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思恭

《推求師意》~ 卷之上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上 (3)

1. 癆瘵

《內經》無癆瘵之名,而有癆瘵之因。凡外感六淫,內傷七情。其邪展轉乘於五臟,遂至大骨枯槁,大肉陷下,各見所合衰憊之症,真臟脈見則有死期。二陽之病,則為風消、息賁。三陽為病,其傳為索澤癉,成為消中。大腸移熱於胃,胃移熱於膀胱,膽則體養而瘦。嘗貴後賤,病從內生,名曰脫營,嘗富後貧,名曰失精。

暴樂後苦,皆傷精氣,精氣竭盡,形體毀沮。離絕菀結,憂恐喜怒,五臟空虛,血氣離守。《靈樞》曰:怵惕思慮則傷神,神傷則恐懼自失,破膕脫肉,毛瘁色夭,死於冬。又諸在膚肉脈筋骨之間者,各索所合之本臟,不得索於所不勝。後世張仲景立虛勞門,本於此也。巢元方有虛勞,有蒸病,有注病,皆推於此也。

白話文:

《內經》雖然沒有「癆瘵」這個病名,但它有導致癆瘵的因素。一般來說,外感風寒暑濕燥熱六淫,內傷喜怒憂思悲恐驚七情,邪氣會在五臟之間流轉,最終導致骨骼枯槁、肌肉消瘦,出現各種衰弱的症狀。如果真臟脈象出現異常,就可能預示著死亡。

二陽病則表現為風消、息賁。三陽病則發展為索澤癉,最後變成消中。大腸的熱氣會傳到胃,胃的熱氣又會傳到膀胱,膽氣則虛耗,導致身形消瘦。曾經富裕後來貧窮,稱為失精。曾經尊貴後來卑微,稱為脫營。

暴樂之後感到痛苦,都傷了精氣,精氣耗盡,身體就會衰敗。長期憂慮、恐懼、喜怒,五臟空虛,血氣虧損。《靈樞》說,過度思慮會傷神,神傷就會恐懼不安,導致肌肉萎縮、毛髮枯黃、面色蒼白,最終在冬天死去。此外,體表的皮膚、肌肉、脈絡、筋骨等,都會依附於其相應的臟腑,而不能依附於其克制之物。

後世的張仲景在《傷寒雜病論》中設立虛勞門,其理論基礎就是源於此。巢元方也根據此理論,將虛勞分為虛勞、蒸病和注病等類別。

虛勞者,五勞六極七傷是也。五勞者,志勞,思勞,憂勞,心勞,瘦勞;六極者,氣極,血極,筋極,骨極,肌極,精極也;七傷者,曰陰寒,曰陰萎,曰裡急,曰精連,曰精少陰下濕,曰精滑,曰小便苦數,臨事不舉。又曰:大飽傷脾,大怒氣逆傷肝,強力舉重,久坐濕地傷腎,形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雨寒暑傷形,大恐懼不節傷志。又五蒸病者,骨蒸,脈蒸,皮蒸,肉蒸,內蒸。

遍身熱多,又因熱病愈後,食牛肉,或飲酒,或房欲而成。諸注候者,謂邪氣居住人身之內,故名為注。此由陰陽失守,經絡空虛,風寒暑濕勞役之所致也。或傷寒傳諸陰不時除,瘥而留滯,或宿食冷熱不調而流注,或乍感生死之氣,卒犯鬼物之精,皆能成病,變狀多端。凡此注之為言住也,言其連滯停住,死又注易傍人也。

白話文:

虛勞,就是指五勞六極七傷。五勞指的是:操勞心志,思慮過度,憂愁煩惱,勞心費神,過度瘦弱。六極指的是:氣力耗竭,血液虧損,筋骨疲乏,骨骼衰弱,肌肉無力,精氣不足。七傷指的是:陰寒體質,陰虛萎靡,腹痛便秘,精液外泄,精少陰濕,精液滑脫,小便頻繁而苦。

此外,還有一些常見的傷損方式:吃太多傷脾,大怒傷肝,用力過度傷腎,長時間坐濕地上傷腎,受寒飲冷傷肺,憂愁思慮傷心,風寒暑濕傷身,恐懼過度傷志。五蒸病指的是:骨骼發熱,脈搏跳動頻繁,皮膚發熱,肌肉發熱,內臟發熱。

身體發熱,可能是因為熱病痊癒後食用牛肉,飲酒,或房事過度造成的。這些病症都屬於邪氣入侵人體內部的症狀,因此稱為「注」。原因可能是陰陽失衡,經絡空虛,或因為風寒暑濕勞役所致。也可能是傷寒病久治不癒,留下了病根,或是飲食不節,冷熱交替,導致邪氣停滯在體內,又或是突然接觸到生死之氣,或者受到鬼物的侵犯,這些都能導致疾病發生,症狀變化多端。

「注」的意思就是停留,表示邪氣停留在體內,無法消散,而且容易傳染給其他人。

以上虛勞蒸注等候,近世方論所列之藥眾矣,未有一言以歸其要者。蓋人之生氣與形耳,氣為陽,形為陰,偏於陽則熱,偏於陰則寒,況消萬物莫甚於火。夫癆瘵未有形不瘠肉不消也,皆由精血不勝氣之熱火,當用寒涼以和之,益水以濟之耳!乃謂形不足須溫之以氣,豈知,「溫」乃「溫存」。非溫熱也。

氣本陽而復得溫則成亢陽矣,已涸之精血而加之以溫熱,天真何由而生耶?又有一等胎生骨細質弱者,精血必虧,此天癸已至而陰不能全盛與陽為配,及情欲動中,或勞役所使,則君、相二火相扇而起,其虧少之陰水莫能制之,故內蒸五臟,外連四屬,如是者,以稟賦夭短,豈藥所能治哉!

白話文:

古時候醫書談論虛勞、蒸注等病症時,列舉了許多藥方,卻沒有人能精準地概括治療的重點。其實人體是由氣和形組成的,氣屬陽,形屬陰。陽盛則熱,陰盛則寒。而且火能消滅萬物,威力強大。癆瘵病症,患者形體消瘦,肉體消減,都是因為精血不足,無法抵禦氣的熱火所致。治療時應該用寒涼藥物來調和,用滋陰藥物來補充精血。有些人說體虛應該用溫熱藥物來補氣,卻不明白「溫」指的是「溫存」,不是指溫熱。

氣本身就是陽性,如果再用溫熱藥物,就會導致陽氣過盛。已經虧損的精血,再用溫熱藥物,又怎麼能恢復健康呢?還有一種人,天生骨骼細小,體質虛弱,精血必定不足。因為他們的天癸已至,但陰氣不足,無法與陽氣相配。一旦情慾萌動,或勞累過度,就會導致君火和相火相互燃燒,而原本就少少的陰液無法控制火勢,因此內傷五臟,外連四肢。這種人天生體弱,壽命短暫,藥物根本無法治療。

2. 咳血

止從肺出,他無可言耶?曰:肺不獨咳血,而亦唾血。蓋肺主氣,氣逆為咳;腎主水,水化液為唾。腎脈上入肺,循喉嚨挾舌本,其支者從肺出,絡心注胸中,故二臟相連,病則俱病,於是皆有咳唾血也。亦有可分別者,涎唾中有少血散漫者,此腎從相火炎上之血也。若血如紅縷在痰中,咳而出者,此肺絡受熱傷之血也,其病難已。

若咳白血,必死。白血淺紅色,似肉似肺也。然肝亦唾血,肝藏血,肺藏氣,肝血不藏,亂氣自兩脅逆上,唾而出之。《內經》有血枯症,先唾血,為氣竭傷肝也。又有咯血,咯與唾少異。唾出於氣,上無所阻;咯出於痰,氣鬱喉嚨之下,上不得出,咯而乃出。求病所屬之臟,咯、唾同出於腎也。

白話文:

咳嗽咳血,难道只有从肺部出来吗? 其实不只肺部会咳血,还会吐血。因为肺主气,气逆则咳;肾主水,水化液为唾。肾经向上进入肺部,沿喉咙两侧,并附着在舌根,其分支从肺部出来,连接心脏并进入胸腔,所以这两个脏器相连,一个生病,另一个也会生病,因此都会出现咳嗽和吐血的情况。

也有一些区别,比如唾液中夹杂少量血丝,这是肾脏受到相火炎上之气的影响而导致的。如果痰中出现红色的血丝,咳出来,这是肺络受热损伤引起的,这种病很难治好。

如果咳嗽咳出白色血液,必死无疑。白色血液呈浅红色,像肉又像肺。不过肝脏也会吐血,肝藏血,肺藏气,肝血不藏,乱气从两侧胁部逆流向上,就会吐出来。《内经》中记载的血枯症,就是先吐血,是气竭伤肝引起的。

另外还有咯血,咯和吐的区别不大。吐是气往上走,没有阻碍;咯是痰积聚在喉咙下方,气往上走不通,咳出来才算吐出来。想要判断病症属于哪个脏器,咯和吐都源于肾脏。

余嘗治三人,不咳唾而血見口中,從齒縫舌下來者,每用滋腎水、瀉相火治之,不旬日而愈。又治一人,因憂病咳唾血,面黧黑色,藥之不效。曰:此必得喜可解。其兄求一足衣食地處之,於是大喜,即時色退,不藥而瘳。經曰:治病必求其本。又曰:無失氣宜。是知藥之治病,必得其病之氣宜,苟不察其得病之情,雖藥亦不愈也。

白話文:

我曾經治療過三位病人,他們沒有咳嗽,卻吐血,血從牙縫和舌頭之間流出來。我每次都用滋養腎水、瀉除相火的藥方治療,不到十天就痊癒了。

還有一位病人,因為憂愁而咳嗽吐血,臉色黧黑,用藥治療卻沒有效果。我說:「這一定是因為他沒有得到快樂,才能解決問題。」他的兄長為他找了一個衣食無憂的地方居住,他於是非常高興,臉色馬上恢復正常,不用藥就治好了。

經書上說:「治病一定要探求病根。」又說:「不要違背氣的規律。」由此可知,藥物治療疾病,必須符合病症的氣機規律。如果不能了解病人得病的緣由,即使用藥也無法治癒。

3. 肺痿

出《金匱要略》,謂熱在上焦,因咳為肺痿。痿得之或從汗出,或從嘔吐,或從消渴,小便利數,或從便難,或被快藥下利,重亡津液,故寸口脈數,而咳,口中反有濁唾涎沫。原其意從《內經》痿條擴廣,在臟氣不得布榮衛行津液,反怫鬱為熱,聚結涎沫濁唾而後咳也。

故附方或用炙甘草湯,或用生薑人參大棗湯主之,所治大意似之矣!至若又謂肺痿吐涎沫而不咳,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咳多涎唾,甘草生薑湯以溫之。若服湯已,渴者,屬消渴,則此所治便與前條上焦熱者不同矣。

白話文:

《金匱要略》中記載,上焦熱邪導致咳嗽,進而引起肺痿。肺痿的病因可能是汗出過多、嘔吐、消渴、小便頻數、便秘、服用瀉下藥傷津等,導致體內津液虧損,因此脈搏急數,並伴有咳嗽,口中反倒出現濁唾涎沫。其病理機理源於《內經》中痿病的論述,即臟腑氣機失調,無法布散營衛、運行津液,反致鬱熱,聚集涎沫濁唾而引發咳嗽。

因此,治療上可選用炙甘草湯或生薑人參大棗湯,其治療原則基本一致。另外,也有肺痿患者會出現吐涎沫但不咳嗽,並且不渴,但遺尿頻數,這是因為上虛不能制下所致,屬於肺中寒邪,導致咳嗽時多有涎唾,可使用甘草生薑湯溫補肺氣。如果服藥後感到口渴,則屬於消渴,其治療方法便與上焦熱邪導致的肺痿有所區別。

上焦熱則怫鬱,而肺之玄府燥澀,氣不利則咳,津不布則渴;此云肺中冷者,非形寒飲冷之邪在其中,由上焦無陽故曰冷,陽氣不足則不成熱,不熱則不咳亦不渴,惟氣虛不能制約其水道之行也。肺與腎連臟,肺虛則腎亦虛,故水入咽直達於腎,腎亦不以水精四布於五臟,而徑出於溺矣。

白話文:

上焦火氣旺盛,就會讓人心煩意亂,導致肺部乾燥,呼吸不暢,就會咳嗽,津液無法輸布就會口渴。這裡說的「肺中冷」,並不是因為寒涼的邪氣入侵,而是因為上焦缺乏陽氣,所以才稱為「冷」。陽氣不足,就不能生熱,不熱就不會咳嗽,也不會口渴,只不過因為氣虛,無法控制水液的運化,所以容易尿頻。肺與腎是相連的臟器,肺虛就會導致腎虛,因此水液直接從咽喉流入腎臟,腎臟也無法將水精輸布到五臟六腑,而是直接排泄出來。

4.

血氣劣弱,力不任用而名也,故名。《內經·痿論》敘其皮肉筋骨痿弱於四屬之外者,然而有諸外必本諸內。至若五臟精神氣血,性情魂魄,司動靜之機於內者,而經亦嘗舉其端,所謂腎風而不能食,善驚,驚已心氣痿者死。又太陰司天,濕氣下臨,腎氣上從,陰痿氣大衰而不起,此非各從其所司之內症者歟!今仲景更明肺臟所生氣之虛實者又如此,脾、肝二臟雖無明文,觀此例則可知矣。六腑、九竅皆然。

是故劉河間論氣血者人之神,若氣血或鬱結,或衰虛。不能宣通,則神無所用,而不遂其機,故劣弱也。當隨其虛實補瀉之,使氣血宣行,則神自清利,而應機能為用矣。

白話文:

人體若氣血虛弱,便無力支撐,因此稱為「痿」。《內經·痿論》指出,除了四肢萎弱外,外在症狀必定源於內在。五臟精神氣血、性情魂魄、支配動作的機制,都在內在運作,經書中也曾舉例說明:腎臟風邪導致無法進食、容易驚恐,驚恐過度心氣萎靡則會死亡。此外,太陰主宰天象,濕氣下降,腎氣上升,陰痿氣力大減,無法勃起,這也都是內在臟腑失調所致。張仲景更清楚說明肺臟生氣虛實的狀況,脾臟和肝臟雖然沒有明文記述,但從這些例子可以推知。六腑、九竅也是如此。

因此,劉河間論述氣血是人體精神的根本,若氣血鬱結或衰虛,無法正常運行,精神便無所依附,無法發揮作用,因此表現為虛弱。應該根據虛實情況進行補瀉,使氣血流通,精神自然清朗,機能才能正常運作。