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問答》~ 卷下 (1)
卷下 (1)
1. 卷下
2. 卷下一
問曰:,《雷公炮製》一書,專以言製藥之法,若有不制,則不可用之意。而仲景用藥則或制或不制,五方風氣不同。四川皆用生藥,廣東皆用制過之藥,孰得孰失?請詳言之。答曰:《雷公炮製》一書為本草門中添一別解,欲以「炮製」二字爭勝於各家本草,故幾於藥不炮製便不可服也。廣東藥肆炫其精潔,故炮製太過,藥力太薄。四川藥賤,雖極力炮製亦不能得重價,故賣藥者無意求精,然皆偏也。藥有當生用者,乃一定之理,未可一律論也。如仲景炙甘草湯取其益胃,則用炙而氣升;芍藥甘草湯取其平胃,則用生而氣平;甘草乾薑湯、側柏葉湯,其姜皆炮過,則溫而不烈;四逆、理中,則乾薑不炮,取其氣烈,乃能去寒;附子古用火炮,正是去其毒也,或解為助附子之熱,非也。予四川人,知四川彰明縣採製附子,必用鹽醃,其醃附子之鹽,食之毒人至死,並無藥可解。可知附子之毒甚矣,然將醃附子之鹽放於竹筒中,用火煅過則無毒,入補腎藥又溫而不烈,反為良藥。據此則知,仲景炮附子亦是制其毒也,其用生附又是以毒追風,毒因毒用,一生一炮,有一定之理。讀《金匱》者,可考而別之。葶藶不炒則不香,不能散,故必炒用。蘇子、白芥必炒用,與此同意。半夏南星非制不用,去其毒也。礞石必用火硝煅過,性始能發乃能墜痰,不煅則石質不化,藥性不發,又毒不散故必用煅。山甲不炒珠,則藥性不發。雞金不煅,其性亦不發。古銅錢、花蕊石均非煅不行,乃世不察,而矜言炮製。有硃砂亦用火煅者,不知硃砂中含銀水,煅則水走失硃砂之性矣。地黃用砂仁、生薑酒煮,反寒為溫,殊失藥性。童便煎作秋石以為滋陰,實則大咸走血,反能發熱,毫非童便本性。熟地燒炭則燥,安有滋潤之功?若銀花炭、槐花炭,輕虛之質,火氣之餘,故反能退火,與熟地炭有別。此最當審,未能盡述。大抵性平之藥不可太制,以竭其力;性猛峻有毒者,非制不堪用。且有製得其宜而功益妙者,是在善於審量也。有如大黃直走下焦,用酒炒至黑色,則質輕味淡能上清頭目,不速下也。獨黃丸雜以他藥,九蒸九曬,清潤而不攻下,名清寧丸,真有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之意。巴豆悍利,西洋人烘取去油,變其辛烈之味,為焦香,名曰咖啡茶。消食利腸胃並不攻瀉,真善制巴豆者也。外利用巴豆為末,加雄黃炒至黑色為烏金膏。化腐肉妙不傷好肉,皆是善於製藥之法。總之用其長而去其短,善炮製者也;損其長而益其短,不善炮製者也。
問曰:,《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貝蘞蔞桔攻烏,藻戟遂芫均戰草,諸參辛芍反藜蘆。又有十七忌,十九畏,宜恪守乎?
白話文:
[卷下一]
問:雷公炮製專講製藥方法,認為不炮製就不能用藥。但仲景用藥時,有的炮製,有的不炮製,各地用藥方法也不同,例如四川都用生藥,廣東都用炮製過的藥,哪種方法好呢?請詳細說明。
答:雷公炮製一書,在中藥學中另闢蹊徑,想以“炮製”二字勝過其他本草書,所以幾乎認為藥物不經炮製就不能服用。廣東藥店注重藥物乾淨精潔,所以炮製過度,藥力減弱。四川藥材便宜,即使盡力炮製也賣不上好價錢,所以賣藥的人不重視炮製,兩種做法都各有偏頗。
藥物有的需要生用,這是固定的道理,不能一概而論。例如,仲景的炙甘草湯用炙甘草來益胃,因為炙甘草藥性向上;芍藥甘草湯用生甘草來平胃,因為生甘草藥性平和;甘草乾薑湯、側柏葉湯中的生薑都經過炮製,所以溫和而不辛辣;四逆湯、理中湯則用生乾薑,因為生薑藥性辛辣,才能驅寒;附子古法用火炮製,主要是去除其毒性,有人解釋為增加附子溫熱之性,這是錯誤的。我(答者)是四川人,知道四川彰明縣採製附子,必用鹽醃製,醃製附子的鹽,人吃了會中毒而死,且無藥可解,可見附子的毒性很大。但是,把醃製附子的鹽放在竹筒裡用火煅燒,就沒有毒了,用於補腎藥物中,溫和而不辛辣,反而成為良藥。由此可知,仲景炮製附子也是為了去除其毒性;而使用生附子,則是利用毒性來治療風寒,以毒攻毒,生用和炮製都有其道理。讀《金匱要略》的人,可以仔細研究、辨別。
葶藶不炒則香味不足,藥效不佳,所以必須炒制。蘇子、白芥也必須炒制,道理相同。半夏、南星必須炮製才能使用,這是為了去除其毒性。礞石必須用火硝煅燒,才能發揮藥效,去除痰飲;不煅燒,石質不化,藥效不顯,毒性也不能去除。穿山甲不炒珠,則藥性不發。雞血藤不煅燒,其藥性也不顯著。古銅錢、花蕊石也必須煅燒,但世人並不了解,反而夸大炮製的重要性。有些硃砂也用火煅燒,卻不知道硃砂中含有水分,煅燒會使水分流失,影響硃砂的藥性。地黃用砂仁、生薑、酒煮,反而由寒變溫,損失了藥性。童便煎熬製成秋石用以滋陰,實際上它味鹹,走血分,反而會生熱,這不是童便的本性。熟地黃燒成炭則乾燥,哪還有滋潤的功效?而銀花炭、槐花炭,質地輕虛,火氣餘留,所以反而能退火,這與熟地黃炭不同。這些問題最應該仔細推敲,我這裡無法全部詳述。
總之,性平的藥物不能炮製過度,以免耗盡其藥力;性猛烈且有毒的藥物,不經炮製就不能使用。有些藥物炮製得當,藥效會更好,關鍵在於善於衡量。例如,大黃直瀉下焦,用酒炒至黑色,則質輕味淡,能上清頭目,不會快速瀉下。獨活寄生丸加入其他藥物,九蒸九曬,清潤而不攻下,名為清寧丸,真有“天得一清,地得一寧”之意。巴豆性味峻烈,西方人烘烤去除油分,使其辛辣之味變為焦香,稱為咖啡茶,能消食利腸胃而不攻瀉,這是善於炮製巴豆的例子。外用巴豆研末,加雄黃炒至黑色,製成烏金膏,能化腐肉而不傷好肉,也是善於炮製藥物的例子。總之,善於炮製者,能揚長避短;不善於炮製者,則會損其長而益其短。
問:《本草》明確記載十八反、十七忌、十九畏,應當嚴格遵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