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

《推求師意》~ 卷之上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2)

1.

一富家子,年壯病瘧,自卯足寒,至酉分方熱,至寅初乃休,一日一夜止蘇一時。因思必為入房感寒所致,問云:九月暴寒夜半,有盜急起,不著中衣,當時足即冷,十日後瘧作。蓋足陽明與衝脈合宗筋會於氣街,入房太甚則足陽明與衝脈之氣皆奪於所用,其寒乘虛而入,舍於二經;二經過脛,會足跗上,於是二經之陽氣益損,不能滲榮其經絡,故病作,卒不得休。因用參、術大補,附子行經,加散寒以取汗。

數日不得汗,病如前。因思足跗道遠,藥力難及,再以蒼朮、川芎、桃枝煎湯,盛以高桶,扶坐,浸足至膝,食頃,以前所服藥飲之,汗出通身病愈。先生遇奇症,則設規矩,旁求曲會,施行以權。

白話文:

有一個富家子弟,正值壯年卻得了瘧疾,從早上五點到七點(卯時)開始感到腳冰冷,到傍晚五點到七點(酉時)才開始發熱,直到凌晨三點到五點(寅時)才退燒,一天一夜只有一個時辰是清醒的。他認為這一定是晚上行房時受寒所導致,就問說:九月寒冷時的半夜,有小偷突然出現,他急忙起身追趕,沒有穿內衣,當時腳就感到冰冷,過了十天就發作瘧疾了。

原來腳的陽明經與衝脈的宗筋匯集在氣街這個地方,如果房事過度,腳的陽明經與衝脈的氣都會被消耗,寒氣就趁虛而入,停留在這兩條經脈;這兩條經脈經過小腿,匯集在腳背上,於是這兩條經脈的陽氣更加衰弱,不能夠濡養經絡,所以就發病了,一直無法痊癒。於是就使用人參、白朮等藥大補元氣,用附子來走經絡,加上散寒的藥來發汗。

過了幾天,都沒有發汗,病情仍然和之前一樣。後來他想到腳背距離遠,藥力難以到達,就再用蒼朮、川芎、桃枝煎湯,用高桶盛裝,扶著他坐下,把腳浸泡到膝蓋,過了一會兒,再喝下之前服用的藥,結果全身發汗,病就痊癒了。這位醫生遇到疑難雜症,會制定方法,多方尋求和了解病因,並靈活運用各種方法來治療。

2. 消渴

太陰司天,寒水之勝,心火受郁,內熱已甚,則當治內熱為急,內熱未甚,即當散寒解鬱為急。如《宣明論》立方著於諸症條下者,具治漏風而渴,用牡蠣、防風、白朮,先治漏風為急。若心移寒於肺為肺消,則以心火乘肺傷其氣血為急,所移之寒,非正當其邪也,故用參、耆、熟地黃、北五味、桑皮、麥門冬、枸杞,先救血氣之衰,故不用寒藥泄內熱也。

若心移熱於肺傳於膈消,則以肺熱為急,用麥門冬治肺中伏火為君,栝蔞實、知母泄熱為臣,甘草、北五味、生地黃、葛根、人參生津液益氣血為佐。若心火上炎於肺,必由心有事會,不得其正,以致其臟氣血之虛,故厥陰之火上逆,所以用茯神安心定志養神,竹葉、麥門冬之涼以安其宅,則火有所歸息矣。是三條消渴,便見河間,處方酌量標本緩急輕重之宜、臟腑切當之藥也。

白話文:

太陰司天的時候,如果遇到寒水過盛的情況,會導致心火被壓抑。如果體內熱氣已經很嚴重,就應該馬上治療體內的熱症;如果體內熱氣還不嚴重,就應該馬上驅散寒氣、疏解鬱悶。就像《宣明論》中記載的,針對各種症狀所開的藥方,其中治療因漏風引起的口渴,使用牡蠣、防風、白朮,首先要解決漏風的問題。

如果心臟的寒氣轉移到肺部,形成肺消,這是因為心火侵犯肺部,損傷了肺部的氣血,必須優先處理心火對肺部的損害。這種轉移的寒氣並非真正的外邪,所以使用人參、黃耆、熟地黃、北五味子、桑白皮、麥門冬、枸杞,優先補救衰弱的氣血,因此不使用寒涼藥物來洩內熱。

如果心臟的熱氣轉移到肺部,並蔓延到膈膜,形成膈消,就應該優先處理肺熱的問題。使用麥門冬來治療潛伏在肺部的火氣為主藥,搭配栝蔞實、知母來洩熱為輔藥,再佐以甘草、北五味子、生地黃、葛根、人參來生成津液、補益氣血。如果心火向上侵犯到肺部,必定是因為心臟本身有問題,無法正常運作,導致心臟的臟腑氣血虛弱,使得厥陰經的火氣向上逆行。所以使用茯神來安定心神、養護精神,搭配竹葉、麥門冬的寒涼來安撫心臟,這樣火氣才能平息。

以上這三種消渴的描述,就可以看出河間(張元素)在開藥方時,會仔細衡量疾病的根本原因和表象,區分緩急輕重,以及選擇針對臟腑的合適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