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四冊 (38)
第四冊 (38)
1. 著痹(即麻木)
神效黃耆湯(東垣)
黃耆(二錢),人參(去蘆),白芍藥,炙甘草(各一錢),蔓荊子(銼,二分),陳皮(去白,五分)
水一盞八分,煎至一盞,去渣,臨臥稍熱服。如小便淋澀,加澤瀉五分;如有大熱證,加黃柏酒炒四次三分;麻木不仁,雖有熱不用黃柏,再加黃柏一錢;如眼縮小,去芍藥。忌酒、醋、濕面、大料物、蔥、韭、蒜及淡滲、生冷、硬物。如麻木重甚者,加芍藥、木通各一錢。
芍藥補氣湯(東垣)
黃耆(一兩),白芍藥(一兩半),陳皮(一兩),澤瀉(半兩),甘草(一兩炙)
上每服一兩,用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
人參益氣湯,治五六月間,兩手麻木,四肢困倦,怠惰嗜臥,乃濕熱傷元氣也。
黃耆(八錢),人參,生甘草(各五錢),炙甘草(二錢),五味子(一百二十粒),升麻(二錢),柴胡(二錢半),芍藥(三錢)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二盞,煎一盞,去渣,空心服。服後少臥,於麻痹處按摩屈伸少時,午飯前又一服,日二服。
第二次藥煎服如前。
黃耆(八錢),紅花(五分),陳皮(一錢),澤瀉(五分)
第三次服藥。
黃耆(六錢),黃柏(一錢二分),陳皮(三錢),澤瀉,升麻(各二錢),白芍藥(五錢),生甘草(四錢),五味子(一百粒),生黃芩(八錢),炙甘草(一分)
分作四服,煎服如前法,稍熱服。秋涼去五味子,冬月去黃芩,服之大效。
除濕補氣湯(東垣)
黃耆(八錢),甘草梢(六錢),五味子(一百二十粒),升麻梢(六錢),當歸,柴胡梢,澤瀉(各二錢),紅花(二錢半),陳皮(一錢),青皮(四錢)
分作四服,水三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
黃耆桂枝五物湯(仲景)
黃耆,芍藥,桂枝(各三兩),生薑(六兩),大棗(十二枚)
水六升,煮取二升,溫服七合,日三服。一方,有人參。
補氣升陽和中湯(東垣)
黃耆(五錢),人參(三錢),甘草(炙,四錢),陳皮,當歸身(各二錢),甘草根(生,一錢,去腎熱),佛耳草(四錢),白芍藥(三錢),草豆蔻(一錢半,益陽退寒),黃柏(一錢,酒洗,除濕瀉火),白朮(二錢),蒼朮(一錢半,除濕調中),白茯苓(一錢,除濕導火),澤瀉(一錢,用同上),升麻(一錢,行陽明經),柴胡(一錢)
每服三錢,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早飯後、午飯前服之。
溫經除濕湯(東垣),治肢節沉重,疼痛無力之聖藥也。
羌活(七分),獨活,黃柏,麻黃(去節),當歸(各三分),柴胡,黃耆,黃連,木香,草豆蔻,神麯(各二分),人參,甘草(炙),澤瀉,豬苓,白朮(各一錢),陳皮,蒼朮(各二錢),白芍藥(三錢),升麻(五分)
白話文:
神效黃耆湯(李東垣的方子)
黃耆(8克),人參(去蘆頭),白芍藥,炙甘草(各4克),蔓荊子(切碎,0.8克),陳皮(去白瓤,2克)。
用水約400毫升煎煮至約200毫升,濾掉藥渣,睡前稍微溫熱服用。如果小便不暢,加入澤瀉2克;如果出現發熱症狀,加入用酒炒過四次的黃柏1.2克;如果麻木嚴重,即使有熱象也不用黃柏,改為加4克黃柏;如果眼睛變小,去掉芍藥。忌飲酒、醋、吃濕麵食、大料調味的食物、蔥、韭菜、蒜以及清淡滲利的食物、生冷食物、硬的食物。如果麻木非常嚴重,可以再加芍藥、木通各4克。
芍藥補氣湯(李東垣的方子)
黃耆(40克),白芍藥(60克),陳皮(40克),澤瀉(20克),炙甘草(40克)。
每次取藥40克,用水約800毫升煎煮至約400毫升,濾掉藥渣,溫服。
人參益氣湯,治療五六月份,兩手麻木,四肢困倦,身體疲乏想睡覺,這是濕熱損傷元氣引起的。
黃耆(32克),人參,生甘草(各20克),炙甘草(8克),五味子(120粒),升麻(8克),柴胡(10克),芍藥(12克)。
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一半(約20克),用水約400毫升煎煮至約200毫升,濾掉藥渣,空腹服用。服藥後稍微休息一下,在麻木的地方按摩、屈伸一會兒,午飯前再服一次,每天服兩次。
第二次煎藥服用方法和第一次一樣。
黃耆(32克),紅花(2克),陳皮(4克),澤瀉(2克)。
第三次服用此藥。
黃耆(24克),黃柏(4.8克),陳皮(12克),澤瀉,升麻(各8克),白芍藥(20克),生甘草(16克),五味子(100粒),生黃芩(32克),炙甘草(0.4克)。
分成四次服用,煎煮方法同前,稍微溫熱服用。秋天涼爽時去掉五味子,冬天去掉黃芩,服用效果很好。
除濕補氣湯(李東垣的方子)
黃耆(32克),甘草梢(24克),五味子(120粒),升麻梢(24克),當歸,柴胡梢,澤瀉(各8克),紅花(10克),陳皮(4克),青皮(16克)。
分成四次服用,用水約1200毫升煎煮至約400毫升,濾掉藥渣,稍微溫熱服用,飯前服。
黃耆桂枝五物湯(張仲景的方子)
黃耆,芍藥,桂枝(各12克),生薑(24克),大棗(12枚)。
用水約2400毫升煎煮至約800毫升,溫服280毫升,每天服三次。另一種方子裡,有人參。
補氣升陽和中湯(李東垣的方子)
黃耆(20克),人參(12克),炙甘草(16克),陳皮,當歸身(各8克),甘草根(生,4克,去除腎熱),佛耳草(16克),白芍藥(12克),草豆蔻(6克,增強陽氣、去除寒氣),黃柏(4克,用酒洗過,去除濕氣、瀉火),白朮(8克),蒼朮(6克,去除濕氣、調和脾胃),白茯苓(4克,去除濕氣、引導火氣下行),澤瀉(4克,作用同上),升麻(4克,疏通陽明經),柴胡(4克)。
每次取藥12克,用水約800毫升煎煮至約400毫升,濾掉藥渣,稍微溫熱服用,早飯後、午飯前服用。
溫經除濕湯(李東垣的方子),是治療肢體關節沉重、疼痛無力的有效藥方。
羌活(2.8克),獨活,黃柏,麻黃(去節),當歸(各1.2克),柴胡,黃耆,黃連,木香,草豆蔻,神麯(各0.8克),人參,炙甘草,澤瀉,豬苓,白朮(各4克),陳皮,蒼朮(各8克),白芍藥(12克),升麻(2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