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一冊 (13)

回本書目錄

第一冊 (13)

1. 上熱下寒,上寒下熱

既濟解毒湯(《寶鑑》),治上熱頭目赤腫而痛,胸膈煩悶,不得安臥,身半以下皆寒,足胻尤甚,大便微秘。

大黃(酒煨,大便利勿用),黃連(酒炒),黃芩(酒炒),甘草(炙),桔梗(各二錢),柴胡,升麻,連翹,當歸身(各一錢)

上㕮咀,作一服,水二盅,煎至一盅,去渣,食後溫服。忌酒、濕面、大料物及生冷硬物。

白話文:

《寶鑑》中的既濟解毒湯用於治療上半身發熱,頭眼紅腫疼痛,胸悶心煩,難以安睡,身體下半部冰冷,腳踝尤其寒冷,大便略微便秘的症狀。方劑包含酒煨大黃(大便通暢則不用)、酒炒黃連、酒炒黃芩、炙甘草、桔梗、柴胡、升麻、連翹、當歸各兩錢,以及當歸身一錢。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劑,用兩碗水煎至一碗,去渣,飯後溫服。忌酒、濕面、辛辣食物及生冷堅硬食物。

2.

桂枝加芍藥湯(《保命》,下同)

桂枝(三錢),黃耆,知母,石膏,芍藥(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七錢,水煎。

桂枝黃芩湯

柴胡(一兩二錢),黃芩,人參,甘草(各四錢半),半夏(四錢),石膏,知母(各五錢),桂枝(二錢)

白話文:

桂枝加芍藥湯,由桂枝三錢、黃耆、知母、石膏、芍藥各半兩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到七錢,用清水煎服。

桂枝黃芩湯,由柴胡一兩二錢、黃芩、人參、甘草各四錢半、半夏四錢、石膏、知母各五錢、桂枝二錢組成。

上為粗末,依前煎服。

四逆湯(見厥。),通脈四逆湯(見泄瀉。),芍藥甘草湯(見腹痛。),桂枝加當歸芍藥湯,即桂枝加當歸、芍藥。小柴胡湯(往來寒熱。),黃芩芍藥湯(見滯下。),白虎湯(見發熱。),小建中湯(見勞倦。),異功散,即四君子湯加陳皮。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細粉,依照之前的方法煎煮服用。

四逆湯(適用於出現厥證);通脈四逆湯(適用於出現泄瀉);芍藥甘草湯(適用於出現腹痛);桂枝加當歸芍藥湯(即桂枝、當歸和芍藥的組合);小柴胡湯(適用於出現往來寒熱);黃芩芍藥湯(適用於出現滯下);白虎湯(適用於出現發熱);小建中湯(適用於出現勞倦);異功散(即四君子湯加上陳皮)。

四物柴胡苦楝附子湯即四物湯加三物。(見虛勞。)

桂枝羌活湯(《保命》,下同)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上為粗末,每服半兩,水一盞半,煎至一盞,迎發而服之。吐者,加半夏曲等分。

麻黃羌活湯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白話文:

「四物柴胡苦楝附子湯」就是「四物湯」再加上三味藥,用於治療虛勞。

「桂枝羌活湯」出自《保命》一書,藥方如下:

桂枝、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成粗末,每次服用半兩,用一盞半水煎至一盞,趁熱服用。如果服用後嘔吐,則加等量的半夏曲。

「麻黃羌活湯」藥方如下:

麻黃(去節)、羌活、防風、甘草(炙,各半兩)

同前服法。如吐,加半夏曲(等分)。

麻黃黃芩湯

麻黃(一兩,去節),桃仁(三十枚,去皮),黃芩(五錢),甘草(炙,三錢),桂枝(二錢半)

上為細末,同前服法。

桃仁味苦甘辛,肝者血之海,血受邪則肝氣燥,經所謂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故桃仁散血緩肝。謂邪氣深遠而入血,故夜發乃陰經有邪,此湯發散血中風寒之劑。

白芷湯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白話文:

服用方法與前相同。如果嘔吐,加入半夏曲(等量)。

麻黃黃芩湯

麻黃(一兩,去節),桃仁(三十枚,去皮),黃芩(五錢),甘草(炙,三錢),桂枝(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服用方法與前相同。

桃仁味苦甘辛,肝臟是血海,血液受到邪氣侵襲,肝氣就會燥熱,經書上說「肝苦急,急食甘以緩之」,所以桃仁散能散血緩肝。意思是邪氣深入血脈,因此夜間發病是陰經有邪氣,此湯是發散血中風寒的藥劑。

白芷湯

白芷(一兩),知母(一兩七錢),石膏(四兩)

上為粗末,同前法煎服。

桂枝石膏湯

桂枝(五錢),石膏,知母(各一兩半),黃芩(一兩)

上為粗末,分作三服,水一盞,同煎服。

大柴胡湯

柴胡(半斤),黃芩,芍藥(各三兩),半夏(半升,洗),生薑(五兩,切),枳實(四枚,炙),大棗(十二枚,擘),大黃(二兩)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按照先前的方法煎煮服用。桂枝石膏湯的藥材包括:桂枝五錢,石膏、知母各一兩半,黃芩一兩。將藥材磨成粗末,分成三份,每次用一盞水煎煮服用。大柴胡湯的藥材包括:柴胡半斤,黃芩、芍藥各三兩,半夏半升洗淨,生薑五兩切片,枳實四枚炙過,大棗十二枚掰開,大黃二兩。將七味藥材用一斗二升水煮至六升,去渣後再煎煮,溫熱服用一升,一天服用三次。

大承氣湯(見大便不通。),桃仁承氣湯(見蓄血。)

柴胡桂薑湯

柴胡(半斤),桂枝(三兩,去粗皮),栝蔞根(四兩),乾薑,黃芩,牡蠣(煅。各二兩),甘草(一兩,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白虎加桂枝湯(《金匱》),《脈經》云:朝發暮解,暮發朝解。

白話文:

大承氣湯用於大便不通,桃仁承氣湯用於蓄血。

柴胡桂薑湯由柴胡、桂枝、栝蔞根、乾薑、黃芩、牡蠣(煅)、甘草(炙)等七味藥材組成,以水煎煮,分三次溫服。

白虎加桂枝湯出自《金匱》,《脈經》記載其適用於發熱症狀,早上發作晚上消退,或晚上發作早上消退。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桂(去粗皮,三兩),粳米(二合),

上銼散,每五錢,水一盞半,煎至八分,去滓溫服,汗出即愈。

蜀漆散(《金匱》)

蜀漆(洗,去腥),雲母(燒三日夜),龍骨(等分)

上杵為散,未發前以漿水服半錢匕。如溫瘧,加蜀漆一錢,臨發時服一錢匕。

牡蠣湯,治牡瘧

白話文:

知母六兩、甘草(炙)二兩、石膏一斤、桂皮(去粗皮)三兩、粳米二合,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半煎煮至八分,去除藥渣,溫熱服用,出汗即能痊癒。

蜀漆(洗淨,去除腥味)、雲母(燒三日夜)、龍骨(等分),將以上藥材搗碎成粉末,在發病前用漿水送服半錢匕。若為溫瘧,可加蜀漆一錢,臨發時服用一錢匕。

牡蠣湯則用來治療牡瘧。

牡蠣(四兩,熬),麻黃(去節),蜀漆(各三兩),甘草(二兩)

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上沫,得六升,納諸藥煮取二升,溫服一升。若吐則勿更服。

五苓散(見消癉),神佑丸(見痰飲。),甘露飲即桂苓甘露飲(見霍亂。)

人參柴胡飲子(《事親》)

人參,柴胡,黃芩,甘草,大黃,當歸,芍藥(各等分)

上為粗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溫服。

平胃散(見中食。),理中湯(見痞。),藿香正氣散(見中風。),不換金正氣散(見中寒。)

白話文:

用牡蠣四兩熬煮,麻黃(去節)、蜀漆(各三兩)、甘草(二兩),以水八升,先煮蜀漆、麻黃,去除表面的浮沫,留六升,再加入其他藥材煮至二升,溫服一升。若有嘔吐現象,則停止服用。

另外,五苓散可治消癉,神佑丸可治痰飲,甘露飲(即桂苓甘露飲)可治霍亂。

人參柴胡飲子(出自《事親》)由人參、柴胡、黃芩、甘草、大黃、當歸、芍藥(各等分)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加入生薑三片,煎煮至七分,去渣溫服。

平胃散可治中食,理中湯可治痞,藿香正氣散可治中風,不換金正氣散可治中寒。

對金飲子(《和劑》),治寒熱瘧疾愈後調理脾胃。

橘紅(炒赤黃色,半斤),厚朴(薑製),蒼朮(制),甘草(炙。各二兩)

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一枚,煎服。一方,加草果,倍用蒼朮,名草果平胃散。

五積散(見中寒。)

人參養胃腸(《和劑》),加桂,治感寒發瘧。

草果,茯苓,人參(去蘆。各半兩),甘草(炙,七錢),橘紅(七錢半),厚朴(去粗皮,薑製),蒼朮(湯洗,炒),半夏(湯洗。各一兩),藿香(洗去土,五錢)

白話文:

《和劑》中的「對金飲子」是用來治療寒熱瘧疾痊癒後調理脾胃的方劑。方劑包含炒成赤黃色的橘紅半斤、薑製厚朴、制蒼朮、炙甘草各二兩。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盞、薑三片、棗一枚煎服。另一種方法是加入草果,並將蒼朮的用量加倍,稱為「草果平胃散」。此外,《和劑》中還有「人參養胃腸」方劑,加入桂枝可以治療因感寒引起的瘧疾。這個方劑包含草果、茯苓、去蘆的人參各半兩、炙甘草七錢、橘紅七錢半、去粗皮薑製厚朴、湯洗炒蒼朮、湯洗半夏各一兩、洗去土的藿香五錢。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七片,烏梅一枚,煎至七分,去滓熱服。(脈弱無力,或寒多者,加乾薑、附子。如脈洪有力,熱多者,加黃芩、黃連、柴胡。樸、蒼、藿香發散也,半、果、茯、橘劫痰也,人參惟虛人最宜。)

姜附湯,附子理中湯(並見中寒。),香薷飲(見傷暑。),縮脾飲(見中暑。),消暑丸(見傷暑。),竹葉石膏湯(見消癉。),除濕湯(見中濕。),朮附湯(見心痛。)

白話文:

上方的藥材,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盞半水,加入七片生薑和一枚烏梅,煎煮至七分,去渣趁熱服用。如果脈象虛弱無力,或體寒較多的人,可以加入乾薑和附子。如果脈象洪大有力,熱症較重的人,可以加入黃芩、黃連和柴胡。樸、蒼、藿香屬於發散類藥物,半夏、厚朴、茯苓、橘皮則可以化痰,人參則最適合虛弱的人服用。

姜附湯適合用於寒症,附子理中湯也適用於寒症;香薷飲適合用於傷暑,縮脾飲適合用於中暑;消暑丸適合用於傷暑,竹葉石膏湯適合用於消癉;除濕湯適合用於中濕,朮附湯適合用於心痛。

四獸湯(《簡易》),治食瘧諸瘧,和胃消痰。

半夏(制),人參,茯苓,白朮,橘紅,草果,生薑,烏梅,大棗(各等分),甘草(炙,減半)

上以鹽少許淹食頃,濕紙厚裹,慢火煨香熟。每服四錢,水一碗煎,半溫服。

紅丸子(見傷食。)

治瘴木香丸(《直指》)

牽牛(一斤,淘去浮者,焙,搗取末四兩,別頓),雞心檳榔,陳橘紅(各二兩),青木香,人參熟附子,厚朴(制),官桂(去粗皮),京三稜,羌活,獨活,乾薑(炮),甘草(炙),川芎,川大黃(銼,焙),芍藥(各半兩),肉豆蔻(六個)

白話文:

四獸湯用於治療食瘧和各種瘧疾,能和胃消痰。藥材包括半夏(制)、人參、茯苓、白朮、橘紅、草果、生薑、烏梅、大棗(各等分)和甘草(炙,減半)。將藥材以少許鹽醃製一段時間,用濕紙包裹,以慢火煨至香熟。每次服用四錢,用一碗水煎服,半溫飲用。

紅丸子則適用於傷食。

治瘴木香丸則用於治療瘴氣。藥材包括牽牛(一斤,淘去浮者,焙,搗取末四兩,別頓)、雞心檳榔、陳橘紅(各二兩)、青木香、人參熟附子、厚朴(制)、官桂(去粗皮)、京三稜、羌活、獨活、乾薑(炮)、甘草(炙)、川芎、川大黃(銼,焙)、芍藥(各半兩)、肉豆蔻(六個)。

上為末,瓷器密收,臨用秤牽牛末一兩,諸藥末共一兩,研和,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橘皮煎湯下。以通利為度。

觀音丸(《直指》),取下暑毒瘴毒。

圓白半夏(生),烏梅肉,母丁香,川巴豆(不去油。每件各十枚)

上為末,姜麵糊丸,麻子大,上下以厚紙蓋貼,有油又再易紙。每服五丸,臨臥冷水下。此方舟人於海角遇一白衣授之。

清脾飲(《濟生》),治癉瘧,脈來弦數,但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瓷器密封保存。每次使用時,取牽牛末一兩,與其他藥粉混合成一兩,研磨均匀,用蜂蜜製成丸劑,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二十丸,用橘皮煎湯送服,以通利為度。此方名為觀音丸,出自《直指》,可治療暑毒瘴毒。

將圓白半夏(生)、烏梅肉、母丁香、川巴豆(不去油,每種各十枚)研磨成粉末,用姜麵糊製成丸劑,大小如麻子,上下用厚紙蓋住,如果漏油再換紙。每次服用五丸,臨睡前用冷水送服。此方名為清脾飲,出自《濟生》,可治療癉瘧,脈象弦數,發熱不寒,或熱多寒少,口苦咽乾,小便赤澀。此方據說是由一位白衣人傳授給在海角航行的船員的。

青皮,厚朴(薑製),白朮,草果仁,柴胡(去蘆),茯苓(去皮),黃芩,半夏(湯洗七次),甘草(炙。各等分)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未發前服。忌生冷油膩。

草果飲(《和劑》),治寒熱瘧疾初愈,服此進食理脾。

草果仁,紫蘇,良薑(炒),川芎,青皮(去白,炒),白芷,甘草(炒。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盅,姜三片煎,熱服。

七棗湯(《濟生》),治五臟氣虛,陰陽相勝,痎瘧發作無時,或寒多熱少,或單寒者。

白話文:

青皮、厚朴(用薑製)、白朮、草果仁、柴胡(去掉蘆頭)、茯苓(去皮)、黃芩、半夏(用湯洗七次)、甘草(炙過,各取等量)。每次服用四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紅棗一枚,在瘧疾發作之前服用。忌食生冷油膩食物。

草果飲出自《和劑》,主要治療寒熱瘧疾初愈後,服用此方可以調理脾胃,幫助進食。草果仁、紫蘇、良薑(炒過)、川芎、青皮(去白皮,炒過)、白芷、甘草(炒過,各取等量)。將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水一盅,加姜三片煎煮,熱服。

七棗湯出自《濟生》,用於治療五臟氣虛,陰陽失衡,瘧疾發作無規律,或是寒症多於熱症,或是單純寒症的情況。

附子(一枚,炮製,以鹽水浸再炮,如此七次,不浸,去皮臍。又方,以川烏代附子,以水調陳壁土為糊,浸炮七次)

上分作二服,每服水一碗,姜七片,棗七枚,煎七分,臨發日早溫服。

驅瘧飲(《和劑》)

前胡,柴胡(各四兩),桂心,桔梗,厚朴,半夏(各三兩),黃耆,乾薑(炮),甘草(各二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姜三片,棗四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

參蘇飲(見發熱。)

白話文:

將附子一枚,經過炮製,用鹽水浸泡再炮製,重複七次,不浸泡,去掉皮和臍。也可以用川烏代替附子,用清水調和陳壁土製成糊狀,浸泡炮製七次。

將藥材分成兩份,每份用一碗水,加入七片薑、七枚棗,煎煮至七分,臨發病前一天早晨溫熱服用。

前胡、柴胡各四兩,桂心、桔梗、厚朴、半夏各三兩,黃耆、乾薑(炮製)、甘草各二兩。

每次取四錢藥材,用一盞半水,加入三片薑、四枚棗,煎煮至七分,不拘時間溫熱服用。

柴樸湯

柴胡,獨活,前胡,黃芩,蒼朮,厚朴,陳皮,半夏曲,白茯苓,藿香(各一錢),甘草(三分)

水二盅,生薑五片,煎一盅,發日五更服。氣弱加人參、白朮、食不克化加神麯、麥芽、山楂。

七香丸(見傷食。)

加味香薷飲

香薷(二錢),厚朴(制),扁豆(炒),白朮(炒),白芍藥(炒),陳皮,白茯苓,黃芩(各一錢),黃連(薑汁炒),甘草(炙),豬苓,澤瀉(各五分),木瓜(七分)

白話文:

柴胡、獨活、前胡、黃芩、蒼朮、厚朴、陳皮、半夏曲、白茯苓、藿香各一錢,甘草三分,水二盅,生薑五片,煎成一盅,每天凌晨五點服用。體虛者加人參、白朮;消化不良者加神麴、麥芽、山楂。七香丸可參考傷食方。加味香薷飲則以香薷二錢,厚朴(制)、扁豆(炒)、白朮(炒)、白芍藥(炒)、陳皮、白茯苓、黃芩各一錢,黃連(薑汁炒)、甘草(炙)、豬苓、澤瀉各五分,木瓜七分組成。

上生薑煎服。口渴實者加天花粉、葛根、知母,虛者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

交加雙解飲子(《和劑》),治瘧疾,闢瘴氣,神效。

肉豆蔻,草豆蔻(各二枚,一枚用水和麵裹煨,一枚生用),厚朴(二寸,一半用薑汁浸炙,一半生用),甘草(大者二兩,一半炙用,一半生用),生薑(二塊,如棗大,一塊濕紙裹煨,一塊生用)

每服分一半,用水一碗,煎至一大盞,去滓,空心服。

白話文:

服用生薑煎,口渴且实者加天花粉、葛根、知母,口渴而虛者加五味子、麥門冬、人參。

雙解飲子,出自《和劑》,可治瘧疾,辟除瘴气,效果显著。

取肉豆蔻、草豆蔻各两枚,其中一枚用水和面包裹后煨熟,另一枚生用;厚朴二寸,一半用薑汁浸炙,一半生用;甘草二两,一半炙用,一半生用;生薑两块,大小如枣,一块用湿纸包裹后煨熟,另一块生用。

每次服用一半,用水一碗煎至一大盏,去渣,空腹服用。

雄黃散

雄黃,瓜蒂,赤小豆(各等分)

上為細末,每服半錢,溫水調下,以吐為度。

小胃丹(見痰飲。)

鱉甲煎丸(《金匱》),治瘧母。

鱉甲(炙,三兩),烏扇(燒),黃芩,鼠婦(熬),大黃,桂枝,石韋(去毛),厚朴,紫葳,阿膠(各七錢半),乾薑,人參,瞿麥,桃仁(各五錢),柴胡,蜣螂(熬。各一兩五錢),芍藥,牡丹皮,䗪蟲(炒,各一兩二錢半),蜂窠(炙,一兩),葶藶(炒),半夏(各二錢半),赤硝(三兩)

白話文:

雄黃散由雄黃、瓜蒂、赤小豆等分混合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半錢,溫水調服,以吐出為止。小胃丹可用於治療痰飲。鱉甲煎丸出自《金匱要略》,用於治療瘧母,由鱉甲(炙)、烏扇(燒)、黃芩、鼠婦(熬)、大黃、桂枝、石韋(去毛)、厚朴、紫葳、阿膠(各七錢半)、乾薑、人參、瞿麥、桃仁(各五錢)、柴胡、蜣螂(熬,各一兩五錢)、芍藥、牡丹皮、䗪蟲(炒,各一兩二錢半)、蜂窠(炙,一兩)、葶藶(炒)、半夏(各二錢半)、赤硝(三兩)等藥材組成。

上二十三味,為末,取煆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盡一半,著鱉甲於中,煮令泛爛如膠漆,絞取汁,納諸藥煎為丸,如桐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千金方》用鱉甲十二片,又以海藻三分,大戟一分,䗪蟲五分,無鼠婦、赤硝二味,以鱉甲煎和諸藥為丸。)

瘧母丸

青皮,桃仁,紅花,神麯,麥芽,鱉甲(醋煮,為君),三稜,蓬朮,海粉,香附(俱用醋煮)

白話文:

將上列二十三味藥材研磨成粉末,取一斗灶下灰燼,用一斛五斗清酒浸泡灰燼,待酒液減半後,放入鱉甲,煮至軟爛如膠漆狀,絞取汁液,加入藥粉一起煎煮,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藥。空腹服用七丸,每日三次。

上為末,神麯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

鱉甲飲子(《濟生》),治瘧疾久不愈,脅下痞滿,腹中結塊,名曰瘧母。

鱉甲(醋炙),白朮,黃耆,草果仁,檳榔,川芎,橘紅,白芍藥,甘草(炙),厚朴(制。各等分)

上㕮咀,四錢,水一盞,姜七片,棗一枚,烏梅少許,煎七分,溫服無時。

消癖丸,治瘧母停水結癖,腹脅堅痛。

芫花(炒),辰砂(研細。等分)

上為細末,蜜丸小豆大。每服十丸,濃棗湯下。下後即服養胃湯。

白話文:

將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神麴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十至七十丸,用白湯送服。

《濟生》中記載的鱉甲飲子,用於治療久治不愈的瘧疾,以及伴隨脅肋脹滿、腹中結塊的「瘧母」。

將鱉甲(醋炙)、白朮、黃耆、草果仁、檳榔、川芎、橘紅、白芍藥、甘草(炙)、厚朴(制)等藥材,各取等分,研磨成粉末。每次取四錢,用水一盞,加入薑七片、棗一枚、烏梅少許,煎煮至七分,溫服,不限時間。

消癖丸用於治療瘧母停水結癖,導致腹脅堅痛。

將芫花(炒)、辰砂(研細)等分,研磨成細粉末,用蜜做成小豆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十丸,用濃棗湯送服,服藥後立即服用養胃湯。

碧霞丹(《百一》),治久瘧不愈。

巴豆(取肉去油,別研,按東方甲乙木),肉桂(去粗皮,研細,按南方丙丁火),硫黃(去砂石,細研,按中央戊己土),白礬(別研細,按西方庚辛金),青黛(別研細,按北方壬癸水)

上件等分,五月一日修治,用紙裹,以盤盛,依前方位排定,忌貓、犬、婦人見之,安頓淨神前,端午日午時,用五家粽尖和藥令勻,丸梧子大。令患人以綿裹一丸塞鼻中,男左女右,於未發前一日安之,約度尋常發過少許方除。

白話文:

碧霞丹,可以治療長期瘧疾不愈。

將巴豆(去除外皮,保留肉質,不要研磨,按照東方甲乙木方位擺放)、肉桂(去除粗皮,研磨成粉末,按照南方丙丁火方位擺放)、硫黃(去除雜質和砂石,細細研磨,按照中央戊己土方位擺放)、白礬(不要研磨成粉末,按照西方庚辛金方位擺放)、青黛(不要研磨成粉末,按照北方壬癸水方位擺放)等藥材,取等量,在五月初一那天準備好,用紙包起來,放在盤子裡,按照上面的方位擺放,要避免貓、狗、婦女看到,在安頓好、靜心冥想之後,端午節中午時分,用五家粽子的尖端將藥材混合均勻,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讓患者用棉花包裹一顆藥丸塞入鼻孔,男性塞左邊,女性塞右邊,在發病前一天安置好,等到快要發病時再取出來。

芎歸鱉甲飲,治勞瘧,表裡俱虛,真元未復,疾雖暫止,少勞復來。

川芎,當歸,鱉甲(醋炙),茯苓,青皮,陳皮,半夏,芍藥

上㕮咀。各等分,每帖二兩,用水二盅,生薑五片,棗二枚,烏梅一枚,煎至一盅,食遠服。熱多加柴胡,寒多加草果。

四將軍飲,治寒熱瘧疾,作而僕厥,手足俱冷,昏不知人,此雖一時急用之有驗。

附子(炮,去皮,二錢),訶子(二錢半),陳皮(三錢),甘草(一錢半)

上作一服,水二盅,生薑七片,棗七枚,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白話文:

芎歸鱉甲飲

功效: 治勞瘧,表裡俱虛,真元未復,疾病雖暫時止住,稍勞動又會復發。

藥材: 川芎、當歸、鱉甲(醋炙)、茯苓、青皮、陳皮、半夏、芍藥

用法: 以上藥材等量,每帖用藥二兩,用水二盅,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二枚、烏梅一枚,煎煮至一盅,飯後服用。若體熱較多,可加入柴胡;若體寒較多,可加入草果。

四將軍飲

功效: 治寒熱瘧疾,發作時昏迷不省人事,手腳冰冷,此方為緊急應急之方,效果顯著。

藥材: 附子(炮製去皮,二錢)、訶子(二錢半)、陳皮(三錢)、甘草(一錢半)

用法: 以上藥材共為一服,用水二盅,加入生薑七片、紅棗七枚,煎煮至一盅,不拘時間服用。

祛瘧飲,三發後可用,因其衰而減之,立效。

知母(去毛淨,鹽酒炒過,五錢),貝母(去心,九分),陳皮(去白),山楂肉,枳實(去瓤。各一錢半),檳榔(八分),柴胡(去苗淨,七分),紫蘇(一錢),甘草(去皮,炙,三分)

用水二盅,煎至一盅,滓亦用水二盅,煎至八分,俱露一宿,臨發日天明服頭煎,未發前一個時辰服二煎。

又方,史崇質傳云:得之四明胡君,屢試屢驗。

黃耆(蜜炙,一錢六分),人參,白朮,白茯苓,砂仁,草果,陳皮(去白),五味子(各一錢),甘草(七分),烏梅(三枚,去核)

水二盅,生薑三片,棗二枚,煎一盅,溫服。

白話文:

祛瘧飲,這種藥方在發作三次後可以使用,當病人的病情減輕時,效果會變得更佳。

知母(先去除毛和淨化,然後用鹽和酒炒過,用量為五錢),貝母(去除心,用量為九分),陳皮(去除白色部分,用量為一錢半),山楂肉,枳實(去除果肉,用量為一錢半),檳榔(用量為八分),柴胡(去除根部,淨化後,用量為七分),紫蘇(用量為一錢),甘草(去除皮,炙烤後,用量為三分)

將以上材料加水兩杯,煮至一杯,剩下的渣再加水兩杯,煮至八分,兩種煎液都需過夜。在發作前一天的清晨服用第一煎,預計發作前一小時服用第二煎。

另一個方子,據史崇質傳述:這方子是由四明胡君所傳授,多次嘗試,多次驗證有效。

黃耆(蜜炙後,用量為一錢六分),人參,白朮,白茯苓,砂仁,草果,陳皮(去除白色部分),五味子(各用量為一錢),甘草(用量為七分),烏梅(三顆,去核)

將這些材料加入水兩杯,加上生薑三片,紅棗兩顆,一起煮至一杯,溫熱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