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二冊 (2)

回本書目錄

第二冊 (2)

1.

越鞠丸(丹溪),解諸郁

香附,蒼朮(米泔浸一宿,炒),川芎(各二兩),山梔(炒),神麯(各一兩五錢)

為末,滴水丸,如綠豆大。每服一百丸,白湯下。

氣鬱湯,治因求謀不遂,或橫逆之來,或貧窘所迫,或暴怒所傷,或悲哀所致,或思念太過,皆為氣鬱,其狀胸滿脅痛,脈沉而澀者是也。

香附(童便浸一宿,焙乾,杵去毛,為粗末,三錢),蒼朮,橘紅,製半夏(各一錢半),貝母(去心),白茯苓,撫芎,紫蘇葉(自汗則用子),山梔仁(炒,各一錢),甘草,木香,檳榔(各五分)

白話文:

越鞠丸(丹溪)

功效: 解除各種鬱結。

組成:

  • 香附(二兩)
  • 蒼朮(米泔水浸泡一夜,炒至乾,二兩)
  • 川芎(二兩)
  • 山梔(炒至乾,一兩五錢)
  • 神麯(一兩五錢)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製成水丸,大小如綠豆。

用法: 每次服用一百丸,用白湯送服。

氣鬱湯

主治: 適用於因求謀不遂、遭遇橫逆、貧困窘迫、暴怒傷神、悲哀過度、思念過度等原因導致的氣鬱,表現為胸悶脅痛,脈沉而澀。

組成:

  • 香附(童便浸泡一夜,焙乾,去毛,研成粗末,三錢)
  • 蒼朮(一錢半)
  • 橘紅(一錢半)
  • 製半夏(一錢半)
  • 貝母(去心,一錢)
  • 白茯苓(一錢)
  • 川芎(一錢)
  • 紫蘇葉(自汗則用紫蘇子,一錢)
  • 山梔仁(炒至乾,一錢)
  • 甘草(五分)
  • 木香(五分)
  • 檳榔(五分)

生薑五片煎。如胸脅作痛,此有血滯也,宜參血鬱湯治之。

濕鬱湯,治因雨露所襲,或嵐氣所侵,或坐臥濕地,或汗出衣衫,皆為濕鬱,其狀身重而痛,倦怠嗜臥,遇陰寒則發,脈沉而細緩者是也。

蒼朮(三錢),白朮,香附,橘紅,厚朴(薑汁炒),半夏(制),白茯苓,撫芎,羌活,獨活(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生薑五片煎煮。如果胸部和脅肋疼痛,這是因為血脈瘀滯,應該用參血鬱湯治療。濕鬱湯用於治療因雨露侵襲、嵐氣侵犯、久坐濕地、汗出衣衫等導致的濕邪鬱結,症狀包括身體沉重疼痛、倦怠嗜睡,遇到陰寒則發作,脈象沉而細緩。藥方為蒼朮三錢、白朮、香附、橘紅、厚朴(薑汁炒)、半夏(制)、白茯苓、撫芎、羌活、獨活各一錢,甘草五分。

生薑五片,水煎。

虞摶云:一男子年二十九,三月間房事後,騎馬渡溪,遇深淵沉沒,幸得馬健無事,連濕衣行十五里抵家,次日憎寒壯熱,肢節煩疼,似瘧非瘧之狀。一醫作虛證治,而用補氣血藥,服之月餘不效。又易一醫,作勞瘵治,用四物湯加知、柏、地骨皮之類,及丹溪大補陰丸,倍加紫河車服,至九月反加滿悶不食。乃顧倩有乳婦人在家,止吃人乳汁四五杯,不吃米粒。

召予診視,六脈皆洪緩,重按若牢,右手為甚。予作濕鬱處治,用平胃散倍蒼朮,加半夏、茯苓、白朮、川芎、香附、木通、砂仁、防風、羌活,加姜煎服,黃昏服一帖,一更時又進一帖,至半夜遍身發紅丹如癮疹,片時隨沒而大汗,索粥,與稀粥二碗,由是前病除減能食,仍與前方服三帖,後以茯苓滲濕湯倍加白朮,服二十餘帖平安。

白話文:

一個二十九歲的男子,三月間房事後騎馬渡溪,不幸掉進深淵沉沒,幸好馬匹健壯無事,他連著濕衣服走了十五里才回到家。隔天開始畏寒發熱,四肢關節疼痛,像是瘧疾卻又不是。一位醫生認為他是虛證,用補氣血的藥物治療,服用一個多月沒有效果。後來換了另一位醫生,診斷為勞瘵,使用四物湯加知母、柏樹皮、地骨皮等藥材,還有丹溪的「大補陰丸」,並加倍紫河車服用,結果到了九月反而更加胸悶不食。他只好找來一位有乳汁的婦女,只喝了四五杯人乳,完全不吃米飯。

我被請來診視,發現他的六脈都洪緩,重按時感覺像繩索,右手尤為明顯。我診斷為濕鬱,使用平胃散加倍蒼朮,並加入半夏、茯苓、白朮、川芎、香附、木通、砂仁、防風、羌活,加薑煎服。傍晚服用一帖,半夜又服用一帖,到了半夜全身發紅發疹,像蕁麻疹一樣,一陣子就消退,然後大量出汗。他想要喝粥,就給他吃了兩碗稀粥。從此之前的病症就減輕了,也能吃東西了。我繼續開了三帖之前的藥方,之後再用茯苓滲濕湯加倍白朮,服用二十多帖後就痊癒了。

血鬱湯,凡七情鬱結,盛怒叫呼,或起居失宜,或挫閃致瘀,一應飢飽勞役,皆能致血鬱,其脈沉澀而芤,其體胸脅常有痛如針刺者是也。

香附(童便制,二錢),牡丹皮,赤曲,川通草,穿山甲,降真香,蘇木,山楂肉,大麥芽(炒,研,各一錢),紅花(七分)

水、酒各一半煎,去滓,入桃仁去皮泥七分,韭汁半盞,和勻通口服。

白話文:

血鬱湯 方劑說明

適用症狀:

凡因七情鬱結,例如盛怒大叫、情緒壓抑,或生活起居不當,或跌傷閃挫導致瘀血,或過度勞累、飲食不節,皆能導致血鬱。患者脈象沉澀而虛,胸口和脅肋部位常常疼痛,如同針刺般。

藥方組成:

  • 香附 (童便浸泡後,製成藥材,2錢)
  • 牡丹皮 (1錢)
  • 赤曲 (1錢)
  • 通草 (1錢)
  • 穿山甲 (1錢)
  • 降真香 (1錢)
  • 蘇木 (1錢)
  • 山楂肉 (1錢)
  • 大麥芽 (炒製研磨,1錢)
  • 紅花 (7分)

使用方法:

用水和酒各半煎煮藥材,去除藥渣後,加入去皮研磨成泥狀的桃仁 (7分),以及半盞韭汁,混合均勻後服用。

熱鬱湯,有陰虛而得之者,有胃虛食冷物,抑遏陽氣於脾土中而得之者,其治法皆見發熱條中。此則治夫非陰虛,非陽陷,亦不發熱,而常自蒸蒸不解者也。

連翹(四錢),薄荷葉,黃芩(各一錢五分),山梔仁(二錢),麥門冬(去心,三錢),甘草(五分),鬱金(一錢),栝蔞皮穰(二錢)

竹葉七片煎。

白話文:

這方藥用於治療體內熱氣鬱結,但既非陰虛,也非陽氣虛損,更沒有發熱症狀,卻常感到身體悶熱不適。方中用連翹、薄荷葉、黃芩清熱解毒,山梔仁清熱瀉火,麥門冬滋陰生津,甘草調和藥性,鬱金行氣解鬱,栝蔞皮穰利氣消痰,竹葉清熱除煩,共同作用以疏解體內熱氣,達到治療目的。

問:何不用蒼朮、香附、撫芎?曰:火就燥,燥藥皆能助火,故不用也。

痰鬱於痰飲門求之,食鬱於傷食門求之,故不著方。

白話文:

問:為什麼不用蒼朮、香附、撫芎? 答:火性喜燥,燥性的藥物都容易引發火氣,因此不使用這些藥物。

痰積聚在痰液問題上尋找原因,食積聚在消化不良問題上尋找原因,所以不列出特定的治療方程式。

2.

海藏云:仲景諸瀉心等湯,手少陰也。以其心下痞,故入陽明例。

大黃黃連瀉心湯,治太陽病,醫發汗,遂發熱惡寒,因復下之,心下痞,表裡俱虛,陰陽血氣並竭,無陽則陰獨,復加燒針因胸煩,面青黃膚瞤者難治。若色微黃,手足溫者易愈。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

大黃(二兩),黃連(一兩,加黃芩,為伊尹三黃湯。)

上銼如麻豆,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白話文:

海藏說:仲景的瀉心湯等藥方,都是針對手少陰經的。因為心下痞滿,所以也屬於陽明經的範疇。

大黃黃連瀉心湯用來治療太陽病,患者發汗後仍然發熱惡寒,又因為服用瀉藥而心下痞滿,表裡俱虛,陰陽血氣都耗竭,沒有陽氣則陰氣獨盛,又因為針灸治療而胸部煩悶,面色青黃,皮膚抽搐,這種情況很難治癒。如果面色微黃,手腳溫暖,就容易治癒。心下痞滿,按壓時感覺濕潤,脈象在關上浮,就是這種病症。

將大黃(二兩)、黃連(一兩,加上黃芩,就是伊尹的三黃湯)切成麻豆大小,用兩升沸水浸泡,一會兒後擠出藥汁,分兩次溫服。

附子瀉心湯,治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大黃,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去皮,切,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絞去滓,納附子汁,分溫再服。

生薑瀉心湯,治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

白話文:

附子瀉心湯,治療心下痞塞,又伴隨惡寒汗出的症狀。由於病因在下焦,所以心下痞塞,與瀉心湯治療的痞塞症狀不同,患者還會感到口渴口燥煩躁,小便不利,這時就需要用五苓散來治療。

藥方由大黃、黃連、黃芩各一兩,附子一枚(炮製去皮切片,另煮取汁)組成。

將前三味藥切碎,用麻沸湯二升浸泡,過濾去渣,加入附子汁,分兩次溫服。

生薑瀉心湯,治療傷寒汗出後,胃氣不和,心下痞塞堅硬,乾嘔食物有臭味,脅肋下有水氣,腹部發出雷鳴聲並腹瀉的症狀。

生薑,半夏(洗。各二兩),甘草(炙),黃芩,人參(各一兩半),乾薑,黃連(各半兩),大棗(六枚,擘)

上八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溫服半升。

伊尹甘草瀉心湯,治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痢日數十行,米穀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宜此湯治之。

白話文:

甘草瀉心湯

藥材:

  • 生薑(二兩)
  • 半夏(洗淨,二兩)
  • 甘草(炙,一兩半)
  • 黃芩(一兩半)
  • 人參(一兩半)
  • 乾薑(半兩)
  • 黃連(半兩)
  • 大棗(六枚,掰開)

製法:

以上八味藥材,用五升水煮至三升,去渣,再煎至一升半,溫服半升。

功效:

此方為伊尹所創的甘草瀉心湯,用於治療傷寒中風,醫生誤用下法治療,導致病人連續數十日腹瀉,米穀不消化,肚子發出雷鳴聲,心窩處痞硬而飽脹,乾嘔心煩不安。醫生見病人心窩處痞硬,認為病症未除,再次使用下法,結果痞硬更加嚴重。此病症並非結熱,而是胃中虛弱,寒氣上逆導致心窩痞硬,故宜用此湯治療。

甘草(二兩),半夏(一兩),黃芩,乾薑(各三兩半),黃連,人參(各半兩),大棗(六枚)

上七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再煎取一升半,溫服半升,分三。

半夏瀉心湯,治心下滿而不痛者,痞也,痛即為結胸。

半夏(半升,泡),黃芩,乾薑,人參(各三兩),黃連(一兩),甘草(炙,二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錢氏瀉心湯(見發熱。)

黃耆補中湯(東垣)

黃耆,人參(各二錢),甘草,白朮,蒼朮,陳皮(各一錢),澤瀉,豬苓,茯苓(各五分)

白話文:

甘草兩錢,半夏一錢,黃芩、乾薑各三錢半,黃連、人參各半錢,大棗六枚。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五升煮至三升,去渣後再煎取一升半,溫服半升,分三次服用。此方稱為半夏瀉心湯,用於治療心下飽滿但無疼痛者,即痞症,若有疼痛則為結胸。

另有一方,半夏半升泡製,黃芩、乾薑、人參各三錢,黃連一錢,甘草炙製兩錢,大棗十二枚。將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煮至六升,去渣後再煮取三升,分三次溫服。此方稱為錢氏瀉心湯,用於發熱者。

黃耆補中湯,由黃耆、人參各二錢,甘草、白朮、蒼朮、陳皮各一錢,澤瀉、豬苓、茯苓各五分組成。

水一盅,煎七分,溫服,送下大消痞丸。

大消痞丸(東垣),治一切心下痞滿,積年久不愈者。

白朮,薑黃(各一兩),黃芩(去焦),黃連(炒。各六錢),枳實(麥炒,五錢),半夏(湯洗七次),陳皮人參(各四錢),澤瀉,厚朴,砂仁(各三錢),豬苓(二錢五分),乾生薑,神麯(炒),炙甘草(各二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至百丸,食遠白湯下。

白話文:

取水一盅,煎煮至七分,溫熱服用,然後服用大消痞丸。大消痞丸用於治療各種心下痞滿,積累多年久治不愈的病症。配方包括白朮、薑黃、黃芩(去焦)、黃連(炒)、枳實(麥炒)、半夏(湯洗七次)、陳皮、人參、澤瀉、厚朴、砂仁、豬苓、乾生薑、神麯(炒)、炙甘草,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湯浸泡蒸餅製成丸藥,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七十丸至百丸,飯後用白湯送服。

黃連消痞丸(東垣),治心下痞滿,壅塞不散,煩熱喘促不寧。

黃連(一兩),黃芩(炒,二兩),半夏(九錢),枳實(炒,七錢),橘紅,豬苓(各五錢),茯苓,白朮炙甘草(各三錢),澤瀉,薑黃(各一錢),乾生薑(二錢)

制丸服法同上。

失笑丸(一名枳實消痞丸,東垣),治右關脈浮弦,心下濕痞,惡食懶倦,開胃進食。

枳實,黃連(各五錢),白朮,人參,半夏曲(各三錢),厚朴(炙,四錢),乾生薑,炙甘草,白茯苓,麥糵(各二錢)

白話文:

「黃連消痞丸」是由東垣所創,用來治療心下痞滿、阻塞不散、煩躁發熱、呼吸急促不安。

藥方如下:黃連一兩、黃芩(炒)二兩、半夏九錢、枳實(炒)七錢、橘紅、豬苓各五錢、茯苓、白朮、炙甘草各三錢、澤瀉、薑黃各一錢、乾生薑二錢。

製作丸藥的方法和前面相同。

「失笑丸」又名「枳實消痞丸」,也是東垣所創,用來治療右關脈浮弦、心下濕痞、厭食倦怠,幫助開胃進食。

藥方如下:枳實、黃連各五錢、白朮、人參、半夏曲各三錢、厚朴(炙)四錢、乾生薑、炙甘草、白茯苓、麥糵各二錢。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不拘時。量虛實加減服。

(劉宗厚云:以上二方,並半夏瀉心湯加減法也。內有枳朮湯、四君子、五苓、平胃等,利濕消痞補虛之藥也。

黃芩利膈丸(東垣),除胸中熱,利膈上痰。

黃芩(生,炒各一兩),白朮,枳殼,陳皮,南星(各三錢),半夏,黃連,澤瀉(各五錢),白礬(五分)

上為末,水浸蒸餅丸。每服三五十丸,白湯下,食遠服。(合加薄荷葉一兩,玄明粉二錢。)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粉,用湯浸泡蒸熟的餅子,捏成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五七十顆,用白湯送服,不限時間。根據患者虛實程度調整服用量。

葶藶丸(一名人參順氣飲子),治心下痞,胸中不利。

半夏(洗),厚朴(炙),石膏,青皮(以上各五分),當歸身(七分),白豆蔻仁,縮砂仁,茵陳(酒製炒),乾葛(以上各一錢),炙甘草,羌活,黃芩(一半酒洗,半炒),苦葶藶(酒洗,炒),人參,柴胡(據),獨活(以上各三錢)

白話文:

葶藶丸,又名參順氣飲子,主要用於治療心下痞,胸悶不適。方劑中包含半夏、厚朴、石膏、青皮、當歸、白豆蔻仁、縮砂仁、茵陳、乾葛、甘草、羌活、黃芩、苦葶藶、人參、柴胡、獨活等藥材,比例各不相同。

上為細末,湯浸蒸餅和勻,篩子內擦如米大。每服二錢,臨臥用一口湯下。

消痞湯(一名木香化滯湯),治因憂氣鬱結中脘,腹皮里微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

枳實(炒),當歸梢(各二分),陳皮,生薑,木香(各三分),柴胡(四分),草豆蔻,炙甘草(各五分),半夏(一錢),紅花(少許),《試效方》有益智三分,無木香。

上為粗末,作一服,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食遠服。忌酒濕面。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湯浸泡蒸餅後拌勻,再用篩子過篩,篩成米粒大小。每次服用兩錢,睡前用一口湯送服。

消痞湯(又名木香化滯湯),用來治療因憂愁導致氣鬱結於中脘,腹皮內側微微疼痛,心下痞滿,不思飲食的病症。

藥方:枳實(炒)、當歸梢(各二分)、陳皮、生薑、木香(各三分)、柴胡(四分)、草豆蔻、炙甘草(各五分)、半夏(一錢)、紅花(少許),《試效方》中加入益智三分,不含木香。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製成一劑,用水兩盞,生薑三片,煎煮至一盞,飯後服用。忌酒及濕面。

理中丸,治胃寒而痞。

人參,甘草,白朮,乾薑(以上各三兩)

上四味,搗篩為末,蜜和丸,如雞子黃大。以沸湯數合,和一丸研碎,溫服之,日三四,夜二服。腹中未熱,益至三四丸。

增損理中丸(《傷寒》),治太陰下之胸滿硬。(諸結胸宜服此。)

人參,白朮(各一兩),甘草,黃芩(各半兩),枳殼(十二片)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彈子大。沸湯化一丸。渴者加栝蔞根,汗出者加牡蠣。

枳實理中丸(《傷寒》),治寒實結胸。

白話文:

理中丸用於治療胃寒導致的痞症,由人參、甘草、白朮、乾薑各三兩組成,將藥材搗碎過篩,用蜂蜜混合成丸,大小如雞蛋黃。每次用沸水沖泡一丸,研碎後溫服,一天服三次,晚上服兩次。若腹中未感溫熱,可增加到三至四丸。

增損理中丸則用於治療太陰下之胸滿硬症,由人參、白朮各一兩,甘草、黃芩各半兩,枳殼十二片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蜜製成丸,大小如彈子。每次用沸水化開一丸服用,若口渴可加栝蔞根,出汗則加牡蠣。

枳實理中丸用於治療寒實結胸。

茯苓,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各二兩),枳實(十六片)

上為細末,煉蜜丸,如雞子黃大。每服一丸,熱湯化下,連進二三服。

活人桔梗枳殼湯,治傷寒痞氣,胸滿欲絕。

桔梗,枳殼(去瓤,炒。各三兩)

上銼,水煎,分作二服。

此手太陰經藥也。《活人書》云:審知是痞,先用此湯,無不驗也。緣枳殼行氣下膈,故效。

上清散(一名通氣防風湯),清利頭目,寬快胸膈。

白話文:

茯苓、人參、白朮、乾薑、甘草(各二兩)、枳實(十六片),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丸藥,大小像雞蛋黃一樣。每次服用一丸,用熱水化開,連續服用二到三劑。

這是《活人書》中記載的“桔梗枳殼湯”,用來治療傷寒導致的痞氣,胸部滿悶,快要昏厥的症狀。

桔梗、枳殼(去掉內瓤,炒一下,各三兩),將它們切碎,用水煎煮,分兩次服用。

這是手太陰經的藥方。《活人書》中說:如果確定是痞氣,先用這個湯劑,沒有不奏效的。因為枳殼可以行氣,下達膈膜,所以效果很好。

“上清散”(也叫“通氣防風湯”),可以清利頭目,舒暢胸膈。

黃耆(三錢),甘草(二錢),人參,葛根(各一錢五分),防風根(一錢),蔓荊子(半錢)

上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盞半,煎至一盞,去渣,臨臥溫服。以夾衣蓋覆面首,不語,須臾汗出為效。未服藥,預一日不語,服畢亦一日不語。

枳朮丸(見傷食。)

回金丸,瀉肝火,行濕與熱,能開痞結,治肝邪,補脾土。(見發熱。)

檳榔丸(見傷食。),煮黃丸(見心痛。),瓜蒂散(見傷食。),大棗(見痰飲。),平胃散(見中食。),五苓散(見消癉。),越鞠丸(見郁。),撾脾湯(見嘔吐。),丁沉透膈湯(見反胃。),木香流氣飲,四七湯(並見氣。),導痰湯(見痰飲。),來復丹(見中暑。

白話文:

準備黃耆三錢、甘草二錢、人參、葛根各一錢五分、防風根一錢、蔓荊子半錢,分成兩份。每次取一份,用一盞半水煎煮至一盞,去渣,睡前溫服。服用後蓋好被子,不說話,一會兒出汗就有效。服用前一天和服用後一天都要保持沉默。

另外,枳朮丸可用於治療傷食;回金丸可瀉肝火,行濕熱,開痞結,治肝邪,補脾土;檳榔丸、煮黃丸、瓜蒂散可用於治療傷食;大棗可用於治療痰飲;平胃散可用於治療中食;五苓散可用於治療消癉;越鞠丸可用於治療郁症;撾脾湯可用於治療嘔吐;丁沉透膈湯可用於治療反胃;木香流氣飲、四七湯可用於治療氣虛;導痰湯可用於治療痰飲;來復丹可用於治療中暑。

),四君子湯(見虛勞。),補中益氣湯(見勞倦。),木香順氣湯(見脹滿,但減人參。)

木香寬中散,治七情傷於脾胃,以致胸膈痞滿,停痰氣逆,或成五膈之病。

青皮,陳皮,丁香(各四兩),厚朴(制,一斤),甘草(炙,五兩),白豆蔻(二兩),香附(炒),砂仁,木香(各三兩)

上為末,每服二錢,薑、鹽湯點服。屬脾胃虛損之證,不可多服,當與六君子湯兼服之。

白話文:

木香寬中散用於治療七情所傷導致的脾胃虛損,出現胸膈痞滿、停痰氣逆,甚至發展為五膈病症。此方由青皮、陳皮、丁香、厚朴、甘草、白豆蔻、香附、砂仁、木香等藥材組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薑、鹽湯送服。此方適用於脾胃虛損的患者,不可過量服用,建議與六君子湯配合使用。

《宣明》檳榔散,治傷寒陰證,下後成痞,滿而不痛,按之虛軟。

檳榔,枳殼(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三錢,煎黃連湯調下。

三脘痞氣丸(《寶鑑》),治三焦痞滯,水飲停積,脅下虛滿,或時刺痛。

木香,白豆蔻仁,青皮(炒),京三稜(炮),橘紅(各一兩),半夏(湯炮七次,二兩),檳榔,砂仁,沉香,大腹子(各五錢)

白話文:

《宣明》中記載的檳榔散,用於治療傷寒陰證,患者在瀉下之後出現痞塊,腹部脹滿但無疼痛感,按壓時感覺虛軟。

方劑組成:檳榔、枳殼,各等分。

製法:將藥材研磨成粉末。

用法:每次服用三錢,用黃連湯調服。

《寶鑑》中記載的三脘痞氣丸,用於治療三焦痞滯,水飲停積,脅肋下虛滿,或偶爾出現刺痛。

方劑組成:木香、白豆蔻仁、青皮(炒)、京三稜(炮)、橘紅(各一兩)、半夏(湯炮七次,二兩)、檳榔、砂仁、沉香、大腹子(各五錢)。

上為末,神麯糊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六十丸,食後陳皮湯送下。

平補枳朮丸,調中,補氣血,消痞清熱。

白朮(三兩),白芍(酒炒,一兩半),陳皮,枳實(去穰,炒),黃連(薑汁炒,各一兩),人參,木香(各五錢)

上為末,荷葉打米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米飲下。

方廣云:白朮補脾氣為君;白芍藥補脾血為臣;陳皮以和胃,枳實消痞,黃連清熱為佐;人參以補元氣,木香以調諸氣為使。如此平補氣血,廓清痰火,兼通氣道,則病邪日消,而脾胃日壯矣。

白話文: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麴糊製成丸藥,大小如同梧桐子。每次服用五六十粒,飯後用陳皮湯送服。

平補枳朮丸具有調理脾胃、補益氣血、消除痞塊、清熱解毒的功效。

白朮(三兩)、白芍(酒炒,一兩半)、陳皮、枳實(去籽,炒)、黃連(薑汁炒,各一兩)、人參、木香(各五錢)

將上述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荷葉打成的米糊製成丸藥,大小如同桐子。每次服用六七十粒,用米湯送服。

方廣說:白朮補益脾胃之氣為君藥;白芍藥補益脾胃之血為臣藥;陳皮用以調和胃氣,枳實消除痞塊,黃連清熱解毒為佐藥;人參用以補益元氣,木香用以調節氣機為使藥。如此平補氣血,清除痰火,兼顧通暢氣道,則病邪逐漸消除,脾胃功能也逐漸恢復正常。

《濟生》栝蔞實丸,治胸膈痞痛徹背,脅脹,喘急妨悶。

栝蔞實(研),枳實(去穰,麩炒),桔梗,半夏(各等分)

上為末,薑汁打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食後淡薑湯下。

按:此方栝蔞以潤肺滌痰,枳殼破滯氣,半夏豁痰燥濕,桔梗開膈載藥,可謂善治痞悶喘急矣。然痰因火動者,加黃連尤妙,蓋黃連佐枳殼消痞甚速。

茯苓杏仁甘草湯(仲景,下同)

茯苓(三兩),杏仁(五十枚),甘草(一兩),

上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濟生》栝蔞實丸

治胸膈痞痛徹背,脅脹,喘急妨悶。

藥方:

  • 栝蔞實(研磨成粉末)
  • 枳實(去除果核,用麩炒)
  • 桔梗
  • 半夏 (以上四味藥材等分)

製法:

將上述四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薑汁調成糊狀,搓成梧子大小的丸子。

服用方法:

每次服用五七十丸,飯後用淡薑湯送服。

方解:

此方中,栝蔞具有潤肺滌痰之功效,枳殼可以破除滯氣,半夏能豁痰燥濕,桔梗開通胸膈,載藥入裡,可謂善治胸膈痞痛、喘急妨悶之症。

若痰因火動而生者,可加入黃連,黃連與枳殼搭配,消痞效果更佳。

其他方劑:

茯苓杏仁甘草湯 (出自《傷寒論》)

藥方:

  • 茯苓(三兩)
  • 杏仁(五十枚)
  • 甘草(一兩)

製法:

將上述三味藥材,用一斗水煮,煮至五升,溫服一升,每日服用三次。

橘枳生薑湯

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薑(半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薏苡仁附子散

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

上二味,杵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厚朴大黃湯

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銼)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栝蔞薤白白酒湯

白話文:

橘皮一斤、枳實三兩、生薑半斤,加水五升煮至二升,分次溫服。薏苡仁十五兩、大附子十枚(炮製),研成散劑,每次服用方寸匕,一天三次。厚朴一尺、大黃六兩、枳實四枚(銼碎),加水五升煮至二升,分次溫服。栝蔞、薤白、白酒,請提供具體的用量和用法。

栝蔞(一枚,搗),薤白(半斤),白酒(七升)

上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溫再服。

栝蔞薤白半夏湯

栝蔞(一枚),薤白(三兩),白酒(一斗),半夏(半斤)

上四味,同煮至四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枳實薤白桂枝湯

枳實(四枚,銼),厚朴(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蔞(一枚,搗)

上五味,以水五升,先煮厚朴、枳實,取二升,去滓,納諸藥,煮數沸,分溫三服。

人參湯

白話文:

取栝蔞一枚搗碎,薤白半斤,白酒七升,三味一起煮,煮到剩下二升,分次溫熱服用。

取栝蔞一枚,薤白三兩,白酒一斗,半夏半斤,四味一起煮,煮到剩下四升,每次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取枳實四枚切片,厚朴四兩,薤白半斤,桂枝一兩,栝蔞一枚搗碎,五味一起煮,先用五升水煮厚朴和枳實,煮到剩下二升,去渣,再加入其他藥材,煮沸幾次,分次溫熱服用三次。

白朮,人參,甘草,乾薑(各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利膈散,治胸痹,喘息不通。

人參(去蘆),赤茯苓,前胡(各一兩),乾薑(炮),桂心甘草(炙。各半兩),陳皮(去白,焙),訶梨勒(去核),白朮(各七錢半)

上㕮咀,每服五錢,用水一大盞,姜三片,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頻頻溫服。

半夏湯,治胸痹,心下堅痞,急痛徹背,短氣煩悶,自汗出。

半夏(湯洗,切,焙,二兩半),栝蔞實(一枚),薤白(切,二合)

白話文:

白朮、人參、甘草、乾薑各三兩,用水八升煮至三升,溫熱服用一升,每日三次,可以治療胸痹、喘息不通。

人參去蘆,赤茯苓、前胡各一兩,乾薑炮製,桂心甘草炙製各半兩,陳皮去白焙乾,訶梨勒去核,白朮各七錢半,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大盞,加入三片薑,煎至五分,去渣,不限時間,頻頻溫服,可以治療胸痹、心下堅痞、急痛徹背、短氣煩悶、自汗出等症狀。

半夏湯洗淨、切片、焙乾,二兩半,栝蔞實一枚,薤白切片,二合,可以治療胸痹、心下堅痞、急痛徹背、短氣煩悶、自汗出等症狀。

上銼片,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三片,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日三服。

吳茱萸散,治胸痹,咽喉噎塞,不能下食。

吳茱萸(湯浸,焙炒),半夏(湯泡),赤茯苓(去皮),鱉甲(去裙襴,酥炙黃),京三稜,前胡(去蘆),青皮(去白,焙),厚朴(去粗皮,薑汁炙),檳榔,白朮,桂心(各一兩),枳殼(麥炒,半兩)

㕮咀,每服五錢,水一大盞,姜三片,棗三枚,煎至五分,去滓,不拘時,稍熱服。

豆蔻湯,治胸痹,心下堅痞。

白話文:

服用吳茱萸散時,取吳茱萸片每次五錢,用水兩盞,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一盞,去渣,飯前溫服,一天三次。吳茱萸散用於治療胸痺,咽喉噎塞,不能下食。

吳茱萸散由以下藥材組成:吳茱萸(湯浸,焙炒),半夏(湯泡),赤茯苓(去皮),鱉甲(去裙襴,酥炙黃),京三稜,前胡(去蘆),青皮(去白,焙),厚朴(去粗皮,薑汁炙),檳榔,白朮,桂心(各一兩),枳殼(麥炒,半兩)。

服用豆蔻湯時,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取五錢,用水一大盞,加入薑三片,棗三枚,煎煮至五分,去渣,不拘時間,稍熱服。豆蔻湯用於治療胸痺,心下堅痞。

白豆蔻(去皮),官桂(去粗皮),木香,人參(各半兩),京三稜(煨),神麯(炒,各一兩),陳皮(去白),麥糵(炒。各七錢半),乾薑(炮),甘草(炙。各二錢半)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二盞,生薑三片,鹽少許,煎至七分,去滓,食前溫服。

枳實散,治胸痹,心下堅痞,胸背拘急,心腹不利。

枳實(麩炒),赤茯苓(去皮),前胡(去蘆),陳皮(去白。各一兩),木香(半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用水一大盞,姜三片,煎五分,去滓,食前溫服。

半夏湯,治胸痹短氣。

白話文:

白豆蔻、官桂、木香、人參各取半兩,京三稜煨過,神麴炒過,各取一兩,陳皮去白,麥芽炒過,各取七錢半,乾薑炮製,甘草炙過,各取二錢半,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兩碗水,加入三片生薑和少許鹽,煎煮至七分,去渣,飯前溫服。

此方名為「枳實散」,主治胸痺,心下堅硬痞塊,胸背拘緊,心腹不適。

枳實用麩炒過,赤茯苓去皮,前胡去蘆,陳皮去白,各取一兩,木香取半兩,混合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用一大碗水,加入三片薑,煎煮至五分,去渣,飯前溫服。

此方名為「半夏湯」,主治胸痺短氣。

半夏(湯洗,焙),柴胡(各半兩),赤茯苓(去皮),前胡(去苗),官桂(去粗皮),人參(各七錢半),甘草(炙,二錢半)

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棗三枚擘開,煎至一盞,去滓,不拘時溫服。

熨背散,治胸痹,心背疼痛氣悶。

烏頭,細辛,附子,羌活,蜀椒,桂心(以上各一兩),川芎(一兩二錢半)

上搗篩,以少醋拌,帛裹,微火炙令暖,以熨背上,取瘥乃止。忌生冷如常法。

白話文:

藥方:

  • 半夏(經過淘洗和烘烤後),
  • 柴胡(各半兩份量),
  • 赤茯苓(去皮後),
  • 前胡(去掉根部),
  • 官桂(去粗皮後),
  • 人參(各七錢半份量),
  • 甘草(經過炙烤,兩錢半份量)。

用法: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五錢份量,用水二杯,加入生薑五片、大棗三顆(撕裂開)一起煮沸,煮到剩下一杯,然後過濾,不限時間,溫服。

熨背散:

  • 治療胸痛,心背疼痛及呼吸困難的病症。

成分:

  • 烏頭(一兩份量),
  • 細辛(一兩份量),
  • 附子(一兩份量),
  • 羌活(一兩份量),
  • 蜀椒(一兩份量),
  • 桂心(一兩份量),
  • 川芎(一兩二錢半份量)。

用法:將上述藥物研磨成粉末,以少量醋調勻,用布包裹,以微火加熱至溫暖,再將其敷在背部,直到病情得到緩解為止。在使用過程中應避免食用生冷食物,遵循一般的禁忌方法。

枳實散,治胸痛及背痛。

枳實(麩炒,二兩),官桂(去粗皮,一兩二錢半)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溫酒調服,橘皮湯調亦可,空心、日午、臨臥各一服。

透膈湯,治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噎塞不通,噫氣吞酸,脅肋刺痛,嘔逆痰涎,食飲不下。

木香,白豆蔻,縮砂仁,檳榔,枳殼(麩炒),厚朴(薑製炒),半夏(湯泡),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大黃,朴硝,甘草(炙。各一錢)

上作一服,水二盅,姜三片,紅棗一枚,煎至一盅,食遠服。

白話文:

枳實散,用來治療胸痛和背痛。

將枳實(用麩炒過,二兩)和官桂(去粗皮,一兩二錢半)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溫酒調和服用,也可以用橘皮湯調服,空腹、中午和睡前各服用一次。

透膈湯,用來治療脾胃不和,中脘氣滯,胸膈滿悶,吞咽不暢,打嗝、反酸,脅肋刺痛,嘔吐痰涎,飲食不下的症狀。

將木香、白豆蔻、縮砂仁、檳榔、枳殼(用麩炒過)、厚朴(用薑製炒過)、半夏(用湯泡過)、青皮(去白)、陳皮(去白)、大黃、朴硝、甘草(炙過,各一錢)混合在一起,做成一劑藥。用兩碗水,加入三片生薑和一個紅棗,煎煮至一碗,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