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6)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6)

1. 反胃

每服三錢,水一盞,姜三片,棗二枚,煎七分,不拘時溫服。五噎,入乾柿一枚;膈氣吐逆,入薤白三寸,棗五枚。

代抵當丸(見蓄血。)

秦川剪紅丸(《良方》),治膈氣成翻胃,服此吐出瘀血及下蟲而效。

雄黃(別研),木香(各五錢),檳榔,三稜(煨),蓬朮(煨),貫仲(去毛),乾漆(炒煙盡),陳皮(各一兩),大黃(一兩半),

上為細末,麵糊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食前用米飲送下。

芫花丸(《本事》)

芫花(醋炒,一兩),乾漆,狼牙根,桔梗(炒黃),藜蘆(炒),檳榔(各半兩),巴豆(十粒,炒黑)

上為細末,醋糊為丸,如赤豆大。每服二三丸,加至五七丸,食前生薑湯下。此方常服,化痰、消堅、殺蟲。予患飲癖三十年,暮年多嘈雜,痰飲來潮遲即吐,有時飲半杯酒即止,蓋合此症也。因讀巢氏《病源》論酒瘕云:飲酒多而食谷少,積久漸瘦,其病常欲思酒,不得酒則吐,多睡,復不能食,是胃中有蟲使然,名為酒瘕,此藥治之。要之,須禁酒即易治,不禁無益也。

厚朴丸,主翻胃吐逆,飲食噎塞,氣上衝心,腹中諸疾。

厚朴,蜀椒(去目,微炒),川烏頭(炮,去皮,各一兩五錢),紫菀(去土苗),吳茱萸(湯洗),菖蒲,柴胡(去苗),桔梗,茯苓,官桂,皂角(去皮弦,炙),乾薑(炮),人參(各二兩),黃連(二兩半),巴豆霜(半兩)

上為細末,入巴豆霜勻,煉蜜為劑,旋旋丸如桐子大。每服三丸,漸次加至五七丸,以利為度,生薑湯下,食後而臥。此藥治效,與《局方》溫白丸同,及治處暑以後秋冬間下痢,大效。春夏加黃連二兩,秋冬再加厚朴二兩。如治風,於春秋所加黃連、厚朴外,更加菖蒲、茯苓各一兩半。

如治風痛不愈者,依春秋加藥外,更加人參、菖蒲、茯苓各一兩半,如心之積,加菖蒲、白茯苓為輔。如肝之積,加柴胡、蜀椒為輔。如肺之積,加黃連、人參為輔。如脾之積,加茱萸、乾薑為輔。秋冬久瀉不止,加黃連、茯苓。

萬病紫菀丸(見積聚。)

益元散(見傷暑。)

三乙承氣湯(子和),北大黃(去粗皮),芒硝(即焰硝),厚朴(薑製),枳實(生用。各半兩),甘草(去皮,炙,一兩),當歸(酒洗,焙,二錢半重)

上㕮咀,每服半兩,水盞半,生薑五片,棗二枚擘開,同煎七分,去滓熱服,不拘時候。病重者,每服一兩,加姜二片,棗一枚,若不納藥,須時時呷服之,以通為度。雖為下藥,有泄有補,卓有奇功。劉河間又加甘草,以為三一承氣,以甘和其中,最得仲景之秘。試論只論四味,當歸不在試論之列,不可即用,然等分不多,縱用亦無妨。

白話文:

反胃

每次服用三錢,用一碗水,加入三片生薑、兩枚紅棗,煎煮至剩七分,不拘時間溫服。如果是五種噎食症狀,加入一枚乾柿子;如果是橫膈膜氣逆嘔吐,加入三寸長的薤白、五枚紅棗。

可以替代抵當丸(相關資訊請參考「蓄血」)。

秦川剪紅丸(出自《良方》):治療橫膈膜氣逆導致反胃,服用此藥能吐出瘀血、排出蟲子而見效。

藥材包含:雄黃(另外研磨)、木香(各五錢)、檳榔、三稜(煨過)、蓬朮(煨過)、貫仲(去除毛)、乾漆(炒至無煙)、陳皮(各一兩)、大黃(一兩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麵糊做成丸子,如梧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飯前用米湯送服。

芫花丸(出自《本事》):

藥材包含:芫花(用醋炒過,一兩)、乾漆、狼牙根、桔梗(炒黃)、藜蘆(炒過)、檳榔(各半兩)、巴豆(十粒,炒黑)。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用醋糊做成丸子,如赤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二到三丸,可增加到五到七丸,飯前用生薑湯送服。這個藥方可以長期服用,有化痰、消散硬塊、殺蟲的功效。我患有飲癖三十年,晚年時常感到嘈雜不適,痰飲來的時候會慢一點才吐出來,有時候喝半杯酒就可以止住,這應該就是符合這種病症。因為讀過巢氏《病源》論述酒瘕時說:「飲酒過多而吃飯很少,日子久了就會逐漸消瘦,這個病常常會想喝酒,如果沒有酒就會嘔吐,而且會嗜睡、無法進食,這是因為胃中有蟲造成的,稱為酒瘕,這個藥方可以治療它。」總之,一定要戒酒才容易治療,如果不戒酒就沒有用。

厚朴丸:主要治療反胃嘔吐、飲食阻塞、氣向上衝心口、腹中各種疾病。

藥材包含:厚朴、蜀椒(去籽,微微炒過)、川烏頭(炮製過,去皮,各一兩五錢)、紫菀(去除泥土、苗)、吳茱萸(用湯洗過)、菖蒲、柴胡(去苗)、桔梗、茯苓、官桂、皂角(去皮、筋,炙過)、乾薑(炮製過)、人參(各二兩)、黃連(二兩半)、巴豆霜(半兩)。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細末,加入巴豆霜攪拌均勻,用煉蜜做成丸子,搓成如桐子般大小。每次服用三丸,逐漸增加到五到七丸,以排便為度,用生薑湯送服,飯後睡前服用。這個藥方療效與《局方》中的溫白丸相同,而且治療處暑以後秋冬季節的腹瀉,效果非常好。春夏季節加入黃連二兩,秋冬季節再加厚朴二兩。如果治療風邪,在春秋季節所加的黃連、厚朴之外,再加菖蒲、茯苓各一兩半。

如果治療風痛久治不癒,除了依照春秋季節加藥外,再加人參、菖蒲、茯苓各一兩半。如果是心臟的積聚,加入菖蒲、白茯苓作為輔助。如果是肝臟的積聚,加入柴胡、蜀椒作為輔助。如果是肺臟的積聚,加入黃連、人參作為輔助。如果是脾臟的積聚,加入茱萸、乾薑作為輔助。秋冬季節久瀉不止,加入黃連、茯苓。

萬病紫菀丸(相關資訊請參考「積聚」)。

益元散(相關資訊請參考「傷暑」)。

三乙承氣湯(子和):藥材包含:北大黃(去除粗皮)、芒硝(也就是焰硝)、厚朴(用薑製過)、枳實(生用,各半兩)、甘草(去皮,炙過,一兩)、當歸(用酒洗過,烘乾,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切碎,每次服用半兩,用一碗半的水,加入五片生薑,兩枚擘開的紅棗,一起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後趁熱服用,不拘時間。病情嚴重者,每次服用一兩,加入兩片生薑,一枚紅棗。如果藥不易下嚥,需要時時少量啜飲,直到排便通暢為止。雖然是瀉藥,卻有泄有補的功效,效果顯著。劉河間又加入了甘草,認為是三一承氣,用甘味來調和其中,最能體會張仲景的奧秘。試論中只論及四味藥,當歸不在論述之列,不宜直接使用,但用量不多,即使使用也無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