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証治準繩‧類方》~ 第二冊 (43)
第二冊 (43)
1. 咳嗽
《金匱》:咳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
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如雞子大),杏仁,半夏,五味子(各半升),乾薑,細辛(各二兩),小麥(一升)
上以水一斗三升,先煮小麥熟,去渣,內諸藥,煮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安腎丸(《直指》),治腎經虛寒,咳嗽痰唾,面色黯黑,小腹動氣作痛。(見喘。)
桂枝湯(見傷濕。)
《易簡》杏子湯,治咳嗽,不問外感風寒,內傷生冷,及虛勞咯血,痰飲停積,皆治療之。
人參,半夏,茯苓,細辛(減半),乾薑(減半),甘草,桂枝(減半),五味子,芍藥(各等分)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半,杏仁去皮尖銼五枚,生薑三片,煎至六分,去渣溫服。
若感冒得加麻黃(等分。),若脾胃素實者,用御米殼去筋膜,銼碎,以醋淹炒,等分加之,每帖加烏梅一枚煎服,尤妙。嘔逆噁心者,不可用此。若久年咳嗽,氣虛喘急,去杏仁、人參,倍加麻黃,芍藥、乾薑、五味子各增一半,一名小青龍湯。
附:《濟生》橘蘇散,治傷風咳嗽,身熱有汗惡風,脈浮數有熱,服杏子湯不得者。
橘紅,紫蘇葉,杏仁(去皮),五味子,製半夏,桑白皮(炙),貝母(去心),白朮(各一兩),甘草(炙,半兩)
上㕮咀,每服四錢,水一盞,生薑五片,煎七分,溫服,無時。
二陳湯(見痰飲。)
寧嗽化痰湯,治感冒風寒,咳嗽鼻塞。
桔梗,枳殼(麩炒),半夏(薑湯泡七次),陳皮,前胡,乾葛,茯苓(各一錢),紫蘇(一錢二分),麻黃(一錢,冬月加,夏月減),杏仁(炒,去皮尖),桑皮(各一錢),甘草(四分)
水二盅,姜三片,煎八分,食遠熱服。
金沸草散(《和劑》),治肺感寒邪,鼻塞聲重,咳嗽不已。
旋覆花(去梗),麻黃(去節),前胡(去蘆。各七分),荊芥穗(一錢),甘草(炒),半夏(湯洗七次,薑汁浸)赤芍藥(各五分)
水一盞半,生薑三片,棗一枚,煎八分,不拘時溫服。
消風散(見眩暈。),六君子湯(見痰飲。),六味丸(見虛勞。),黃連解毒湯(見發熱。)
梔子仁湯
鬱金,枳殼(麩炒),升麻,山梔仁(炒。各等分)
上每服五錢,水煎。
麥門冬湯,治火熱乘肺,咳嗽有血,胸膈脹滿,五心煩熱。
麥門冬,桑白皮(炒),生地黃(各一錢),半夏,紫菀,桔梗,淡竹葉,麻黃(各七分),五味子,甘草(各五分)
上姜水煎服。
白虎湯(見發熱。)
香薷飲(見中暑。),補中益氣湯(見勞倦。)
華蓋散(《和劑》),治肺受風寒,咳嗽聲重,胸膈煩滿,頭目昏眩。
麻黃(去根節),紫蘇子(炒),杏仁(炒,去皮尖),桑白皮(炒),赤茯苓(去皮),橘紅(以上各一錢),甘草(五分)
白話文:
咳嗽
《金匱要略》提到,咳嗽時如果脈象浮在表面,可以用厚朴麻黃湯來治療。
厚朴麻黃湯的組成是:厚朴五兩、麻黃四兩、石膏像雞蛋大小、杏仁、半夏、五味子各半升、乾薑、細辛各二兩、小麥一升。
做法是先用水一斗三升煮小麥到熟爛,撈出渣滓,再放入其他藥材一起煮,煮到剩三升,溫熱服用,一天三次,每次一升。
安腎丸(出自《直指方》)用來治療腎臟虛寒引起的咳嗽,伴隨痰液,面色暗沉,小腹有氣竄動疼痛。(參見喘證相關內容。)
桂枝湯(參見傷濕相關內容)。
《易簡方》的杏子湯,可以治療各種咳嗽,不論是外感風寒,或是內傷生冷食物,甚至是虛勞導致的咯血、痰飲積聚,都可以使用。
杏子湯的組成是:人參、半夏、茯苓、細辛(減半量)、乾薑(減半量)、甘草、桂枝(減半量)、五味子、芍藥,每種藥材等量。
做法是將藥材切碎,每次用四錢,加入一盞半水,再放入去皮尖的杏仁五枚(切碎)及生薑三片,一起煎煮到剩六分,去渣後溫服。
如果咳嗽是因感冒引起,可以加入等量的麻黃。如果平時脾胃比較強壯,可以加入炒過並用醋泡過的御米殼(去掉筋膜),切碎,每帖再加一枚烏梅一起煎服,效果更好。但如果會噁心想吐,就不要使用這個方法。如果是長年咳嗽,氣虛且呼吸急促,要去掉杏仁和人參,麻黃加倍,芍藥、乾薑、五味子各增加一半,這種情況下的藥方又叫做小青龍湯。
附錄:《濟生方》的橘蘇散,用來治療因傷風引起的咳嗽,伴隨發熱、出汗、怕風,脈象浮數且有熱,如果服用杏子湯沒有效果,可以使用這個藥方。
橘蘇散的組成是:橘紅、紫蘇葉、杏仁(去皮)、五味子、製半夏、炙桑白皮、貝母(去心)、白朮各一兩,炙甘草半兩。
做法是將藥材切碎,每次用四錢,加入一盞水及生薑五片,煎煮到剩七分,溫服,時間不拘。
二陳湯(參見痰飲相關內容)。
寧嗽化痰湯,用來治療因感冒風寒引起的咳嗽、鼻塞。
寧嗽化痰湯的組成是:桔梗、麩炒枳殼、薑汁泡製七次的半夏、陳皮、前胡、乾葛、茯苓各一錢,紫蘇一錢二分,麻黃一錢(冬天加,夏天減),炒過並去皮尖的杏仁、桑白皮各一錢,甘草四分。
做法是用兩盅水,加薑三片,煎煮到剩八分,在飯後稍微冷卻後服用。
金沸草散(出自《和劑局方》),用來治療因肺部感受寒邪引起的鼻塞、說話聲音沉重、持續咳嗽。
金沸草散的組成是:旋覆花(去掉梗)、麻黃(去掉節)、前胡(去掉蘆)各七分,荊芥穗一錢,炒甘草、薑汁浸泡過的半夏(用湯洗七次)、赤芍藥各五分。
做法是用一盞半水,加生薑三片、棗一枚,煎煮到剩八分,溫服,時間不拘。
消風散(參見眩暈相關內容)、六君子湯(參見痰飲相關內容)、六味丸(參見虛勞相關內容)、黃連解毒湯(參見發熱相關內容)。
梔子仁湯
梔子仁湯的組成是:鬱金、麩炒枳殼、升麻、炒山梔仁,每種藥材等量。
做法是每次用五錢,用水煎服。
麥門冬湯,用來治療因火熱侵犯肺部引起的咳嗽、咳血,胸膈脹滿、五心煩熱。
麥門冬湯的組成是:麥門冬、炒桑白皮、生地黃各一錢,半夏、紫菀、桔梗、淡竹葉、麻黃各七分,五味子、甘草各五分。
做法是用薑水煎服。
白虎湯(參見發熱相關內容)。
香薷飲(參見中暑相關內容)、補中益氣湯(參見勞倦相關內容)。
華蓋散(出自《和劑局方》),用來治療因肺部感受風寒引起的咳嗽,聲音沉重,胸膈煩悶,頭暈目眩。
華蓋散的組成是:麻黃(去掉根節)、炒紫蘇子、炒過並去皮尖的杏仁、炒桑白皮、去皮的赤茯苓、橘紅(以上各一錢),甘草五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