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肯堂

《証治準繩‧類方》~ 第二冊 (48)

回本書目錄

第二冊 (48)

1. 咳嗽

前胡,桑白皮,貝母(煨。各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甘草(炙,二錢半),杏仁(半兩,湯浸,去皮尖雙仁,炒)

上為散,每服四錢,以水一中盞,入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滓溫服,無時。

〔久嗽〕

丹溪:肺受風寒久嗽,非此不能除。南星、款花、鵝管石、佛耳草、雄黃。為末拌艾,以姜一厚片,留舌上,次用艾上燒之,須令煙入喉中。一方,無佛耳草,有鬱金。又方,鵝管石、雄黃各一分半,另為末,款花、佛耳草各一分半,另為末。

卻用紙一幅,方方闊四五寸,以雞子清塗中央,四旁各懸一寸許不塗,然後以鵝管石、雄黃末摻於雞子清上,又以款花、佛耳草末摻其上敷之,又用箭箸從不塗紙旁捲起為一紙筒,用糊黏牢其旁,抽箭箸出,焙乾。用時將一紙筒含在口,一頭火燒,以口吸菸令滿咽之,咽至燒筒盡為度,卻吃茶二三口壓之。

療久嗽熏法:每旦取款花如雞子,少許蜜拌花使潤,納一升鐵鐺中,又用一瓦碗鑽一孔,孔內安小竹筒,或筆管亦得,其筒稍長,置碗鐺相合及插筒處,皆麵糊塗之,勿令泄氣,鐺下著炭火,少時款冬煙自行管出,以口含筒吸取咽之。如胸中稍悶,須舉頭,即將指按住竹筒,勿令漏煙出氣,及煙盡止。

凡如是,五日一為之,至六日則飽食羊肉餛飩一頓,永瘥。(一法,不用鐺碗,用有嘴瓦瓶燒藥,蓋住瓶口,卻以口於瓶嘴吸菸咽之,尤捷。)

枳殼湯(潔古),治久嗽胸膈不利者,多上焦發熱。

枳殼(炒,三兩),桔梗(二兩),黃芩(一兩半)

上為細末,每早取二兩半,水三盞,煎至一盞,日作三服,午時、中時、臥時各一服,三日七兩半服盡。又服半夏湯,用半夏薑製切片,每三錢半,水盞半,姜五片,煎至一盞,食後,日二三服。二三日服了,再服枳殼丸,盡其痰為度。論曰:先消胸中痰氣,後去膈上痰,再與枳朮丸,謂首尾合治,盡消其氣,令痰不復作也。

款氣丸(潔古),治久嗽痰喘,肺氣浮腫。

青皮,陳皮,檳榔,木香,杏仁,茯苓,郁李仁(去皮),川當歸,廣朮,馬兜鈴(炮),葶藶(各三錢),人參,防己(各四錢),牽牛(頭末,二兩半)

上為細末,薑汁麵糊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加至七十丸,食後薑湯送下。

馬兜鈴丸(潔古),治多年喘嗽不止,大有神功。

馬兜鈴(去土),半夏(湯洗七次,焙乾),杏仁(去皮尖,麩炒。各一兩),巴豆(二十一粒,去皮油,研)

以上除巴豆、杏仁另研外,余為細末,用皂角膏子為丸,如梧子大,雄黃為衣。每十丸,臨臥煎烏梅湯下,以利為度。

貝母湯(《本事》),治諸嗽久不瘥。

貝母(一兩,去心薑製),黃芩(半兩),乾薑(生),五味子,陳皮(各一兩),桑白皮(半兩),半夏柴胡,桂心(各一兩),木香,甘草(各二錢半)

白話文:

咳嗽

這個藥方用前胡、桑白皮、煨過的貝母各一兩,麥門冬一兩半(去心),炙甘草二錢半,杏仁半兩(用熱水浸泡後去皮尖和雙仁,炒過)。將這些藥材研磨成散劑,每次服用四錢,用水一大杯,加入生薑少許,煎煮至剩六分,去除藥渣後溫服,不拘時間。

[久咳]

丹溪認為,肺部受風寒導致的久咳,非此方法不能治癒。用南星、款冬花、鵝管石、佛耳草、雄黃磨成粉末,與艾草混合。將生薑切成厚片放在舌頭上,再將艾草放在薑片上燒,讓煙進入喉嚨。也有藥方不用佛耳草,改用鬱金。另一個藥方,將鵝管石和雄黃各一分半磨成粉,款冬花和佛耳草各一分半磨成粉。

取一張四五寸寬的紙,在中央塗上雞蛋白,四周留下一寸左右不塗。將鵝管石和雄黃粉末灑在雞蛋白上,再灑上款冬花和佛耳草粉末。用筷子從紙張未塗膠的地方捲起來,做成紙筒,用漿糊黏好,抽出筷子,將紙筒烘乾。使用時,將紙筒含在口中,一頭點火,用口吸入煙霧,讓煙霧充滿咽喉,直到紙筒燒盡。然後喝兩三口茶壓下去。

治療久咳的熏法:每天早上取款冬花像雞蛋大小,用少量蜂蜜攪拌使之濕潤,放入一個鐵鍋中,再用一個瓦碗鑽一個孔,孔內裝上小竹筒,或筆管也可以,竹筒稍長,將碗和鍋蓋合上,並在接口處用麵糊塗抹,防止漏氣。鍋下燒炭火,過一會兒款冬的煙就會從竹筒中冒出來,用口含住竹筒吸入煙氣,咽下去。如果胸口稍悶,就抬起頭,用手指按住竹筒,防止漏氣,直到煙氣散盡為止。

像這樣連續五天,到第六天吃一頓飽飽的羊肉餛飩,就可以痊癒。(另一種方法不用鍋碗,用帶嘴的瓦瓶燒藥,蓋住瓶口,直接用口在瓶嘴吸煙霧吞咽,更加快速。)

枳殼湯(出自潔古),治療久咳胸悶,多為上焦發熱的症狀。

用炒過的枳殼三兩,桔梗二兩,黃芩一兩半。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每天早上取二兩半,用水三大杯煎煮至剩下一杯,每天分三次服用,午時、中午和睡前各一次,三天共服用七兩半。再服用半夏湯,用薑汁製過的半夏切片,每次三錢半,用水一杯半,加生薑五片,煎煮至剩下一杯,飯後服用,每天二到三次。服用二三天後,再服用枳殼丸,直到痰液盡除。

理論認為:先消除胸中痰氣,再去除膈上的痰,再服用枳朮丸,這樣首尾兼治,可以徹底消除痰氣,讓痰液不再產生。

款氣丸(出自潔古),治療久咳痰喘,肺氣腫脹。

用青皮、陳皮、檳榔、木香、杏仁、茯苓、郁李仁(去皮)、川當歸、廣朮、炮製過的馬兜鈴、葶藶各三錢,人參、防己各四錢,牽牛(磨成粉,二兩半)。將這些藥材磨成細粉,用薑汁和麵糊做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二十丸,可增加至七十丸,飯後用薑湯送服。

馬兜鈴丸(出自潔古),治療多年喘嗽不止,效果神奇。

用馬兜鈴(去土)、湯洗七次後烘乾的半夏、麩炒過的杏仁(去皮尖)各一兩,去皮油研磨的巴豆二十一粒。除了巴豆和杏仁另外研磨外,其餘藥材磨成細粉,用皂角膏做成丸子,像梧桐子大小,再用雄黃包衣。每次十丸,睡前用烏梅湯送服,以排便為度。

貝母湯(出自《本事》),治療各種久治不癒的咳嗽。

用去心薑汁製過的貝母一兩,黃芩半兩,生乾薑、五味子、陳皮各一兩,桑白皮半兩,半夏、柴胡、桂心各一兩,木香、甘草各二錢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