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三冊 (3)

回本書目錄

第三冊 (3)

1. 嘔吐

大黃甘草湯(《金匱》)

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溫再服。

金花丸(潔古),治吐食而脈弦者,由肝勝於脾而吐,乃由脾胃之虛,宜治風安胃。

半夏(湯洗,一兩),檳榔(二錢),雄黃(一錢半)

上細末,薑汁浸蒸餅為丸,如桐子大。小兒另丸,薑湯下,從少至多,漸次服之,以吐止為度。

青鎮丸,治嘔吐脈弦,頭痛而有汗。

柴胡(一兩),黃芩(七錢半),甘草,人參(各五錢),半夏(三錢,洗),青黛(二錢半)

上細末,薑汁浸蒸餅丸,桐子大。每服五十丸,薑湯下。

茯苓澤瀉湯(《金匱》)

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生薑(四兩),白朮(三兩)

上以水一斗,煮取三升,納澤瀉,再煮取二升半,溫服八合,日三服。

〔乾嘔〕

陳皮湯(《金匱》)

陳皮(四兩),生薑(半斤)

水七升,煮取三升,溫服一升,下咽即愈。

〔噁心〕

生薑半夏湯(《金匱》)

半夏(半升),生薑(一斤)

以水三升,煮半夏,取二升,納生薑汁,煮取一升半,少冷,分四服,日三夜一服。止,停後服。

茯苓半夏湯(《拔粹》)

炒曲(三錢),大麥糵(半兩,炒黃),陳皮,天麻(各二錢),白朮,白茯苓,半夏(各一兩)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二盞,生薑五片,煎至一盞,去渣熱服。

柴胡半夏湯(《拔粹》)

半夏(二錢),蒼朮,炒曲(各一錢),生薑(三片),柴胡,藁本,升麻(各五分),白茯苓(七分)

上為粗末,水二盞,煎至五沸,去渣溫服。

〔吐酸〕

八味平胃散(《三因》),厚朴(去皮,姜炒),升麻,射干(米泔浸),茯苓(各一兩半),大黃(蒸),枳殼(去瓤,麥炒),甘草(炙,各一兩),芍藥(半兩)

每服四錢,水一盞,煎七分,空心熱服。

咽醋丸(丹溪)

吳茱萸(去枝梗,煮,曬乾),陳皮(去白),黃芩(炒,各五錢),蒼朮(七錢半),黃連(一兩,細切,用陳壁泥同炒)

上為細末,曲糊丸,桐子大。

神術丸(《本事》),治停飲成癖,久則嘔吐酸水,吐已停久復作,如潦水之有科臼,不盈科則不行也。脾土惡濕,而水則流濕,莫若燥脾以勝濕,崇土以堆科臼,則疾當去矣。

蒼朮(一斤,米泔浸),生芝麻(五錢,用水二盞,研細取漿),大棗(十五枚,煮熟去皮核,研細)

上以蒼朮焙乾為末,然後以芝麻漿及棗肉和勻杵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溫湯下。忌桃、李、雀、蛤。初服覺燥,以山梔末一錢,湯調服。

乾薑丸(《聖惠》)

乾薑,枳殼,橘紅,葛根,前胡(各五錢),白朮,半夏曲(各一兩),吳茱萸,甘草(各二錢半)

白話文:

大黃甘草湯

用大黃四兩、甘草一兩,加水三升煮到剩下一升,分兩次溫服。

金花丸

這個藥方是治療因為肝氣太盛導致脾胃虛弱,出現吃了就吐,而且脈象呈現弦脈的情況,主要用來祛風、安穩脾胃。

需要半夏(用湯洗過)一兩、檳榔二錢、雄黃一錢半。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用薑汁浸泡過的蒸餅做成丸子,像桐子大小。給小孩子吃的話要另外做小丸子,用薑湯送服,從少量開始,逐漸增加劑量,直到嘔吐停止。

青鎮丸

這個藥方是治療嘔吐、脈象弦緊,同時伴有頭痛和出汗的症狀。

需要柴胡一兩、黃芩七錢半、甘草、人參各五錢、半夏(洗過)三錢、青黛二錢半。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用薑汁浸泡過的蒸餅做成丸子,像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薑湯送服。

茯苓澤瀉湯

用茯苓半斤、澤瀉四兩、甘草二兩、桂枝二兩、生薑四兩、白朮三兩。將這些藥材加水一斗(古代容量單位)煮到剩下三升,加入澤瀉,再煮到剩下二升半,溫服八合(古代容量單位),每天服用三次。

陳皮湯(針對乾嘔)

用陳皮四兩、生薑半斤,加水七升煮到剩下三升,溫服一升,喝下去就應該會好。

生薑半夏湯(針對噁心)

用半夏半升、生薑一斤,加水三升煮半夏,煮到剩下二升,加入生薑汁,再煮到剩下一升半,稍微放涼後,分四次服用,白天三次晚上一次。症狀停止後就不用再喝。

茯苓半夏湯

用炒過的麥芽三錢、炒黃的大麥芽半兩、陳皮、天麻各二錢、白朮、白茯苓、半夏各一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每次取五錢,加水兩碗、生薑五片,煎到剩下一碗,去渣後趁熱服用。

柴胡半夏湯

用半夏二錢、蒼朮、炒麥芽各一錢、生薑三片、柴胡、藁本、升麻各五分、白茯苓七分。將這些藥材磨成粗末,加水兩碗,煎到沸騰五次,去渣後溫服。

八味平胃散(針對吐酸)

用厚朴(去皮用薑炒)、升麻、射干(用米泔水浸泡)、茯苓各一兩半,大黃(蒸過)、枳殼(去瓤用麥麩炒過)、甘草(烤過)各一兩,芍藥半兩。每次取四錢,加水一碗,煎到剩七分,空腹時趁熱服用。

咽醋丸

用吳茱萸(去除枝梗,煮過曬乾)、陳皮(去白)、黃芩(炒過)各五錢,蒼朮七錢半,黃連(切細用陳年牆壁泥一起炒)一兩。將這些藥材磨成細末,用麥芽糊做成丸子,像桐子大小。

神術丸

這個藥方是治療因為停留在體內的水分造成病症,時間久了就會吐酸水,吐完後過一陣子又會再吐,就像積水坑一樣,水沒滿就不會流動。因為脾臟不喜歡潮濕,而水又會往潮濕的地方流,所以不如讓脾臟乾燥來克服濕氣,堆高土壤來填補水坑,這樣病就好了。

需要蒼朮一斤(用米泔水浸泡),生芝麻五錢(用水兩碗磨成漿),大棗十五枚(煮熟去皮核磨成泥)。先把蒼朮烘乾磨成粉,然後用芝麻漿和棗泥混合均勻,搗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用溫水送服。忌吃桃子、李子、麻雀、蛤蜊。剛開始吃覺得燥熱的話,用山梔末一錢,用湯調服。

乾薑丸

需要乾薑、枳殼、橘紅、葛根、前胡各五錢,白朮、半夏麴各一兩,吳茱萸、甘草各二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