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醫學見能》~ 卷首 (1)

回本書目錄

卷首 (1)

1. 卷首

2. 診法

3. 五臟

心火臟。主生血,主藏神,主周身脈絡,主喜,主笑,開竅於舌。

肝木臟。主行血,主藏魂,主周身筋膜,主怒,主驚,開竅於目。

脾土臟。主飲食,主藏意,主周身肌肉,主思,主噫,開竅於口。

肺金臟。主行氣,主藏魄,主周身皮毛,主悲,主咳,開竅於鼻。

腎水臟。主生氣,主藏志,主周身精髓,主恐,主欠,開竅於耳。

外有包絡,即心外衣,為陰血布化之源。

又有命門,即腎中系,為真陽生氣之根。

白話文:

五臟

心屬火,主要功能是產生血液、儲藏精神意識、主管全身的血脈循環,也主導喜悅的情緒和笑的表現,在身體的開口是舌頭。

肝屬木,主要功能是推動血液運行、儲藏靈魂意識、主管全身的筋脈網絡,也主導憤怒和驚嚇的情緒,在身體的開口是眼睛。

脾屬土,主要功能是消化食物、儲藏意志思想、主管全身的肌肉,也主導思慮和打嗝的表現,在身體的開口是嘴巴。

肺屬金,主要功能是推動氣的運行、儲藏魄力、主管全身的皮膚毛髮,也主導悲傷和咳嗽的表現,在身體的開口是鼻子。

腎屬水,主要功能是產生氣、儲藏意志、主管全身的精髓,也主導恐懼和打哈欠的表現,在身體的開口是耳朵。

在心臟外層有包絡,也就是心臟的外衣,它是陰血生成和轉化的來源。

另外還有命門,也就是腎臟中的樞紐,是真正陽氣產生的根源。

4. 六腑

小腸者,心之腑,屬火。主化食為液,上奉心血。膽者,肝之腑,屬木。主升清降濁,疏利中土。胃者,脾之腑,屬土。主納受水穀,化氣化血。

大腸者,肺之腑,屬金。主傳送糟粕,消利滯氣。

膀胱者,腎之腑,屬水。主氣衛皮毛,通達小便。

三焦者,胞絡命門之腑,兼屬水火。主行水化氣,通陰達陽。

(伯未按:心惡熱,肺惡寒,肝惡風,腎惡燥,脾惡濕。胃喜涼,腸喜熱,膽喜溫。亦不可不知。)

白話文:

小腸,是心的附屬器官,五行屬火。主要功能是將食物消化成液體,向上供應心臟所需的血液。

膽,是肝的附屬器官,五行屬木。主要功能是使清氣上升,濁氣下降,疏通並調暢中焦的脾胃運化功能。

胃,是脾的附屬器官,五行屬土。主要功能是接納並消化水穀,將其轉化為氣和血。

大腸,是肺的附屬器官,五行屬金。主要功能是傳送食物殘渣,消除體內積滯的氣。

膀胱,是腎的附屬器官,五行屬水。主要功能是調節體表防禦功能,使小便順暢排出。

三焦,是包裹胞絡和命門的附屬器官,五行兼具水火。主要功能是運行水液、轉化氣,溝通身體的陰陽之氣。

(伯未按:心臟不喜歡熱,肺臟不喜歡寒冷,肝臟不喜歡風邪,腎臟不喜歡乾燥,脾臟不喜歡潮濕。胃喜歡涼,腸喜歡溫熱,膽喜歡溫。這些也是需要了解的。)

5. 經氣

(足手)太陽(膀胱小腸)經,司(寒水火化)之氣,手從足化,統稱寒水,經行身之後。

(足手)陽明(胃大腸)經,司(燥土燥金)之氣,足從手化,統稱燥金,經行身之前。

(足手)少陽(膽三焦)經,司(木火相火)之氣,足從手化,統稱相火,經行身之側。

(足手)太陰(脾肺)經,司(濕土清金)之氣,手從足化,統稱濕土,分部於大腹。

(足手)少陰(腎心)經,司(水陰君火)之氣,足從手化,統稱君火,分部於小腹。

(足手)厥陰(肝包絡)經,司(風木相火)之氣,手從足化,統稱風木,分部於軟脅。

(伯未按:十二經之部位,手之三陰,從臟走手,手之三陽,從手走頭。足之三陽,從頭走足,足之三陰,從足走腹。又有督脈,起於會陰,循背而行身之後,所以督率諸陽。任脈起於會陰,循腹而行身之前,所以擔任諸陰。衝脈亦起於會陰,夾臍而上散胸中,當諸氣之衝要。一源而三岐,統謂之奇經。)

白話文:

(足手)太陽經(膀胱和小腸),掌管寒水和火的氣化,手部的太陽經是由足部的太陽經轉化而來,都歸類於寒水,經脈循行在身體的後方。

(足手)陽明經(胃和大腸),掌管乾燥的土和乾燥的金的氣,足部的陽明經是由手部的陽明經轉化而來,都歸類於乾燥的金,經脈循行在身體的前方。

(足手)少陽經(膽和三焦),掌管木、火和相火的氣,足部的少陽經是由手部的少陽經轉化而來,都歸類於相火,經脈循行在身體的側面。

(足手)太陰經(脾和肺),掌管濕潤的土和清涼的金的氣,手部的太陰經是由足部的太陰經轉化而來,都歸類於濕潤的土,分佈在腹部。

(足手)少陰經(腎和心),掌管水陰和君火的氣,足部的少陰經是由手部的少陰經轉化而來,都歸類於君火,分佈在下腹部。

(足手)厥陰經(肝和心包),掌管風木和相火的氣,手部的厥陰經是由足部的厥陰經轉化而來,都歸類於風木,分佈在脅肋軟組織部位。

(伯未按:十二經脈的部位,手部的三條陰經,從臟腑走向手部;手部的三條陽經,從手部走向頭部;足部的三條陽經,從頭部走向足部;足部的三條陰經,從足部走向腹部。另外還有督脈,起始於會陰部位,沿著背部向上循行,所以能夠統領全身的陽氣;任脈起始於會陰部位,沿著腹部向上循行,所以能夠統理全身的陰氣;衝脈也起始於會陰部位,沿著肚臍向上延伸,散布到胸腔,是身體各處氣流衝擊的重要部位。它們同出一源卻分為三條分支,統稱為奇經。)

6. 望色

青色屬肝,風邪也,亦主脾寒。

黃色屬脾,濕氣也,亦主食積。

赤色屬心,火熱也,亦主假熱。

白色屬肺,虛寒也,亦主血脫。

黑色屬腎,水氣也,亦主腎虛。

白話文:

臉色呈現青色,通常與肝臟有關,也可能是有風邪入侵,或是脾胃虛寒的徵兆。

臉色呈現黃色,通常與脾臟有關,也可能是有濕氣困擾,或是消化不良、食物積滯的現象。

臉色呈現紅色,通常與心臟有關,也可能是有火熱的症狀,或是假性發熱的表現。

臉色呈現白色,通常與肺臟有關,也可能是有虛寒的狀況,或是氣血大量流失的徵兆。

臉色呈現黑色,通常與腎臟有關,也可能是有水氣滯留,或是腎氣虛弱的現象。

7. 聞聲

肝志怒,其聲呼,其變罵詈。

心志喜,其聲笑,其變譫語。

脾志思,其聲歌,其變鄭聲。

肺志憂,其聲哭,其變失音。

腎志恐,其聲呻,其變氣短。

白話文:

肝的情緒對應是憤怒,發出的聲音是呼喊,情緒失控時會變成罵人。

心的情緒對應是喜悅,發出的聲音是笑,情緒過度時會變成胡言亂語。

脾的情緒對應是思慮,發出的聲音是歌唱,情緒偏執時會變成靡靡之音。

肺的情緒對應是憂愁,發出的聲音是哭泣,情緒失常時會變成失聲。

腎的情緒對應是恐懼,發出的聲音是呻吟,情緒失控時會變成呼吸短促。

8. 問證

問病因:七情六慾,風寒暑濕,飲食起居,損傷驚恐之類是。

問病形:痛癢寒熱,喘咳煩渴,吐利脹滿,便閉抽掣之類是。

問病機:朝甚暮愈,暮熱朝寒,進退盛衰,變證兼證之類是。

問病情:惡寒惡熱,苦嘔苦滿,欲食不食,心煩不寐之類是。

白話文:

詢問病因: 要了解疾病的原因,像是情緒波動(喜、怒、憂、思、悲、恐、驚)、外在環境的影響(風、寒、暑、濕)、飲食作息不正常、跌打損傷或是受到驚嚇等等。

詢問病狀: 要了解疾病呈現的症狀,像是疼痛、搔癢、發冷發熱、呼吸急促咳嗽、煩躁口渴、嘔吐腹瀉、腹脹腹滿、便秘、抽搐等等。

詢問病理變化: 要了解疾病發展的規律,像是早上比較嚴重,晚上會好轉;或是晚上發熱,早上發冷;病情時好時壞,由盛轉衰;或是疾病出現變化,出現多種症狀等等。

詢問病情: 要了解疾病的具體表現,像是怕冷、怕熱、覺得苦味想吐、肚子脹滿、想吃卻吃不下、心煩意亂睡不著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