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二冊 (56)

回本書目錄

第二冊 (56)

1.

人參平肺散(東垣),治肺受熱而喘。

桑白皮(炒,二錢),知母(一錢半),甘草(炙),茯苓,人參,地骨皮,天門冬(去心。各一錢),青皮,陳皮(各六分),五味子(三十粒,捶碎)

水二盅,生薑五片,煎一盅,食遠溫服。如熱甚,加黃芩、薄荷葉(各一錢)。

參蘇溫肺湯(東垣),治肺受寒而喘。

人參,肉桂,甘草,木香,五味子,陳皮,製半夏,桑白皮,白朮,紫蘇莖葉(各二兩),白茯苓(一兩)

上㕮咀,每服五錢,水一盞半,生薑三片,煎至七分,去滓,食後溫服。如冬寒,每服不去節麻黃半分,先煎去沫,下諸藥。

調中益氣湯(見勞倦。),分氣紫蘇飲(見氣。)

《指迷》七氣湯,即大七氣湯去三稜,加半夏。(見積聚。)

安腎丸(和劑),治腎經久積陰寒,膀胱虛冷,下元衰憊,耳重唇焦,腰腿腫疼,臍腹撮痛,兩脅刺脹,小腹堅疼,下部濕癢,夜夢遺精,恍惚多驚,皮膚乾燥,面無光澤,口淡無味,不思飲食,大便溏泄,小便滑數,精神不爽,事多健忘。常服補元陽,益腎氣。

肉桂(去粗皮,不見火),川烏頭(炮。去皮臍,各十六兩),桃仁(麩炒),白蒺藜(炒,去刺),巴戟(去心),山藥,茯苓(去皮),肉蓯蓉(酒浸,炙),石斛(去根,炙),萆薢,白朮,破故紙(各四十八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子大。每服三十丸,溫酒或鹽湯送下,空心食前。小腸氣,茴香酒下。

小安腎丸(附),治腎氣虛乏,下元冷憊,夜多旋溺,肢體倦怠,漸覺羸瘦,腰膝沉重,嗜臥少力,精神昏憒,耳作蟬鳴,面無顏色,泄瀉腸鳴,眼目昏暗,牙齒蛀痛。

香附子,川烏頭,川楝子(以上各一斤,用鹽四兩,水四升,同煮候乾,切,焙),蘹香(十二兩),熟地黃(八兩),川椒(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出汗,四兩)

上六味,為細末,酒糊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臨臥,鹽湯、鹽酒任下。

八味丸(見虛勞。),養正丹(見氣。),息賁丸(見積聚。)

加減瀉白散(《發明》),治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咳嗽嘔吐喘促。

桑白皮(一兩),茯苓(三錢),地骨皮(七錢),甘草,陳皮,青皮(去白),五味子,人參(去蘆。各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入粳米數十粒同煎,溫服,食後。

定喘奇方,治稠痰壅盛,體肥實而喘者。

廣橘紅(二兩,用明礬五錢同炒香,去礬不用),半夏(一兩半),杏仁(麩炒),栝蔞仁(去油。各一兩),炙甘草(七錢),黃芩(酒拌曬乾,五錢),皂角(去皮弦子,燒存性,三錢)

上為末,蒸餅用淡薑湯打糊為丸,綠豆大。每食後白湯下一錢。日二次。服三五日,大便下稠痰而愈。(虛弱人,每服七分。)

白話文:

人參平肺散,是東垣創製的方子,用來治療肺部受熱引起的喘。

藥材包含:炒過的桑白皮(八克)、知母(六克)、炙甘草、茯苓、人參、地骨皮、天門冬(去除內心,以上各四克)、青皮、陳皮(以上各二點四克)、五味子(三十粒,搗碎)。

用水兩碗,加生薑五片,煎煮成一碗,放溫後空腹服用。如果發熱嚴重,可以加入黃芩、薄荷葉(各四克)。

參蘇溫肺湯,也是東垣創製的方子,用來治療肺部受寒引起的喘。

藥材包含:人參、肉桂、甘草、木香、五味子、陳皮、製半夏、桑白皮、白朮、紫蘇的莖葉(以上各八十克),白茯苓(四十克)。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二十克,加水一碗半,放入生薑三片,煎煮至剩七分,去除藥渣,飯後溫服。如果是寒冷的冬天,可以加入少量不去節的麻黃(二克),先煮去浮沫,再加入其他藥材一起煎煮。

(這裡提到另外三個方子:調中益氣湯、分氣紫蘇飲和《指迷》七氣湯,因為內容在其他地方有記載,所以這裡不再重複。)

安腎丸,是《和劑局方》的方子,用來治療腎臟長期積聚陰寒,導致膀胱虛弱發冷、下元虛弱衰敗、耳鳴、嘴唇焦乾、腰腿腫痛、肚臍腹部抽痛、兩脅刺痛脹滿、小腹堅硬疼痛、下身濕癢、夜間遺精、精神恍惚多驚、皮膚乾燥、面色無光、口中無味、食慾不振、大便稀溏、小便頻數、精神不佳、健忘等症狀。長期服用可以補養元陽,增強腎氣。

藥材包含:肉桂(去除粗皮,不用火烤,六十四克)、炮製過的川烏頭(去除皮和臍,各六十四克)、麩炒過的桃仁、炒過的白蒺藜(去除刺)、巴戟天(去除內心)、山藥、茯苓(去除外皮)、酒浸後烤過的肉蓯蓉、去除根部後烤過的石斛、萆薢、白朮、補骨脂(以上各一百九十二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煉製過的蜂蜜做成丸子,像梧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三十丸,用溫酒或鹽水送服,空腹飯前服用。如果是有小腸疝氣,可以用茴香酒送服。

小安腎丸,是用來治療腎氣虛弱、下元虛冷、夜間頻繁小便、肢體倦怠、逐漸消瘦、腰膝沉重、嗜睡乏力、精神昏沉、耳鳴像蟬叫、面色蒼白、腹瀉腸鳴、眼睛昏花、牙齒蛀痛等症狀。

藥材包含:香附子、川烏頭、川楝子(以上各五百克,用鹽二百克、水二千毫升一起煮至乾燥,切開後烘乾)、茴香(六百克)、熟地黃(四百克)、川椒(去除籽和閉口的,稍微炒至出汗,二百克)。

將以上六味藥材研磨成細粉,用酒糊做成丸子,像桐子那麼大。每次服用二十到三十丸,空腹臨睡前用鹽水或鹽酒送服。

(這裡提到另外三個方子:八味丸、養正丹和息賁丸,因為內容在其他地方有記載,所以這裡不再重複。)

加減瀉白散,出自《發明》,用來治療陰氣在下,陽氣在上,引起的咳嗽、嘔吐和氣喘。

藥材包含:桑白皮(四十克)、茯苓(十二克)、地骨皮(二十八克)、甘草、陳皮、青皮(去除白色部分)、五味子、人參(去除蘆頭,以上各二十克)。

將以上藥材稍微搗碎,每次取十六克,加水一碗半,放入幾十粒粳米一起煎煮,飯後溫服。

定喘奇方,用來治療痰液濃稠、體型肥胖而氣喘的患者。

藥材包含:廣橘紅(八十克,用明礬二十克一起炒香,去除明礬)、半夏(六十克)、麩炒過的杏仁、去除油脂的栝蔞仁(以上各四十克)、炙甘草(二十八克)、酒拌後曬乾的黃芩(二十克)、燒至保留藥性的皂角(十二克)。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用蒸餅加淡薑湯調成糊狀做成丸子,像綠豆那麼大。每次飯後用白開水送服四克。每天兩次。服用三五天,大便排出濃稠痰液就會好轉。(身體虛弱的人,每次服用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