。
用法:用水二斗,煮至剩四升,分六次服用,去藥渣,在吃飯前溫服。如果吃完藥走十里路後,開始腹瀉,就停止服藥。另一種配方,大黃用半兩(煨過),如果怕腹瀉可以改用六銖。另一種配方,羚羊角用半兩,如果毒性很強,可以用十八銖。(胡洽的版本有山茱萸半升,換算成三十二銖。《千金翼方》這個版本沒有知母、升麻、橘皮、川芎、人參、當歸、葳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