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四冊 (10)

回本書目錄

第四冊 (10)

1. 心痛胃脘痛

山藥(薑汁炙),茯苓(去皮),茯神(去皮木),遠志(去心,妙),黃耆(各一兩),人參,桔梗(去蘆),甘草(炙。各半兩),木香(煨,二錢半),辰砂(三錢,另研),麝香(一錢,另研)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不拘時,溫酒調下。

加味七氣湯(《統旨》),治七情鬱結,心腹痛,或因氣而攻痛。

蓬朮,青皮,香附(俱米醋炒,各一錢半),玄胡索(一錢),薑黃(一錢),草豆蔻仁(八分),三稜(炮七分),桂心(五分),益智仁(七分),陳皮(八分),藿香(七分),炙甘草(四分)

水二盅,煎八分,食前服。死血胃脘痛,加桃仁、紅花、各一錢。

沉香降氣散,正氣天香散(並見氣。),桃仁承氣湯(見傷寒蓄血。)

失笑散(《經驗》),治婦人心痛氣刺不可忍。

五靈脂(淨好者),蒲黃(等分)上為末,每二錢,用黃醋一杓熬成膏,再入水一盞,煎至七分,熱服。

手拈散(《奇效》),治心脾氣痛。

延胡索,五靈脂,草果,沒藥(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不拘時,溫熱酒調下。

集效丸,萬應丸,煎紅丸(三方並見蟲。),烏梅丸(見傷寒蛔厥。)

甘草粉蜜湯(《金匱》)

甘草(二兩),粉(一兩),蜜(四兩)

以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渣,納粉,蜜攪令和,煎如薄粥,溫服一升,瘥即止。

五苓散(見傷寒渴。),參蘇飲(見發熱。),二陳湯(見痰飲。),越鞠丸(見郁。)

溫胃湯(東垣),治服寒藥多,致脾胃虛弱,胃脘痛。

白豆蔻(三分),益智,砂仁,厚朴,甘草,乾薑,薑黃(各二分),黃耆,陳皮(各七分),人參,澤瀉(各三分)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煎至半盞,食前溫服。

術桂湯(東垣),治寒熱所客,身體沉重,胃脘痛,面色痿黃。

麻黃(一錢),桂枝(五分),杏仁(十粒),草豆蔻仁,半夏,澤瀉,炒曲(各五分),蒼朮(三錢),陳皮,白茯苓(各一錢),豬苓,黃耆(各五分),炙甘草(二分)

水二大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前。

桂黃散,大承氣湯,小建中湯,大柴胡湯(三方,並見《傷寒》。),胃苓湯(見泄瀉。),理中湯(見傷寒。),補中益氣湯(見勞倦。),溫中丸(見黃疸。),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朮二兩,見傷食。),木香檳榔丸(見傷食。),紫雪(見發熱。),小胃丹(見痰飲。

),左金丸(見發熱。),十全大補湯(見虛勞。),五膈寬中散(見反胃。),四七湯(見中氣。),撾脾湯(見嘔吐。),蘇子降氣湯(見痰飲。),小半夏茯苓湯(同上。),半硫丸(見大便秘。)

附方

拈痛丸(《奇效》,下同),治九種心痛。

白話文:

心痛胃脘痛

主要藥方:

山藥(用薑汁炒過)、茯苓(去皮)、茯神(去皮木)、遠志(去心,炒過)、黃耆(各一兩)、人參、桔梗(去蘆)、甘草(炒過,各半兩)、木香(煨過,二錢半)、辰砂(三錢,另外研磨)、麝香(一錢,另外研磨)。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不拘時間,用溫酒送服。

加味七氣湯(出自《統旨》),治療因情緒鬱結引起的胸腹疼痛,或因氣滯而導致的疼痛。

蓬朮、青皮、香附(都用米醋炒過,各一錢半)、玄胡索(一錢)、薑黃(一錢)、草豆蔻仁(八分)、三稜(炮製過,七分)、桂心(五分)、益智仁(七分)、陳皮(八分)、藿香(七分)、炙甘草(四分)。

用水兩盅煎煮至八分,飯前服用。如果是因瘀血導致的胃脘痛,可以加入桃仁、紅花,各一錢。

另外還有沉香降氣散、正氣天香散(都記載在“氣”的章節)、桃仁承氣湯(記載在“傷寒蓄血”的章節)。

失笑散(出自《經驗》),治療婦女心痛如針刺般難以忍受的疼痛。

五靈脂(選用乾淨的)、蒲黃(等份)。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二錢,用黃醋一杓熬成膏,再加入水一盞,煎煮至七分,趁熱服用。

手拈散(出自《奇效》),治療心脾氣痛。

延胡索、五靈脂、草果、沒藥(各等份)。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不拘時間,用溫熱的酒送服。

另外還有集效丸、萬應丸、煎紅丸(這三種藥方都記載在“蟲”的章節)、烏梅丸(記載在“傷寒蛔厥”的章節)。

甘草粉蜜湯(出自《金匱》)

甘草(二兩)、米粉(一兩)、蜂蜜(四兩)。

用水三升,先煮甘草,取二升,去除藥渣,加入米粉和蜂蜜攪拌均勻,煎煮成稀粥狀,溫服一升,病好就停止服用。

另外還有五苓散(記載在“傷寒渴”的章節)、參蘇飲(記載在“發熱”的章節)、二陳湯(記載在“痰飲”的章節)、越鞠丸(記載在“鬱”的章節)。

溫胃湯(東垣所創),治療因服用過多寒涼藥物,導致脾胃虛弱,出現胃脘疼痛。

白豆蔻(三分)、益智仁、砂仁、厚朴、甘草、乾薑、薑黃(各二分)、黃耆、陳皮(各七分)、人參、澤瀉(各三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煎煮至半盞,飯前溫服。

術桂湯(東垣所創),治療因感受寒熱之邪,導致身體沉重,胃脘疼痛,面色萎黃。

麻黃(一錢)、桂枝(五分)、杏仁(十粒)、草豆蔻仁、半夏、澤瀉、炒麥芽(各五分)、蒼朮(三錢)、陳皮、白茯苓(各一錢)、豬苓、黃耆(各五分)、炙甘草(二分)。

用水兩大碗煎煮至一碗,去除藥渣,稍熱服用,飯前服用。

另外還有桂黃散、大承氣湯、小建中湯、大柴胡湯(這三種藥方都記載在《傷寒》的章節)、胃苓湯(記載在“泄瀉”的章節)、理中湯(記載在“傷寒”的章節)、補中益氣湯(記載在“勞倦”的章節)、溫中丸(記載在“黃疸”的章節)、大安丸(即保和丸加白朮二兩,記載在“傷食”的章節)、木香檳榔丸(記載在“傷食”的章節)、紫雪(記載在“發熱”的章節)、小胃丹(記載在“痰飲”的章節)、左金丸(記載在“發熱”的章節)、十全大補湯(記載在“虛勞”的章節)、五膈寬中散(記載在“反胃”的章節)、四七湯(記載在“中氣”的章節)、撾脾湯(記載在“嘔吐”的章節)、蘇子降氣湯(記載在“痰飲”的章節)、小半夏茯苓湯(同上)、半硫丸(記載在“大便秘”的章節)。

附方:

拈痛丸(出自《奇效》,以下都出自《奇效》),治療各種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