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20)
第三冊 (20)
1. 咳嗽血
上水煎服。
人參蛤蚧散(《寶鑑》),治三二年間肺氣上喘咳嗽,咯唾膿血,滿面生瘡,遍身黃腫。
蛤蚧(一對全者,河水浸五宿,逐日換水,洗去腥氣,酥炙黃色),杏仁(去皮尖,炒,五兩),甘草(炙,三兩),人參,茯苓,貝母,知母,桑白皮(各二兩)
上為細末,瓷器內盛。每日如茶點服。神效。
麥門冬湯(《元戎》)
麥門冬(去心),桑白皮,生地黃(各一兩),半夏(湯洗七次),紫菀,桔梗(炒),淡竹茹,麻黃(去根節。各七錢五分),五味子,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二錢半,棗三枚劈破,同煎去渣,食後溫服。
雞蘇丸(見吐血。),倒倉法(見積聚。)
人參救肺散(《奇效》),治咳吐血。
人參,黃耆,當歸尾,熟地黃(各二錢),桑白皮,升麻,白芍藥,柴胡(各一錢),蘇木陳皮,甘草(各半錢)
水二盅,煎至一盅,食遠服。
杏子湯(見嗽。)
白扁豆散(《本事》)
白扁豆,生薑(各半兩),枇杷葉(去毛),半夏,人參,白朮(各二錢半),白茅根(七錢半)
水三升,煎一升,去渣,下檳榔末一錢和勻,分作四服,不拘時候。
甘桔湯(見咽喉。)
劫勞散(《大全》),治肺痿痰嗽,痰中有紅線,盜汗發熱,熱過即冷,飲食減少。
白芍藥(六兩),黃耆,甘草,人參,當歸,半夏,白茯苓,熟地黃,五味子,阿膠(炒,各二兩)
每服三錢,水一盞半,生薑二片,棗三枚,煎九分,無時溫服,日三。
噙化丸(丹溪)
香附(童便浸),北杏仁(童便浸,去皮尖,炒),山梔仁(炒),青黛,海粉,栝蔞仁,訶子肉,馬兜鈴
上為細末,入白硼砂少許,煉蜜少加薑汁為丸。每噙化一丸,白湯下。
天一丸(丹溪),此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劑也。與前方相兼服,治陰虛火動咳血等症,甚效。
懷地黃,牡丹皮,黃柏(童便浸,曬乾),知母(童便浸,曬乾),枸杞子,五味子,麥門冬,牛膝,白茯苓
上為末,煉蜜丸,桐子大。空心湯吞下八九十丸。
白話文:
人參蛤蚧散
此方出自《寶鑑》,用來治療兩三年以上,肺氣上逆導致的喘咳,咳吐膿血,臉上長滿瘡,全身黃腫的病症。
藥材包括:
- 蛤蚧(一對完整的,用河水浸泡五天,每天換水,洗去腥味,用酥油烤至黃色)
- 杏仁(去皮尖,炒過)
- 甘草(炙烤過)
- 人參
- 茯苓
- 貝母
- 知母
- 桑白皮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裝在瓷器中。每天像喝茶一樣服用,效果顯著。
麥門冬湯
此方出自《元戎》。
藥材包括:
- 麥門冬(去心)
- 桑白皮
- 生地黃
- 半夏(用湯洗過七次)
- 紫菀
- 桔梗(炒過)
- 淡竹茹
- 麻黃(去根節)
- 五味子
- 甘草(炙烤過)
以上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用水兩碗,加入生薑兩錢半,紅棗三枚(剖開),一起煎煮後去渣,飯後溫服。
雞蘇丸、倒倉法 (請參閱「吐血」、「積聚」篇章)
人參救肺散
此方出自《奇效》,用來治療咳血。
藥材包括:
- 人參
- 黃耆
- 當歸尾
- 熟地黃
- 桑白皮
- 升麻
- 白芍藥
- 柴胡
- 蘇木
- 陳皮
- 甘草
用水兩碗煎煮至剩下一碗,飯後服用。
杏子湯(請參閱「咳嗽」篇章)
白扁豆散
此方出自《本事》。
藥材包括:
- 白扁豆
- 生薑
- 枇杷葉(去除絨毛)
- 半夏
- 人參
- 白朮
- 白茅根
用水三升煎煮至剩下一升,去渣,加入檳榔末一錢攪勻,分成四次服用,不限時間。
甘桔湯(請參閱「咽喉」篇章)
劫勞散
此方出自《大全》,用來治療肺痿引起的痰嗽,痰中有血絲,盜汗發熱,熱退後又覺冷,食慾下降等症狀。
藥材包括:
- 白芍藥
- 黃耆
- 甘草
- 人參
- 當歸
- 半夏
- 白茯苓
- 熟地黃
- 五味子
- 阿膠(炒過)
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碗半,加入生薑兩片,紅棗三枚,煎煮至剩九分,不限時間溫服,一天三次。
噙化丸
此方出自丹溪的醫方。
藥材包括:
- 香附(用童子尿浸泡過)
- 北杏仁(用童子尿浸泡過,去皮尖,炒過)
- 山梔仁(炒過)
- 青黛
- 海粉
- 栝蔞仁
- 訶子肉
- 馬兜鈴
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少量白硼砂,用煉製過的蜂蜜和少量薑汁做成藥丸。每次含化一丸,用白開水送服。
天一丸
此方出自丹溪,是滋陰降火的藥方,可以與前方的噙化丸一同服用,用來治療陰虛火旺引起的咳血等症狀,效果很好。
藥材包括:
- 懷地黃
- 牡丹皮
- 黃柏(用童子尿浸泡過,曬乾)
- 知母(用童子尿浸泡過,曬乾)
- 枸杞子
- 五味子
- 麥門冬
- 牛膝
- 白茯苓
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藥丸,如梧桐子大小。空腹時用湯吞服八九十丸。
上水煎服
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