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一冊 (12)
第一冊 (12)
1. 往來寒熱
小柴胡湯(仲景),治傷寒四五日,往來寒熱,胸滿心煩喜嘔,風溫身熱,少陽發熱。
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三兩),半夏(半升,洗),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加味小柴胡湯,即前方加山梔、牡丹皮。
柴胡四物湯(《保命》),治日久虛勞,微有寒熱,脈沉而數。
川芎,當歸,芍藥,熟地黃(各一錢半),柴胡(八錢),人參,黃芩,甘草,半夏(各三錢)
上為末,水煎服。
解風湯(《宣明》),治中風寒熱,頭目昏眩,肢體疼痛,手足麻痹,上膈壅滯。
人參,川芎,獨活,甘草,麻黃(去節,湯洗,焙。各一兩),細辛(半兩)
上為末,每服三錢,水一盞,生薑五片,薄荷葉少許,同煎至八分,不拘時服。
防風湯,治中風寒熱。
防風,甘草,黃芩,桂枝,當歸,白茯苓(各一兩),秦艽,乾葛(各一兩半),杏仁(五十枚)
上為散,水、酒、薑、棗煎服。
調中湯(《寶鑑》)
白茯苓,乾薑,白朮,甘草(各等分)
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煎七分服。
地骨皮散(云岐)
柴胡,地骨皮,桑白皮,枳殼,前胡,黃耆(各七錢半),白茯苓,五加皮,人參,甘草,桂心,芍藥(白條,各半兩)
上每服三錢,生薑三片,水煎服。
柴胡散
柴胡,黃耆,赤茯苓,白朮(各二兩),人參,地骨皮,枳殼(麩炒),桔梗,桑白皮,赤芍藥,生地黃(各七錢半),麥門冬(去心,三兩),甘草(半兩)
上每服四錢,姜五片,水煎服。
柴胡清肝散(見耳衄。)
佐金丸,治肝火脅肋刺痛,往來寒熱,頭目作痛,泄瀉淋閉,一切肝火之證,並皆治之。(見發熱。)
黃耆丸,治產後蓐勞,寒熱進退,頭目眩痛,骨節痠疼,氣力虛乏。
黃耆,鱉甲,當歸(炒。各一兩),桂心,白芍藥,續斷,川芎,牛膝,蓯蓉,沉香,柏子仁,枳殼(各六錢半),五味子,熟地黃(各半兩)
上為細末,煉蜜為丸,如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粥飲下,食後。
抑陰地黃丸(《本事》)
生地黃(三兩),柴胡,秦艽,黃芩(各半兩),赤芍藥(一兩)
上細末,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烏梅湯吞下,不拘時候,日三服。昔齊褚澄療師尼寡婦別制方,蓋有為也。此二種寡居,獨陰無陽,欲心萌而多不遂,是以陰陽交爭,乍寒乍熱,全類溫瘧,久則為勞。嘗讀《史記·倉公傳》,濟北王侍人韓女,病腰背痛寒熱,眾醫皆以為寒熱也。
倉公曰:病得之欲男子不可得也。何以知其然?診其脈,肝脈弦出寸口,是以知之。蓋男子以精為主,婦人以血為主,男子精盛則思室,婦人血盛則懷胎,夫肝攝血故也,厥陰弦出寸口,又上魚際,則陰血盛可知。褚澄之言,信有為矣。(上地黃丸,雖曰抑陰,實補陰瀉陽之劑也。
)
白話文:
往來寒熱
- 小柴胡湯(出自《傷寒論》):治療傷寒病四五天,出現忽冷忽熱、胸悶心煩、想吐、風溫導致的發熱、少陽經發熱等症狀。
藥材組成:柴胡(半斤),黃芩、人參、甘草、生薑(各三兩),半夏(半升,洗過),大棗(十二枚,掰開)。
煎煮方法:以上七味藥材,用水一斗煮沸,取六升藥液,去除藥渣,再煎煮至三升,溫服,每次一升,每日三次。
加味小柴胡湯:在原方基礎上加入山梔子和牡丹皮。
- 柴胡四物湯(出自《保命集》):治療久病虛弱,稍微有寒熱,脈象沉而數的症狀。
藥材組成:川芎、當歸、芍藥、熟地黃(各一錢半),柴胡(八錢),人參、黃芩、甘草、半夏(各三錢)。
服用方法:以上藥材研磨成末,用水煎服。
- 解風湯(出自《宣明方論》):治療中風導致的寒熱、頭暈眼花、肢體疼痛、手腳麻木、上腹部堵塞等症狀。
藥材組成:人參、川芎、獨活、甘草、麻黃(去除節,用水洗過,烘乾。各一兩),細辛(半兩)。
服用方法:以上藥材研磨成末,每次服用三錢,用水一盞,加入生薑五片、少量薄荷葉,一同煎煮至八分,不拘時間服用。
- 防風湯:治療中風導致的寒熱。
藥材組成:防風、甘草、黃芩、桂枝、當歸、白茯苓(各一兩),秦艽、葛根(各一兩半),杏仁(五十枚)。
服用方法:以上藥材研磨成散劑,用水、酒、生薑、大棗一同煎服。
- 調中湯(出自《醫方集解》):
藥材組成:白茯苓、乾薑、白朮、甘草(各等分)。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五錢,用水一盞半煎煮至七分服用。
- 地骨皮散(出自《云岐子醫經》):
藥材組成:柴胡、地骨皮、桑白皮、枳殼、前胡、黃耆(各七錢半),白茯苓、五加皮、人參、甘草、桂心、芍藥(白芍,各半兩)。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錢,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服。
- 柴胡散:
藥材組成:柴胡、黃耆、赤茯苓、白朮(各二兩),人參、地骨皮、枳殼(麩炒)、桔梗、桑白皮、赤芍藥、生地黃(各七錢半),麥門冬(去除心,三兩),甘草(半兩)。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四錢,加入生薑五片,用水煎服。
-
柴胡清肝散:(內容參見耳鼻出血章節)
-
佐金丸:治療肝火引起的脅肋刺痛、忽冷忽熱、頭痛、腹瀉、小便不利等一切肝火症狀(參見發熱章節)。
-
黃耆丸:治療產後虛勞,出現寒熱反覆、頭暈目眩、骨節痠痛、氣力虛弱等症狀。
藥材組成:黃耆、鱉甲、當歸(炒過。各一兩),桂心、白芍藥、續斷、川芎、牛膝、肉蓯蓉、沉香、柏子仁、枳殼(各六錢半),五味子、熟地黃(各半兩)。
服用方法: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四五十丸,用粥飲送服,飯後服用。
- 抑陰地黃丸(出自《本事方》):
藥材組成:生地黃(三兩),柴胡、秦艽、黃芩(各半兩),赤芍藥(一兩)。
服用方法: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十丸,用烏梅湯送服,不拘時間,每日三次。 以前齊國的褚澄醫師為師姑寡婦特製此方,應該是有原因的。因為這兩種人寡居,獨陰無陽,慾望萌發卻無法滿足,所以導致陰陽交爭,時冷時熱,很像瘧疾,久了就會變成虛勞。曾經讀過《史記·倉公傳》,濟北王的侍女韓女,生病腰背疼痛而且忽冷忽熱,眾醫師都認為是寒熱病。
倉公說:這個病是因為想男人而得不到。如何知道?診察她的脈,發現肝脈弦而上越過寸口,因此知道這個原因。男人以精為主,婦人以血為主,男人精盛就想性事,婦人血盛就想懷孕,肝臟主管藏血,所以這樣說。肝脈弦而上越過寸口,又上魚際,就可知道是陰血旺盛。褚澄醫師的話,實在是有道理的。 (這個地黃丸,雖然說是抑陰,其實是滋陰瀉陽的方劑)
2. 外熱內寒,外寒內熱
桂枝湯(見傷濕。),小柴胡湯(見往來寒熱。),白虎湯(見發熱。)
桂枝麻黃各半湯
桂枝(去粗皮,一兩六錢六分羨),芍藥,生薑(切),甘草(炙),麻黃(各一兩,去節),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枚,湯浸,去皮尖及雙仁者)
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黃一二沸,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溫服六合。
白話文:
外熱內寒,外寒內熱
可以使用桂枝湯(請參考傷濕的章節)、小柴胡湯(請參考往來寒熱的章節)、白虎湯(請參考發熱的章節)來治療。
桂枝麻黃各半湯
藥材包含:桂枝(去掉粗糙的外皮,約為56.6克多一點),芍藥,生薑(切片),炙甘草,麻黃(各約37.5克,去掉莖節),大棗(四枚),杏仁(二十四枚,用熱水浸泡,去掉外皮尖端和雙仁的杏仁)。
將以上七種藥材,加入五升水,先煮麻黃,煮滾一兩次後,撈去浮沫,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下一升八合(約2130毫升)後,過濾掉藥渣,溫服六合(約720毫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