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四冊 (8)
第四冊 (8)
1. 頸項強痛
驅邪湯(《會編》)
麻黃,桂枝,杏仁,甘草,防風,羌活,獨活,川芎,藁本,柴胡,家葛,白芷,升麻
上生薑、薄荷水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消風豁痰湯
黃芩(酒炒),羌活,紅花,半夏(薑製),陳皮,白茯苓,甘草,獨活,防風,白芷,家葛,柴胡,升麻
上生薑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疏風滋血湯
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羌活,獨活,紅花,牛膝,防風,白芷,家葛,升麻,甘草,柴胡,桃仁
上生薑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升麻防荊湯
柴胡,黃芩,半夏(薑製),甘草,防風,荊芥,羌活,獨活,家葛,升麻,赤芍藥,川芎,白芷
上生薑、薄荷煎服。無汗加麻黃,有汗加桂枝。
加味勝濕湯
羌活,獨活,藁本,防風,蔓荊子,川芎,蒼朮(泔浸,炒),黃柏(酒炒),荊芥,甘草(炙)
上生薑煎服。(又方,多加紫金藤。),
發熱惡寒有外邪者,加麻黃、桂枝;腰痛沉沉者,加熟附、防己;虛極者,去黃柏,加人參。
養神湯(東垣)
黃耆(一錢),人參(三分),甘草(七分),蒼朮(五分),白朮(三分),柴胡(四錢),升麻(四錢),歸身(五分),麥芽(五分),木香(一分),川芎(三分),半夏(七分),橘皮(一錢),黃連(五分),黃芩(酒浸,二分),黃柏(一分)
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去渣,稍熱服,無時。
椒附散(《本事》),治項筋痛連背髀,不可轉移。
大附子(一枚,六錢以上者,炮,去皮臍,末之)
上末每二大錢,好川椒二十粒,用白麵填滿,水一盞半,生薑七片,同煎至七分,去椒入鹽,空心服。予一親患此,服諸藥無效,嘗憶《千金髓》有腎氣攻背強一證,處此方與之,一服瘥。
木瓜煎(《本事》)
本瓜(兩個,取蓋去瓤),沒藥(研,二兩),乳香(研,二錢半)
二味內木瓜中,蓋合,竹籤簽定,飯上蒸三四次,研成膏。每服三五匙,地黃酒化下。生地黃汁半盞,和無灰酒二盞,用八分一盞,暖化服。
和氣飲(見水腫。),六味地黃丸(見虛損。)
白話文:
頸項強痛
驅邪湯
使用麻黃、桂枝、杏仁、甘草、防風、羌活、獨活、川芎、藁本、柴胡、葛根、白芷、升麻這些藥材。
加入生薑和薄荷,用水煎煮後服用。(另一個配方,可以多加紫金藤。)
消風豁痰湯
使用用酒炒過的黃芩、羌活、紅花、用生薑處理過的半夏、陳皮、白茯苓、甘草、獨活、防風、白芷、葛根、柴胡、升麻這些藥材。
加入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另一個配方,可以多加紫金藤。)
疏風滋血湯
使用當歸、川芎、白芍藥、熟地黃、羌活、獨活、紅花、牛膝、防風、白芷、葛根、升麻、甘草、柴胡、桃仁這些藥材。
加入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另一個配方,可以多加紫金藤。)
升麻防荊湯
使用柴胡、黃芩、用生薑處理過的半夏、甘草、防風、荊芥、羌活、獨活、葛根、升麻、赤芍藥、川芎、白芷這些藥材。
加入生薑和薄荷,用水煎煮後服用。如果沒有出汗,就加麻黃;如果出汗,就加桂枝。
加味勝濕湯
使用羌活、獨活、藁本、防風、蔓荊子、川芎、用米泔水浸泡後炒過的蒼朮、用酒炒過的黃柏、荊芥、用火烤過的甘草這些藥材。
加入生薑,用水煎煮後服用。(另一個配方,可以多加紫金藤。)
如果發燒怕冷,有外邪侵襲,就加麻黃、桂枝;如果腰痛沉重,就加熟附子、防己;如果身體極度虛弱,就去掉黃柏,加人參。
養神湯(李東垣的配方)
使用黃耆(一錢)、人參(三分)、甘草(七分)、蒼朮(五分)、白朮(三分)、柴胡(四錢)、升麻(四錢)、當歸(五分)、麥芽(五分)、木香(一分)、川芎(三分)、半夏(七分)、橘皮(一錢)、黃連(五分)、用酒浸過的黃芩(二分)、黃柏(一分)這些藥材。
將藥材切碎,每次取五錢,加兩碗水煎煮,去渣,稍微溫熱時服用,沒有固定的服用時間。
椒附散(出自《本事方》),治療頸部肌肉疼痛,牽連到背部和大腿,導致身體無法轉動。
使用炮製過的大附子(一枚,六錢以上者,去除皮和臍,研成粉末)
每次取二大錢附子粉,加入二十粒好的川椒,用白麵填滿,加一碗半水,七片生薑,一起煎煮到剩七分,去除花椒,加入鹽,空腹服用。我有一個親戚患有這種病,服用其他藥都沒有效果,我記得《千金髓》中提到腎氣攻背強的症狀,就用這個方子給他服用,一服就好了。
木瓜煎(出自《本事方》)
使用木瓜(兩個,取下蓋子,去除瓜瓤),沒藥(研磨成粉,二兩),乳香(研磨成粉,二錢半)
將沒藥和乳香放入木瓜中,蓋上木瓜蓋子,用竹籤固定,放在飯上蒸三四次,然後研磨成膏。每次服用三到五匙,用地黃酒調和後服用。另外,用半碗生地黃汁,加上兩碗無灰酒,取十分之八碗,溫熱後服用。
和氣飲(配方見「水腫」條目),六味地黃丸(配方見「虛損」條目)
2. 心痛胃脘痛
金鈴子散(《保命》),治熱厥心痛,或作或止,久不愈者。
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酒調下。痛止,與枳朮丸。枳朮丸(見傷食。)
煮黃丸(《潔古》),治飲食過多,心腹脹滿,脅肋走氣,痃癖刺痛,如神。
雄黃(研,一兩),巴豆(五錢,去皮心,研如泥)
上入白麵二兩,同研勻,滴水丸,如桐子大。滾漿水煮十二丸,濾入冷漿水內,令沉冷,每用時用浸藥冷漿下一丸,一日十二時盡十二丸,以微利為度,不必盡劑。
藁本湯(潔古),治大實心痛,大便己利,宜以此撤其痛也。
藁本(半兩),蒼朮(一兩)
每服一兩,水二盞,煎至半盞,溫服。
朮附湯(《活人》),治寒厥暴心痛,脈微氣弱。
附子(炮,去皮臍,一兩),白朮(四兩),甘草(炙,一兩)
上粗末,每三錢,水一盞半,姜五片,棗一枚,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前。
麻黃桂枝湯(《三因》),治外因心痛,惡寒發熱,內攻五臟,拘急不得轉側。
麻黃(去節,湯浸,焙),桂心,芍藥,細辛(去苗),乾薑,甘草(炙。各七錢半),半夏,香附(各五錢)
每服五錢,水盞半,生薑五片,煎七分,去渣,食前服。大便秘,入大黃,量虛實加減。
九痛丸(《金匱》),治九種心痛。
附子(炮,二兩),生狼牙(炙香),巴豆(去皮心,炒,研如脂。各半兩),人參,乾薑,吳茱萸(各一兩)
上為末,煉蜜丸,如桐子大。酒下,強人初服三丸,日三服,弱者二丸。兼治卒中惡,腹脹,口不能言。又治連年積冷,流注心胸痛,並冷腫上氣,落馬墜車血疾等證,皆主之。忌口如常法。
烏頭赤石脂丸(《金匱》)
蜀椒(一兩),烏頭(炮,二錢五分),附子(炮,半兩),乾薑(炮,一兩),赤石脂(二兩)
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疾未已,稍加服。
栝蔞薤白半夏湯(《金匱》)
栝蔞實(一枚),薤白(三兩),白酒(一斗),半夏(半升)
上同煮至四升,服一升,日三服。
大建中湯(《金匱》)
蜀椒(二合,去汗),乾薑(四兩),人參(二兩)
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內膠飴一升,微火煎取一升半,分溫再服。如一炊頃,可飲粥二升,後更服。當一日食糜,溫覆之。
桂枝生薑枳實湯(《金匱》)
桂枝,生薑(各一兩),枳實(五個)
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
藿香正氣散(見中風。),五積散(見中寒。)
扶陽助胃湯,羅謙甫治漕運使崔君長男云卿,年二十五,體本豐肥,奉養高粱,時有熱證,友人勸食寒涼物,因服寒藥。至元庚辰秋瘧發,醫以砒霜等藥治之,新汲水下,禁食熱物。瘧病未除,反添吐瀉,脾胃復傷,中氣愈虛,腹痛腸鳴,時復胃脘當心而痛,不任其苦,屢醫未效,至冬不瘥。延至四月間,勞役煩惱過度,前證大作,請予治之。診視脈得弦細而微,手足稍冷,面色青黃不澤,情思不樂,惡人煩冗,飲食減少,微飽則心下痞悶,嘔吐酸水,每發作冷汗時出,氣促悶亂不安,須人額相抵而坐。少時易之,予思《內經》云:中氣不足,溲便為之變,腸為之苦鳴;下氣不足,則為痿厥心冤。又曰:寒氣客於腸胃之間,則卒然而痛,得熱則已。非甘辛大熱之劑,則不能愈,遂制此方。
白話文:
心痛胃脘痛
- **金鈴子散:**這個藥方出自《保命集》,用於治療因熱引起的厥心痛,這種疼痛時好時壞,久治不癒。藥方組成:金鈴子、玄胡索各一兩。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酒調服。疼痛停止後,接著服用枳朮丸。(枳朮丸的詳細說明見傷食部分)
- **煮黃丸:**這個藥方出自《潔古老人方》,用於治療因飲食過多導致的腹部脹滿、胸脅走竄疼痛、痃癖刺痛,效果非常顯著。藥方組成:雄黃(研磨成粉)一兩,巴豆(去皮心,研磨成泥)五錢。將以上藥材加入白麵二兩,一起研磨均勻,滴水製成丸子,如桐子大小。用滾開的米湯煮十二顆丸子,撈出放入冷米湯中,使其沉澱冷卻。每次服用時,用浸過藥的冷米湯送服一顆丸子,一天十二個時辰吃完十二顆丸子,以稍微腹瀉為度,不必全部服用。
- **藁本湯:**出自《潔古老人方》,用於治療實證的心痛,大便已經通暢後,可以用這個方子來緩解疼痛。藥方組成:藁本半兩,蒼朮一兩。每次服用一兩,用水兩碗煎至半碗,溫服。
- **朮附湯:**出自《活人書》,用於治療因寒邪引起的突然心痛,伴隨脈搏微弱、氣息虛弱。藥方組成:附子(炮製過,去皮臍)一兩,白朮四兩,甘草(炙)一兩。將藥材粗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五片、紅棗一枚,煎至一碗,去渣溫服,飯前服用。
- **麻黃桂枝湯:**出自《三因方》,用於治療外感引起的心痛,伴隨怕冷發熱,內侵五臟,身體拘束難以轉側。藥方組成:麻黃(去節,用湯浸泡後焙乾),桂心、芍藥、細辛(去苗),乾薑、甘草(炙)各七錢半,半夏、香附各五錢。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碗半,加生薑五片,煎至七分,去渣,飯前服用。如果大便秘結,加入大黃,用量根據虛實情況增減。
- **九痛丸:**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各種心痛。藥方組成:附子(炮製)二兩,生狼牙(炙香)、巴豆(去皮心,炒後研磨成脂狀)各半兩,人參、乾薑、吳茱萸各一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如桐子大小。用酒送服,體質強壯的人開始服用三顆,一天三次,體質虛弱的人服用二顆。兼治突然昏倒、腹脹、口不能言。又可以治療多年積寒引起的胸痛、寒性腫脹、氣逆,以及從馬上摔下、車禍等引起的血瘀等症狀。服用期間忌口,如同平常的規定。
- **烏頭赤石脂丸:**出自《金匱要略》。藥方組成:蜀椒一兩,烏頭(炮製)二錢五分,附子(炮製)半兩,乾薑(炮製)一兩,赤石脂二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做成丸子,如桐子大小。先飯前服用一顆,一天三次,如果病情沒有好轉,可以稍微增加用量。
- **栝蔞薤白半夏湯:**出自《金匱要略》。藥方組成:栝蔞實一枚,薤白三兩,白酒一斗,半夏半升。將以上藥材一同煮至四升,每次服用一升,一天三次。
- **大建中湯:**出自《金匱要略》。藥方組成:蜀椒(去汗)二合,乾薑四兩,人參二兩。用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加入膠飴一升,用小火煎至一升半,分兩次溫服。在煮藥後的一小會兒,可以喝兩升粥,之後再服藥。當天要吃粥,注意保暖。
- **桂枝生薑枳實湯:**出自《金匱要略》。藥方組成:桂枝、生薑各一兩,枳實五個。用水六升,煮取三升,分三次溫服。
- **藿香正氣散:**詳細說明見中風部分。
- **五積散:**詳細說明見中寒部分。
- **扶陽助胃湯:**這是羅謙甫先生為漕運使崔君長子云卿治療的方子。云卿當時二十五歲,體格肥胖,平時吃很多肥膩食物,常有熱證。朋友勸他吃寒涼食物,因此服用了寒性藥物。在元朝庚辰年秋天患上瘧疾,醫生用砒霜等藥物治療,並用新汲水送服,禁止吃熱性食物。瘧疾沒有治好,反而出現了吐瀉,脾胃受到了進一步損傷,中氣更加虛弱。他出現腹痛、腸鳴,時常感到胃脘部當心而痛,難以忍受,多次求醫都沒有效果,一直到冬天都沒有好轉。到了四月份,因為過度勞累和煩惱,之前的症狀加重,於是請羅謙甫先生診治。診斷發現他脈搏細弱,手腳稍微冰冷,面色青黃沒有光澤,情緒低落,不喜歡吵鬧,食慾下降,稍微吃一點就感到胃部脹悶,嘔吐酸水,每次發作都會出冷汗,氣喘胸悶,必須要有人和自己額頭相抵而坐才能稍微感到舒服。羅謙甫先生認為《黃帝內經》說:中氣不足,大小便就會異常,腸道就會發出鳴叫;下氣不足,就會導致四肢痿弱無力,心胸不適。又說:寒氣侵犯腸胃之間,就會突然疼痛,得到溫熱就會好轉。不用甘辛大熱的藥物,就無法治癒。於是制定了這個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