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宗海

《本草問答》~ 卷下 (5)

回本書目錄

卷下 (5)

1. 卷下五

問曰:,傷風亦有痰,傷寒亦有痰。何以先生論痰歸入內傷門哉?

答曰:,痰由所飲之水不化而生,是在身肉者也,故歸入內傷門。

白話文:

**問:**傷風也有痰,傷寒也有痰。為什麼先生把痰論述為歸屬於內傷門?

**答:**痰是由所喝的水不消化的緣故而產生,是存在於身體肌肉中的,所以歸屬於內傷門。

問曰:,各書有云半夏治逆痰,苡仁治流痰,生薑治寒痰,黃芩治熱痰,南星治風痰,花粉治酒痰。名色之多,幾於無病不有痰者,此何說也?

白話文:

有人問:各書籍中提到,半夏治療逆痰,苡仁治療流痰,生薑治療寒痰,黃芩治療熱痰,南星治療風痰,花粉治療酒痰。痰的種類如此之多,幾乎沒有沒有痰的疾病,這是什麼說法呢?

答曰:,此說誠然,但論痰者,當詳痰之原耳。蓋痰即水也,水即氣之所化也,無一病不關於氣,故無一病而不有痰。氣寒則為寒痰,清而不稠,古名為飲,今混稱痰。乃火不化水,停而為飲者也,以補火為主。乾薑補脾火,是以土治水,附子補命門真火,是以火化水;茯苓利水,半夏降水,此皆為水飲正治之法。水停為積,先宜攻之,甘遂大戟芫花行水最速,下後則當補養,以大棗白朮甘草培其土為主。酒者,氣化之水也。飲酒者每生熱痰,蓋酒屬陽氣,諸熏蒸津液而為痰。人之臟熱者,多因酒生熱痰也,皆宜知母射干硼砂、花粉以清利之。其臟寒者,水不化氣而停飲,宜砂仁、白蔻、芫花、茯苓以溫利之。飲酒亦有停為冷痰而作痛者,治法亦如是。下寒上熱,下之水不化則反上,而上之熱又熏之則凝痰,此宜以桂附苓半為主,略加苓麥為輔也。痰結心膈之間,則非牛黃不能透達。栝蔞仁以潤降痰。尖貝母色白氣平,形尖而利,故降肺以祛痰。南星辛散,能散風,故祛風痰。然風有寒熱二證,故豨薟草味苦根降,亦云治風痰,是治熱以去痰,與南星正相對待。礞石墜降,必用火硝煅過,其性始發,乃能降痰,性烈而速,燥降之品也。化紅皮樹生青礞石山上,大得礞石之氣,且苦辛散降功甚,陳皮凡行氣之藥,皆能行痰。總見痰是氣不化之所生,藥味尚多,未能枚舉。

問曰:,郁之為病,丹溪分為六郁何也?

白話文:

他說得對,但論述痰症,應該仔細探究痰的根源。因為痰就是水,水又是氣的轉化,沒有任何疾病不與氣相關,因此沒有任何疾病沒有痰。氣寒則形成寒痰,清而不稠,古稱飲,現在則混稱為痰。這是因為火不化水,停滯而形成飲,應以補火為主。乾薑補脾火,以土治水;附子補命門真火,以火化水;茯苓利水,半夏降水,這些都是治療水飲的正治之法。水停滯則形成積,首先應該攻之,甘遂、大戟、芫花行水最快,下後則應補養,以大棗、白朮、甘草培土為主。酒是氣化之水。飲酒的人容易產生熱痰,因為酒屬陽氣,會熏蒸津液而形成痰。人體臟腑熱者,多因酒生熱痰,皆宜知母、射干、硼砂、花粉以清利之。其臟寒者,水不化氣而停飲,宜砂仁、白蔻、芫花、茯苓以溫利之。飲酒也可能停滯為冷痰而作痛,治法亦如是。下寒上熱,下之水不化則反上,而上之熱又熏之則凝痰,此宜以桂附苓半為主,略加苓麥為輔也。痰結心膈之間,則非牛黃不能透達。栝蔞仁以潤降痰。尖貝母色白氣平,形尖而利,故降肺以祛痰。南星辛散,能散風,故祛風痰。然風有寒熱二證,故豨薟草味苦根降,亦云治風痰,是治熱以去痰,與南星正相對待。礞石墜降,必用火硝煅過,其性始發,乃能降痰,性烈而速,燥降之品也。化紅皮樹生青礞石山上,大得礞石之氣,且苦辛散降功甚,陳皮凡行氣之藥,皆能行痰。總之,痰是氣不化而生,藥味尚多,未能一一列舉。

你問道:郁證為病,丹溪分為六郁為何?

答曰:,此本《內經》,非丹溪所分也。然內結之郁,是賅六氣,合氣血論。丹溪之郁既列於六氣之外,則當單就血分論,取其與痰相對也。痰是氣不化,郁是血不和。蓋血和則肝氣舒暢,而不憂抑。逍遙散為治郁良方,能和血以達肝氣也。歸脾湯治女子不得隱曲,用遠志木香以行氣,又用當歸、龍眼以生血,是治心脾之血以開鬱也。鬱金子能解諸郁,實則行血,血凝則氣不散,故散血即是散氣。鬱金逐血之力甚大,用盤盛牲血,以鬱金末注之,其血即分開走四面,可見其逐血之力矣。觀鬱金之治郁,即知郁者氣聚於血中也。癥瘕血痛必用香附、荔核、檳榔茴香橘核純是入血分以散氣。莪朮尤能破血中之氣,故積聚通用之。若三積色白入氣分,則破積之用不如莪朮。凡積皆是血中氣滯,故行氣用沉香、檳榔;而行血兼用當歸、川芎;血結則為寒,肉桂艾葉以溫之;氣潔則為火,黃連黃芩以清之。故破積,古方多是寒熱互用,以兩行其血氣也。血不滯則氣不郁矣。或偏於寒,或偏於熱,或偏血分,或偏氣分,又在醫者審處焉。

白話文:

答覆說:這是本於《內經》的,而不是丹溪分出來的。然而內在的鬱積,是涵蓋了六氣,並且結合氣血來論述的。丹溪的鬱結既已列在六氣之外,就應該單就血分來論述,因為他取它和痰相對。痰是氣不化,鬱結是血不合。蓋血合則肝氣舒暢,而不憂鬱。逍遙散是治療鬱結的良方,能夠調和血液以疏通肝氣。歸脾湯用於治療婦女不得隱曲,用遠志、木香來疏通氣,又用當歸、龍眼來生血,是治療心脾之血以消除鬱結。鬱金子能夠消除各種鬱結,實則行血,血凝則氣不散,所以行血即是疏通氣。鬱金逐血的力量極大,用盤盛裝牲畜血,用鬱金末撒在上面,其血即可分裂向四面流走,由此可見它逐血的力量。

觀察鬱金治療鬱結,便知道鬱結是聚集於血液之中的。癥瘕血痛必須用香附、荔核、檳榔、茴香、橘核,這些純是入血分以散氣。莪朮特別能夠破血中的氣,所以積聚症通用它。若三積色白,入氣分,則破積的效果不如莪朮。凡積都是血中氣滯,所以用沉香、檳榔來疏通氣;而兼用當歸、川芎來活血;血凝結則變為寒,用肉桂、艾葉來溫暖它;氣滯則化為火,用黃連、黃芩來清火。所以破積,古方多是寒熱交替使用,以便同時疏通血氣。血不滯則氣不再鬱結。或偏於寒,或偏於熱,或偏於血分,或偏於氣分,這又在醫生審慎辨別了。

問曰:,《神農本經》藥分上、中、下三品共三百六十種,以應周天之數,歷代增入至《綱目》千有餘種,《本草從新》又有增益。此卷所論,或遺本經之藥,或取方外之談,或及西法,或採新藥,不拘一例,得毋混淆。

白話文:

有人問道:《神農本經》中藥分為上、中、下三品,共有三百六十種,以符合周天的數目,後來各代不斷增加,到《綱目》裏已經超過一千種,《本草從新》中又有增加。這份藥典中討論的藥物,有的在《神農本經》中遺漏了,有的取自民間的傳說,有的來自西方的醫學,有的採用了新的藥物,沒有固定的規矩,這樣會不會混淆不清呢?

答曰:,此為辨藥之真性起見,凡顯然易明,確切不移,精妙無比者,一一論定,使人知此理,則真知此藥,並可以用知別藥。引而伸之,觸類而長之,古今本草已言之義,既賅舉而無遺。且兼西人格致之學,以解靈素不傳之秘,而西藥之得失,亦可舉此以訂證焉雖此卷非本草專書,而本草之精義皆具於此矣。

白話文:

回答說,這是辨別藥物真性的緣故,凡是明顯易懂,確切不移,精妙無比的,一一論定,讓人知道這個道理,就能真正懂得這種藥,並可以用來懂得其他藥物。引申擴展,觸類旁通,古今本草已經說過的義理,都概括舉出而毫無遺漏。並且兼顧西方格致的學說,用來解釋《靈素》中沒有傳授的奧祕,而西方藥物的得失,也可以用這個來訂正和驗證。雖然這本書不是專門的本草書籍,但是本草的精華義理都具備於此了。

問曰:,本草如《綱目》、《求真》、《鉤元》、《集解》、《百種》、《三法》等書,世所尚矣。先生論藥,謂各書皆未盡善。然則各書可廢乎?

白話文:

有人問:像《本草綱目》、《求真》、《鉤元》、《集解》、《百種》、《三法》等本草書,世人都很推崇。先生您評論藥物時,卻認為各書都有不完善的地方。那麼這些書可以廢除嗎?

答曰:,不然,各有優劣,但當棄短取長,毋得一切廢黜。徐氏《本草百種》尤精密,然如人參黃耆亦乏精義,但其書大純小疵,未可執此而斥其紕繆也。《三注》亦切實,然尚未到化境。《綱目》泛而無當,然考藥之形象,與所產之地亦足取焉。《求真》、《鉤元》等書敷衍舊說,可探無多,鄙意自謂,此卷論藥性極真。舉此義以較論各書,則棄取從心,自不迷眩,非欲廢各書而獨行己說也,願天下操術留心者共訂證焉。人身小天地,氣血分陰陽。內外失調攝,偏勝則為殃。軒岐大聖人,閔民恆如傷。坐朝論治理,剖悉及毫芒。五行兼六氣,肺腑暨肝腸。壽世而壽民,道如日月光。神農鞭草木,三百味親嘗,拈藥治諸病,真能起膏盲,後世增多品,苦口未居良。長沙太守起,謹遵湯液方。上採軒黃奧,入室升其堂。以下名賢輩,紛紛逮漢唐。言多而道晦,聚訟各稱強。千慮或一得,米粟雜秕糠。天彭容川子,報國以文章。杏苑探花手,余技及長桑。讀書破萬卷,靈素熟胸藏。著論滿其家,高希仲景張。新成藥問答,闡發更精詳。包羅天地氣,名言至理長。讀之開茅塞,可登斯民康。映雪高聲誦,字字發奇香。

白話文:

答曰:不然,各有優劣,但應當取長補短,不可一概廢棄。徐氏《本草百種錄》尤為精細,但是像人參、黃耆這樣的藥材也欠缺精闢的論述,不過這本書大體上精純,瑕疵較小,不能因此而斥責其錯誤。李時珍的《本草綱目》內容也很紮實,但是還沒有達到化境。《綱目》的內容過於龐雜蕪雜,但是考證藥物的形狀、產地等方面還是值得取法的。《求真》、《鉤元》等書都是敷衍舊說的,可取的內容並不多,依我的淺見,這本書論述藥性十分真實。以此義與各部藥書比較,取捨由心,自然不會迷惑,並非要廢棄各部藥書而獨行己說,希望天下有志行醫之人共同訂證其中的內容。人體就像一個小天地,氣血分為陰陽。內外失調和協,偏盛則會成患。軒轅和岐伯兩位聖人,憐憫民人的痛苦猶如受傷一般。坐朝論述治理之道,剖析詳盡到毫釐。結合五行和六氣,肺腑以及肝腸。養護生命,庇佑百姓,道如日月之光輝。神農親自品嘗三百種草木,採集藥材治療各種疾病,真能使盲者復明,後世藥物品種不斷增加,但是苦口良藥的說法始終不變。長沙太守張機謹遵湯液的方劑。追溯軒轅和黃帝的奧祕,入室登上其殿堂。其後名醫輩出,從漢到唐朝。言論繁多而大道隱晦,爭辯不休,各執己見。即使想一千遍,也不過一得,米粟之中夾雜秕糠。天彭和容川子,以文章報國。杏苑探花之手,精通醫術。博覽羣書,熟知《靈樞》、《素問》。著書滿家,追慕仲景和張仲景。新近完成的《藥問答》,論述更加精詳。包羅天地之氣,名言至理綿長。讀之能打開思路,可以造福百姓。映雪高聲誦讀,字字都散發奇香。

答覆說:不可,各種著作各自有優點和缺點,應該取長補短,不要全部拋棄。徐氏所著的《本草百種》最為精細,但提到人參、黃耆時所言卻缺乏新意,但書中的優點大於缺點,不能因此而批評它的錯誤。《三注》也很切合實際,但仍未達到最高的境界。《綱目》內容廣泛而欠妥當,但其中對藥物的形象和產地的考證卻值得採用。《求真》、《鉤元》等書都是在闡述舊說,可探討的內容不多,我個人的看法是,這本書對藥性的論述極為真實。用這個標準來比較各本書,就可以根據自己的判斷取捨,而不至於迷惑,並不是想廢除各書而只採用自己的說法,希望天下所有有志於此道的人共同修訂、驗證。人體就像一個小小的天地,氣血分為陰陽。

如果內外失調,偏勝就會造成傷害。軒岐是大聖人,看到人民的痛苦就像自己受傷一樣。他坐在朝堂上治理天下,剖析事物精細入微。五行兼六氣,肺腑和肝腸。他濟世救人,仁德如日月的光輝。神農鞭笞草木,親自嘗遍三百種草藥,用藥物治療各種疾病,真的能使盲人復明。後世增加了很多藥品,但苦口良藥卻不多。

長沙太守張仲景,謹遵湯液的方劑。他上通軒轅、黃帝的奧妙,進入聖賢的學堂。以下諸多名賢輩出,紛紛相繼出現,一直到漢朝和唐朝。言論多了,反而使大道晦澀,眾說紛紜,各執一詞。千慮之中,也許只有一得,米粟中也夾雜著糠秕。天彭容川子(指張介賓),以文章報國。他是一位杏林探花高手,餘技還能及於長桑君。他讀書破萬卷,靈素經熟記在心。著述充滿了他的家,高希仲景和張仲景。新著《藥問答》,闡發更加精詳。包羅天地之氣,名言至理,源遠流長。讀之使人茅塞頓開,可以使黎民百姓康健。映雪高聲誦讀,字字散發奇香。

白話文:

不可。各種著作各自有其優缺點,應取其長補其短,不能全盤否定。徐氏所著《本草百種》雖精細,但論及人參、黃耆之處稍欠新意,但其優點多於缺點,不能因其瑕疵而全盤否定。三注頗為適用,但仍未能臻至極境。綱目博而不精,但其中對於藥物形像與產地的考證仍有可取之處。求真、鉤元等書皆為述舊之說,發揮不多,我以為唯有藥性論至為真實。以此諸書相較,擇己之所好而用,不致淆惑,非欲廢除諸書而獨尊我說,願與天下有志之士共修証之。

人身猶如一處小天地,氣血分陰陽。內外失調,偏勝則傷。軒岐至聖,見民疾苦,如己受傷。坐堂垂拱,剖析事理入微。五行兼六氣,肺腑共肝腸。濟世利民,仁德日月輝光。神農鞭草木,親嘗三百草,用以制疾,盲者重明。後世藥增廣,良苦未有多。

長沙太守張仲景,精湯液之劑。上通軒黃祕奧,入聖賢之堂。以下名賢輩出,相繼而生,至於漢唐。言繁大道晦,羣論鑿空。千慮或一得,米粟雜糠糠。天彭容川子(指張介賓),以文章報國。杏林探花魁,餘技及長桑。讀書破萬卷,靈素貫心腸。著述盈其室,高希仲與張。新著藥問答,發明益詳詳。包舉天地氣,名言至理長。讀之豁心目,黎民得康康。映雪誦高響,字字發奇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