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8)
第三冊 (8)
1. 噎
人參散(見大便秘。)
厚朴丸(見反胃。)
昆布丸(《良方》),治五噎,咽喉妨塞,食飲不下。
昆布(洗去鹹水),麥門冬(去心,焙),天門冬(去心,焙),訶藜勒(去核,各一兩半),木通,川大黃(微炒),川朴硝,郁李仁(湯浸,去皮,微炒),桂心,百合(各一兩),羚羊角(屑),杏仁(湯浸,去皮尖,麩炒黃),紫蘇子(微炒),射干(各半兩),柴胡(去蘆),陳皮(湯浸,去白),檳榔(各二錢半)
上為細末,煉蜜和搗三百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不拘時,熱酒送下。夜飯後用綿裹彈子大一丸噙化。
代抵當丸(見蓄血。)
竹皮散(《良方》),治噎聲不出。
竹皮(一方用竹葉),細辛,通草,人參,五味子,茯苓,麻黃,桂心,生薑,甘草(各一兩)
上㕮咀,以水一斗,煮竹皮,下藥煮取三升,分三服。
補中益氣湯(見勞倦。)
吳茱萸丸(東垣),大理脾胃,胸膈不通,調中順氣。
吳茱萸,草豆蔻仁(各一錢二分),橘皮,益智仁,人參,黃耆,升麻(各八分),白殭蠶,澤瀉,薑黃,柴胡(各四分),當歸身,甘草(炙,各六分),木香(二分),青皮(三分),半夏(一錢),大麥糵(一錢五分)
上為細末,用湯浸蒸餅為丸,如綠豆大。每服三十丸,細嚼,白湯送下。無時。
利膈丸(見反胃。)
黃耆補中湯(見痞。)
滋腎丸(見小便不通。)
消痞丸(見痞。)
白話文:
人參散:用來治療大便秘結的情況。(詳見大便秘結的相關說明)
厚朴丸:用來治療反胃的情況。(詳見反胃的相關說明)
昆布丸(出自《良方》):用來治療各種噎病,症狀為喉嚨被阻礙,食物和水都難以下嚥。
組成成分:昆布(洗去鹹味),麥門冬(去除中心,烘乾),天門冬(去除中心,烘乾),訶子(去除果核,各一兩半),木通,川大黃(稍微炒過),川朴硝,郁李仁(用熱水浸泡,去除外皮,稍微炒過),桂心,百合(各一兩),羚羊角屑,杏仁(用熱水浸泡,去除外皮和尖端,用麩皮炒黃),紫蘇子(稍微炒過),射干(各半兩),柴胡(去除根部),陳皮(用熱水浸泡,去除白色部分),檳榔(各二錢半)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煉製過的蜂蜜攪拌均勻,搗三百下,製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十丸,不拘時間,用熱酒送服。晚上飯後,用棉布包裹一顆彈珠大小的藥丸,含在口中慢慢溶化。
代抵當丸:用來治療蓄血的情況。(詳見蓄血的相關說明)
竹皮散(出自《良方》):用來治療噎住時發不出聲音的情況。
組成成分:竹皮(有的方子用竹葉),細辛,通草,人參,五味子,茯苓,麻黃,桂心,生薑,甘草(各一兩)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切碎,用水一斗煮竹皮,然後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取三升藥液。
服用方法:分三次服用。
補中益氣湯:用來治療勞累疲倦的情況。(詳見勞倦的相關說明)
吳茱萸丸(出自東垣):用來調理脾胃,疏通胸膈,調整氣機。
組成成分:吳茱萸,草豆蔻仁(各一錢二分),橘皮,益智仁,人參,黃耆,升麻(各八分),白殭蠶,澤瀉,薑黃,柴胡(各四分),當歸身,甘草(炙,各六分),木香(二分),青皮(三分),半夏(一錢),大麥芽(一錢五分)
製作方法: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用湯浸過的蒸餅做成藥丸,大小如綠豆。
服用方法:每次服用三十丸,仔細咀嚼後用白開水送服。不拘時間。
利膈丸:用來治療反胃的情況。(詳見反胃的相關說明)
黃耆補中湯:用來治療痞滿的情況。(詳見痞滿的相關說明)
滋腎丸:用來治療小便不通的情況。(詳見小便不通的相關說明)
消痞丸:用來治療痞滿的情況。(詳見痞滿的相關說明)
2. 吐痢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仲景)
黃芩(三兩),甘草(炙,二兩),芍藥(三兩),半夏(半斤),生薑(四兩),大棗(二十枚)
上水一斗,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黃芩湯(《外臺》)
黃芩(二兩),人參,乾薑(各三兩),桂枝(一兩),半夏(半兩),大棗(十二枚)
上水七升,煮取三升,溫分三服。
理中丸(見痞。)
六一散,即益元散。(見傷暑。)
水煮金花丸(潔古),治風痰。
半夏(湯洗),天南星(洗),寒水石(燒存性,各一兩),天麻(半兩),雄黃(一錢半),白麵(四兩)
上為末,滴水為丸,桐子大。每服百丸,先煎漿水沸,下藥煮令浮為度,漉出,生薑湯下,食前。
白話文:
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仲景)
使用黃芩(約45克)、炙甘草(約30克)、芍藥(約45克)、半夏(約250克)、生薑(約60克)、大棗(20枚)。
先將以上藥材加入一斗水(約2000毫升)中煎煮,煮到剩下三升(約600毫升)的藥液,溫熱服用一升(約200毫升),一天服用兩次,早晚各一次。
黃芩湯(《外臺》)
使用黃芩(約30克)、人參、乾薑(各約45克)、桂枝(約15克)、半夏(約20克)、大棗(12枚)。
先將以上藥材加入七升水(約1400毫升)中煎煮,煮到剩下三升(約600毫升)的藥液,溫熱分三次服用。
理中丸(請參考痞這個條目。)
六一散,即益元散(請參考傷暑這個條目。)
水煮金花丸(潔古),用於治療風痰。
使用半夏(用熱水洗過)、天南星(洗過)、寒水石(燒過後保留藥性,各約30克)、天麻(約15克)、雄黃(約5克)、白麵(約120克)。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加入少許水搓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一百丸,先將米湯煮沸,再將藥丸放入煮至浮起,撈出後用生薑湯送服,在飯前服用。
3. 霍亂
加減理中湯(《良方》)
人參,乾薑,白朮(各三錢),甘草(炙,一錢)
水二盅,煎一盅,不拘時服。
若為寒濕氣所中者,加附子一錢,名附子理中湯。
若霍亂吐瀉者,加橘紅、青皮各一錢半,名治中湯。
若干霍亂心腹作痛,先以鹽湯少許頻服,候吐出令透,即進此藥。
若嘔吐者,於治中湯內加丁皮、半夏各一錢,生薑十片煎。
若泄瀉者,加橘紅、茯苓各一錢,名補中湯。
若溏泄不已者,於補中湯內加附子一錢;不喜飲食,水穀不化者,再加砂仁一錢。
若霍亂嘔吐,心腹作痛,手足逆冷,於本方內去白朮,加熟附子,名四順湯。
若傷寒結胸,先加桔梗、枳殼等分,不愈者,及諸吐痢後胸痞欲絕,心胸高起急痛,手不可近者,加枳實、白茯苓各一錢,名枳實理中湯。
若渴者,再於枳實理中湯內加栝蔞根一錢。
若霍亂後轉筋者,理中湯內加火煅石膏一錢。
若臍上築者,腎氣動也,去朮,加官桂一錢半。腎惡燥,去朮;恐作奔豚,故加官桂。
若悸多者,加茯苓一錢。
若渴欲飲水者,加白朮半錢。
若寒者,加乾薑半錢。
若腹滿者,去白朮,加附子一錢。
若飲酒過多,及啖炙爆熱食,發為鼻衄,加川芎一錢。
若傷胃吐血,以此藥能理中脘,分利陰陽,安定血脈,只用本方。
二香散(《良方》),治暑濕相搏,霍亂轉筋,煩渴悶亂。
藿香,白朮,厚朴,陳皮,茯苓,半夏,紫蘇,桔梗,白芷,香薷,黃連,扁豆(各一錢),大腹皮,甘草(各半錢)
水二盅,姜五片,蔥白三根,煎至一盅,不拘時服。
香薷散(《活人》),治陰陽不順,清濁相干,氣鬱中焦,名為霍亂。此皆飽食多飲,復睡冷席,外邪內積,結而不散,陰陽二氣,壅而不反,陽氣欲降,陰氣欲升,陰陽交錯,變成吐痢,百脈混亂,榮衛俱虛,冷搏筋轉,皆宜服此。
厚朴(去皮,薑汁炒),黃連(薑汁炒,各二兩),香薷(四兩),甘草(半兩)
上為末,每服四錢,水煎,不犯鐵器,慢火煎之。兼治不時吐痢,霍亂,腹撮痛,大渴煩躁,四肢逆冷,冷汗自出,兩腳轉筋,痛不可忍者,須井中沉令極冷,頓服之乃效。
桂苓白朮散(《寶鑑》),治冒暑飲食所傷,傳受濕熱內盛,霍亂吐瀉,轉筋急痛,滿腹痛悶,小兒吐瀉驚風,皆宜服此。
桂枝,人參,白朮,白茯苓(各半兩),澤瀉,甘草,石膏,寒水石(各一兩),滑石(二兩)
一方,有木香、藿香、葛根各半兩。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下,或新汲水薑湯下亦可。
桂苓甘露飲(《寶鑑》),流濕潤燥,治痰涎,止咳嗽,調臟腑寒熱嘔吐,服之令人遍身氣液宣平,及治水腫泄痢。
肉桂,藿香,人參(各半兩),木香(二錢半),白茯苓(去皮),白朮,甘草,澤瀉,葛根,石膏,寒水石(各一兩),滑石(二兩)
白話文:
加減理中湯(出自《良方》)
用人參、乾薑、白朮各三錢,炙甘草一錢。加兩碗水煎成一碗,不拘時間服用。
如果因為寒濕之氣侵犯身體,就加入附子一錢,叫做附子理中湯。
如果出現霍亂吐瀉,加入橘紅、青皮各一錢半,叫做治中湯。
如果霍亂導致心腹疼痛,先少量頻繁服用淡鹽水,等吐出來之後,再服用此藥。
如果出現嘔吐,在治中湯內加入丁香皮、半夏各一錢,再加生薑十片一起煎煮。
如果出現腹瀉,加入橘紅、茯苓各一錢,叫做補中湯。
如果腹瀉不止,在補中湯內加入附子一錢。如果沒有食慾,消化不良,再加入砂仁一錢。
如果霍亂嘔吐,心腹作痛,手腳冰冷,就在原方中去掉白朮,加入熟附子,叫做四順湯。
如果傷寒導致胸部結塊,先加入桔梗、枳殼等量,如果沒好轉,或者各種吐瀉後胸悶欲絕,胸口高高隆起,疼痛難忍,手不能觸碰,就加入枳實、白茯苓各一錢,叫做枳實理中湯。
如果口渴,在枳實理中湯內加入栝蔞根一錢。
如果霍亂後出現抽筋,在理中湯內加入煅燒過的石膏一錢。
如果肚臍上方跳動,這是腎氣發動,去掉白朮,加入官桂一錢半。腎怕乾燥,所以去掉白朮;擔心出現奔豚症狀,所以加入官桂。
如果心悸嚴重,加入茯苓一錢。
如果口渴想喝水,加入白朮半錢。
如果怕冷,加入乾薑半錢。
如果腹脹,去掉白朮,加入附子一錢。
如果因為飲酒過量,或者吃了過於燥熱的食物,導致流鼻血,加入川芎一錢。
如果傷及胃部導致吐血,此藥能調理中焦,調節陰陽,穩定血脈,直接用原方即可。
二香散(出自《良方》)
治療因為暑濕相互影響導致的霍亂,出現抽筋、煩渴、悶亂等症狀。
用藿香、白朮、厚朴、陳皮、茯苓、半夏、紫蘇、桔梗、白芷、香薷、黃連、扁豆各一錢,大腹皮、甘草各半錢。加兩碗水,生薑五片,蔥白三根,煎成一碗,不拘時間服用。
香薷散(出自《活人》)
治療因為陰陽失調,清氣和濁氣相互干擾,氣機鬱滯在中焦,導致的霍亂。這種情況多是因為吃飽喝足後,又睡在冰涼的席子上,導致外邪內積,結聚不散,陰陽二氣壅塞不暢。陽氣想下降,陰氣想上升,陰陽交錯,導致吐瀉,全身經脈紊亂,氣血虛弱,寒氣侵襲導致抽筋,都適合服用此藥。
用厚朴(去皮,用薑汁炒)、黃連(用薑汁炒)各二兩,香薷四兩,甘草半兩。
將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四錢,用水煎煮,不要使用鐵器,用慢火煎。此藥還能治療不定時的吐瀉、霍亂、腹部絞痛、嚴重口渴、煩躁不安、四肢冰冷、冷汗不止、兩腳抽筋,疼痛難忍。須將藥浸泡在井水中使其極冷,立刻服用才能見效。
桂苓白朮散(出自《寶鑑》)
治療因為中暑,飲食不當,導致濕熱內盛,出現霍亂吐瀉、抽筋、腹痛悶脹等症狀。小兒吐瀉驚風也適合服用此藥。
用桂枝、人參、白朮、白茯苓各半兩,澤瀉、甘草、石膏、寒水石各一兩,滑石二兩。
有個方子,加入木香、藿香、葛根各半兩。
將藥材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調服,或者用新打上的井水加薑湯送服。
桂苓甘露飲(出自《寶鑑》)
具有疏通濕氣、滋潤乾燥的功效,能治療痰涎、止咳嗽,調節臟腑的寒熱,治療嘔吐,服用後能使全身氣機流暢,還能治療水腫和腹瀉。
用肉桂、藿香、人參各半兩,木香二錢半,白茯苓(去皮)、白朮、甘草、澤瀉、葛根、石膏、寒水石各一兩,滑石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