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二冊 (4)

回本書目錄

第二冊 (4)

1. 脹滿

大承氣湯(見大便不通。)

枳朮湯(《金匱》)

枳實(七枚),白朮(二兩)

上㕮咀,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腹中軟,即當散也。

防己椒藶丸(《金匱》)

防己,椒目,葶藶(炙),大黃(各一兩)

末之,蜜為丸,桐子大。先食飲服十丸,日三服,稍增。口中自有津液,渴者加芒硝五錢。

白話文:

大承氣湯用於便秘,枳朮湯則收錄於《金匱要略》,以枳實七枚和白朮二兩煎煮,水五升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如果腹中柔軟,就表示藥效開始發揮。防己椒藶丸同樣出自《金匱要略》,由防己、椒目、葶藶(炙)和大黃各一兩研磨成粉,用蜜製成桐子大小的丸藥。飯前服用十丸,一天三次,可逐漸增加劑量。若口中有津液,渴者可加芒硝五錢。

厚朴七物湯(《金匱》)

厚朴(半斤),甘草,大黃(各三兩),大棗(十枚),枳實(五枚,銼),桂枝(三兩),生薑(五兩)

水一斗,煮取四升,溫服八合,日三服。嘔者加半夏五合,下痢去大黃,寒多者加生薑至半斤。

黃耆湯(疑即黃耆建中湯。)

平胃散(見中食。),雙解飲子(見瘧。),

白話文:

厚朴七物湯是古代醫書《金匱》中記載的方劑,由厚朴、甘草、大黃、大棗、枳實、桂枝、生薑組成。使用時,將藥材用水煮沸,取四升藥汁,溫熱服用,一天三次,每次八合。如果患者嘔吐,可以加半夏五合;如果患者腹瀉,則去掉大黃;如果患者寒氣重,可以增加生薑用量至半斤。此外,黃耆湯可能就是黃耆建中湯,平胃散和雙解飲子分別見於中食和瘧疾的治療。

中滿分消丸(東垣),治中滿熱脹,有寒者不治。

黃芩(去腐,炒,夏月一兩二錢),黃連(淨炒。各五錢),薑黃,白朮,人參(去蘆),甘草(炙),豬苓(去皮。各一錢),白茯苓(去皮),乾生薑,砂仁(各二錢),枳實(炒黃),半夏(湯泡。各五錢),厚朴(薑製,一兩),知母(炒,四錢),澤瀉,陳皮(各三錢)

白話文:

東垣的「中滿分消丸」專治中滿熱脹,但若是寒症則無效。藥方包括黃芩(去腐,炒,夏月一兩二錢)、黃連(淨炒,各五錢)、薑黃、白朮、人參(去蘆)、甘草(炙)、豬苓(去皮,各一錢)、白茯苓(去皮)、乾生薑、砂仁(各二錢)、枳實(炒黃)、半夏(湯泡,各五錢)、厚朴(薑製,一兩)、知母(炒,四錢)、澤瀉、陳皮(各三錢)。

上除茯苓、澤瀉、生薑外,共為細末,入上三味和勻,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一百丸,焙熱,白湯下,食後服。量病人大小加減。

中滿分消湯(東垣),治中滿寒脹。

黃耆,吳茱萸,厚朴,草豆蔻仁,黃柏(各五分),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人參,青皮,當歸,黃連,澤瀉,生薑,麻黃(不去節),柴胡(梢),乾薑,川烏,蓽澄茄(各二分)

白話文:

除了茯苓、澤瀉、生薑以外,其他藥材一起研磨成細粉,再加入茯苓、澤瀉、生薑粉末混合均勻,用湯水浸泡蒸餅製成藥丸,大小像桐子一樣。每次服用一百粒,用火烤熱,用白開水送服,飯後服用。根據病人體質大小調整藥量。

這方叫做中滿分消湯,是東垣醫家所創,用於治療中滿寒脹。

方劑組成:黃耆、吳茱萸、厚朴、草豆蔻仁、黃柏(各五分)、益智仁、半夏、茯苓、木香、升麻(各三分)、人參、青皮、當歸、黃連、澤瀉、生薑、麻黃(不去節)、柴胡(梢)、乾薑、川烏、蓽澄茄(各二分)。

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滓,稍熱服,食前。大忌房勞、酒、面、生冷、硬物、油膩。

廣朮潰堅湯(東垣)

廣朮(煨),黃連,柴胡(去蘆),甘草(生用),神麯(炒),澤瀉(各三分),陳皮(去白),吳茱萸(湯泡),青皮(去白),升麻(各二分),黃芩(去黑皮),草豆蔻仁(煨),厚朴(薑製),當歸(梢),益智仁(各五分),紅花(二分),半夏(七分),如渴加葛根(四分)。

水二盅,先浸藥少時,煎至一盅,稍熱服。忌酒、濕面。

白話文:

取水兩杯,煎煮至一杯,去渣,稍溫服,飯前服用。忌房事勞累、酒、麵食、生冷食物、硬物、油膩。

廣朮(煨),黃連,柴胡(去蘆),甘草(生用),神麯(炒),澤瀉(各三分),陳皮(去白),吳茱萸(湯泡),青皮(去白),升麻(各二分),黃芩(去黑皮),草豆蔻仁(煨),厚朴(薑製),當歸(梢),益智仁(各五分),紅花(二分),半夏(七分),如渴加葛根(四分)。

取水兩盅,先將藥材浸泡片刻,煎煮至一盅,稍溫服。忌酒、濕面。

半夏厚朴湯

半夏(一錢),厚朴(八分),炒曲(六分),當歸梢,豬苓,京三稜,升麻(各四分),肉桂,蒼朮,白茯苓,澤瀉,橘皮,生黃芩,草豆蔻仁,生甘草,柴胡(各三分),木香,青皮(各二分),吳茱萸,乾生薑,黃連(各一分),紅花蘇木(各半分),桃仁(七個),昆布(少許),渴加葛根(三分)。

白話文:

半夏厚朴湯配方:

  • 半夏:一錢
  • 厚朴:八分
  • 炒曲:六分
  • 當歸梢:四分
  • 豬苓:四分
  • 京三稜:四分
  • 升麻:四分
  • 肉桂:四分
  • 蒼朮:四分
  • 白茯苓:三分
  • 澤瀉:三分
  • 橘皮:三分
  • 生黃芩:三分
  • 草豆蔻仁:三分
  • 生甘草:三分
  • 柴胡:三分
  • 木香:二分
  • 青皮:二分
  • 吳茱萸:一分
  • 乾生薑:一分
  • 黃連:一分
  • 紅花蘇木:半分
  • 桃仁:七個
  • 昆布:少許

渴者加葛根: 三分

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渣,稍熱服。二服後,前證又減一半,卻於前藥中加減服之。

通幽湯,潤腸丸(俱見大便不通。)

沉香交泰丸

沉香,橘紅,白朮(各三錢),厚朴(薑製,五錢),吳茱萸(湯泡),枳實(麩炒),青皮(去白),木香白茯苓,澤瀉,當歸(各二錢),大黃(酒浸,一兩)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八十丸,溫湯下。微利為度。

白話文:

先用兩盅水煎藥,煎到只剩下一盅,去渣,稍微熱一下就可以服用。服完兩劑後,如果症狀減輕一半,就按照之前藥方加減藥量繼續服用。

如果大便不通,可以用通幽湯或潤腸丸。

沉香交泰丸的藥方是:沉香、橘紅、白朮各三錢,厚朴(用薑製)五錢,吳茱萸(用湯泡),枳實(麩炒),青皮(去白),木香、白茯苓、澤瀉、當歸各二錢,大黃(酒浸)一兩。

把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湯浸泡蒸餅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到七八十丸,溫水送服,稍微通便即可。

木香順氣湯(《寶鑑》),治濁氣在上,則生䐜脹,兩脅刺痛,脈弦而細者。

木香,蒼朮,草豆蔻(麵裹煨。各三分),厚朴(制,四分),青皮,益智仁,陳皮,澤瀉,白茯苓(去皮),半夏,乾生薑,吳茱萸(湯泡。各二分),當歸,人參(各五分),升麻,柴胡(去蘆。各一錢)

水二盞,煎至一盞,去粗溫服,食前。忌生冷、硬物。

木香塌氣丸,治中滿腹脹,下焦虛損者。

蘿蔔子(炒),陳皮(去白,各五錢),胡椒(二錢),草豆蔻(麵裹煨),木香,青皮(各三錢),蠍梢(去毒,二錢半)

白話文:

《本草綱目》記載的「木香順氣湯」用於治療上焦濁氣導致的胸悶、兩肋刺痛,脈象弦細的症狀。方劑包含木香、蒼朮、草豆蔻、厚朴、青皮、益智仁、陳皮、澤瀉、白茯苓、半夏、乾生薑、吳茱萸、當歸、人參、升麻、柴胡等藥材,水煎服,食前溫服,忌生冷硬物。

《本草綱目》記載的「木香塌氣丸」用於治療腹部脹滿、下焦虛損的症狀。方劑包含蘿蔔子、陳皮、胡椒、草豆蔻、木香、青皮、蠍梢等藥材。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米飲下。忌油膩,服白粥百日,重者一年。小兒丸如麻子大,桑白皮湯下十丸,日三服。大人陰囊紅腫冰冷,須用青鹽、乾薑、白麵各三錢,水和膏,攤紙上塗貼。

《元戎》木香塌氣丸,治單腹脹。

丁香,胡椒(各二錢),郁李仁(四錢),蠍尾,木香,檳榔(各半兩),枳實,白牽牛(各一兩)

上為細末,飯丸綠豆大。每服十丸至十五丸,陳皮、生薑湯任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麵糊做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米湯送服。忌食油膩食物,服用白粥一百天,病情嚴重者需服用一年。小兒的丸藥則如麻子大小,用桑白皮湯送服十丸,一天服用三次。大人若陰囊紅腫冰冷,則需用青鹽、乾薑、白麵各三錢,加水調成膏狀,攤在紙上,貼於患處。

《元戎》記載木香塌氣丸,用於治療單腹脹。

丁香、胡椒(各二錢)、郁李仁(四錢)、蠍尾、木香、檳榔(各半兩)、枳實、白牽牛(各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飯做成丸藥,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十至十五丸,用陳皮或生薑湯送服。

木香散,治單腹脹

木香,青皮,白朮,薑黃,草豆蔻(各半兩),阿魏,蓽澄茄(各一兩)

上為細末,醋糊丸,如綠豆大,每服二十丸,生薑湯送下。

藿香正氣散(見中風。),五膈寬中散(見反胃。),木香流氣飲,沉香降氣湯(俱見氣。)

香砂調中湯,治飲食所傷脾胃,嘔吐,胸滿噯噫,或胸腹脹痛。

白話文:

木香散,用於治療單純的腹部脹滿。

配方:木香、青皮、白朮、薑黃、草豆蔻各半兩,阿魏、蓽澄茄各一兩。

製作方法: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醋糊做成丸子,大小如綠豆,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生薑湯送服。

其他類似功效的方劑:藿香正氣散(見中風條目)、五膈寬中散(見反胃條目)、木香流氣飲、沉香降氣湯(俱見氣條目)。

香砂調中湯,用於治療因飲食不節導致的脾胃損傷,症狀包括嘔吐、胸悶、噯氣,或胸腹脹痛。

藿香,砂仁(各一錢二分),蒼朮(二錢,米泔浸一宿,炒),厚朴(薑製),陳皮,半夏,茯苓,青皮,枳實(麩炒。各一錢),甘草(三分),大便瀉,去枳實、青皮,加曲、糵、山楂、肉果、黃連。)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分心氣飲

紫蘇梗(一錢半),青皮,芍藥,大腹皮,陳皮(各一錢),木通,半夏(各八分),官桂(六分),赤茯苓,桑皮(炒。各五分)

白話文:

藿香、砂仁(各一錢二分),蒼朮(二錢,用米泔浸泡一夜,炒乾),厚朴(用薑汁製成),陳皮、半夏、茯苓、青皮、枳實(用麩炒,各一錢),甘草(三分)。如果大便稀瀉,就去掉枳實、青皮,再加入曲、糵、山楂、肉果、黃連。

取水二盅,加入薑片三片,煎煮八分,飯前服用。

這個方劑主治分心氣飲。

紫蘇梗(一錢半),青皮、芍藥、大腹皮、陳皮(各一錢),木通、半夏(各八分),官桂(六分),赤茯苓、桑皮(炒乾,各五分)。

水二盅,姜三片,燈芯十莖,煎八分,食前服。

紫蘇子湯(《濟生》),治憂思過度,致傷脾胃,心腹膨脹,喘促煩悶,腸鳴氣走,漉漉有聲,大小便不利,脈虛緊澀。

真紫蘇子(炒,捶碎,一錢),大腹皮,草果仁,半夏(制),厚朴(制),木香,陳皮(去白),木通,白朮,枳實(麩炒。各一錢),人參(五分),甘草(炙,三分)

水一盅半,姜五片,煎八分,食遠服。

大橘皮湯

橘皮,厚朴(薑製。各一錢半),豬苓,澤瀉,白朮(各一錢二分),檳榔,赤茯苓,陳皮,半夏,山楂肉,蒼朮,藿香,白茯苓(各一錢),木香(五分),滑石(三錢)

白話文:

用兩碗水,加入三片薑,十根燈芯,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這個方子可以治療因憂思過度而損傷脾胃,出現心腹脹滿、呼吸急促、煩悶、腸鳴氣走、大小便不利、脈象虛弱緊澀等症狀。

另一個方子需要紫蘇子(炒熟,研碎,一錢)、大腹皮、草果仁、半夏(制)、厚朴(制)、木香、陳皮(去白)、木通、白朮、枳實(麩炒,各一錢)、人參(五分)、甘草(炙,三分),用一碗半水,五片薑,煎煮至八分,飯後服用。

最後一個方子則是用橘皮、厚朴(薑製,各一錢半)、豬苓、澤瀉、白朮(各一錢二分)、檳榔、赤茯苓、陳皮、半夏、山楂肉、蒼朮、藿香、白茯苓(各一錢)、木香(五分)、滑石(三錢)煎煮。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大異香散

三稜,蓬朮,青皮,半夏曲,陳皮,藿香,桔梗,枳殼(炒),香附(炒),益智(各一錢半),甘草(炙,半錢)

上分作二帖,每帖用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一枚,煎至一盅,去渣,食遠服。

大半夏湯

半夏(湯泡),陳皮,茯苓,桔梗,檳榔,甘草(各等分)

上銼碎,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八分,去滓,食前溫服。

白話文:

水兩盅,薑三片,煎煮八分,飯前服用。

大異香散:

三稜、蓬朮、青皮、半夏曲、陳皮、藿香、桔梗、枳殼(炒)、香附(炒)、益智(各一錢半)、甘草(炙,半錢)

以上藥材分作兩帖,每帖用水兩盅,生薑三片,紅棗一枚,煎煮至一盅,去渣,飯後服用。

大半夏湯:

半夏(湯泡)、陳皮、茯苓、桔梗、檳榔、甘草(各等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碎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煮至八分,去渣,飯前溫服。

人參芎歸湯(《直指》),治煩躁喘急,虛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名血脹。

人參,辣桂(去粗皮),五靈脂(炒。各二錢五分),烏藥,蓬朮(煨),木香,砂仁,炙甘草(各半兩),川芎,當歸,半夏(湯泡。各七錢五分)

上㕮咀,每服一兩五錢,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紫蘇四葉煎,空心服。

七氣消聚散

香附米(一錢半),青皮,蓬朮,三稜(俱醋炒),枳殼(麩炒),木香,砂仁(各一錢),厚朴(薑製),陳皮(各一錢二分),甘草(炙,四分)

白話文:

人參芎歸湯,治療煩躁、喘急、虛汗、厥逆、小便赤、大便黑,稱為血脹。配方包括人參、辣桂、炒五靈脂、烏藥、煨蓬朮、木香、砂仁、炙甘草、川芎、當歸、湯泡半夏。將藥材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一兩五錢,並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紫蘇四葉煎服,空腹服用。七氣消聚散則包含香附米、青皮、蓬朮、醋炒三稜、麩炒枳殼、木香、砂仁、薑製厚朴、陳皮、炙甘草。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參朮健脾湯

人參,白茯苓,陳皮,半夏,縮砂仁,厚朴(薑製。各一錢),白朮(二錢),炙甘草(參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服。加曲、糵、山楂肉,消脹尤妙。

桃仁承氣湯,抵當湯(俱見蓄血。)

當歸活血散

赤芍藥,生地黃,當歸鬚(酒洗。各一錢半),桃仁(去皮尖,炒),紅花(酒洗),香附(童便浸。各一錢),川芎,牡丹皮,玄胡索,蓬朮(各八分,炮),三稜(炮),青皮(各七分)

白話文:

水兩碗,薑三片,煎煮至八分滿,飯前服用。

人參、白茯苓、陳皮、半夏、縮砂仁、厚朴(用薑汁製備,各一錢)、白朮(二錢)、炙甘草(參分)。

水兩碗,薑三片,煎煮至八分滿服用。添加麥芽、米粉、山楂肉,消脹效果更佳。

桃仁承氣湯、抵當湯(皆適用於血瘀積聚)。

赤芍藥、生地黃、當歸鬚(酒洗,各一錢半)、桃仁(去皮尖,炒)、紅花(酒洗)、香附(童便浸,各一錢)、川芎、牡丹皮、玄胡索、蓬朮(各八分,炮製)、三稜(炮製)、青皮(各七分)。

水二盅,煎七分,空心服。

補中益氣湯(見勞倦。)

化滯調中湯

白朮(一錢五分),人參,白茯苓,陳皮,厚朴(薑製),山楂肉,半夏(各一錢),神麯(炒),麥芽(炒。各八分),砂仁(七分,脹甚者,加蘿蔔子炒一錢,麵食傷尤宜用。)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前服。

參苓白朮散(見滯下。),胃風湯(見下血。),人參生脈散,葶藶大棗瀉肺湯(俱見喘。),小青龍湯(見咳嗽。)

白話文:

用兩碗水煎藥,煎至七分,空腹服用。這方叫做補中益氣湯,適合勞累的人。

另外,白朮一錢五分、人參、白茯苓、陳皮、厚朴(用薑製)、山楂肉、半夏(各一錢)、神麴(炒)、麥芽(炒,各八分)、砂仁(七分,如果脹氣嚴重,可以加蘿蔔子炒一錢,尤其適合因食用麵食而引起的脹氣)。

用兩碗水,加三片薑,煎至八分,飯前服用。這方叫做化滯調中湯,適用於食滯。

這幾種藥方,還可以用於其他症狀:參苓白朮散,適用於消化不良;胃風湯,適用於下血;人參生脈散、葶藶大棗瀉肺湯,適用於喘息;小青龍湯,適用於咳嗽。

枳殼散(《本事》),治五種積氣,三焦痞塞,胸膈滿悶,嘔吐痰逆,口苦吞酸。常服順氣寬中,除痃癖,消積聚。

枳殼,三稜,陳皮,益智仁,莪朮,檳榔,肉桂(各一兩),乾薑,厚朴,甘草,青皮肉豆蔻,木香(各半兩)

㕮咀,每服三錢,水一盞,薑、棗同煎至七分,熱服,不拘時。

索氏三和湯三倍加白朮方

白朮,厚朴,陳皮(各三兩),檳榔,紫蘇(各二兩),木通,甘草,海金砂,大腹皮,白茯苓,枳殼(各一兩)

白話文:

枳殼散,是治療五種積氣、三焦痞塞、胸膈滿悶、嘔吐痰逆、口苦吞酸的方劑。長期服用可以順氣寬中,消除痃癖,消解積聚。

藥方如下:枳殼、三稜、陳皮、益智仁、莪朮、檳榔、肉桂各一兩,乾薑、厚朴、甘草、青皮肉豆蔻、木香各半兩。

研磨成粉,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水,加入薑、棗,一起煎煮至七分,熱服,不限時間。

索氏三和湯三倍加白朮方,藥方如下:白朮、厚朴、陳皮各三兩,檳榔、紫蘇各二兩,木通、甘草、海金砂、大腹皮、白茯苓、枳殼各一兩。

上水煎服。

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個),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個,炮)

上七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黃,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分溫三服。當汗出,如蟲行皮中即愈。

加味枳朮湯,治氣為痰飲所隔,心下堅脹,名曰氣分。(歌云:氣分中滿並胸痹,三者雖殊皆此類。胸痹氣實中滿虛,氣分挾飲茲為異。趺陽微遲寸遲澀,兩處推求病端的。陰氣不通則骨疼,陽氣不通身冷劇。陰氣前通痹不仁,陽氣前通惡寒慄。陰陽相得氣乃行,氣轉即散分虛實。實則失氣虛遺尿,腹滿腸鳴何以療。心下堅大似旋盤,桂附術湯為最妙。)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以水煎煮服用。

使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藥材包括桂枝、生薑(各三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個)、麻黃、細辛(各二兩)、附子(一個,炮製)。

將上述七味藥材,以七升水先煮麻黃,去上層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剩二升,分三次溫服。應該會出汗,如果感覺像是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就表示病好了。

加味枳朮湯則用於治療氣被痰飲阻隔,心下堅硬脹滿的症狀,稱為氣分病。

枳殼(麩炒),辣桂,紫蘇莖葉,陳皮,檳榔,桔梗,白朮,五靈脂(炒),木香(各二錢半),半夏,茯苓,甘草(各五錢)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盅,去滓,食前溫服。

調榮飲,治血分(見水腫。)

奪命丹,治瘀血入衣胞,脹滿難下,急服此藥,血即消,衣自下。

附子(半兩,炮),牡丹皮(一兩),乾漆(一兩,碎之,炒令煙盡)

上為細末,好醋一升,大黃末一兩,同熬成膏,和藥丸如桐子大。溫酒吞五七丸。

白話文:

枳殼(麩炒)、辣桂、紫蘇莖葉、陳皮、檳榔、桔梗、白朮、五靈脂(炒)、木香(各二錢半)、半夏、茯苓、甘草(各五錢)。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二盞(約400毫升),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一盅(約100毫升),去除藥渣,飯前溫熱服用。

此方叫做「調榮飲」,用於治療血分(血液)積聚導致的水腫。

「奪命丹」用於治療瘀血積聚在子宮,造成腹脹難以排解的症狀,服用此藥後,瘀血會消散,子宮也自然會恢復正常。

附子(半兩,炮製)、牡丹皮(一兩)、乾漆(一兩,研碎,炒至無煙)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用好醋一升(約1000毫升),加入大黃粉末一兩,一起熬製成膏狀,再與藥粉混合,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藥。溫酒服用,每次五至七丸。

黑神散(見鼻衄。)

椒仁丸,治先因經水斷絕,後至四肢浮腫,小便不通,血化為水。

椒仁,甘遂,續隨子(去皮,研),附子(炮),郁李仁,黑牽牛(炒),五靈脂(研碎),當歸,吳茱萸,延胡索(各五錢),芫花(醋浸,一錢),蚖青(十枚,去頭翅足,同糯米炒黃,去米不用),斑蝥(十枚,去頭足翅,糯米炒黃,去米),膽礬,信砒(各一錢),石膏(二錢)

白話文:

黑神散用於治療鼻衄。椒仁丸用於治療因經血斷絕而導致四肢浮腫、小便不通、血化為水的病症。此丸藥的組成包括椒仁、甘遂、續隨子(去皮研磨)、附子(炮製)、郁李仁、黑牽牛(炒)、五靈脂(研碎)、當歸、吳茱萸、延胡索(各五錢)、芫花(醋浸,一錢)、蚖青(十枚,去頭翅足,與糯米炒黃,去米不用)、斑蝥(十枚,去頭足翅,糯米炒黃,去米)、膽礬、信砒(各一錢)、石膏(二錢)。

上為末,麵糊為丸,如豌豆大。每服一丸,橘皮湯下。此方藥難峻厲,所用不多,若畏而不服,有養病害身之患,常治虛弱之人,亦未見其有誤也。

人參丸,治經脈不利,化為水,流走四肢,悉皆腫滿,名曰血分。其候與水相類,若作水治之,非也,宜用此。

人參,當歸,大黃(濕紙裹,飯上蒸熟,去紙,切,炒),桂心,瞿麥穗,赤芍藥,白茯苓(各半兩),葶藶(炒,另研,一錢)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十五丸,加至二三十丸,空心飲湯下。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大小如豌豆。每次服用一丸,用橘皮湯送服。此方藥性溫和,用量不多,如果害怕而不服用,反而會滋養病邪,危害身體。此方常用於治療虛弱之人,至今未見有誤。

人參丸,用於治療經脈不通暢,導致津液化為水,流注四肢,全身腫脹,稱為血分。其症狀與水腫相似,但若用治水腫的方法治療,則不正確,應該服用此方。

藥材包括人參、當歸、大黃(用濕紙包裹,放在米飯上蒸熟,去掉紙,切片,炒制)、桂心、瞿麥穗、赤芍藥、白茯苓(各半兩)、葶藶(炒制,另研磨,一錢)。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十五丸,可增加至二十至三十丸,空腹用湯送服。

晞露丸(《寶鑑》),治寒傷於內,氣凝不流,結於腸外,久為癥瘕,時作疼痛,腰不得伸。

京三稜,蓬莪朮(二味各一兩,並酒浸,入巴豆三十粒,切碎,同炒深黃色,去巴豆不用),乾漆(洗去腥,炒煙盡),川烏(炮,各半兩),硇砂(四錢,另研),輕粉(一錢,另研),茴香(鹽炒),青皮(去白),雄黃(另研),穿山甲(炒。各三錢),麝香(五分,另研)

白話文:

「晞露丸」是《寶鑑》中記載的方劑,主治因寒邪侵襲內部,導致氣血凝滯不通,積聚於腸道外,久而久之形成癥瘕,時常疼痛,腰部無法伸直的症狀。其組成包括:京三稜、蓬莪朮(各一兩,用酒浸泡後加入巴豆三十粒,切碎,一同炒至深黃色,去除巴豆不用)、乾漆(洗去腥味,炒至煙氣散盡)、川烏(炮製)、硇砂(四錢,研磨)、輕粉(一錢,研磨)、茴香(鹽炒)、青皮(去白)、雄黃(研磨)、穿山甲(炒)、麝香(五分,研磨)。

上為細末,研勻,生薑汁煮麵糊和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生薑湯送下,溫酒亦得,空心食前。

木香通氣散(《寶鑑》),治寒氣結瘕,腹大堅滿,痛不可忍。

木香,戎鹽(炒),京三稜(炮。各半兩),厚朴(一兩,薑製),枳實(麩炒),甘草(炙。各三錢),乾薑(炮),蓬朮(炮。各二錢)

上為末,每服三錢,淡生薑湯調下,食前。

見晛丸(《寶鑑》),治寒氣客於下焦,血氣閉塞而成瘕聚,堅大久不消者。

附子(炮,去皮臍,四錢),鬼箭羽,紫石英(各三錢),澤瀉,肉桂,玄胡索,木香(各二錢),檳榔(二錢半),血竭(一錢半,另研),水蛭(一錢,炒煙盡),京三稜(五錢,銼),桃仁(三十粒,湯浸,去皮尖,麩炒,研),大黃(二錢,銼,用酒同三稜浸一宿,焙)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生薑汁和麵糊製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粒,用生薑湯或溫酒送服,空腹或飯前服用。

這方劑可以治療寒氣凝結導致的腹痛,腹部脹滿堅硬,疼痛難忍。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淡生薑湯調服,飯前服用。

這方劑可以治療寒氣入侵下焦,導致血氣阻塞,形成堅硬的包塊,久久不消。

上十三味,除血竭、桃仁外,同為末,入另研二味和勻,用元浸藥酒打糊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淡醋湯送下,食前,溫酒亦得。

和血通經湯(《寶鑑》),治婦人室女受寒,月事不來,惡血積結,堅硬如石。

當歸,京三稜(炮,各五錢),廣朮(炮),木香,熟地黃,肉桂(各三錢),紅花,貫眾,蘇木(各二錢),血竭(一錢,另研)

上十味,除血竭外,同為細末和勻,每服三錢,熱酒一盞調下,食前。忌生冷及當風大小便。

白話文:

上述十三種藥材,除了血竭和桃仁以外,都要磨成粉末,再加入另外研磨好的血竭和桃仁混合均勻。然後用元酒浸泡藥粉,將其製成糊狀,搓成桐子般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顆,用淡醋湯送服,飯前服用,溫酒也行。

這方藥叫做和血通經湯,出自《寶鑑》,主要用於治療女性處女因受寒導致月經不來,以及惡血積聚在體內,硬如石頭的症狀。

方劑中包含當歸、京三稜(炮製)、廣朮(炮製)、木香、熟地黃、肉桂(各五錢)、紅花、貫眾、蘇木(各二錢)、血竭(一錢,單獨研磨)。

上述十種藥材,除了血竭以外,都要磨成細粉末混合均勻,每次服用三錢,用熱酒一杯調服,飯前服用。忌食生冷食物,以及在風中大小便。

附方

小溫中丸(丹溪),治脹是脾虛,不能運化,不可下之。

陳皮,半夏(湯泡,去皮臍),神麯(炒),茯苓(各一兩),白朮(二兩),香附子(不要烘曬),針砂(各一兩半,醋炒紅),苦參(炒),黃連(炒,各半兩),甘草(三錢)

上為末,醋、水各一盞,打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七八十丸,白朮六錢,陳皮一錢,生薑一片,煎湯吞下。虛甚加人參一錢,各用本方去黃連,加厚朴半兩。忌口。病輕者,服此丸六七兩,小便長。病甚服一斤,小便始長。

白話文:

附方:小溫中丸(丹溪)

治脹是脾虛,不能運化,不可下之。

藥材:

  • 陳皮、半夏(湯泡去皮臍)、神麴(炒)、茯苓(各一兩)
  • 白朮(二兩)
  • 香附子(勿烘曬)
  • 針砂(各一兩半,醋炒紅)
  • 苦參(炒)
  • 黃連(炒,各半兩)
  • 甘草(三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以醋和水各一盞(約200毫升)調和成糊狀,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劑。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七八十丸,以白朮六錢、陳皮一錢、生薑一片煎湯送服。虛弱者可加人參一錢,並去除黃連,另加厚朴半兩。

禁忌:

忌食辛辣油膩之物。

療效:

輕症患者服用六七兩藥丸後,小便量會增加。重症患者需服用一斤藥丸後,小便量才會有明顯增加。

禹餘糧丸(《三因》),治十種水氣,腳膝腫,上氣喘滿,小便不利,但是水氣,悉皆主之。(許學士及丹溪皆云:此方治膨脹之要藥。)

蛇含石(大者三兩,以新鐵銚盛,入炭火中燒蛇黃與銚子一般紅,用鉗取蛇黃傾入醋中,候冷取出,研極細),禹餘糧石(三兩),真針砂(五兩,先以水淘淨炒乾,入餘糧一處,用米醋二升,就銚內煮醋乾為度,後用銚並藥入炭中燒紅,鉗出傾藥淨磚地上,候冷研細)

以三物為主,其次量人虛實,入下項。(治水多是取轉,惟此方三物,既非大戟、甘遂、芫花之比,又有下項藥扶持,故虛人老人亦可服。)

白話文:

《三因》記載的「禹餘糧丸」專治十種水氣病症,如腳膝腫脹、呼吸急促、小便不順暢等,各種水腫症狀都可治療。許學士和丹溪都認為,此方是治療膨脹症的特效藥。

方劑主要由蛇含石、禹餘糧石和真針砂三味藥組成。其中,蛇含石要先用鐵銚盛裝,放入炭火中燒至通紅,再取出研磨成細粉;禹餘糧石則要與真針砂一同用米醋煮至醋乾,再放入炭火中燒紅,取出研磨成細粉。

以這三味藥為主,根據病人虛實情況,可加入其他藥材。雖然治療水腫多用瀉下藥,但此方三味藥非大戟、甘遂、芫花之類的峻下藥,並配有其他藥材扶持,所以虛弱者和老人也能服用。

羌活,木香,茯苓,川芎,牛膝(酒浸),桂心,白豆蔻(炮),大茴香(炒),蓬朮(炮),附子(炮),乾薑(炮),青皮,京三稜(炮),白蒺藜,當歸(酒浸一宿。各半兩)

上為末,入前藥拌勻,以湯浸蒸餅,捩去水,和藥再杵極勻,丸如桐子大。食前溫酒白湯送下三十丸至五十丸。最忌鹽,一毫不可入口,否則發疾愈甚。但試服藥,即於小便內旋去,不動臟腑,病去日日三服,兼以溫和調補氣血藥助之,真神方也。

木香化滯散,破滯氣,治心腹滿悶。

白話文:

將羌活、木香、茯苓、川芎、牛膝(酒浸)、桂心、白豆蔻(炮)、大茴香(炒)、蓬朮(炮)、附子(炮)、乾薑(炮)、青皮、京三稜(炮)、白蒺藜、當歸(酒浸一宿,各半兩)磨成粉末,與其他藥材拌勻。用湯浸泡蒸餅,擠去水分,再將藥粉和餅一起搗碎,做成桐子大小的丸子。飯前用溫酒或白湯送服三十至五十丸。服用此藥忌食鹽,即使一丁點都不能入口,否則病情會加重。藥效發揮後,會從小便中排出,不會影響內臟,病症會逐漸消失。每天服用三次,同時服用溫和補氣血的藥物,效果更佳。此藥方可有效消除積滯,治療心腹脹滿悶痛。

木香,薑黃,青皮(去白),縮砂仁(去殼),人參,檳榔,白朮(各二錢),白豆蔻(去殼),藿香葉,橘皮,大腹子,白茯苓(去皮),白檀香,桔梗(各五分),甘草(炙,四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煎至一盞,稍熱服,食前,沸湯點服亦可。忌生冷硬物。

導氣丸,治諸痞塞,關格不通,腹脹如鼓,大便結秘,小腸腎氣等疾,功效尤速。

青皮(用水蛭等分同炒赤,去水蛭),莪朮(用虻蟲等分同炒赤,去虻蟲),胡椒(茴香炒,去茴香),三稜(乾漆炒,去幹漆),檳榔(斑蝥炒,去斑蝥),赤芍(川椒炒,去川椒),乾薑(硇砂炒,去硇砂),附子(青鹽炒,去青鹽),茱萸(牽牛炒,去牽牛),石菖蒲(桃仁炒,去桃仁)

白話文:

木香、薑黃、青皮、縮砂仁、人參、檳榔、白朮、白豆蔻、藿香葉、橘皮、大腹子、白茯苓、白檀香、桔梗各取兩錢,甘草炙後取四分,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盞半水煎至一盞,稍熱後飯前服用,也可以用沸水沖服。忌食生冷硬物。此方名為「導氣丸」,主治各種痞塞、關格不通、腹脹如鼓、大便秘結、小腸腎氣等病症,療效迅速。

青皮用等量水蛭同炒至赤色,去水蛭;莪朮用等量虻蟲同炒至赤色,去虻蟲;胡椒用茴香同炒,去茴香;三稜用乾漆同炒,去乾漆;檳榔用斑蝥同炒,去斑蝥;赤芍用川椒同炒,去川椒;乾薑用硇砂同炒,去硇砂;附子用青鹽同炒,去青鹽;茱萸用牽牛同炒,去牽牛;石菖蒲用桃仁同炒,去桃仁。

上各等分,銼碎,與所製藥炒熟,去水蛭等不用,只以青皮等十味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加至七十丸,空心用紫蘇湯送下。

(三稜煎丸),治心腹堅脹,脅下滿硬,胸中痞塞,喘滿短氣。常服順氣消積滯,除膨脹。

京三稜(生,半斤,搗為細末,以酒三升,於銀石器內熬成膏),杏仁(湯炮,去皮尖,炒令黃色),乾漆(炒煙盡),麥糵(炒。以上各三兩),青皮(去白),蘿蔔子(炒),神麯(炒。以上各二兩),硇砂(飛研,一兩)

白話文:

將所有藥材以等量分開,切碎後,與藥方中指定的藥材一起炒熟。水蛭等藥材不用,只將青皮等十味藥材磨成細粉,用酒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十丸至七十丸,空腹時用紫蘇湯送服。

(三稜煎丸)用於治療心腹堅硬脹滿,脅肋下方滿脹硬結,胸部痞塞,呼吸急促、氣短。常服此藥可以順氣消積滯,消除脹滿。

將生京三稜半斤搗成細粉,用三升酒在銀石器皿中熬成膏狀。杏仁用湯浸泡,去皮尖,炒至黃色。乾漆炒至煙氣散盡。麥糵炒熟。以上各三兩。青皮去白。蘿蔔子炒熟。神麯炒熟。以上各二兩。硇砂研磨成細粉,一兩。

上為細末,以三稜膏和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食後溫米飲送下。

沉香散,治腹脹氣喘,坐臥不得。

沉香,木香(各二錢半),枳殼(麩炒),蘿蔔子(炒。各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溫胃湯,治憂思聚結,脾肺氣凝,陽不能正,大腸與胃氣不平,脹滿,上衝咳,食不下,脈虛而緊澀。

附子(炮,去皮臍),厚朴(去皮,生用),當歸,白芍藥,人參,甘草(炙),橘皮(各一錢半),乾薑(一錢一分),川椒(去閉口,炒出汗,三分)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用三稜膏和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飯後用溫米湯送服。

沉香散主治腹脹氣喘,坐卧不得。

沉香、木香各二錢半,枳殼(麩炒)、蘿蔔子(炒)各三錢。

以上藥材為一劑量,用水二盅,生薑三片,煎煮至一盅,不拘時服用。

溫胃湯主治憂思鬱結,脾肺氣凝,陽氣不足,大腸與胃氣不和,脹滿,上衝咳嗽,食慾不振,脈象虛弱而緊澀。

附子(炮製,去皮臍),厚朴(去皮,生用),當歸,白芍,人參,甘草(炙),橘皮各一錢半,乾薑一錢一分,川椒(去閉口,炒至出汗)三分。

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三片,煎至一盅,食前服。

木通飲,治脅肋刺痛膨脹,小便赤澀,大便不利,或浮腫。

木通,陳皮,紫蘇莖,甘草(炙。各三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三片,紅棗二枚,燈芯十莖,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參香散,治一切氣,脾虛作脹,痞氣。

白話文:

取木通、陳皮、紫蘇莖、甘草各三錢,用水兩盅,加入薑片三片,煎煮至一盅,飯前服用,可治療脅肋刺痛膨脹、小便赤澀、大便不利或浮腫。

取參、香附、陳皮、茯苓、白朮各三錢,用水兩盅,加入生薑三片、紅棗兩枚、燈芯十莖,煎煮至一盅,不限時間服用,可治療一切氣、脾虛作脹、痞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