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四冊 (2)

回本書目錄

第四冊 (2)

1. 頭痛

水煎,去渣溫服,食後。若有寒嗽,加佛耳草三分。

麻黃吳茱萸湯(東垣)

蒼朮(一錢),麻黃,羌活(各五分),吳茱萸(三分),藁本,柴胡,升麻,黃耆,當歸,黃柏,黃連,黃芩(各二分),半夏,川烏,蔓荊子(各一分),細辛,紅花(各少許)

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服,食遠。

透頂散(《本事》),治偏正頭風,夾腦風,並一切頭風,不問年深日近。

細辛(表白者,三莖),瓜蒂(七個),丁香(三粒),糯米(七粒),腦子,麝香(各一黑豆大)

上將腦、麝,乳缽內研極細,卻將前四味研勻,另自治為末,然後入乳缽內,燙起腦、麝令勻,用瓦罐子盛之,謹閉罐口。患人隨左右搐之,一大豆許,良久出涎一升許則安。

大川芎丸(河間),治頭風旋暈眩急,外合陽氣,風寒相搏,胃膈痰飲,偏正頭疼,身體拘倦。

川芎(一斤),天麻(四兩,用鄆州者)

上為末,煉蜜丸,每兩作十丸。每服一丸,細嚼,茶、酒下,食後服。

神聖散(河間),治腦風,邪氣留飲不散,項背怯寒,頭痛不可忍者。

麻黃(去節),細辛(去苗),乾蠍(生一半,炒一半),藿香葉(各等分)

上為末,每服二錢,煮荊芥、薄荷,酒調下,茶調亦得。並治血風證。

乳香盞落散(《寶鑑》),治男子婦人偏正頭疼不可忍者。

御米殼(去蒂,四兩),陳皮,甘草(炙),桔梗(去蘆),柴胡(去苗。各一兩)

上為細末,每服一錢,水一盅,入燈芯十莖,長四指,同煎七分,去渣,食後溫服。

順氣和中湯,治氣虛頭痛。

黃耆(一錢半),人參(一錢),白朮,陳皮,當歸,芍藥(各五分),甘草(炙),升麻,柴胡(各三分),蔓荊子,川芎,細辛(各二分)

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溫服,食後。服之減半,再服而愈。

調中益氣湯(見勞倦。),半夏白朮天麻湯(見眩暈。)

玉壺丸(《和劑》),治風痰吐逆,頭痛目眩,胸膈煩滿,飲食不下,及咳嗽痰盛,嘔吐涎沫。

天南星(生),半夏(生。各一兩),天麻(半兩),頭白麵(三兩)

上為細末,滴水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水一大盞,先煎令沸,下藥煮五七沸,候藥浮即熟,漉出放溫,別用生薑湯下,不計時候服。

水煮金花丸(見痰飲。)

玉真丸(《本事》),治腎氣不足,氣逆上行,頭痛不可忍,謂之腎厥,其脈舉之則弦,按之則堅。

硫黃(二兩),石膏(煅通赤,研),半夏(湯洗),硝石(研。各一兩)

上為細末,研勻,生薑汁糊丸,如桐子大,陰乾。每服二十丸,薑湯或米飲下。

更灸關元百壯。《良方》中黃丸子亦佳。虛寒甚者,去石膏,用鍾乳粉一兩。

白話文:

頭痛

將藥材加水煎煮,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飯後服用。如果同時有寒咳,加入佛耳草三分。

麻黃吳茱萸湯 (東垣) 蒼朮(一錢),麻黃、羌活(各五分),吳茱萸(三分),藁本、柴胡、升麻、黃耆、當歸、黃柏、黃連、黃芩(各二分),半夏、川烏、蔓荊子(各一分),細辛、紅花(各少許)

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稍微溫熱時服用,空腹時服。

透頂散 (《本事》) 治療偏頭痛、正頭痛、連帶腦部的頭痛,以及各種頭痛,不論病程長短。

細辛(選擇表皮白色的,三莖),瓜蒂(七個),丁香(三粒),糯米(七粒),腦子、麝香(各如一顆黑豆大小)

先將腦子、麝香放入乳缽中研磨成極細粉末,再將前面四種藥材研磨均勻,另外製成粉末,然後放入乳缽中,將腦子、麝香與其他藥粉混合均勻。用瓦罐盛裝,務必緊閉罐口。病患隨左右鼻孔吸入,約一粒大豆大小的藥粉,過一會兒會流出一升左右的唾液,頭痛就會緩解。

大川芎丸 (河間) 治療頭痛眩暈,因外感陽氣與風寒侵襲所引起的,或是因為胃部有痰飲所造成的頭痛,包括偏頭痛和正頭痛,身體感到疲倦。

川芎(一斤),天麻(四兩,用鄆州產的)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每兩藥粉做成十顆藥丸。每次服用一顆,細嚼後用茶或酒送服,飯後服用。

神聖散 (河間) 治療腦風,邪氣停留在體內不散,後頸背部感到寒冷,頭痛劇烈難以忍受。

麻黃(去除節),細辛(去除苗),乾蠍(一半生用,一半炒用),藿香葉(各等分)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二錢,用煮過的荊芥、薄荷水加入酒調和後服用,用茶調和也可以。也治療血風症。

乳香盞落散 (《寶鑑》) 治療男性、女性偏頭痛、正頭痛,劇烈難以忍受。

御米殼(去除蒂,四兩),陳皮,甘草(炙),桔梗(去除蘆),柴胡(去除苗。各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一錢,用水一盅,加入燈心草十莖(長約四指),一同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飯後溫服。

順氣和中湯 治療因氣虛引起的頭痛。

黃耆(一錢半),人參(一錢),白朮、陳皮、當歸、芍藥(各五分),甘草(炙)、升麻、柴胡(各三分),蔓荊子、川芎、細辛(各二分)

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下一碗,去除藥渣後溫熱服用,飯後服用。如果服用後症狀減輕一半,可以再次服用直到痊癒。

(調中益氣湯,見於勞倦篇。半夏白朮天麻湯,見於眩暈篇。)

玉壺丸 (《和劑》) 治療因風痰引起的嘔吐、頭痛、眼睛眩暈、胸膈煩悶、飲食難以下嚥,以及咳嗽痰多、嘔吐黏液。

天南星(生),半夏(生。各一兩),天麻(半兩),白麵粉(三兩)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滴水揉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水一大碗,先煎至沸騰,加入藥丸煮五七滾,藥丸浮起就表示煮熟了,撈出放溫,另外用生薑湯送服,不拘時間服用。

(水煮金花丸,見於痰飲篇。)

玉真丸 (《本事》) 治療腎氣不足,氣逆上衝引起的頭痛,劇烈難忍,稱為腎厥。其脈象表現為舉起來感到脈弦,按下去感到脈實。

硫黃(二兩),石膏(煅燒至通紅,研成粉),半夏(用湯洗過),硝石(研成粉。各一兩)

將藥材研磨成細末,混合均勻,用生薑汁調成糊狀,做成藥丸,如桐子大小,陰乾。每次服用二十丸,用薑湯或米湯送服。

還可以灸關元穴一百壯。《良方》中的中黃丸效果也不錯。如果虛寒症狀嚴重,可以去除石膏,改用鐘乳粉一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