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4)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4)

1. 嘔吐

上細末,煉蜜丸,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米飲下。

參萸丸(丹溪),治濕熱滯氣者,濕熱甚者用為嚮導,上可治吞酸,下可治自利。

六一散(七兩,即益元散),吳茱萸(二兩,煮過)

一方,去茱萸,加乾薑一兩,名溫六丸。

〔嘔清水〕

茯苓飲(《金匱》)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陳皮(五錢),生薑(四兩),

水六升,煮取一升八合,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進之。

五苓散(見消痹。)

〔吐涎沫〕

吳茱萸湯(見傷寒吐。)

小青龍湯(見咳嗽。)

〔嘔膿〕

地黃湯(《直指》),治膿血嘔吐。

生地黃(洗,焙),川芎(各一兩),半夏(制),甘草(炙,各七錢半),南星(湯洗七次),芍藥,白芷,茯苓,北梗,前胡,知母,人參(各半兩)

每服三錢半,姜五片,烏梅一個,煎服。

〔嘔蟲〕

烏梅丸(見傷寒蛔厥。)

白話文:

將藥材磨成細末,用蜂蜜煉製成藥丸,大小如梧桐子。每次服用三十顆,用米湯送服。

參萸丸(丹溪方),治療因濕熱導致氣滯的狀況,對於濕熱嚴重者,可以作為引導藥,往上可以治療吞酸(胃酸過多),往下可以治療腹瀉。

六一散(七兩,也就是益元散),加上吳茱萸(二兩,煮過)。

另一個方子,去掉吳茱萸,加入乾薑一兩,稱為溫六丸。

【嘔吐清水】

茯苓飲(《金匱要略》) 茯苓、人參、白朮(各三兩)、枳實(二兩)、陳皮(五錢)、生薑(四兩)。 用水六升煎煮至一升八合,分三次溫服,大約走八九里路後服用。

五苓散(見消痹篇)

【吐口水、涎沫】

吳茱萸湯(見傷寒吐篇)

小青龍湯(見咳嗽篇)

【嘔吐膿液】

地黃湯(《直指方》),治療嘔吐膿血。 生地黃(洗淨,烘乾)、川芎(各一兩)、半夏(製過)、甘草(炙過,各七錢半)、南星(用湯洗過七次)、芍藥、白芷、茯苓、桔梗、前胡、知母、人參(各半兩)。 每次服用三錢半,加生薑五片、烏梅一個,用水煎服。

【嘔吐蛔蟲】

烏梅丸(見傷寒蛔厥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