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本草問答》~ 卷下 (6)

回本書目錄

卷下 (6)

1. 卷下三

問曰:,水火合化為濕之說,唐宋後無此論,今雖明明指示,然猶未有物以驗之,恐終不足信世也。

答曰:,此不難辨,譬有鹹魚一條,天氣晴久,變而作雨,則鹹魚必先發濕,鹹魚中之鹽即水也。其發濕者,天熱逼之,則水來交於火,以濟其亢旱也。又如有干茶葉,一經火烘,即行回潤,是茶葉中原具潤汁。但火不烘則不發潤,一遇火烘即發潤,此又是火交於水,即化為濕之一驗。

問曰:,六氣有火熱,又有燥氣,時醫於三者往往混同無別。今請問燥之分別,與治燥之藥?

答曰:,三者各別,未可並論,今子所問燥與火熱回殊。蓋燥與濕對,濕為水火相交而化者也,燥者水火不交之氣也。火不蒸水則雲雨不生,水不濟火則露澤不降,而燥於是乎成矣。水不潤,則木氣不滋而草木黃落;火不蒸,則土氣不發,而膏脈枯竭。究水火之所以不交,由於金性之收,收止水火,各返本宅,故神曰蓐收。令司秋月,草木枯稿,土泉涸竭,是為燥金用事之驗也。人秉燥金之氣者,為陽明經屬胃與大腸。胃雖屬土而以燥為主,故與大腸統成燥金,金收而水火不交,是為燥,則燥者,水火消耗之氣也。腸胃所以化飲食,皆以其燥能消耗之也。燥化不足則不消水,為嘔吐、泄利,用半夏、陳皮、白朮為主。吳萸亦辛燥,熟於九月正得燥金之氣,故去水飲以燥勝濕也。蒼朮正燥胃土;鮆仁辛澀正入大腸;草果燥烈,消瓜果之濕積。然比皆燥氣不足之濕病也,若燥之正病,則皆屬燥氣有餘。蓋有津液則不燥,無津液則燥,仲景以存津液為主,正以治燥,其有火不蒸水而津液不升。如五苓散之有口渴證,宜用桂枝,理中湯之有口渴證,宜用乾薑,腎氣丸之治下消證,宜用桂附。大便寒結者,用當歸之溫潤,用巴豆之辛潤,皆是治火不蒸水之燥。西醫用蓖麻油通大腸,亦是溫潤之法,皆治寒燥者也。此證最少,惟火燥之證最多。水不濡火,則成火燥,血液不流於下,則腸中乾枯、膈食不下、糞如羊屎。宜黑豆、脂麻、肉蓯蓉、當歸、麻仁、生地、山藥生液以潤之。水津不騰於上,口乾、肺萎、痰鬱、咳逆,宜阿膠、貝母、麥冬、紫菀、瓜霜、百合、白蜜、燕窩、白木耳、蛤蚧、百藥煎、玉竹、杏仁生津以潤之。肺燥最難治,以其體甚高,又屬氣分,陽津易達而陰液難到也,麥冬、天冬、當歸、人參以治之。燥甚口渴,花粉、粉葛、鹽梅皆潤生津。火太甚有燥屎,急下之,用芒硝以潤滌,用大黃以攻利,此其攻下正是救津液,有津液則不燥矣。世人但知下火,而不知是存津液正是救燥,然下之又能亡津液,故又有戒下者。他如噤口痢,津液不升,故不納穀,西醫言是腸胃發炎,久則腐爛。按此正是水不濡火之極致,宜以黃連、生地為主,以白菊、花粉、黃芩為佐。又陰吹有燥屎,豬膏發煎,亦是潤腸之義,風能勝濕,風傷血則筋燥,玉竹、當歸為主。小便燥澀,前仁、滑石、冬葵子、蓯蓉以滑利之。婦人子臟乾燥,仲景用甘麥大棗湯,此可借用地黃湯。心中乏液則煩,輕則柏子仁、棗仁以潤之,重則雞子黃、阿膠以潤之。《內經》云腎惡燥,腎精不足宜枸杞、菟絲、熟地、龜膠、阿膠,又小便自利大便反硬者,仲景用附子、白朮,又是以火蒸水,通致津液之法。總之燥是水火不交之耗氣也,故有寒燥、有熱燥,而熱燥尤多,則以其火就燥故也。

白話文:

[卷下三]

問:水火合化為濕的說法,唐宋以後就沒有了,雖然現在明確指出了,但還沒有物證來驗證,恐怕終究難以讓人信服。

答:這不難分辨,比如有一條鹹魚,天氣晴朗很久,突然下雨,那麼鹹魚一定會先變濕,鹹魚裡的鹽就是水。它變濕的原因是天氣炎熱逼迫它,於是水和火交合,來緩解乾旱。又比如乾燥的茶葉,一經火烘就會變得濕潤,這是因為茶葉裡本來就含有水分。但是不烘火就不會變濕,一烘火就變濕,這也是火和水交合化為濕的驗證。

問:六氣中有火熱,也有燥氣,有時醫生會把這三者混淆不清。請問燥氣與火熱的區別,以及治療燥氣的藥物?

答:三者各有不同,不能混為一談。你問到的燥氣與火熱截然不同。燥與濕相對,濕是水火交合而成的,燥則是水火不相交的氣候。火不蒸騰水,則雲雨不會產生;水不滋潤火,則露水不會降下,於是就形成了燥氣。水不滋潤,則木氣不能生長,草木就會枯黃凋落;火不蒸騰,則土氣不能蓬勃,膏脈就會枯竭。究其水火不相交的原因,是金氣的收斂作用,金氣收斂了水火,使它們各歸其位,所以稱之為蓐收,主管秋天的月亮,草木枯萎,泉水乾涸,這就是燥金當令的表現。人體秉承燥金之氣的,屬於陽明經,也就是胃和大腸。胃雖然屬土,但以燥為主,所以與大腸一起組成燥金。金氣收斂,水火不相交,這就是燥。所以燥是水火消耗的氣。腸胃消化食物,都是依靠燥氣的消耗作用。燥化不足則不能消水,會出現嘔吐、泄瀉等症狀,可用半夏、陳皮、白朮為主藥。吳茱萸辛燥,九月成熟,正得燥金之氣,所以能去水飲,以燥勝濕。蒼朮燥胃土;鮆仁辛澀,正入大腸;草果燥烈,能消瓜果引起的濕積。但這些都是燥氣不足導致的濕病,如果是燥氣的本病,則都屬於燥氣有餘。總之,有津液則不燥,無津液則燥。仲景的治療方法是以存留津液為主,正可以治療燥症,其原因是火不蒸騰水,導致津液不能上升。例如,五苓散治療口渴證,宜用桂枝;理中湯治療口渴證,宜用乾薑;腎氣丸治療下消證,宜用桂附。大便祕結者,可用當歸的溫潤,用巴豆的辛潤,都是治療火不蒸騰水所致的燥證。西醫用蓖麻油通大腸,也是溫潤之法,都是治療寒燥的。這種證候很少見,而火燥的證候最多。水不濡潤火,則形成火燥,血液不能流向下焦,則腸中乾燥、膈食不下、大便如羊屎。宜用黑豆、芝麻、肉蓯蓉、當歸、麻仁、生地、山藥生汁來潤澤。水津不能上升,口乾、肺萎、痰鬱、咳嗽氣逆,宜用阿膠、貝母、麥冬、紫菀、瓜霜、百合、蜂蜜、燕窩、白木耳、蛤蚧、百藥煎、玉竹、杏仁生津潤燥。肺燥最難治療,因為肺的位置很高,又屬氣分,陽津容易到達,而陰液難以到達,可用麥冬、天冬、當歸、人參治療。燥甚口渴,可用花粉、葛根、鹽梅等生津潤燥。火太盛導致燥屎,需急下之,用芒硝潤滌,用大黃攻利,這種攻下之法正是拯救津液,有了津液就不會燥了。世人只知道瀉火,卻不知道存留津液才是治療燥證的關鍵,然而瀉下也可能耗損津液,所以也有戒下瀉的說法。再如噤口痢,津液不能上升,所以不能進食,西醫說是腸胃發炎,久則腐爛。這正是水不濡潤火的極致,宜以黃連、生地為主藥,以白菊、花粉、黃芩為輔藥。還有陰吹有燥屎,可用豬膏煎服,也是潤腸之意。風能勝濕,風傷血則筋燥,可用玉竹、當歸為主藥。小便乾燥澀痛,可用車前子、滑石、冬葵子、蓯蓉等滑利之藥。婦女子宮乾燥,仲景用甘麥大棗湯,也可參考地黃湯。心中缺乏津液則煩躁,輕則用柏子仁、棗仁潤燥,重則用雞蛋黃、阿膠潤燥。《內經》說腎臟怕燥,腎精不足可用枸杞、菟絲子、熟地、龜膠、阿膠等。還有小便自利而大便反而乾燥者,仲景用附子、白朮,這是用火蒸騰水,使津液通暢的方法。總之,燥是水火不相交導致的耗氣,所以有寒燥、熱燥之分,而熱燥更常見,因為火助長了燥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