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29)
第三冊 (29)
1. 蓄血
桃仁(二十粒,麩炒黃),官桂(七錢),芒硝(二錢半),大黃,甘草,木通,大腹皮(各一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盅,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此方細末,蜜丸桐子大,溫酒下二三十丸,治婦人經閉或不調,若瘀血已去,以復元通氣散加當歸煎服亦可。又法,筋骨損傷,用左經丸之類;或用草烏頭,棗肉為丸,服之以行諸經者,以其內無瘀血,故用之。藥劑寒熱溫涼不一,惟智者能擇之,而不可偏執也。
代抵當丸,行瘀血。(自制。)
大黃(川產如錦紋者,去皮及黑心,四兩),芒硝(一兩,如欲穩,以玄明粉代),桃仁(麩炒黃,去皮尖,另研如泥,六十枚),當歸尾,生地黃,穿山甲(蛤粉炒。各一兩),桂(三錢或五錢)
上為極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蓄血在上焦,丸如芥子大,臨臥去枕仰臥,以津咽之,令停留喉下,搜逐膈上,中焦食遠,下焦空心,俱桐子大,以百澇水煎湯下之。用歸地者,欲下血而不損血耳,且引諸藥至血分也,諸藥皆獷悍,而欲以和劑之也。如血老成積,此藥攻之不動,宜去歸、地,加廣朮,醋浸透焙乾,一兩,肉桂七錢。
通真丸,婦人通經,男子破血。
大黃(去皮,米醋同煮爛),桃仁(各四兩,去皮尖,另研),天水末(四兩,天水一名益元散),乾漆(二兩,用瓦上焙煙盡),杜牛膝(二兩,生)
上為末,醋糊丸,如桐子大。每服六七十丸。
大內傷丸,治血瘀。
白朮(黃土炒),枳殼(麩炒),黃芩(酒炒。各六錢),厚朴(薑汁炒),香附(童便炒),蒼朮(米泔水洗,蔥汁炒),草果(炒),木瓜,赤曲(炒),三稜(蜜炙,各五錢),蓬朮(蜜水炒,七錢),青皮(麩炒),川芎,白芍藥(酒炒),神麯(炒),枳實(麩炒),石菖蒲(各一兩),小茴香(炒),肉桂,甘草(炙),乳香(出汗。各一兩),前藥二十一味,共為細末,神麯糊丸,如彈子大,硃砂一兩為衣。
湯、酒任下,多不過二丸。
上部內傷方
牡丹皮(一錢),江西紅曲(八分),香附(八分,童便制),麥芽(一錢),桔梗(五分,中部不用),川通草(一錢),穿山甲(一錢,麩炒,有孕不用),降香(一錢,為末),紅花(七分),山楂(八分),蘇木(一錢,捶碎)
上酒、水各一盅,煎八分。甚者加童便一盅。如痰盛加薑製半夏七分半,有孕者油炒。如痛甚加真乳香、沒藥各七分半。中部加枳殼,脅痛加柴胡。
白話文:
蓄血
基本方: 桃仁(炒黃,約20粒)、肉桂(約26克)、芒硝(約9克)、大黃、甘草、木通、大腹皮(各約37克)。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約15克,加入約240毫升的水,煎至約140毫升,去渣後溫服,不拘時間。也可以將此方磨成細粉,用蜂蜜做成約梧桐子大小的藥丸,用溫酒送服二三十丸。這個方子可以用來治療婦女經閉或月經不調。如果瘀血已經去除,可以用復元通氣散再加入當歸煎服。 另外,如果是筋骨損傷,可以使用左經丸之類的藥方;或者用草烏頭、棗肉做成藥丸服用,以疏通經絡。因為筋骨損傷的內部沒有瘀血,所以才這樣用藥。藥物的寒熱溫涼性質不同,只有聰明的人才能選擇合適的,而不能固執偏見。
代抵當丸: 用來疏通行瘀血。(自行製作) 大黃(選用四川產、帶有錦紋的,去掉皮和黑心,約150克)、芒硝(約37克,如果想要藥性溫和一點,可以用玄明粉代替)、桃仁(炒黃,去皮尖,另外搗成泥狀,約60枚)、當歸尾、生地黃、穿山甲(蛤粉炒過,各約37克)、肉桂(約11克或19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極細的粉末,用煉過的蜂蜜做成約梧桐子大小的藥丸。如果瘀血在上焦(胸膈以上),藥丸做成芥子大小,在睡覺前去掉枕頭,仰臥,用唾液吞服,讓藥丸停留在喉嚨下方,以便清除胸膈上的瘀血。如果瘀血在中焦(胃部),在飯後服用;如果瘀血在下焦(腹部),則在空腹時服用,藥丸都做成梧桐子大小,用一百次煮沸的開水(百澇水)煎湯送服。使用當歸和生地黃,目的是在疏通血脈的同時不損傷血液,並且引導其他藥物到達血液。這些藥物藥性都比較猛烈,所以用歸、地這類藥來調和。如果瘀血已經形成頑固的積塊,這個藥方可能無法攻破,可以去掉當歸、生地黃,加入用醋浸透後焙乾的廣朮約37克,肉桂約26克。
通真丸: 用於婦女通經,男子破血。 大黃(去皮,用米醋一同煮爛)、桃仁(各約150克,去皮尖,另外搗碎)、天水末(約150克,又名益元散)、乾漆(約75克,在瓦片上焙燒至煙盡)、杜牛膝(約75克,生用)。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醋調和成糊狀做成藥丸,約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六七十丸。
大內傷丸: 用於治療瘀血。 白朮(用黃土炒過)、枳殼(麩炒)、黃芩(酒炒,各約22克)、厚朴(薑汁炒)、香附(童便炒)、蒼朮(用米泔水洗過,再用蔥汁炒)、草果(炒)、木瓜、赤曲(炒)、三稜(蜜炙,各約19克)、蓬朮(蜜水炒,約26克)、青皮(麩炒)、川芎、白芍藥(酒炒)、神麯(炒)、枳實(麩炒)、石菖蒲(各約37克)、小茴香(炒)、肉桂、甘草(炙)、乳香(出汗,各約37克)。 將以上二十一種藥材研磨成細粉,用神麯調成糊狀做成藥丸,約彈珠大小,再用硃砂約37克裹在藥丸表面。 可以用湯或酒送服,一般不超過兩丸。
上部內傷方: 牡丹皮(約4克)、江西紅曲(約3克)、香附(用童便炮製,約3克)、麥芽(約4克)、桔梗(約2克,中部不用)、川通草(約4克)、穿山甲(麩炒,約4克,孕婦禁用)、降香(約4克,磨成粉)、紅花(約2.6克)、山楂(約3克)、蘇木(約4克,搗碎)。 將以上藥材用水和酒各約240毫升煎煮至約200毫升。病情嚴重的,可以加入童便約240毫升。如果痰多,可以加入薑汁炮製過的半夏約2.6克(孕婦用油炒)。如果疼痛劇烈,可以加入真乳香、沒藥各約2.6克。如果瘀血在中部,可以加入枳殼,如果是脅肋疼痛,可以加入柴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