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一冊 (11)

回本書目錄

第一冊 (11)

1. 潮熱

參蘇散(見發熱。),小柴胡湯(見往來寒熱。),茯苓補心湯(見鼻衄。),十全大補湯,養榮湯,八珍散,即七珍散加白扁豆。(俱見虛勞。)

四物二連湯,治血虛五心煩熱,晝則明瞭,夜則發熱。

當歸,生地黃,白芍藥(炒。各一錢),川芎(七分),黃連(炒,五分),胡黃連(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

白話文:

參蘇散用於發熱,小柴胡湯用於往來寒熱,茯苓補心湯用於鼻衄。十全大補湯、養榮湯、八珍散(即七珍散加白扁豆)都用於虛勞。

四物二連湯用於血虛五心煩熱,白天神志清楚,晚上發熱。

方劑:當歸、生地黃、白芍(炒,各一錢)、川芎(七分)、黃連(炒,五分)、胡黃連(三分)。

每服五錢,水煎服。

2. 惡寒

三黃丸(見發熱。),小柴胡湯(見往來寒熱。)

升陽益胃湯(東垣)

黃耆(二兩),半夏(湯洗,脈澀者可用),人參(去蘆),甘草(炙。各一兩),獨活,防風(以秋旺,故以辛溫瀉之),白芍藥(何故秋旺用人參、白朮、芍藥之補旺肺,為脾胃虛則肺最受邪,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羌活(各五錢),橘皮(四錢,不去白),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澤瀉(不淋勿用),白朮(各三錢),黃連(一錢)

白話文:

遇到發熱症狀,可以考慮服用三黃丸。若出現往來寒熱,則可選用小柴胡湯。

東垣所創的升陽益胃湯,由黃耆(二兩)、半夏(湯洗,脈澀者可用)、人參(去蘆)、甘草(炙,各一兩)、獨活、防風(以秋旺,故以辛溫瀉之)、白芍藥(何故秋旺用人參、白朮、芍藥之補旺肺,為脾胃虛則肺最受邪,故因時而補易為力也)、羌活(各五錢)、橘皮(四錢,不去白)、茯苓(小便利,不渴者勿用)、柴胡、澤瀉(不淋勿用)、白朮(各三錢)、黃連(一錢)等藥材組成。

上㕮咀,每服三錢,水三盞,姜五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滓溫服,早飯後午飯前服之。禁忌如前。漸加至五錢止。服藥後,如小便利而病加增劇,是不宜利小便,當少去茯苓、澤瀉。若喜食,初一二日不可飽食,恐胃再傷,以藥力尚淺,胃氣不得轉運升發也。須薄滋味,或美食助其藥力,益升浮之氣,而滋其胃氣。

慎不可淡食,以損藥力,而助邪氣之降沉也。可以小役形體,使胃與藥得轉運升發。慎勿大勞,使氣復傷,若脾胃得安靜尤佳。若胃氣稍強,少食果以助谷藥之力。經云:五穀為養,五果為助者也。(禁忌如前者,服藥訖,忌語話一二時辰,及酒濕面大料物,及冷蒸寒涼淡滲之物。

白話文:

每次服用藥粉三錢,用三碗水加入五片薑、兩枚紅棗煎煮,直到剩下約一碗藥汁,去渣後溫服,早飯後午飯前服用。服用方法與之前相同。逐漸增加藥量,直至五錢為止。服藥後,若小便頻繁且病情加重,說明不適合利小便,應減少茯苓和澤瀉的使用。若喜愛進食,前一兩天不可暴飲暴食,以免再次傷及胃部,因為藥力尚淺,胃氣尚未恢復轉運升發。應以清淡飲食為主,或用美食輔助藥力,促進升浮之氣,滋養胃氣。切忌食用過淡的食物,以免損害藥力,助長邪氣下降。可進行適當的運動,幫助胃部和藥力轉運升發。注意避免過度勞累,以免再次傷氣。若脾胃稍有好轉,可少量食用水果以增強藥效。古籍記載:「五穀為養,五果為助」,意指五穀主養,五果輔助。服用完藥後,應忌語話兩三個時辰,以及酒、濕面、辛辣食物、冷食、蒸食、寒涼、淡滲之物。

茯苓丸(見臂痛。)

黃耆補胃湯(東垣)

黃耆(五錢),甘草(三錢),香白芷(二錢五分),藁本,升麻(各二錢),草豆蔻,橘皮(各一錢半),麻黃,當歸(各一錢),蓮花青皮(七分),柴胡(六錢),黃柏(少許)

白話文:

這是治療臂痛的「茯苓丸」方劑,出自東垣的醫書,藥材包括黃耆、甘草、白芷、藁本、升麻、草豆蔻、橘皮、麻黃、當歸、蓮花青皮、柴胡和黃柏。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煎至一盞,去渣,稍熱食前服。

桂枝加附子湯(仲景)

桂枝(去粗皮,四兩),附子(三枚,炮,去皮,切作八片),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甘草(二兩,炙),大棗(十二枚,掰)

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

桂枝新加湯(又名桂枝芍藥半夏生薑湯)

桂枝內加人參一兩,芍藥、生薑各三錢。加水四升。

白話文:

上方的藥方,每服五錢,用兩碗水煎煮,煎到剩下一碗,去除藥渣,稍微加熱後,在飯前服用。

桂枝加附子湯(仲景)

桂枝(去粗皮,四兩),附子(三枚,炮製去皮,切成八片),芍藥(三兩),生薑(三兩,切片),甘草(二兩,炙烤),大棗(十二枚,掰開)

用六升水煮,煮到剩兩升,去除藥渣,分為三份,溫熱後服用。

桂枝新加湯(又名桂枝芍藥半夏生薑湯)

在桂枝湯中加入人參一兩,芍藥、生薑各三錢。用四升水煎煮。

巴戟丸(《發明》),治肝腎俱虛,收斂精氣,補真戢陽,充悅肌膚,進美飲食。

白朮,五味子,川巴戟(去心),茴香(炒),熟地黃,肉蓯蓉(酒浸),人參,覆盆子,菟絲子(酒浸),牡蠣,益智仁,骨碎補(洗,去毛),白龍骨(各等分)

白話文:

巴戟丸

這方出自《發明》一書,用來治療肝腎兩虛,具有收斂精氣、補益元氣、溫補陽氣、滋潤肌膚、增進食慾等功效。

配方:

  • 白朮
  • 五味子
  • 川巴戟(去心)
  • 茴香(炒)
  • 熟地黃
  • 肉蓯蓉(酒浸)
  • 人參
  • 覆盆子
  • 菟絲子(酒浸)
  • 牡蠣
  • 益智仁
  • 骨碎補(洗淨,去毛)
  • 白龍骨

以上藥材等量使用。

上十三味,為末,蜜丸桐子大,焙乾。每服三十丸,食前米飲下,日三服。此藥補精氣,止汗。

神珠丹(一名離珠丹),治下焦元氣虛弱,小腹疼痛,皮膚燥澀,小便自利,足胻寒而逆。

杜仲(炒去絲),萆薢,巴戟(各二兩),龍骨(一兩),破故紙(三兩,炒),訶子(五個),胡桃仁(一百二十個),砂仁(半兩),硃砂(一錢,另研)

白話文:

將上列十三種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桐子般大小的丸子,烘乾備用。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一天服用三次。此藥可以補益精氣,止住汗液流失。

神珠丹,又稱離珠丹,用於治療下焦元氣虛弱、小腹疼痛、皮膚乾燥粗糙、小便失禁、足部冰冷麻木等症狀。

配方包括:杜仲(炒去纖維)、萆薢、巴戟(各二兩)、龍骨(一兩)、破故紙(三兩,炒)、訶子(五個)、胡桃仁(一百二十個)、砂仁(半兩)、硃砂(一錢,另研磨)。

上九味,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硃砂為衣,每服三十丸,溫酒或鹽湯送下。(氣不化,小便不利,濕肌潤滑。熱蒸陰少,氣不化,氣走小便自利,皮膚燥澀,為迫津液不能停,離珠丹主之。弦數者,陽陷於內,從外而之內也。弦則帶數,甲終於甲也。緊則帶洪,壬終於丙也。若弦虛則無火,細則有水,此二脈從內之外也,不宜離珠丹。)

胡椒理中丸(見痰飲。)

鐵刷湯,治積寒痰飲,嘔吐不止,胸膈不快,不下飲食。

半夏(四錢,湯泡),草豆蔻,丁香,乾薑(炮),訶子皮(各三錢),生薑(一兩)

白話文:

上九味研磨成粉末,用酒糊做成丸子,大小如桐子,再用硃砂包裹。每次服三十丸,溫酒或鹽湯送服。適用於氣不化、小便不利、濕肌潤滑等症狀。若熱蒸陰少、氣不化,氣走小便自利,皮膚燥澀,則為迫津液不能停,可用離珠丹治療。弦數脈象,陽氣陷於內,由外而內;弦則帶數,甲終於甲。緊則帶洪,壬終於丙。若弦虛則無火,細則有水,此二脈由內而外,不宜用離珠丹。

胡椒理中丸可治痰飲。

鐵刷湯可用於治療積寒痰飲,嘔吐不止,胸膈不快,不下飲食。半夏用湯泡四錢,草豆蔻、丁香、乾薑(炮)、訶子皮各三錢,生薑一兩。

上六味,㕮咀,水五盞,煎至二盞半,去滓,分三服無時。大吐不止,加附子(三錢),生薑(半兩)。

桂附丸(《寶鑑》),療風邪冷氣入乘心絡,臟腑暴感風寒,上乘於心,令人卒然心痛,或引背膂,乍間乍甚,經久不瘥。

川烏(炮,去皮臍),黑附(炮,去皮臍,各三兩),乾薑(炮),赤石脂,川椒(去目,微炒),桂(去粗皮。各二兩)

上六味,為末,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三十丸,溫水送下,覺至痛處即止;若不止,加至五十丸,以知為度。若早服無所覺,至午時再服二十丸。若久心痛服盡一料,終身不發。

白話文:

取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五杯水煎煮至剩下兩杯半,去渣,分三次服用,時間不限。如果嘔吐不止,加入炮製過的附子三錢和生薑半兩。

此方名為桂附丸,出自《本草綱目》,主要治療因風寒侵襲心脈,導致臟腑突然受寒,出現心痛、背痛,時輕時重,久治不愈的症狀。

藥材包括:炮製過的川烏、黑附各三兩,去皮臍,炮製過的乾薑、赤石脂、去目微炒的川椒,去粗皮的桂枝各二兩。

將上述六味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蜂蜜製成如桐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粒,溫水送服,直到疼痛減輕或消失為止。如果疼痛未減,可加至五十粒,以疼痛程度為準。如果早服用藥後無效,可在中午再服用二十粒。如果長期心痛,服用完一劑藥後,終身不再發作。

大建中湯,治內虛里急少氣,手足厥冷,小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唇口乾,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冤痠疼,不能久立,多夢寐。

黃耆,當歸,桂心,芍藥(各二錢),人參,甘草(各一錢),半夏(泡,焙),黑附子(炮,去皮。各二錢半)

上八味,㕮咀,每服五錢,水二盞,姜三片,棗二枚,煎至一盞,去滓,食前溫服。

二氣丹,助陽退陰,正氣和中。治內虛里寒,冷氣攻擊,心脅腹滿刺痛,泄痢無度,嘔吐不止,自汗時出,小便不禁,陽氣漸微,手足厥冷。及傷寒陰證,霍亂轉筋,久下冷痢,少氣羸困,一切虛寒痼冷。

白話文:

大建中湯

功效: 治療內虛、里急少氣、手足厥冷、小腹攣急、或腹滿弦急、不能食、起即微汗、陰縮、或腹中寒痛、不堪勞、唇口乾、精自出、或手足乍寒乍熱而煩冤痠疼、不能久立、多夢寐。

藥材:

  • 黃耆、當歸、桂心、芍藥 (各二錢)
  • 人參、甘草 (各一錢)
  • 半夏 (泡、焙,各二錢半)
  • 黑附子 (炮,去皮,各二錢半)

用法: 上述八味藥材,切碎研磨,每次取五錢,加水兩盞,薑三片,棗兩枚,煎煮至一盞,去渣,飯前溫服。

二氣丹

功效: 助陽退陰,正氣和中。治療內虛里寒、冷氣攻擊、心脅腹滿刺痛、泄痢無度、嘔吐不止、自汗時出、小便不禁、陽氣漸微、手足厥冷。以及傷寒陰證、霍亂轉筋、久下冷痢、少氣羸困、一切虛寒痼冷。

注:

  • 以上配方中,"錢"為古代重量單位,約為現代的3.75克。
  • "盞"為古代容量單位,約為現代的100毫升。
  • 方劑的具體用量和煎煮方法,需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調整。

硫黃(細研),肉桂(去粗皮。各二錢半。),乾薑(炮),硃砂(別研為衣。各二錢),黑附子(大者一枚,去皮臍,炮製,半兩)

上為細末,研勻,麵糊為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空心煎艾鹽湯下。

附子理中丸,治脾胃冷弱,心腹㽲疼,嘔吐瀉痢,霍亂轉筋,體冷微汗,手足厥冷,心下逆冷滿悶,腹中雷鳴,飲食不進,及一切沉寒痼冷,並皆治之。

人參(去蘆),附子(炮,去皮臍),乾薑(炮),甘草(炙),白朮(各等分),

上為末,煉蜜和丸,每一兩作十丸。每服一丸,以水一盞化破,煎至七分,稍熱服,食前。

白話文:

將硫磺研磨成細粉,肉桂去粗皮,乾薑炮製,硃砂另研磨成粉末,黑附子去皮臍炮製,各取二錢半,黑附子取大者一枚,半兩。將所有藥材研磨成細粉,混合均勻,用麵糊製成梧子大小的丸子。每次服用三十丸,空腹用艾鹽湯送服。

附子理中丸可治療脾胃虛寒,心腹絞痛,嘔吐瀉痢,霍亂抽筋,體寒微汗,手足冰冷,心下逆冷滿悶,腹中雷鳴,飲食不進,以及一切沉寒痼冷之症。

人參去蘆,附子炮製去皮臍,乾薑炮製,甘草炙烤,白朮各取等量,混合研磨成粉末,用煉蜜和成丸子,每一兩做成十丸。每次服用一丸,用一碗水化開,煎至七分,稍熱服用,飯前服用。

八味丸,還少丹,天真丹,雙和湯(俱見虛勞。),定志丸(見驚。)

益黃散(錢氏)

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甘草(各半兩),丁香(二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或三錢,水煎服。(海藏云:此劑瀉脾以燥濕。)

小青龍湯(見咳嗽。),四逆湯(見厥。)

白話文:

八味丸、還少丹、天真丹、雙和湯都是用於治療虛勞的方劑,定志丸則是用於治療驚悸的方劑。錢氏的益黃散,由陳皮一兩,青皮、訶子肉、甘草各半兩,丁香二錢組成,研為細末,每次服用二錢或三錢,水煎服。海藏說,此方旨在瀉脾燥濕。小青龍湯用於治療咳嗽,四逆湯則用於治療厥症。

大已寒丸(《和劑》),治臟腑虛寒,心腹㽲痛,泄瀉腸鳴,自利自汗,米穀不化,手足厥冷。

蓽茇,肉桂(各四兩),乾薑(炮),良薑(各六兩)

上為細末,水煮麵糊丸如梧子大。每服二十丸,米飲湯下,食前服。

白話文:

大已寒丸(《和劑》)

功效: 治理臟腑虛寒,心腹疼痛,腹瀉腸鳴,自發性腹瀉和出汗,飯食難以消化,手腳冰冷等症狀。

藥方:

  • 蓽茇、肉桂(各四兩)
  • 乾薑(炮製)、良薑(各六兩)

製法: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水煮麵糊成丸,丸子大小如梧桐子。

用法: 每次服用二十丸,用米湯送服,飯前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